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分析和语篇体裁的体现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275500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0.png)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许多国家都通过将外语及其母语紧密结合来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并进而提高语篇意识和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探讨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首先,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其适用性。
在此,我们认为及物性分析模式是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模式,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文化背景,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文化不同的翻译任务。
它主要是将母语用法与外语用法以及语篇强调作为其翻译算法的核心。
因此,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减少语篇的文化转化难度,使外语学习者能够在外语语境中选择最佳的句法设计,从而达到有效的翻译效果。
接下来,讨论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式。
首先,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在语篇语言课堂中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语篇翻译,使他们能够学习如何运用语法结构及其受母语影响的文化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及物性分析模式也可以被用于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语篇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建立语篇意识和提高翻译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及物性分析模式还可以作为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个人表达风格的重要方法,使他们能够有效而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这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因此,学习者在使用及物性分析模式翻译语篇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并尽力遵循语言的文字表达习惯,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本文所探讨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证明,它在语篇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在文化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建议语篇教学者应该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培养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的语篇意识,为他们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1d46c1fc281e53a5802ff8d.png)
1引言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f9eae47e518964bcf847c82.png)
文 章编 号 :6210(060—07 4 17—1120)1 4— 0 0
(ecin ” “ 知 (o nt n ” 心理 活 动 的 过 rat ) 和 认 o cg io )等 i 程。 作为 心理过程 的参 与者 感觉 者必 须是 人 。 果 如 感 觉者 不是人 , 则其 已被 作者 赋予 人格 特征 。 感觉 者 过 程 现象 ( )Hesw May ( 3 a r . 感知 )
( )Wec n iee h u sin ( 知 ) 5 o s rdteq et . 认 d o 心 理 过 程 又 可 分 为 内 化 过 程 (n en l e itrai d z p o es 和 外 化过 程 (xeபைடு நூலகம் l e rc s ) rcs ) e tr ai d po es 。内化 z 心理 过程 的主 语是 感觉 者 ( e s r , 外化 心理 过 S ne)而
维普资讯
第8 2 0 卷 3月 1 0 6年 第 期
Junl f n u U i r t o i c d e n f ySc l c ne ora o h i nv s y f c ne社会科学版) oi i c) A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c 0 g( a S e e i S e a T h o n
程都 有一 个 动作 者 ( tr , Aco) 即做某 件 事 的人或物 , 也就 是传 统语 法所 说的 “ 逻辑主 语 ”物 质过 程可 以 分 为 动 作 过 程 (cinpoes 和 事 件过 程 (vn at rcs) o eet
poes 。动作过 程具有第二参 与者 , 目标” rcs) 即“ ( o1, G a) 意 ‘ 程舅 所指向的 目标”如 ()而事 , 2;
V0. No 1 18 .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4750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d.png)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篇教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bade634af45b307e87197de.png)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摘要:继续教育突显在外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影响了继续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句法分析及语言讲解,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系统语篇分析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框架,并且能够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系统功能;英语;语篇教学一、引言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突显的问题尤其引人关注。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个语义系统网络,并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某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
语言交际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语篇去实现的。
本文集中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语篇分析在继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语篇分析研究中的成果,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系统功能语篇分析对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语篇分析的目的不是理解语篇表示什么意义,而是说明对于读者或受话者来说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
著名语言学专家z,Harris在论述语篇分析理论时指出:“语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词或句中,而存在于相互衔接、连贯的语篇中。
”韩礼德(Halliday,1994)进一步指出,语篇分析的目标总是有两个可能的层面。
语篇分析的第一个层面需要说明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
