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汉魏晋诗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评析】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
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
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
”(《文选·咏怀诗注》)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它典型地体现了上述诸特点,用现代的批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
清代一些学者往往征引史实来考证其所指,结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
其中方东树之见“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较为贴近。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显示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书法心曲的琴弦。
这是从实景来理解。
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
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
……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
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
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
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
“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
“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诗人只能永远得布道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哀江南赋(精选)
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122]。
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123]。
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124]。
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125]。
入欹斜之小径,掩蓬藋之荒扉。
就汀洲之杜若,待芦苇之单衣[126]。
水毒秦泾[209],山高赵陉[210]。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211]。
饥随蛰燕[212],暗逐流萤[21 3]。
秦中水黑,关上泥青[214]。
于时瓦解冰泮[215],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216]。
雪暗如沙,冰横似岸[217]。
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218]。
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219]。
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220]。
才人之忆代郡[221],公主之去清河[222]。
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223]。
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224]。
班超生而望返[225],温序死而思归[226]。
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227]。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228]。
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229]。
拨乱之主忽焉,中兴之宗不祀[230]。
伯兮叔兮,同见戮于犹子[231]。
荆山鹊飞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232]。
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233]。
梁故丰徙,楚实秦亡[234]。
不有所废,其何以昌[235]?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输我神器,居为让王[236]。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237]。
用无赖之子弟[238],举江东而全弃。
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239]。
以鹑首而赐秦[240],天何为而此醉?
[ 122 ]信生世二句:指父亲庾肩吾卒于江陵。
龙门,是司马迁的诞生地,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
辞亲,送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留滞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赶回,与父亲相见。
[ 123 ]奉立身二句:司马谈临终,嘱司马迁继承太史之任后,完成其著史之愿。
[ 124 ]昔三世二句:指先世之德到自己而衰落。
三世、七叶,均言代代相传。
[ 125 ]泣风雨二句:这是庾信在思亲。
《粱山》,见《琴操》:“曾子耕泰山下,雨雪,不得归,思父母,作《梁山操》。
” 枯鱼之衔索,见《孔子家语》:“子路见孔子曰:‘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
’”意为穿在干鱼口中的绳子会很快生虫朽坏,父母亲的生命也很短暂。
[ 126 ]就汀洲二句:指当时自己在湘东王的猜忌下,忧谗待死的心境。
杜若,香草。
《离骚》:“搴汀洲兮杜若。
”庾信以屈原自比,自喻品行高洁。
芦苇之单衣,三国时,诸葛恪事东吴,被杀后用芦苇裹身投于石子冈。
这是庾信担心自己遭忌被馋,也会落得诸葛恪那样下场。
[ 209 ]水毒秦泾:晋郑伐秦。
秦人在泾水上游放毒,使晋郑之兵饮水而死。
[ 210 ]赵陉:指赵国的井陉,险要之地。
韩信曾以制井陉之险而破赵成安君,擒赵王歇。
[ 211 ]长亭短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此处泛指旅途。
[ 212 ]蛰燕:藏伏避寒的燕子。
晋时中原丧乱,饥民掏野鼠与蛰燕的巢穴以觅食。
[ 213 ]暗逐流萤:见《后汉书•灵帝纪》:“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萤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
辛未,还宫,大赦天下。
”
[ 214 ]秦中二句:指被虏的梁人踏上异乡之地。
秦中、关上皆西魏之域,今陕西一带。
以上八句写江陵百姓在被虏往西魏的路途上历尽艰难苦辛。
[ 215 ]泮(pàn):溶解,分离。
[ 216 ]淄渑(zī shéng):二条河的名字。
二水异味,合则难辨。
此处是说流落异国他乡之梁人,贵贱亦已无辨。
《北史•庾季才传》:“荆州覆亡,衣冠士人,多没为贱。
”
[ 217 ]雪暗二句:指魏破江陵,献俘长安,在冬十二月,冻死者众多。
[ 218 ]逢赴洛四句:指作者在长安遇到被俘之人,莫不伤感思家。
陆机,本吴国将门之子,年二十而晋灭吴,后被征至洛阳为官,有《赴洛道中》诗二首。
王粲,汉末名士,避乱南奔,依荆州刘表,因怀归而作《登楼赋》。
[ 219 ]况复二句:指夫妇分离。
交河,今新疆吐鲁番有交河故城。
青波,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部新蔡县西南。
[ 220 ]石望夫二句:指亲人间失散后的刻骨思念。
石望夫,见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如人立。
俗传云:古者有贞妇,其夫从役远征,饯送此山,立望夫而死,化为石。
”山望子,见《述异记》:“中山有韩夫人愁思台、望子陵。
”
[ 221 ]才人:见《史记•张耳传》,赵王武臣为燕军所获,赵一厮养卒前往燕军营垒,说服燕将,救回武臣,武臣以美人赐厮养卒为妻。
代郡:古赵郡。
[ 222 ]清河:晋故城名。
晋惠帝的女儿清河公主,在洛阳战乱之际,被人掠卖,受尽困苦。
[ 223 ]栩阳二句:《汉书•艺文志》有“《别栩阳赋》五篇”及“《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今已失传。
阳,原作“杨”,据吴注本改。
[ 224 ]别有二句:为庾信自述乡关之思。
武威、金微,均为西部漠北之地区。
