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毒理学12预防整理1-7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toxicology)
注:所有前面标有△的理解即可,可能会出选择之类的题目。

下面划横线的名解需要掌握英文或简写,加粗或者划横线的中文均是那句话的要点。

本资料仅供参考,如有不全面的地方大家自行补充与更改。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毒理学定义,毒理学的三大领域?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3Rs法的内容。

3、毒理学发展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安全性评价与安全度分析的科学。

2、已进入环境的常见化学物约80000种
3、现代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4、描述性毒理学: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

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和坚定。

5、机制毒理学: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6、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7、系统毒理学比分子生物学更先进。

8、替代法又称“3Rs”法:优化(Refinement)试验程序,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替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9、毒理学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研究。

10、毒理学发展趋势:系统毒理学、计算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毒理学替代法(3Rs原则:优化、减少和替代)、转化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需背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损害作用、靶器官(target organ)、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阈值(threshold)、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

(2)基本概念(需理解):毒效应、中毒、毒效应谱、时间-反应关系、选择性毒性、超敏反应、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非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观察到作用的最低
水平、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安全限值、暴露范围和危害范围
(3)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各自定义。

(4)半数致死量的概念和意义。

(5) 毒作用分类
一、名词解释&填空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生物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poison,toxicant):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毒效应一般由毒作用终点观察指标检测。

6、毒作用分类: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超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7、剂量:暴露剂量>内剂量>靶器官剂量。

雾、烟、粉尘统称为气溶胶。

机体暴露途径:经口、吸入、经皮、注射。

△8、效应(effect)【个体】:是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9、反应(response)【群体】:是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者比指表示。

(知道8、9的区别)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1、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曲线向直线型的转换:
(正态分布)对称S型曲线: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换成概率单位表示
(偏态分布)非对称S型曲线:横坐标取对数,纵坐标的反应率改为概率单位
13、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毒物在低剂量时表现为刺激作用,高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为U型,双向剂量-反应曲线。

14、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5、生物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标志。

16、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化学物阈值:一般毒性和致畸作用剂量-反应关系有阈值(非零阈值),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剂量-反应关系认为无阈值(零阈值))
17、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得到的数值。

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18、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 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
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9、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 ac /Lim ch Zch值大,说明Lim ac与Lim 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
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慢性阈剂量值小) 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以下概念理解即可,选择等题目】
20、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异常病理现象)。

也称为毒作用、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21、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22、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化学物质的毒效应谱。

23、时间-反应关系:指化学物进入人体后在不同时间内,呈现不同的效应。

24、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物种产生毒性作用;或只对群体中某一个体产生毒性作用;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

25、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26、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 LD100或LC100 ):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如再降低剂量,就有存活者。

LD100有很大的波动性。

27、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MLD或LD01):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低于此剂量不引起死亡。

28、最大非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or concentration ,MTD 或LD0):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高于该剂量即出现死亡。

LD0受个体差异影响,存在很大波动性。

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剂量范围依据。

MLD>MTD
29、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30、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LOAEL>NOAEL
31、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 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2、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作用或非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LOEL>NOEL
33、安全限值(safety limit):环境因素的总摄入量的限制性量值。

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

34、暴露范围( margin of exposure,MOE):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与人群“暴
露量”估计值比值。

MOE= NOAEL/人群暴露量。

MOE越大,危险性越小(人群暴露量小)。

35、危害范围( margin of hazard,MOH):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与安全限值的比值。

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

MOS越大,危险性越大(人群暴露量大)。

36、制定安全限值时,毒理学资料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最重要毒性参数是LOAEL和NOAEL。

安全限值是将LOAEL或NOAEL缩小一定倍数,为安全系数或不确定系数。

37、毒作用范围阈剂量用NOAEL来代表,毒作用带就称为毒作用范围(margin of toxic effect, MOT)
MOTac=LD50/NOAELac
MOTch=NOAELac/NOAELch
二、问答&简答
1、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各自定义。

答:生物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标志。

①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意义: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限值
②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意义:将接触化学物与疾病相联系,确定剂量—反应关系
③易感生物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意义: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2、半数致死量的概念和意义。