鉴于这点,必须将语篇和语法系统结合起来,以说明语篇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将意义现实化的。
任何一个语篇都是通过表达语言的三个语义功能将语义系统现实化的: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又称作经验功能,主要体现为及物系统;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并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语法中的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体现为语法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
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实现对比分析
![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实现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2eb19fc850ad02df804161.png)
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实现对比分析本丈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结合描写体语篇的特点,在汉英描写体语篇语域对应语料库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在语篇小句中的实现和各自的分布规律。
结论是:英语客体描写体语篇及物性的非标记形式为关系过程,背景描写体语篇是物质过程;而汉语客体描写体语篇和背景描写体语篇的及物性都以物质过程为非标记形式。
标签:语篇分析描写体及物性汉英对比一、引言韩礼德在小说《继承者》中开辟了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分析语篇文体的方法。
通过研究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在语篇小句中的实现和分布规律,使得文本分析更加科学、客观。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英描写体语篇及物性。
在现有的文献中,对这两种语言的描写体语篇的研究是不平衡的,英语研究多,汉语研究少,且各家结论不尽相同。
其中旷剑敏(1999)从对比的角度进行考查,但其选择的语料较为随意,多为定性式的研究,故结论的可信度有待检验。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为指导,结合描写体语篇的特点,在汉英描写体语篇语域对应语料库的基础上,试图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汉英两种语言描写体语篇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在语篇小句中的实现和各自的分布规律。
二、小句的及物性系统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即反映主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而及物性作为概念功能的核心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它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手段,它将体现及物过程的小句成分分为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
及物系统将过程分为六种,其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可归纳为下表:其中环境成分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和身份等。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7054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4.png)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决定了信息的传达效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的两种重要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将从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及物性、名词化的定义、特点入手,对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其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新闻语言以简洁、清晰、准确著称,注重客观、中立的报道风格,通常使用主动语态,动宾结构和被动语态较多,语句结构简练明了。
而中文新闻语言则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偏重于文字的华丽、辞藻的丰富,通常使用主谓结构为主,动名结构较多,语句结构比较复杂。
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定义和特点及物性指的是一种语法现象,即动词带宾语。
及物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动词可以“作用于”一个名词或代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名词化是指把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非名词成分转化为名词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名词短语,名词化的存在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表达力。
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它们的存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灵活表达方式,使得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三、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比较常见。
在英语新闻语言中,例如“attack on”、“express concern”、“call for”等常用的动词短语都是及物性和名词化的体现,这些短语的存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具体。
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名词化也十分常见,如“development”、“debate”、“consideration”等名词常常被用于新闻报道中,这些名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有表达力。
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丰富表达方式而存在的现象。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0f99435f01dc281e53af080.png)
以教育语篇为例分析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反映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及物性分析为主,但相关分析对小句的生态语义取向分类有待细化,已有的生态话语分析也较少关注教育语篇。
针对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结合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细化过程类型与参与者角色,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不同过程的语义生态取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展示该模式的应用,揭示教育语篇中蕴含的生态观,并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态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教育语篇;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1、引言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范俊军,2005;韩军,2013;黄国文,2016a),是涉及语言和生态关系的所有研究总称(Fill&Mǜhlhusler,2001;Fill&Penz,2018)。
