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看不见的手_与看得见的经济和谐_亚当_斯密经济思想的政治解读_杨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2007- 12- 19 [ 作者简介] 杨 勇( 1975—) , 男, 湖南长沙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
治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西 方 政 治 思 想 史 、新 政 治 经 济 学 。
- 53 -
的观点和共同的人性这种形式, 而是斯密在其中论述的人 性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只是这种分歧为我们进一步探寻亚 当·斯 密 经 济 主 张 的 思 想 基 础 提 供 了 可 供 借 鉴 之 处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 总第 50 期)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经济和谐
—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政治解读
杨勇
(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 摘要] 亚当·斯密以“看不见的手”作为一种调节经济活动运行的方式, 虽出于自利
的动机, 但结果却导致私利与公利的自然和谐, 这对后继经济学者经济和谐理论的建构产
- 54 -
除, 经济和谐和公共利益的繁荣也一并消失了。斯密并不 接受曼德维尔这一耸人听闻的理论, 他指出曼德维尔的大 谬 所 在 是 把 每 种 激 情 都 统 统 说 成 是 邪 恶 的 ,“ 他 就 这 样 把 每 样东西都说成是虚荣心, 即关系到他人的情感是什么或者 他人的情感应当是什么的那种虚荣心; 依靠这种诡辩, 他 作出了自己最喜爱的结论: 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4] 因此, 斯密竭力在 《国富论》论证的主题是: 具有利己 主 义 本 性 的 “经济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遏制自己利己的感 情和行为, 他试图通过确立一个必要的经济和谐运行的规 范与准则,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有序的发展与国 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但这个必要的经济和谐运行的规范与 准则绝不应由政府的人为干预来操纵, 政府的干预非但不 能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和公共利益的繁荣, 反而会阻碍经济 的发展和人类福利的增长, 导致社会的奴役和经济的衰败。
首先, 追求自我利益或个人利益, 源于每一个人的本 性或天性, 这几乎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普遍认可 的。斯密也不例外, 他的“同情”说也是建立在抽象的利 己 人 性 论 基 础 之 上 的 。 他 根 本 的 观 点 ,“ 本 质 上 与 斯 宾 诺 莎 的哲学同调, 而他有关社会的主张, 则出自近代哲学从整 体的观点引申的政治推断。”[1] 斯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 用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来解释近代政治哲学的意义, 他 把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的分析置于经济学的 中心地位, 它至今仍是资源配置理论的基础。斯密对社会 体制的构想认为, 社会体制须以符合人性原则的美好目标 为依归。他认为, 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心与同情他人帮助 他人的利他心都是人类本性的构成部分。在 《道 德 情 操 论》 中, 斯密把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 ”, 把 人 们 具 有 同 情 他 人 遭 遇 的 本 能 即 利 他 主 义 称 为 “ 同 情 ”。 他 把 “自爱”与“自私”区别开来, 即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 并 不必然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反倒由于人类本性中具有的利 他心, 也会给他人和公利带来好处。“毫无疑问 , 每 个 人 生 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 而且, 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 适合关心自己, 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2] 同 时 , 他 又 指 出 :“ 无 论 人 们 会 认 为 某 人 怎 样 自 私 , 这 个 人 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 这些本性使他 关心别人的命运, 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 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 一无所有。这种本 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 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3] 在 斯 密 看 来 ,“ 利 己 心 ” 与 “同情心”是人性的两个方面, 它们共存于人性之中。他通 过“同情心”的设定与论证, 缓解了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 力。
