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基本正常
我国当前经济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银行贷款增加过快。
今年9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1至9月累计增加贷款2.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万亿元。
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银行贷款又是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在银行贷款如此迅速增长下,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又是怎样呢?
部分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开始过热,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出现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已连续出现四次通货膨胀。
每次通货膨胀持续二、三年,第四次从1993年开始到1997年结束,竟持续了近4年。
通货膨胀使经济发展比例和秩序打乱,社会物资不能充分利用,职工积极性受挫,居民产生怨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损害很大。
所以我国经济界对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一直很警惕、很敏感,在当前银行贷款增加过快,部分经济领域出现一些过热苗头的情况下,有些人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可以理解。
然而这种看法却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不完全相符。
那么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怎样呢?去年全年GDP增长8%,消费价格下降0.8%,可以说仍处于内需不足,通货紧缩状态。
今年的GDP,虽然一季度增长9.9%,但二季度受“非典”的影响只增长6.7%,三季度增长9.1%,前三个季度平均增长8.5%,同我国历史上的一般增长幅度接近。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5%。
当前虽然在房地产等少数行业出现过热苗头,但从经济整体来看,应该说正在走出通货紧缩状态,尚未过热,基本正常。
二、银行贷款增加过快,为什么经济仍能正常发展
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下面几个原因可能是最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而人们都知道,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存在的是买方市场、商品经常供不应求、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
前面说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仍未走出计划经济体制,曾连续出现四次通货膨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市场经济存在的是买方市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商品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的机率增大,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相对减少。
为什么计划经济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市场经济容易出现通货紧缩?根据我国多年来的情况,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基本原因是社会总供给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
如总需求过多大于总供给,商品严重供不应求,就会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如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商品供大于求,就可能形成通货紧缩。
而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率的变化,又是决定总供给同总需求平衡状况的基本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经济自身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的约束力很弱。
那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由国有企业或政府进行,决策者不是投资的所有者,对决策者来说,投资决策是“旱涝保收”的。
决策正确,产生了预期效果,是政绩好的表现,
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得到好处;决策失败,造成损失,是缴了“学费”,自己通常是不会受到损失的。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有严格的计划从外部约束,投资规模还可控制的话,经济转轨初期的计划约束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就难免经常出现规模过大,浪费严重,不少项目变成“半拉子”工程或建成投产后发生亏损的项目。
在经济转轨初期,消费基金也是很难控制的。
那时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在个人收入方面,国有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
职工希望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多一点,企业领导人如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希望这样。
因为企业的领导也是国家的职工,普通职工收入增加企业领导的收入也就增加了。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奖金有国家计划和制度约束着,企业领导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权力。
而到了转轨初期,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加上当时经济已开始搞活,部门、地区、单位之间职工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攀比思想增强,消费基金的增长就很难控制了。
记得在经济转轨初期,国家几乎每年都要下文制止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然而多数年份仍然出现增长过快的问题。
这就是那时社会总需求经常大于社会总供给,频繁出现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都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参与者。
它们的决策者是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理人,其个人利益同投资的经济效益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上挂起了钩。
决策正确,投资效益好,自己能得到好处;决策错误,投资遭受损失,自己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和精神责任。
从而就会非常谨慎地决策,即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对象、规模,力争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有销路、经济效益高。
做到了这一点,投资项目虽然在建设过程先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成了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因素,但建成后增加的社会总供给会不少于增加的总需求,从总体看对供需平衡的压力比过去减少。
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似乎稍多了点,然而考虑到前些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快,民间投资启动缓慢,国家为了更多扩大内需,鼓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加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相对较好,这个增长率还算基本正常。