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其中,豪根模式又称语言的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接触、濒危语言等,认为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1972:57),并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被称为隐喻模式。
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对生态的影响,即“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Halliday,2007:14),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语言为干预社会实践的方式,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黄国文,2016a;何伟魏榕,2018a)。
从豪根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至今,生态语言学已初步形成了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何伟魏榕,2018a)。
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语言政策和规划、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等(Chen,2016)。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6d4c125fbfc77da369b15c.png)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本文以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及物性系统这一角度切入,对教学语篇《母女网络情》进行文体分析,以帮助揭示以往被忽略的相关文体特征的深层意义。
文章指出,以语言特征为依据的文体分析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语篇的文体特征,解读作者在语篇中的深层意义,并学习语篇中的语言。
标签:文体分析情景语境及物性系统语篇深层意义一、引言张德禄教授在《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书评》一文中指出:语言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研究文体学都有其不足之处,语言学家研究文体学通常只注重描写语言现象,而不能把这些语言现象与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语篇的功能联系起来;文学研究者则通常注重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环境因素和语篇的意义,却忽视对语言形式作细致的分析。
结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见树不见林;一是见林不见树。
张教授认为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弥补了两者在研究文体学方面的不足。
功能文体学派的开创人韩礼德视文体为一种功能关系,他用语言功能的理论分析文体。
功能文体学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功能文体学也在发展,扩大了其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
本文一个特别关注文体学特征的敏感读者的角度,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模式,整体细读,挖掘语篇《母女网络情》中语言的深层意义。
在细读过程中,对照局部之间的语言特征、局部在整体语篇中的作用,解读语篇中具有文体价值或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和语言中的深层意义,这在语篇分析中常常被人们忽略。
二、语篇Cyber-stepmother的语境在分析语篇Cyber-stepmother的及物性结构并判断其选择的文体价值之前,我们不妨先从语篇的语境分析开始。
Turner(1973)曾说过:“不描述语言使用的情景和上下文的文体理论是不完整的。
”那么,何为语境?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也叫情景语境。
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生成的话语限定在一定的范围或框架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语境,语篇的独特性是由情景语境的独特性决定的。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205a5aad02de80d4d84071.png)
m y( 标 ) 目 .物质过程 同时适 用于被动旬式 , 如:
O rse kr(目标 )h sbe o oe ( 程 )b u pa e a en h nrd 过 y mayasc tn ( n soii s 动作 者 ) ao 。 ( ) 言语过 程 2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
2 1 第 8期 0O年
边疆 经济 与文 化
THE B DER OR ECONOMY AND CUI T RE I J
N 82 l n . O O Ge ea. “ 8 n r1 N 0
( 总第 8 期 ) O
【 教育纵横 】
及 物性分析模式 在语篇教学中的 实践与应用
、
理 论依据
关 于语 篇解析 ,不少 国内外 学者 尝试从 不 同语 言学 角度展开过 分 析研 究 。如 H ldy和 H sn主 aia l aa 要分 析 连 贯语 篇 中作 为 意 义关 系 的衔 接 现象。 Bo n ue r 、Y l、Wid w o w d o sn等 人 则 采 用 语 用 学 探 讨 从 交际者共 有知识 和 语用 推理 角度如 何实现话 语 的 连 贯 。Fi 、D ns r s ae、黄衍 则 探 究 主 位推 进 与语 篇 e 连 贯的关 系。这些 不 同侧 面 的研 究 ,深化 了人们 对 连贯 的认识 。 目前 关 于语 篇 的研究 多 采用 以功 能语 言学理 论体 系的理论 为 主 ,多从衔 接 系统 、主位 推 进模式 以及语 用推理 等角 度进 行 。无论是 衔接手 段 的描写 分析或 主位推 进模式 的揭示 ,都 只是 局 限在 语 篇表层 的语义 特征 上 , 这些 特 征 固然对语 篇 的解 析起到 一定作用 , 均不 构成 语 篇 内在关 联 与整 体 但 框架 结构形 成 的深 层 次原 因 。至于语 用学 的推理方 式, 主要适 用在 交际 情 景 中 的话 语分 析 , 同的交 不 际参 与者使 得语轮 中或 语 轮转换 之 问的话语 一致性 在某些 时候较 弱 ,因此 参 与者需 要 凭借 他们 的共 有 知识进 行语用 推理 。上 述几 种针对 于语 篇解析 的方 法各有侧重但多有局限性 , 本文拟采用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6c0df6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0.png)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近年来,随着翻译学和多元文化交流学的发展,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翻译策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翻译文本的认知特点为基础,把有及物动词的句子分解成及物动词和它的宾语(也可能是短语或句子),从而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考虑到其综合性和有效性,语篇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
首先,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
这种策略要求学生将所有及物动词分解出来,然后翻译它们所指向的宾语,从而避免错误和误解。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对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但需要关注及物动词本身的意义,还要结合宾语来理解原文的整体意思。
另外,这种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在翻译时遇到及物动词宾语模糊的情况时,他们就可以借助及物性分析模式来实现精准翻译。