答: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得到的数值。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反之, 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3、毒作用分类
答:①按毒作用发生的时间分: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②按毒作用发生的部位分:局部或全身作用③按毒作用损伤的恢复情况分: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三、例题
1、有关毒效应谱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E)
A.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变化构成毒效应谱
B.毒效应谱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变化到临床中毒直至死亡
C.毒效应一般由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来检测
D.有机磷农药抑制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属于毒效应特异指标
E.苯胺可致红细胞内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属于毒效应非特异指标
2、CO染毒大鼠中100只有40只发生死亡,此为(B)
A.效应 B.反应
C.剂量-效应关系
D.剂量-反应关系
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3、有关靶器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E)
A. 脂肪组织是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
B. 靶器官一般只有一个不可能多个
C.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毒效应的化学物质毒作用机制相同
D.靶器官一定是该化学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
E. 苯胺和CO均可作用于红细胞影响其运输氧的能力,但毒作用机制不同
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基本概念(需背诵):生物转运、生物转化、代谢活化、蓄积、脂水分配系数、肠肝循环、血/气分配系数。

(2)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的特点。

(3)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影响气体经肺吸收的主要因素。

(4)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5)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6)生物转化的意义,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I相反应的类型, 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7)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8)基本概念(需理解):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时量曲线、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曲线下面积、半减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非线性毒物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或又称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3、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或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一些化学毒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4、蓄积(accumulation):化学毒物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5、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

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硫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后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化学毒物肠道排泄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时间延长。

7、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随吸收进行,血浓度增加,达到动态平衡,分压差为零,吸收不再进行。

呼吸道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mg/L)之比。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血液中溶解度越高,越易被吸收。

【以下概念理解即可,选择等题目】
8、一房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毒物入血后能迅速而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并呈现出一致的消除过程
9、多房室模型(multi-compartment model):化学物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和转化速率不同,在达到平衡前需要有一个分布过程。

10、时量曲线:表示血浆毒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染毒后不同时间采血样,测定血毒物浓度,以血毒物浓度为纵座标,时间为横座标作图.通过曲线可定量地分析毒物在体内动态变化。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表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的重要参数。

该参数只有在外源化学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的生理容积相等, 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故称之为“表观”。

12、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Ke):Ke表示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 单位为h-1。

例如,某毒物的Ke值为0.1 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的10%被消除。

Ke越大,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快。

1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指外源化学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

单位是mg/L·h-1。

AUC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慢。

14、半减期(half life,t 1/2):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衡量
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又一重要参数。

一房室模型半减期的计算公式为: t 1/2=0.693/Ke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15、清除率(clearance,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

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1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又称生物有效度。

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

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17、非线性毒物动力学(non-linear toxicokinetics):体内外源化学物的数量过多,超过了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时,其消除由一级速率过程转变为零级速率过程的现象.
二、简答
△1、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以及膜动转运的特点。

(1)简单扩散
对象:大部分化学物,脂溶性、小的不带电分子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载体③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2)滤过
对象: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3)易化扩散
对象: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特点:不消耗代谢能量;由于利用载体,存在对底物的特异选择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4)膜动转运
2、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特异选择性对结构有特异选择性,具备某种结构特征;
②饱和性载体有一定容量,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饱和,存在转运极限;
③竞争性抑制使用同一转运系统化学物竞争性抑制;
④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

△3、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吸收的主要部位:胃肠道、呼吸道、皮肤)(1)经胃肠道吸收
①吸收对象:进入食物链的化学毒物,口服的药物和毒物。

②吸收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化学毒物结构或性质与营养素相似,借助其转运系统吸收)、滤过、胞饮或吞噬。

③吸收部位: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主要在小肠。

④弱酸性物质吸收,如苯甲酸,易在胃内和十二指肠吸收;弱碱性物质吸收,如苯胺,在碱性环境中以非解离态存在,易在小肠吸收,而弱酸性情况正好相反。

(2)经呼吸道吸收
①吸收对象:气态物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
②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
③主要的吸收器官:肺【(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2)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3)经皮肤吸收
化学毒物经皮吸收分为两个阶段:穿透阶段(化学毒物通过角质层过程,方式—简单扩散)和吸收阶段。

