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野下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得失论文

合集下载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他辅佐刘备创建了西蜀政权,杰出的他功勋无量。

但诸葛亮真的是完美的?明珠就是无暇的吗?诸葛亮的`确才华横溢,刚出茅庐在新野一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把北魏打得损兵折将,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

随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又夺取荆州,建立了蜀汉的第一个根据地。

最后取西川,建立蜀国。

但诸葛亮在用人上,实在令人难以折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

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十分挑剔。

以道德第一来衡量一个人,让人才不能尽其用,只能被机械化地指挥。

诸葛亮不给别人一丝创造、发挥的机会,因此,他的部下只能是唯命是从、像似任人搬弄的滚木礌石。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太自负,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的眼光是没错的,最后失去街亭,不得已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才得以活命。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

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

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

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

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

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

这和毛爷爷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在延安时,拿着枪逼问毛爷爷。

误会解除后,成为毛爷爷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对部将说:“若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长安必失。

”魏延天天积怨在胸,终于在诸葛亮刚刚踏上命赴黄泉的路上,就造反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

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成语典故用在诸葛亮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

西蜀灭国,诸葛亮债责难逃。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大学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大学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家形象及现实意义学号: 2008542031姓名:边挞琪年级:大学本科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魏红艳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前言 . (1)一、儒家思想内涵 (2)二、诸葛亮的儒家形象 (3)(一)仁者 (3)1.以德服人32.推行“仁政”3(二)忠臣 (4)1.忠臣世家52.忠于君主5(三)义士 (5)(四)智者 (5)1.博学多能52.巧用心术63.善于用兵7三、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 (8)(一)诸葛亮形象对当代人的影响 (8)(二)诸葛亮形象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8)1.仁爱的力量82.忠义的力量93.计划的力量94.学习的力量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后记 (14)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这一形象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饱满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20年,国内研究诸葛亮形象的论文纷至沓来,有了更深的角度,更高的研究成果,不但角度新颖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但是还是不能更多地体现对21世纪当代人们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参考文献中所选取的的文献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逻辑思维的整合,整理出客观而又与本论文联系紧密的原始资料。

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

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

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共含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六年级作文500字:浅谈诸葛亮《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让人百看不厌,陶醉在其中。

他塑造了曹操,孙权,司马懿;关羽,张飞,吕奉先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有一个人,更是千古流芳,一代名相,知天晓地识人心。

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他之所以能家喻户晓,万史长存,我认为有这几点:其一,诸葛亮本隐居山林,在隆中过这清闲的日子。

后来,经徐庶举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效忠于刘备。

从“火烧博望坡”击退夏侯惇十万大军到“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无一场战役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击败强敌的。

如果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那么在“关羽败走麦城”、“火烧连营”和“白帝城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完全可以废掉阿斗,自立为王。

但因为刘备生前的嘱托,他坚持辅佐阿斗,这足以见诸葛亮的忠心。

“六出祁山”,成就霸业,为了匡扶汉室,为了天下百姓,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53岁就病死五丈原。

这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诸葛亮乃千年一遇之奇才,姜子牙重生,鬼谷子再世。

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就能预见三分天下之格局#他虽无吕布之神勇,无关羽之勇猛。

可凭他那治国之道和用兵如神的计谋与吕布关羽比起来毫不逊色,甚至技高一筹。

七擒孟获,诸葛亮并不是一昧的屠杀生灵,而是运用智慧,攻心为上。

空城计,他以镇静自如,弹琴饮酒的姿态,赶走司马懿百万雄师#令我不得不佩服他。

可惜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而诸葛亮失去的偏偏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街亭。

这是无人可用,所以用人不当。

忘了先帝刘备的再三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那马谡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在这群雄四起的乱世,诸葛亮能具有这样的才智,忠心,真是难得。

可惜了,未能成就中原霸业啊!篇2:六年级诸葛亮日记500字诸葛亮,“一个原来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却能在中史上留下名重千古但又令人遗憾的一笔。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第一篇: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