在消费基金方面,对于这些企业的所有者来说,在企业总的收入已定的情况下,职工收入增加,自己的收入就会减少,他们和他们的代理人是不会允许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
这就是尽管近年来银行贷款持续增长过快,但商品货币市场至今仍然稳定的基本原因。
(二)世界经济运行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增大
经济转轨前期,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比现在少。
那时我国的经常项下货币尚未自由兑换,商品进出口额较少,国内外的资本流量也不大,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有限。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部分亚洲国家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货币大幅贬值,股价急剧下降,而我国却未受到大的冲击。
这固然主要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较好,但也同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较小,国际投机资本不易进入我国有关。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商品进出口额和国内外资金流动额迅速增加,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明显加强。
而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现象。
美国经济因需求不足终止了近十年的较快增长,在2000年后处于低增长状态。
日本十多年来,由于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一直不够景气,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情况更加严重。
欧元地区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很难想象在大部分国家苦于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独有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然如此,在汇价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就会来我国找寻商品市场,大量向我国推销商品。
同时来我国旅游的人和投资的人也会减少。
使我国的总供给同总需求趋于平衡,通货膨胀程度降低。
(三)心理因素发挥了缓冲作用
影响经济形势的,除了前面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情况等物质因素外,还有一个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商品供不应求,市场开始动荡时,产生激化作用,推动供、需差额的进一步扩大,使动荡加剧。
在我国历史上的各次通货膨胀中,心理因素都起了这样的作用。
而在社会总供给同总需求基本平衡,或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基础上发生银行贷款过快增加时,却产生缓冲作用,使这种过快增加对市场的压力减小。
当前我国银行贷款增加过快,而商品、货币市场稳定,就可能是心理因素发挥了作用。
具体来说,近一个时期我国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的原因可能是:第一,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状态,发展速度加快,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大;第二,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认识到,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贷款业务越来越重要,从而贷款积极性提高,放了过去应放而未放的一部分贷款;第三,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提高后也可能发放了一部分超过经济正常需要的贷款,特别是部分商业银行机构,为了稀释不良资产,增大不良资产率分母,降低不良资产率,超过企业合理需要多发放了一部分贷款。
由前两种原因增加的贷款,不会对商品货币市场形成压力。
而由第三种原因增发的贷款、增投的货币是没有经济基础的,按以往的情况要对市场形成冲击,而实际上却为什么没有形成这样的冲击,没有引发商品货币市场的动荡?这些多增加的贷款,从而多投放的货币哪里去了?这可能就是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商品供应十分充足,物价稳定甚至下降,许多商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款式越来越好,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供应方面完全消除了紧张心理,多增加了收入一般不超过需要多购商品,而把钱存到银行、放在身边或用于投资。
企业的资金宽松了,多半也会用于增加投资或扩大生产,因为要考虑成本问题,一般宁愿暂时把钱存到银行,也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超过需要去抢购物资。
2002年以来,在银行贷款过快增加的同时,银行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也超常增加。
全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企业存款,2002年末余额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35亿元,同比多增加2295亿元;2003年九月末余额7万亿元,又比上年末增加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3743亿元。
全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2002末余额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加3775亿元;2003年九月末余额10.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9%。
过多增加的一部分贷款,可能转化成了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
三、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还要保持警惕
我们说,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是好的,尚没有过热;又说进入市场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机率减少,但这并不是说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也不是说当前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经济领域某些方面已出现过热苗头就不必重视。
相反,由于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国外可能出现的冲击,如宏观调控不得力,市场经济也还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
这已经由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得到了证明。
特别是我国现在只是初步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机制尚需完善,一些基建投资仍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尚未真正到位,有些股份制企业也不规范,所有人同代理人的关系也不完善,不少投资项目的所有人同决策权仍然分离,盲目增投基本建设和盲目增加消费基金的力量仍然存在,还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
因此,对我国当前某些经济领域出现的过热苗头,要十分重视。
要看到把问题看得过分严重,过早采取预防通货膨胀的措施,不利于充分利用发展经济的潜力,而对某些经济领域已出现的过热苗头,麻木不仁,不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导致过热问题扩大化、严重化,甚至出现通货膨胀,那对经济发展的损失就更大了。
所以,当前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仍然不变,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支持经济发展大好势头的同时,对少
数已出现过热苗头的行业,必须采取加强信贷管理等措施,防止问题的扩大。
同时还要提高警惕,加强各种监控工作,密切注意经济发展走向。
以便一旦发现整体经济开始过热,有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时,坚决采取相应的全局性措施,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