因此,对及物性分析模式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语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了解原文的内容,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翻译文本。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原文,以便了解及物动词所指向的是什么。
其次,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及物动词,从而实现精确翻译。
最后,当学生翻译时有困难时,他们可以借助及物性分析模式找出文本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综上所述,及物性分析模式作为一种多元文化交流学和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教学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它可以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入了解原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翻译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语篇教学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ae383b31126edb6f1a10aa.png)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新闻中及物性系统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并揭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在批评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互补性。
关键词:及物性作格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引言在批评语言学看来,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即语篇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
事实上,语篇的各个层次结构都肯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但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不必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一个语言成分。
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辛斌,1997)。
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2、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虽然并不排斥其他的语言学理论,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建立在以m.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的。
我们知道,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语篇分析不仅要对单纯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即分析语篇本身的语言过程,语气情态,衔接连贯等,而且要联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语篇进行评价,也就是语篇分析既要考虑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co-text),又要考虑其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胡壮麟,1994)。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e8e1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4.png)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1. 动词的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采用及物动词来进行报道。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简洁明了,同时也能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发生的经过。
如:⑴ 九寨沟地震导致上万人无家可归。
(“导致”为及物动词)⑵ 特朗普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加大遣返力度。
(“收紧”和“加大”均为及物动词)另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名词也具有及物性,常常用来描述一些事物的变化、影响等。
如:⑴ 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急剧飙升。
(“膨胀率”和“剧增”均为及物名词)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气候变暖”和“上升速度”均为及物名词)1. 名词的抽象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可以在文章中更加清晰地表达。
如:⑴ 民生问题成为政治家重要的关注点。
(“民生”为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变为“民生问题”)与抽象化相反,有些名词经过具体化处理后可以更加突出其实际意义,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如:⑴ “美食节”将于本周五在市中心广场举行。
(“美食”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美食节”)⑵ 公路大修工程已正式启动,施工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公路大修”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公路大修工程”)三、及物性和名词化对文章的影响无论是及物性还是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加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闻报道。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新闻报道中,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使其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手段,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准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7bf2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5.png)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需要接受宾语的特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及物性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动词的及物性表现,例如“报道”、“通报”、“揭露”等动词常常需要接受宾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含义。
“报道一起重大新闻”和“通报了一起重要事件”中的“一起重大新闻”和“一起重要事件”就是动词需要的宾语。
2.动词短语的及物性除了单个动词的及物性外,新闻语篇中也经常出现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索”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搜索”就是动词短语“展开”所需要的宾语。
3.句子的及物性在新闻报道中,句子的及物性也是非常常见的。
有些句子需要宾语来补充说明完整的信息,比如“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和“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其中的“一项新政策”和“一个新要求”就是句子的宾语。