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

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

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

”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

“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

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

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如何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

这也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原因,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

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

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

“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三河中心学校初三(1)班黄小琴)第二篇: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第一篇:诸葛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真实性提要: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可信的史书《三国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幼年时,其父母就去世了。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襄阳的隆中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即使是一些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有个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印象。

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

但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小说毕竟是小说。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

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五年级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诸葛亮800字

五年级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诸葛亮800字

五年级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诸葛亮8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作文,读三国演义有感诸葛亮字篇1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智慧过人、聪明绝顶、无所不精,但是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光复汉室。

纵观一生,他与蜀汉国运紧紧相连。

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使得蜀汉成为三国之一,但也正是由于他对于智慧的过分自负,使得蜀汉兵疲民敝,最终灭亡。

诸葛亮本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他“隆重作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出山之后,马上带领刘备的军队以弱胜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来还成功地联吴抗曹,实现三分天下。

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他的缺点。

其一便是他做不到知人善任。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极其重恩重义,却偏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上,白白丧失了捉拿曹操的绝佳机会。

据此来看,曹操扬鞭大笑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将曹操步步逼往华容道绝境,却终究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让曹操得以生还。

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未合身亡,却不曾想到这天象正是缘于自己的缺点:不会识人,不会用人。

其二便是他的事必躬亲。

诸葛亮为人极其认真谨慎,无论多小的事情都不容许差错。

他太倚重自己的个人能力,以至于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

结果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早早离开人世。

作为丞相,他需要做的应该是统领大局,至于细节就交给不同的人去做也未尝不可。

而他却在主持国事的同时又带兵打仗,不光拖垮了自己,更使得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他虽然是人才,却不会培养人才;他的能力成就了他,却也害了他和他的国家。

其三便是他的心浮气躁,主要表现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

诸葛亮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愿,因此频繁征战,力图攻下中原。

此时他的智慧被过于强烈的愿望与情感所蒙蔽,如当年的刘备。

刘备因关羽的死不顾联吴抗曹的战略而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而归;诸葛亮因刘备的死不顾蜀国远远弱于曹魏的事实,六出祁山,使得蜀汉国力难以恢复,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年 10 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光辉的。

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本文从他经天纬地的才华、神鬼难测的智慧、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擅长建设的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他的智者形象。

而从其忠于正统,蔑视乱臣、任人唯贤、执法严明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

最后从其用人方面的缺陷和历史、天下大势等方面深入分析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原因所在。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中总结、归纳出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描绘出他形象中光辉的一面也总结出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

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对中华人民和本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可以为《三国演义》的读者提供一点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智者良臣悲剧英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

”那么首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的风流飘逸的雅士形象勾勒的无比鲜活。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

谈诸葛亮形象看法作文

谈诸葛亮形象看法作文

谈诸葛亮形象看法作文说起诸葛亮,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智慧与忠诚的光芒。

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诸葛亮,是在看的时候。

那时候年纪还小,就被电视里那个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形象给吸引住了。

他总是那么淡定自若,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后来读了书,对他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一直隐居隆中。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得有多大的定力和自信啊!他每天就是读书、种地,和朋友们谈论天下大事。

但他可不是瞎聊,心里早就有了一盘大棋。

你想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天下局势看得那么透彻,这得有多聪明!等到刘备来了,那一番,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他把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给刘备指明了方向。

就好像一个迷路的人突然看到了灯塔,刘备能不激动吗?从那以后,诸葛亮就跟着刘备出山,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诸葛亮的智慧在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赤壁之战,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

然后又草船借箭,弄来了那么多箭,解决了军备问题。

接着借东风,这一招简直神了!要不是他对天文气象有那么深的研究,怎么能算准东风什么时候来呢?在这场战役中,他把敌人的心思摸得透透的,每一步都走在前面,这不是智慧是什么?再说说他治理蜀国,那也是井井有条。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蜀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繁荣昌盛。

