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是中国文化奠基的时期。
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农事祭歌,据说是神农世代出现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二言诗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乐、舞一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之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
觋(xi)。在夏商或周初,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春秋之后,巫术祭祀歌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重要地位。
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中《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贵族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兴起。
文化知识的创造由贵族转移到士。
“礼贤下士”之风大盛,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演变: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周代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诗歌发展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甲骨卜辞)(《大雅》)(《国风》)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诗经》与《离骚》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先秦文化及其发展轨迹
夏商文学——宗教文化(巫史文化)
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推行礼乐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周代——史官文化(崇尚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历史意识空前发展)
春秋时期——《春秋》《左传》《国语》(史传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说理散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屈原(礼乐制度崩溃,立足着眼于现实,批判社会现实;士人的文化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创作精神增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
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
借文学以抒情
墨家尚质。不仅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对于后世文学的尚质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儒家孔子——奠基者以“仁”作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以“礼”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构成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
文艺是一种道德实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艺可以感化人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儒家的文学纲领。“兴”——传达社会性情感,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观”——观风俗之盛衰,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群”——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尽善尽美”
《诗经》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思想情感倾向
儒家提倡“温柔敦厚”,不过分放纵自己的情感,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素的文风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论断,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文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语言平易,文学形式平淡,文学风格朴素自然,精神自然无为
结: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是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讲究规矩法度。
道家主张文学超脱现实生活,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领悟自然,得到欣喜。在形式上,既能表现为冲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现为恣意放达的兴味。
二者的美学思想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上古神话
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
《诗经》《楚辞》是上古时代两部诗歌总集
《庄子》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
《淮南子》保留了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列子》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主题和意义
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1.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2.始祖神话首推女娲补天。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对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
3.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4.阪泉之战(黄炎)导致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涿鹿之战(黄帝蚩尤)。
5.后羿(弓箭的发明者)、黄帝(车、陶器)、神农氏、仓颉、后稷意义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敬重生命、爱护人民(厚生爱民)意识,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