二、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名词化在新闻报道中,动词被名词化的现象非常常见。
“批评”、“发表”等动词被转化为名词,“批评”变成了“批评意见”,“发表”变成了“发表言论”。
2.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容词也经常被名词化,“重要”、“紧急”等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重要”变成了“重要性”,“紧急”变成了“紧急情况”。
3.其他词类的名词化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其他词类也经常被名词化,比如“转化”、“发展”等词可以转化为名词,“转化”变成了“转化过程”,“发展”变成了“发展速度”。
三、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不可分的。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9bfc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2.png)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摘要】硬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严肃而内容深入的报道形式,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篇文章将从新闻内容、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客观性分析,探讨硬新闻的客观性如何体现。
结合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指出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如何提高硬新闻的客观性,包括加强新闻编辑的审核制度、避免主观臆测和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等建议。
通过对硬新闻的语篇分析和客观性评估,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更加客观和真实的信息。
【关键词】硬新闻,语篇分析,客观性,报道方式,读者反应,标题,语言表达,重要意义,提高客观性1. 引言1.1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硬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事件、政治状况、经济动态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公共关注度的新闻,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呈现事实,不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立场。
硬新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中立:硬新闻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不夸大事实,不歪曲事实,不添油加醋。
报道内容应该符合事实真相,让读者能够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2.及时性:硬新闻通常报道的是最新发生的事件,及时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及时报道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增加新闻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3.权威性:硬新闻应该具备权威性,来源可靠,消息准确。
报道中应当引用权威机构或专家的观点,确保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4.客观报道: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立场。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观点应该维持中立,给读者提供一个客观的报道视角。
硬新闻是一种严肃、客观、真实的报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为了引起争议和争执。
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决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记者和编辑们不断努力,保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2 语篇分析的重要性语篇分析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汉语描述体广告语篇中及物性分析
![汉语描述体广告语篇中及物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036eba65ce050876321382.png)
2 0 1 3年 O 1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r na l o f HUBE I C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Vo I . 2 6. NO. 0l
J a n . 2 01 3
一
、
( 1 9 9 7 ) 均 利用 语篇模式理论 , 从语 篇分析角 度对广告正文进 行 了研究 。黄 国文( 1 9 9 7 ) 利用 话语 分析理论 中格莱斯会话 含 义 的合作原则分析广告语篇 的会话 含意 ; 马炳军 ( 2 0 0 0 ) 从 格 莱斯 “ 会话含 意” 角度 出发 , 阐释 了商业 广告 的涵 意 ; 刘海瑛 ( 2 0 0 4 ) 运 用认 知语 言学关联理论 、 语境 理论 、 图式理论 , 分析 广告 语篇 中 的济华 ( 2 0 1 2 ) 、 李桔 元 ( 2 0 0 8 ) 、 韩金龙 ( 2 0 0 5 ) 分 别从 经 济原则和批评 话语分析 切入探 讨广告 语篇 的互文 现 象及揭示 的广告语言霸权意识。 在功能语 言学视 或的研究有 : 黄 国文从 语篇体 裁 、 语域 理论 、 交际 角色等方 面进 行分析 , 得 出广告书 面语篇 有明 显 的 口头语篇特征 , 其 口语 语体 表明 了语篇 中的“ 互 动性 ” 2 ; 陈 其 功( 2 0 0 2 ) 讨 论了广告英语话语基调 的两个方 面 : 社会基调 和交流基 调 ; 李 战子 ( 2 0 0 2 ) 、 朱 洪涛 ( 2 0 0 3 ) 、 吴伟 萍( 2 0 0 5 ) 、 张茜 等( 2 O L O ) 从人际功能 出发 , 探讨广告 文体中人称 系统 的
【 本干 Ⅱ 网址 】h t t p . : / / ww w. h b x b . n e t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9646cd08a1284ac850434e.png)
过程类型
物 质 吉
过程
ses ek cn r d ofme i sy a rpr d eo e t td o l
I al co) hn’sp otvrrnga s e( trC ia up roe a ( 1 r a S I o) T e sale b sy ae)s e ol h re m as( yrIr lw ud…aantrnvri e I i s ai gisI (eba ) a g C ieeep r ( yrh it i … i u.ebae hns xet s e te s l s evrig) s a ) v iw l s ( Mei( yrtaa…ofi s ebae das e ht a ) fca ( ri ) ilv g I al。KvtsyrC ia alrcie)e, i u(ebae s ei‘ ie ( e hn i y eevr sa… s e ri ) r 。 za ) D ( Y s v g I re yse a nI al etr y s d I e ig et dy nB in s ra j y e
dy 20 ' a,0 0 。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不 同的过程:物质过程 、 ) : 心理 过程 、 关 系过程 、 言语过程 、 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最 常见 的过程类型是物质过 程, 其次是 心理过程 、 关系过程 和言语过程 , 为过 程和存在过程从很 行 大程度 上来说是前 四种过程的次范畴。 具体地说 ,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 事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一般有两个参与者( 动作者” “ 即“ 和 目标 ”, 在 不及物动词充当物质过程的动作时也可能是 只有一个参 与者( 动作 即“