而且他赏罚分明,不管是谁犯了错,都一视同仁。

这样一来,大家都服他,愿意跟着他干。

有人说,诸葛亮太谨慎了,不敢冒险。

可我觉得,这正是他负责的表现。

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还有整个国家的命运。

他不能轻易冒险,因为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他每次出兵北伐,都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明知道困难重重,但还是义无反顾,这种坚持和忠诚,难道不值得敬佩吗?还有他发明的那些东西,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这可都是高科技啊!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发明创造,足以说明他的聪明才智不仅仅局限在军事和政治上。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乃是备受人们喜爱和钦佩的伟大智者。

本论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他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深入了解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论文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高尚品质、深思熟虑和崇高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意义。

1.引言1.1背景介绍:《三国演义》的影响和价值1.2诸葛亮的重要性:历史地位和形象渗透2.诸葛亮的聪明才智2.1奇才之名:顶尖智者的代表2.2智谋的施展:创造性思维与多变策略2.3学识广博:文化底蕴的体现3.诸葛亮的高尚品质3.1人格魅力:诚实守信,不愿背叛3.2公德情操:为国家民族而奉献3.3仁心仁术:关怀百姓,智慧用于社会造福4.诸葛亮的深思熟虑4.1思考问题:细致入微与周详设计4.2一步到位:目光犀利与长远规划4.3智者风度:机智应对和处事考虑5.诸葛亮的崇高目标5.1国家理想:全心全意为天下人着想5.2和平愿景:推崇人文主义,主张和解5.3道义追求:以伟人之心助人有所成就6.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6.1个人及领袖力量:榜样的力量及领导者的影响6.2教育意义:推崇知识、智慧与修养的重要性6.3社会团结:智者的力量与合作的必要性7.结论7.1诸葛亮的形象及影响力的总结7.2现实意义的提炼和发现7.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1.罗贯中.(2024).《三国演义》.2.孙千毅.(2004).诸葛亮传奇.3.鲁迅.(1976).《随感录》.以上为论文的大致框架和分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整和扩展。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引用小说中相关情节和对话,来具体分析诸葛亮形象的各个方面及对现实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对诸葛亮的形象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议论文】诸葛亮人物分析_500字

【议论文】诸葛亮人物分析_500字

【议论文】诸葛亮人物分析_500字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他为人谋略高超、操守高尚,一生中为蜀汉朝廷出谋划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为蜀汉朝廷稳固乃至求得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谋略、文化修养、为政、军事指挥等方面对诸葛亮进行分析。

一、谋略高超诸葛亮以出谋划策闻名于世,尤其以“空城计”和“草船借箭”两大计谋著名于世。

《三国演义》中记载,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蜀汉时,诸葛亮为挽救形势,采取了“空城计”。

这个计谋真实性存疑,但其精妙、巧妙、高明,广泛影响,并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谋略的经典之一。

另外,“草船借箭”也是洛阳之战中蜀汉军事胜利的重要策略之一。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包括其反悔大战、断粮战等一系列的战略,这些战略被广大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于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修养卓越诸葛亮不仅突出表现在政治谋略方面,而且文化修养颇高。

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谋略家和政治家,还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涉猎兵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三、为政清廉公正诸葛亮为政清明公正,在政治生涯中从未贪污受贿。

他全心全意为民,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加强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福祉,积极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他通过改革稳固了政权,民众安居乐业,蜀汉朝廷得以长时间稳定进行。

四、军事指挥卓越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家,击败了很多强大的敌人。

他娴熟运用自己的战略智慧,以保护祖国领土为己任,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争壮举。

举例来说,他以率军抵御了魏国的侵略,他的军队还在定军山大战中击败了魏国的大军。

总之,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名人,其谋略、文化修养、为政和军事指挥方面的卓越表现,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甚至对世界政治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综述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综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姓名:学校:学号:班级:摘要 (2)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2)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3)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6)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6)注释 (9)参考文献 (10)【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

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

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

《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摘要: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作品诞生以来他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从其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借鉴。

