从文化视野下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得失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视野下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得失【摘要】在诸葛亮形象逐步家喻户晓的形成过程中,《三国演义》一书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站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唱话本中的诸葛亮形象作比较研究,从顺应汉族民心,成功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暗合士人理想,圆满塑造诸葛亮的贤相典范;深谙文学手笔,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等三个方面揭示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之处。又以多智而近妖、多功而近伪、多才而近神等三个方面来剖析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笔。诸葛亮形象的不足之处并不表示诸葛亮形象描写的失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最成功的,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与失真。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成功之处;失真之笔;结论与意义
在诸葛亮形象逐步家喻户晓的形成过程中,《三国演义》一书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学术界早已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站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进行得失的总结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因此,本文试从文化视野下,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唱话本中的诸葛亮形象,归纳其形象的得失,推动诸葛亮形象研究的宏观化。
一、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之处
元末明初,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在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中,作者罗贯中以陈寿《三国
志》为基本框架,吸收裴松之的注,同时借鉴《三国志平话》等说唱文学以及众多民间传说,极力塑造了一个集大智、大忠于一身的贤相诸葛亮形象。至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通过全面的加工润色和精彩的评点,尤其是赞赏诸葛亮为“一绝”和“古来贤相中第一奇人”,使其形象在社会各阶层中深人而广泛地流传开来。
(一)顺应汉族民心,成功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名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特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压迫与剥削汉族人民。为了顺应汉族民心,更是为了论证汉室正统的正义性,罗贯中在奉蜀汉为正宗的同时,倾尽心力的刻画了诸葛亮的忠贞高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扫《三国志》描写诸葛亮的不足,从隆中对策、联吴抗曹一直到白帝城托孤、挥师北伐,全书大篇幅、大手笔的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形象。摆脱了正史体例的束缚,《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忠贞高节形象的材料大大增加,描写的更加详实与感人。(二)暗合士人理想,圆满塑造诸葛亮的贤相典范。元朝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国家,对儒学和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较弱。加上“民分四等”的歧视政策,使得众多汉族文士难以进入仕途,尤其是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乱,吏治腐败。汉族士人的仕途理想普遍进入低潮,强烈渴望明君、贤相的出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延续《三国志》等作品对诸葛亮正面描写的历史传统,将
诸葛亮圆满的塑造成了一个贤相的典范。诸葛亮出仕之前是号称“卧龙”的隆中隐士,出仕之后依然羽扇纶巾,不改雅士风度。为相后,开府治事,法令严谨,赏罚分明,忠君爱国,公而忘私。同时,诸葛亮十分重视发掘和任用人才,并积极的培养人才,诸如蒋琬、费袆、姜维等人。
(三)深谙文学手笔,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三国志平话》等说唱文学以及众多民间传说,在人物塑造上都远不及《三国演义》中那生动饱满的诸葛亮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在广泛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使诸葛亮成为全书中最光彩夺目、最聪明智慧的人物形象。更加可贵的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形象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因此也摆脱了讲史小说的随意性和过度夸张性。二、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笔
顺应元末明初“人心思汉”的文化背景,罗贯中通过大篇幅和诸多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使他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代言人和化身。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罗贯中构造诸葛亮形象的失真。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已有过激烈和深入的讨论,其中,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观点最有代表性:“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一)多智而近妖。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主要是描写诸葛亮的忠贞高节和政治才能,具有真实
性,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主义传统观念。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足智多谋,古往今来无人可及。不仅能未卜先知,甚至可以施法借东风、用七星灯续命。显然,诸葛亮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因此,鲁迅先生才认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里的“妖”,主要是反映罗贯中刻画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处。
(二)多功而近伪。《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功劳多在治理国内政务。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从出山开始便屡建大功,甚至抢夺了原本属于他人的功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本来主要是周瑜的功劳,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诸葛亮在幕后全权指导、精心安排的一场战役,周瑜只不过是一位实际指挥者。罗贯中运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艺术手法,目的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结果反倒使诸葛亮成为欺世盗名之辈。如此多的功劳足以表现诸葛亮的万古功勋,但是却会使读者觉得多功而近伪,有了不真实的感觉,这也是诸葛亮形象的一个失真之处。
(三)多才而近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明确指出,诸葛亮的将略不如他的治国才能。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政治才能之外,其军事指挥才能也丝毫不逊色。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木牛流马、连弩等都是他的杰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意是想塑造一个兼备儒家雅士风范的完美贤相,却忽视了人无完人的客观状况。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使诸葛亮多才到了神的地步,打破了人物描写客观性和现实性原则。
三、研究结论与意义
通过具体的文本比较和文化视角下的诸葛亮形象得失分析,基本上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诸葛亮形象是迄今发现的各种文本中最优秀的诸葛亮形象。《三国志》,《三国志平话》等一系列文本中描写的诸葛亮形象都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饱满,生动和多彩。从整个文化视野下来看,只有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形象才兼备了中国贤相文化的优秀因素和元末明初的士人
政治理想。同时,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智慧之神。
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是有缺点和不足的。从中国古典文化重视现实主义传统和小说人物的现实描摹出发,可以发现诸葛亮形象的三种失真。
三、本文虽然分三点分析了诸葛亮形象的不足之处,阐释失真之笔的具体所在。但是,并不表示诸葛亮形象描写的失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最成功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是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命题。我们是站在广义的文化视野下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对比后的批判,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失败。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失真之笔。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与失真,不断以新的文化视角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论来阐释诸葛亮形象的得失。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以科学的小说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文本比较,才能更加科学的总结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