[ 225 ]班超:东汉名将,久镇西域,年老思返,上疏请归:“臣不敢望到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
”
[ 226 ]温序:东汉太原人,官授护羌校尉,赴任途中为割据势力拘劫,不受辱而自杀,光武帝将其葬于洛阳。
其长子梦父曰:“久客思乡里。
”遂上疏乞骸骨归葬乡里。
[ 227 ]李陵二句:以李陵、苏武自比,言独自为魏所拘,求归不得。
李陵《别苏武》诗曰:“双凫俱北飞,一凫独南翔。
” 苏武久留匈奴,常惠教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惊谢。
归武。
[ 228 ]若江陵二句:指江陵被西魏攻陷和陈霸先篡位相继。
魏克金陵第二年,梁敬帝还都建业。
再过一年,陈霸先受禅,建陈。
否(pǐ):易卦名,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阖,闭塞不通之象。
金陵之祸,指陈霸先逼梁敬帝禅位。
[ 229 ]萧墙:指梁王室内部。
梁元帝的侄子萧詧称臣于西魏,被封梁王,西魏攻梁元帝,萧詧引兵相助,遂平江陵。
[ 230 ]拨乱二句:指梁元帝平侯景,启中兴之业,但在位时间很短,江陵陷落,他和两个儿子被害。
[ 231 ]伯兮二句:指梁元帝之子,不论长幼,均为萧詧所杀。
犹子,侄子,萧詧是昭明太子第三子,元帝与其为叔侄。
[ 232 ]荆山二句:伤悼元帝子遇害。
荆山,为楚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在今湖北的西北部。
隋岸蛇生: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就衔来一颗夜明珠以报答隋侯。
玉、珠,比喻元帝之子。
[ 233 ]鬼火二句:伤战乱之后,中兴之臣死伤者多。
鬼火,磷火。
殇魂,即伤魂,鸟名,据说黄帝战蚩尤时误伤一妇人,七日气不绝,后其灵化而为鸟,自呼为伤魂。
新市、平林,皆楚地名,光武帝与其兄起兵时在此二地招兵,后汉中兴,兵有新市、平林之号,这里指胡僧祐等元帝的中兴之臣。
[ 234 ]梁故丰徙:战国时,秦灭魏,迁大梁于丰。
此借喻元帝从建业移都江陵之事。
楚实秦亡:虽有亡秦必楚之说,但这一次江陵被西魏攻陷,是楚地沦丧于秦军了,反用其典。
[ 235 ]不有二句:指没有梁的覆亡,哪来北方的西魏及其后北周和南方的陈的兴盛。
[ 236 ]有妫四句:指陈代梁兴。
有妫,陈氏本为妫姓,在周为陈国,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其后遂姓陈氏。
有妫之后,指陈霸先。
将育于姜,春秋后期的姜姓齐国政权被田氏篡夺。
这里指梁姓天下亦为陈姓所取代。
神器,指帝位。
居为让王,陈霸先立梁元帝子方智,方智让王位于陈霸先,方智自处让王之地位。
[ 237 ]天地二句:语出《周易•系辞》。
[ 238 ]用无赖之子弟:指梁武帝用侯景。
[ 239 ]东南之反气:本指西汉吴王濞之反,见《汉书•荆燕吴传》,高祖召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此喻梁王室内兄弟子侄的互相残杀。
[ 240 ]鹑首:星名。
据说天帝喝醉了酒,把鹑首所指之秦地割给了秦穆公。
这里指西魏陷江陵后,襄阳等形胜之地尽归魏有。
古今点评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林纾《春觉斋论文》
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钱钟书《谈艺录》
子山词赋,体物浏亮、缘情绮靡之作,若《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皆居南朝所为。
及夫屈体魏周,赋境大变,惟《象戏》、《马射》两篇,尚仍旧贯。
他如《小园》、《竹杖》、《邛竹杖》、《枯树》、《伤心》诸赋,无不托物抒情,寄慨遥深,为屈子旁通之流,非复荀卿直指之遗,而穷态尽妍于《哀江南赋》。
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运故实,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穷然后工,老而更成,洵非虚说。
【作者简介】
庾信(公元五三一年~公元五八一年),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
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公元五五四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
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
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
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
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
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4]
牛郎织女意象赏析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一个诗人的秘密,就隐藏在诗句的意象之中。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
牛郎织女这个意象是大众所熟知的,它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
首先,从《牛郎织女》的生成过程来看,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但此时,它们已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并为牛郎织女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到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
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
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被远远地隔离在湖的两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
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描写了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诗词文约意广,用“迢迢”写牵牛星,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用“皎皎”写织女星,让人想到女性之美。
在辽远而清幽的苍穹之上,有这样两颗遥遥相望而情牵你我的星星,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而动人的传说早就给它罩上了凄美的色彩,何况由织女星化身而来的美丽姑娘是这样的愁肠百结。
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鹊桥仙》是词里很美丽的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人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
南宋的李清照更是将这种离情别恨表现地淋漓尽致: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从词的内容来看,词人借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抒发人间的离愁别恨。
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是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了。
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要经过相当长期并且是十分积极活跃的演进过程的。
稍后的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
如唐代李善为《文选》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时引了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们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另外,从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节日来看,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这就是七夕节。
总之,这些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节日和意象为我们理解诗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靠得更近了,诗人表现的形象也因此更真切,更真实,更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