关键词:品质情操才能抱负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如白居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1],陆游的“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2]等等。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从他其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

一、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国家的强大,必须具有健全的法令和制度,也要靠执政者的仁政,在诸葛亮身上可以说两者都具备,做为统治者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具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我们以博望坡初用兵为例:曹操差夏候率兵十万,杀奔新野,为解新野之急,诸葛亮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调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3]。

由于剑印的确立,才使关、张二将用心,才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李严是蜀国重臣之一,他在一次督运粮草、器械中误了期限,为了逃脱罪责,竟假传皇上诏令命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了解李严为一已之故废国家大事,立即予以严厉处分,而李严的独生子李丰有才能,他又任命李丰为长史。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当时农民运动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为平台,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纷杂的政治矛盾中,展现其智慧,实现了报国治天下的宏大理想,诸葛亮身上集聚了知识分子所希望的忠孝礼义的道德理想。

诸葛亮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也脱离不了历史的局限性。

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为阶级社会封建主服务。

只能是历史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而不能是封建道德的批评者。

总体来讲,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知识分子塑造的完美主义的化身。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述,超阶级的阶级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希望的命运,摆脱不了其最后死而不已的命运宿命。

这对深刻理解封建社会文化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诸葛亮身材伟岸、儒雅、洒脱,气度轩昂。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对照这两段描写,可以分析出,诸葛亮很高,身材伟岸,符合中国美男子标准的条件之一。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身披鹤氅。

让诸葛亮的神人的形象更具有了依托。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这样描写诸葛亮,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诸葛亮这样的打扮,完全是古代儒雅的文人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打扮,代表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儒士的形象。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说,诸葛亮有英霸之器,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是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虽然是不同的描写,都是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诸葛亮是一个气度轩昂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智慧的化身(一)善观大略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论文(共五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论文(共五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论文(共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论文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用人方面也远不及曹操和孙权。

通过刻画其人性化的缺点和不足,才使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会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失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符合客观现实,使其血肉更丰富,更真实可信。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探讨。

一、策略和诚信上的失误诸葛亮出山后,以己智慧树立起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

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

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而分享了三分之势。

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

也是展示他政治胆略和卓越智慧最精彩的章节。

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断丰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然而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战胜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

诸葛亮虽料事如神,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窘境之时。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策略上的失误可以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领袖人物的能力如何而定。

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策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灭亡之路。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作者:l i m i n1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罗贯中先生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所采用的各种描写手法及其形象和性格特征,提炼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主要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儒家思想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勾勒出完美的政治理想化身,以此来体现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敢于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和层次的文化研究,全面而深刻地透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文化意蕴前言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他起着贯穿全局、推动故事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罗贯中先生在此人物的塑造上是倾注心血最多、耗费笔墨最多的一个,特别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前人有关诸葛亮的文章,多半都以他的形象特征为主题展开讨论和研究,那么:诸葛亮形象为什么具有小说中的那些特征?为什么会在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说中出现呢?大家如何看这位神一般的历史人物?这些思考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研究范围,围绕此我将结合历史及罗贯中先生采用的艺术手法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进行简略分析,并从通俗小说的发展分析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选题的缘由和研究范围、观点;第二部分说明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诸葛亮形象;第三部分说明诸葛亮具有哪些形象特征;第四部分是从通俗小说的发展分析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原形已离开我们近二千年,直至今日他仍是世人传颂和敬仰的崇高典范,这不得不归功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

他在塑造诸葛亮时既遵从了历史原貌也借鉴了民间传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上又附着上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并通过大量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位十分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

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谈诸葛亮失误议论文近日,有关诸葛亮的失误话题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个话题的背后,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人性的探讨,讨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诸葛亮本人的认识,更在于对于我们自己的反思和警醒。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有着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智,为历史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也曾经犯下过失误,成为后人议论的话题。