4、影响气体经肺吸收的主要因素
(1)脂(水)溶性和浓度影响其吸收部位
水溶性(盐酸、氨)在上呼吸道吸收;脂溶性较好(二氧化氮、氯仿)不易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也不易被吸收。

进入呼吸道深处,由肺泡吸收入血。

(2)肺泡和血液中物质浓度(分压)差。

浓度(分压)差越大,吸收速率越快。

(3)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随吸收进行,血浓度增加,达到动态平衡,分压差为零,吸收不再进行。

呼吸道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mg/L)之比。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血液中溶解度越高,越易被吸收。

(4)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通气限制,血/气分配系数大的,肺通气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灌注限制,血/气分配系数小的,血流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5、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1)主要贮存库:a. 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b. 肝、肾;c. 脂肪组织;d. 骨骼(3)意义:化学毒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a. 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化学毒物在贮存库蓄积,减少靶器官中毒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b.贮存库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物质基础,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时间延长,并引起毒性反应。

△6、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1)排泄,最重要的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液排泄,其次是随粪便排泄,经肺排出的主要是气态物质。

(2)①经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化学毒物最重要的器官,主要机理有肾小球滤过【分子量小于白蛋白(60000)物质,只要未与血浆蛋白结合,都可在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
②粪便排泄,a. 混入食物中的毒物经胃肠道摄入、未被吸收毒物与没被消化吸收食物混合,随粪便排泄b. 随胆汁排出的毒物(胆汁排泄是经尿排泄补充途径,小分子经肾排泄,较大分子经胆汁排泄。

) c. 肠道排泄的毒物d.肠壁和菌群
③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选择】排出方式:简单扩散,排出速度与吸收速度呈反比。

在血液中溶解度低的乙烯被快速排泄,其排出速度受灌注限制。

而溶解度高的氟烃类麻醉剂则排泄速度缓慢。

其排出速度受通气限制。

④其他方式,脑脊液、汗液、乳汁等。

7、生物转化的意义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2)①多数化学毒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③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化学毒物处置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机制。

8、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I相反应的类型, 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Ⅰ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其中氧化反应又分为:
(1)细胞色素P-450酶系(简称CYP450)(又名混合功能氧化酶,MFO)(2)黄素加单氧酶(FMO)(又称FAD氧化酶)
(3)微粒体外的氧化反应:包括①醇脱氢酶(ADH)②醛脱氢酶(ALDH)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MFO)的主要反应类型:【选择】
①脂肪族羟化——形成醇
②芳香族羟化——形成酚
③环氧化(双键)——形成环氧化物
④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⑤杂原子(O-、S-、N-)脱烷基
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9、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答:(1)许多化学毒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

经生物转化毒性降低化学物,诱导剂作用下,毒作用减弱;经生物转化毒性升高化学物,诱导剂作用下,毒作用增强。

毒物代谢酶诱导剂:苯巴比妥(2)毒物代谢酶的抑制
①竞争性抑制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为同一种酶代谢,一种毒物占据酶活性中心,其它毒物代谢受阻,发生竞争性抑制,不影响酶活性及含量。

②非竞争性抑制1)与酶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2)破坏酶3) 减少酶的合成
4) 变构作用:如CO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引起变构,阻碍酶与氧结合而抑制其代谢过程。

5) 缺乏辅因子
【补充零碎点】:
1.特殊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活性中间产物分四类:①亲电子剂②自由基③亲核剂④氧化还原物
3.肝脏含生物转化酶最多,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和胞液。

三、例题
1、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E )。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E.以上都是
2、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3、N-羟化反应常见的化合物是( B )A.苯
B.苯胺及2-乙酰氨基芴
C.黄曲霉毒素B1
D.苯酚
E.羟甲基八甲磷
4、下列反应不由MFO催化的是(E )
A、N-脱烷基反应
B、N-羟化反应
C、环氧化反应
D、氧化脱氨基反应
E、醇脱氢反应
5、属于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D
A.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B.FAD氧化酶
C.辅酶II-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
6、醌经何作用可形成半醌自由基,发生自氧化 ( A )
A.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B.NADPH-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C.FDA 氧化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醛脱氢酶
7、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C)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
E.氧化和结合
8、有关Ⅱ相反应不正确的说法是(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