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
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
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①
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即是指社
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马克思在其《手稿》所提出的“自然人化”理论,为这方面美学的研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展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
二、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进入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力量的不断强大,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散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文的精神丧失,在物质盛行的时代里,人类感官享乐的境况越发不可收拾。人们对于本然的自我,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欲求必然开始得到关注。这个时代再单纯讲改造和征服自然已经不恰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人类开始提出复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现实与精神的诉求。这就要求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即强调人的自然化。
所谓的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人真正讲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人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大自然以友人的身份和谐共处。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
人的自然化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赋予人的多样性中去,是人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机器世界中得到解放,获得对生存的自由享受,在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中,创造性地实现人各不同的潜在的才智、能力、性格。②
实践美学的代表人李泽厚,在其《略论书法》一书中指出,“人的自然化”并不是要退回动物性而被动适应环境: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种类的局限,主动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③
三、“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关系
1.理论来源
“自然的人化”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④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克思认为人以自然为对象,在自然中形成对自然的感觉,亦即人的感觉产生于自然。
与“自然的人化”不同的是,“人的自然化”这一命题起初是被以否定的态度提出的。“人的自然化”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源自马克思于的“自然的人化”,1962年见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人的自然化”被作为与“自然的人化”对立的命题而被提出,但施密特在其论述中对“人的自然化”予以了否定的态度。随后分别在周义赞、张全新等人的书中都有涉及。并被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正式提出,开始得到高度的关注。
2.“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理论的比较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本应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是很大部分的研究却之注意到自然的人化,而忽视的人的自然化。这导致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阻碍了人们深入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全面掌握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自然,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人以自身的意志、目的对自
然进行改造,使自然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这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是自然向人的生成。而“人的自然化”则是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提倡人从情感上,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这突显了人之于自然的客体作用,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必须适应自然,是人向自然生成。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存在着两个共同的明显特征,即客观性和社会实践性。“客观性”是指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自然,人类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感性的意识和需要出发,把自然与人联系起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改造的对象,这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都是作为一个前提而言的。“社会的实践性”是指人类需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自然,人类自身的主观思想只有通过物质实践这一个环节,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把人与自然协调起来,构成人与自认的和谐关系。
综合前人的思想,笔者认为两个话题的具体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虽然二者的理论不尽相同,从马克思的论述可知,“自然的人化”的具体内涵包括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而从实践美学的观点可知,“人的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自然化、环境的自然化,以及心灵的自然化。
首先,要对马克思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实践美学的身体和环境的自然化进行对比。人类对于人所生存的大自然的实践改造,经过这样的改造,自然由与人的对立变为与人亲近,变成可以为人所利用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物质实践生产活动使自然界的的存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进而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正如围海造成的田,人工植树造成的林等,都是马克思外在自然人化的表证。而实践美学所谓的环境的自然化是要是目前人所生活的人文环境符合自然美的理想。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开始都市化,这致使人们的生活远离了土地,虽然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短了,但是心灵的距离却远了,而且由于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人们原始的操作能力越发下降。然而,人们如今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活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提出的“环境的自然化”就是期望结合现代的物质条件基础,让人在城市这个充分人化环境当中感受到自然之趣,从审美上连接其被都市化切断的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⑤这跟“外在自然人化”理论的相似之处是都强调对人以外的外在的一个大范围的环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