说到诸葛亮的失误,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北伐战争。

当时,他率领大军北上,意图一举攻下中原。

然而,他却在街亭一战中败北,损失惨重。

而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敌军主力的行动,导致错失了最佳时机,失去了主动权。

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成为了诸葛亮晚年事业的一大遗憾。

对于这一失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晚年失去了锐气,没有了年轻时的果敢和魄力,导致战争失败。

而也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对于敌军的判断失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无论是怎样的评价,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杰出的人物,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也会犯错。

因此,我们不应过于苛求自己,而应该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是复杂的,即便是诸葛亮这样一位卓越的人物,也会因为自身的缺陷和环境的变化而失误。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清醒,时刻检视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改进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当然,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还可以从诸葛亮的失误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学会如何制定正确的策略和计划,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我们还可以学习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学会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谈论诸葛亮的失误,其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

论诸葛亮作文(5篇)

论诸葛亮作文(5篇)

论诸葛亮作文(5篇)论诸葛亮作文 1大概所有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据守华容道而放走曹操深感遗憾。

认为如不是他一遭失算,会省去后来的许多麻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但以我之见,华容道放曹却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

这并非“天方夜谈”,诸葛亮一生谨慎,别的不说,后来一伐中原时,怕遭埋伏而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长安之计,宁愿兵出祁山,稳中求进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知道诸葛亮极会用人,深知亮极会用人,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脾性,经去华容道貌岸然是绝不会杀了曹操的`。

如果诸葛亮存必要杀曹操,只需另派赵云或张飞前去,曹操便插翅难飞。

他学有那样做,可见别有用意。

有人会问,孙刘两家联合拒曹,赤壁交战之际,作为冤家对头,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尽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道上杀了曹操,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以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

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已被曹操*定了诸候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江南孙权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乱!诸候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到时候,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诸葛亮也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也丝毫无益。

如果放其生还,他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定要好好修整,伺机报仇;孙权虽胜也因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妄动。

这样两大诸候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荆襄,进兵西川,取益州,夺汉中,得三分天下,谋得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事实上,诸葛亮确实这样做了,可见他当时就高瞻远瞩,早有图谋,可谓成竹在胸了。

除了战略上的需求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用意。

一则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则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啊!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意在放曹,这不仅不失策,而恰恰是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视野下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得失【摘要】在诸葛亮形象逐步家喻户晓的形成过程中,《三国演义》一书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站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唱话本中的诸葛亮形象作比较研究,从顺应汉族民心,成功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暗合士人理想,圆满塑造诸葛亮的贤相典范;深谙文学手笔,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等三个方面揭示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之处。

又以多智而近妖、多功而近伪、多才而近神等三个方面来剖析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笔。

诸葛亮形象的不足之处并不表示诸葛亮形象描写的失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最成功的,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与失真。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成功之处;失真之笔;结论与意义
在诸葛亮形象逐步家喻户晓的形成过程中,《三国演义》一书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学术界早已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站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进行得失的总结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因此,本文试从文化视野下,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唱话本中的诸葛亮形象,归纳其形象的得失,推动诸葛亮形象研究的宏观化。

一、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之处
元末明初,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

在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中,作者罗贯中以陈寿《三国
志》为基本框架,吸收裴松之的注,同时借鉴《三国志平话》等说唱文学以及众多民间传说,极力塑造了一个集大智、大忠于一身的贤相诸葛亮形象。

至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通过全面的加工润色和精彩的评点,尤其是赞赏诸葛亮为“一绝”和“古来贤相中第一奇人”,使其形象在社会各阶层中深人而广泛地流传开来。

(一)顺应汉族民心,成功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名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特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压迫与剥削汉族人民。

为了顺应汉族民心,更是为了论证汉室正统的正义性,罗贯中在奉蜀汉为正宗的同时,倾尽心力的刻画了诸葛亮的忠贞高节。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扫《三国志》描写诸葛亮的不足,从隆中对策、联吴抗曹一直到白帝城托孤、挥师北伐,全书大篇幅、大手笔的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高节形象。