“ 现象 ” 关 系过 程 指 的是 反 应 事 物 之 间处 于何 种 关 系 的 过 程 。 系过 程 。 关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ae6a24d15abe23492f4d2e.png)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作者:杨轶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22期一、引言《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时至今日,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本文以语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语句为例,分析概念功能在语篇阐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系统功能语法简介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承担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可以归纳为有限的抽象的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personal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元功能又可以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的经历。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以体现。
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体现及物过程的小句包含“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三个部分。
及物性理论认为,人类的经验可以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在这六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三种主要过程,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三种主要过程和在文本中出现较多的言语过程。
三、语篇相似性分析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功能语法的有关概念也可用于描写汉语的语义功能。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1250b2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b.png)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以《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为标题,本文旨在探讨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语篇教学中的翻译实践。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言的重要方法。
在当今朝代,语言学上的研究日益复杂,特别是随着多语言翻译及其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翻译实践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实践在当代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文本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语用理解等翻译实践都可以帮助语言教学达到其最优状态。
及物性分析模式是描述句子结构和词义的经典方法,它最初是由形式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提出的,及物性分析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当代语言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语言和语篇相结合,从而帮助语言教学实现从词汇到语句,从语句到语篇的发展。
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有效地洞察语篇的重点,以及理解语篇中可能出现的含义异质性。
及物性分析模式在训练学生对语篇进行翻译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在翻译实践中应该考虑到语篇教学的普遍性。
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语篇的语言特征,以及翻译文本时应注意的要点。
它可以无形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篇结构,以及文本的含义。
其次,语篇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提供个性化教学。
及物性分析模式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
同时,及物性分析模式也可以改进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语篇的分析。
此外,及物性分析模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译汉翻译训练。
通过及物性分析模式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目的和要求,并将文本中的语篇结构转化为中文。
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及物性分析模式进行翻译实践,从而加强对文本中关键信息(包括句法结构、词义、语用功能等)的理解和发现,从而最终实现翻译目标。
综上所述,及物性分析模式对于语篇教学具有重要的翻译实践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设计教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以及更好地完成英译汉的翻译训练。
论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及物属性
![论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及物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364e73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8.png)
自代修辞学2021年第3期(总225期)论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及物属性‘李晋霞1刘云2(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提要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在前景与背景的及物性上呈现出相反态势。
叙事语篇中,前景具有“高及物性”而背景具有“低及物性”;论证语篇中,前景具有“低及物性”而背景具有“高及物性”。
及物性受制于语篇类型,是衡量语篇属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整体而言,叙事语篇是一种“高及物性”的语篇类型,论证语篇是一种“低及物性”的语篇类型。
关键词叙事语篇论证语篇及物性前景背景_、弓I言篇章(discourse)与及物性(transitivity)的关系是篇章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H o p p e r & T h〇m p S〇n(1980)的相关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被广泛引用。
两位学者将“及物性”归 纳为10项句法语义特征,即:参与者、行为/动作表达、体、瞬时性、意志性、肯定性、现实性、施 事力、对受事的影响、受事的个体性,并用丰富的语言事实揭示了及物性的篇章动因,简言之:高及物性与前景(foreground)相关联,低及物性与背景(b a c k g r o u n d)相关联。
这一包含10项句法语义特征的及物性概念提出之后,影响很大。
国内语法学界在“句 法”领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了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王惠1997;张伯江2000;唐翠菊2005 ;寇 鑫、袁毓林2017 ),不过,以“篇章”为考察对象的及物性研究还不多见。