摆脱了正史体例的束缚,《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忠贞高节形象的材料大大增加,描写的更加详实与感人。

(二)暗合士人理想,圆满塑造诸葛亮的贤相典范。

元朝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国家,对儒学和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较弱。

加上“民分四等”的歧视政策,使得众多汉族文士难以进入仕途,尤其是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乱,吏治腐败。

汉族士人的仕途理想普遍进入低潮,强烈渴望明君、贤相的出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延续《三国志》等作品对诸葛亮正面描写的历史传统,将
诸葛亮圆满的塑造成了一个贤相的典范。

诸葛亮出仕之前是号称“卧龙”的隆中隐士,出仕之后依然羽扇纶巾,不改雅士风度。

为相后,开府治事,法令严谨,赏罚分明,忠君爱国,公而忘私。

同时,诸葛亮十分重视发掘和任用人才,并积极的培养人才,诸如蒋琬、费袆、姜维等人。

(三)深谙文学手笔,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三国志平话》等说唱文学以及众多民间传说,在人物塑造上都远不及《三国演义》中那生动饱满的诸葛亮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在广泛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使诸葛亮成为全书中最光彩夺目、最聪明智慧的人物形象。

更加可贵的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形象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因此也摆脱了讲史小说的随意性和过度夸张性。

二、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笔
顺应元末明初“人心思汉”的文化背景,罗贯中通过大篇幅和诸多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使他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代言人和化身。

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罗贯中构造诸葛亮形象的失真。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已有过激烈和深入的讨论,其中,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观点最有代表性:“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一)多智而近妖。

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主要是描写诸葛亮的忠贞高节和政治才能,具有真实
性,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主义传统观念。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足智多谋,古往今来无人可及。

不仅能未卜先知,甚至可以施法借东风、用七星灯续命。

显然,诸葛亮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

因此,鲁迅先生才认为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这里的“妖”,主要是反映罗贯中刻画诸葛亮形象的失真之处。

(二)多功而近伪。

《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功劳多在治理国内政务。

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从出山开始便屡建大功,甚至抢夺了原本属于他人的功劳。

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本来主要是周瑜的功劳,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诸葛亮在幕后全权指导、精心安排的一场战役,周瑜只不过是一位实际指挥者。

罗贯中运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艺术手法,目的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结果反倒使诸葛亮成为欺世盗名之辈。

如此多的功劳足以表现诸葛亮的万古功勋,但是却会使读者觉得多功而近伪,有了不真实的感觉,这也是诸葛亮形象的一个失真之处。

(三)多才而近神。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明确指出,诸葛亮的将略不如他的治国才能。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政治才能之外,其军事指挥才能也丝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木牛流马、连弩等都是他的杰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意是想塑造一个兼备儒家雅士风范的完美贤相,却忽视了人无完人的客观状况。

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使诸葛亮多才到了神的地步,打破了人物描写客观性和现实性原则。

三、研究结论与意义
通过具体的文本比较和文化视角下的诸葛亮形象得失分析,基本上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诸葛亮形象是迄今发现的各种文本中最优秀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志》,《三国志平话》等一系列文本中描写的诸葛亮形象都不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饱满,生动和多彩。

从整个文化视野下来看,只有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形象才兼备了中国贤相文化的优秀因素和元末明初的士人
政治理想。

同时,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智慧之神。

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是有缺点和不足的。

从中国古典文化重视现实主义传统和小说人物的现实描摹出发,可以发现诸葛亮形象的三种失真。

三、本文虽然分三点分析了诸葛亮形象的不足之处,阐释失真之笔的具体所在。

但是,并不表示诸葛亮形象描写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最成功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是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命题。

我们是站在广义的文化视野下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对比后的批判,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失败。

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失真之笔。

要全面、客观的看待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与失真,不断以新的文化视角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论来阐释诸葛亮形象的得失。

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以科学的小说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文本比较,才能更加科学的总结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得失。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缪铖主编.三国志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整理.三国志平话[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