国外篇章语法研究继H o p p e r &T h o m p s o n (1980)之后,将及物性分析延伸至更多的篇章 类型。
T h o m p s o n &H o p p e r(2001)考察了对话的及物性,结果表明,对话的及物性很低。
H w a n g (2009)分析了说明语篇(expository discourse)的及物性,结果显示:说明语篇的主干具 有“低及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物性分析和语篇体裁的体现
作者:熊少微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7期
一、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分析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三种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 1994/2000)。
概念功能指人们用语言描述他们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人际功能指人们用语言和别人交往,建立某种人际关系。
语篇功能指人们运用语言组织信息,使之成为完整思想的语篇。
三种纯理功能各通过若干语义系统体现,概念功能有及物性、语态系统和归一性,人际功能有语义、情态和基调,语篇功能有主位、信息和衔接。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它是描述小句的系统,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说明过程涉及的参与者、环境成分。
及物性把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过程区分六种及物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前三种是最基本的过程,后三种是次要过程,基本过程交叉存在次要过程。
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由若干个系统组成网络,构成意义潜势。
作为符号的一种,人们在表述时为达到某种目的,必然对语言进行选择,因而,任何的选择都有其意义所在。
“选择就是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2001),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某一种过程类型,使这文本成为有别于其它文本的语篇体裁。
语篇体裁是一项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Martin 1984)。
语篇体裁一般通过“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这两种方式体现(黄国文 2001)。
及物性是重要的体现样式之一,语篇体裁可借助于及物性分析体现。
二.及物性过程在语篇中的功能
本文对六种不同的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英文版——Text 1:Mini-folding Hairdryer (MIKE)/Text 2:Ceiling tubular ventilating fan(GENUIN)/Text 3:Automatic Electric Cooker (TRIANGLE)/Text 4:Automatic Electric Air Pad(CROWN)/Text 5:Refrigerator (RHUALING)/Text 6:Washing Machine(KMC)进行及物性分析,探讨各种选择是如何实现意义的,体现特有的语篇体裁。
六个语篇合计有895个及物过程,其中,物质过程694个,占77.36%;关系过程154个,占17.4%;心理过程29个,占3.23%;存在过程11个,占1.22%;言语过程6个,占0.66%;行为过程1个,占0.11%。
以上数据显示,物质过程以77.36%的占有率在语篇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总数名列第二的关系过程只有17.4%,这两个过程合计占94.76,构成语篇的主要过程。
心理过程虽然是最基本的三种过程之一,但是在本类语篇中,只占3.23%,显示其只能归类于次要过程,它和存在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合计占总数的6%不到。
再看六个语篇的独立统计数字,物质过程介于92.3%~75.36%,关系过程介于27.79%~3.84%,心理过程介于4.31%~0%,存在过程介于2.89%~0%,言语过程介于0.68%~0%,言语过程介于0.22%~0%。
统计揭示,六个语篇的过程选择,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个体看,物质过程占绝对优势,关系过程次之,二者是语篇的主要过程。
从经验功能看,叙述意义多数通过物质过程表示,描述意义则多数由关系过程、心理过程等其它过程表示,这六个语篇的及物性分析表明,其语篇体裁以叙述为主,带有一些描述意义。
语篇选择了大量的物质过程进行叙述,正是要体现语篇的客观性,提高其可信度,以及强调动作是语篇的主体。
物质过程是“动作”的过程,表示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做某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渗入任何有关人的情感、好恶、个人观念等主观因素:
(1)Unfold the handle from the body.(Text 1)
(2)...at least must be installed in the charging line.(Text 2)
(3)The white switch button must be pressed down…(Text 3)
(4)Always close the lid securely. (Text 4)
(5)…each time the “PROCESS SELECT” button is pressed.(Text 5)
(6)Press the button once again to stop operation temporarily.(Text 6)
家用电器使用手册是用于指导使用者正确操作电器,其所叙述的内容不以个人意愿出发,而是根据客观实验得出的客观事实要求实用者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否则会造成各种损失或事故。
手册强调按步骤操作,操作则大多由动作构成。
在语篇中,过程总数列第二位的是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特性等。
在本文研究的语篇中,关系过程从客观上表明物体之间
的关系,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解释与各种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家用电器使用手册中,需要一定量的关系过程确定关系、证明关系,以补充说明动作,例如:
(1)This is a folding hairdryer.(Text 1)
(2)The contact gap is 3mm.Text 2)
(3)Is there any suitable clearance surrounding the refrigerator?(Text 3)
(4)…and let the thermos pot hold it warm for about an hour.(Text 4)
(5)Outside condensation is not malfunction in high humidity.(Text 5)
(5)…the buzzer will sound to indicate a problem.(Text 6)
毕竟,关系过程表示事物处于某种关系,而家用电器使用手册主要功能是告诉使用者如何按指示操作,强调动作的重要性,因此,动作过程是绝对主体。
总数列第三位的心理过程仅有板有3.13%,只在五个语篇中出现,这是心理过程的特性所决定的。
心理过程表示情感、认知、感受这类感觉过程,带有鲜明的主观意识,不符合力求反映客观性的语篇体裁的过程选择要求,因此,不能成为家用电器使用手册的主要过程。
语篇过程的分布是语篇体裁要求所致,家用电器使用手册的用途决定了其及物类型选择的特点。
选择就是意义。
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特定的词语来体现我们的意图。
而特定的语言体现能确定特定的语篇体裁。
每个语篇有特定的过程选择,以完成其社会活动任务。
本文及物性分析显示了如何通过对选择来体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家用电器使用手册的过程分布体现语篇体裁的特性,以物质过程为主体来体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突出客观性,淡化主观性。
及物性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篇体裁所要传达的信息。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