YANG Yong (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 act: Adam Smith"s “invisible hand”as a regulato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unning, though for self- motivation, had let to a natural harmony of self- interest and public benefit. And it also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building of subsequent harmonious theories of economy. Key wor ds: invisible hand; economic harmony;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二、亚当·斯密经济主张 的理论渊源
由“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而非有意去造成的和谐经 济秩序这一基本思想, 并非是斯密的首创。其经济主张的 理论渊源主要有二:
首先, 苏格兰启蒙思想的传统。作为苏格兰启蒙思想 家之一的亚当·斯密, 既沿袭了苏格兰思想传统 中 对 人 与 自 然、社会关系探讨的主题, 又发展了这一主题。他认为在 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必然存在“看不见的手”, 能 促 进 人 们 公 共 利 益 的 增 长 。 伯 纳 德·曼 德 维 尔 是 18 世 纪 斯 密 “ 看 不见的手”经济思想最早的先行者之一, 在他看来, 正是 被 传 统 道 德 称 之 为 邪 恶 的 东 西— ——个 人 追 求 自 己 快 乐 和 幸 福的活动, 创造了公共利益的繁荣与富裕, 这就是“邪恶 即 公 利 ” 的 命 题 。 他 在《蜜 蜂 的 寓 言》中 , 把 人 类 社 会 比 喻 成一个巨大的蜂巢, 把人比喻成这个蜂巢中的“ 蜜 蜂 ”。 蜂 巢中的“蜜蜂”包括商人、律师、医生、法官、工匠及公 务员等只会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利己主义者, 为了私利而相 互欺诈。但正是由于这种人人为己、尔虞我诈、不知餍食 的私人恶癖才导致经济和谐和公共利益的繁荣与富裕。但 他们却不满足于这种繁荣与邪恶共存的局面, 而向上帝请 求要做诚实守信的公民, 上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去掉了 蜂巢中的贪婪、奢侈和欺骗, 结果却是随着这些邪恶的去
者”对行为当事人是否产生情绪共鸣的结果。所谓“公正 的旁观者”就是指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 不偏不倚, 冷静地把自己看成与行为当事人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者, 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判断善恶, 如果通过同情产生与行为当 事人相一致的情况, 就赞成这一行为, 那么, 这一行为就 是善的, 否则就是过度或不适宜, 就不赞成, 称为恶的行 为。对于一个行为能否赞成、赞成到什么程度, 就是以 “公正的旁观者”与行为当事人之间感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 的程度来决定的。第三者的引入能否解决当中的问题呢? 显然成问题, 对感情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各 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标准, 如果硬要为主观的感情体验设定 一个标准, 那最终的结果只是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 斯密 并未彻底和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看不见的手”; 经济和谐; 政治解读
[ 中图分类号] D091.4
[ 文献标识ຫໍສະໝຸດ Baidu] A
[ 文章编号] 1009- 6566( 2008) 02- 0053- 04
Invisible Hand and Visible Economic Harmony —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dam Smith!s economic thought
其次, 他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即个人的利己快乐与 由同情传给他人的利他快乐发生冲突时, 主体应当依据哪 一种快乐作为判断善恶的道德标准呢? 换句话说, 即利益 与快乐的总量是一定的, 人因为利己的本性, 必然会给自 己预留一定的量, 但又如他所言, 人也有利他的本性, 毫 无疑问会让渡部分利益与快乐给他人, 那么这个让渡的量 又 应 该 如 何 把 握 和 衡 量 呢 ? 斯 密 的 好 友 休 谟 认 为 ,“ 同 情 ” 是调和利己与利他矛盾的手段, 是达到个人苦乐感这一道 德标准的途径, 它仅仅是指一种愉快或不快的情感而已, 而这种愉快与不快的情感的产生, 归根结底是人们对行为 功利的一种反映而已。即休谟的善恶判断是以能否给行为 主体带来好处为标准, 如果行为能够带来好处, 人们便予 以赞成, 否则, 主体便给以谴责, 即便是对于美德本身而 言, 人们之所以赞赏, 原因也是因为美德会产生有利的效 果。斯密认为休谟以“公共利益”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存在 着内在矛盾, 而主张以“情绪共鸣”作为评价标准, 即一 般赞同理论, 认为判断任何一种感情是否适当, 除了我们 自身感情是否与这种感情一致以外, 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规 则或标准了, 并把道德上的赞成与否看成是“公正的旁观
综上所述, 亚当·斯密经济主张的思想基 础 是 利 己 主 义 的人性论。他对人性的描述, 参照“人如何活”而非“人 是什么”这一论题, 无疑也受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人性论 的启发, 后者建议人们 ( 特别是统治者) 应把注 意 力 集 中 于 人的实实在在的行为上, 而不是形式上人可能变得如何优 越这一观念之上。因此, 人性应是参照自我保存( 维 护 自 我 生 存) 的 欲 望 来 界 定 。 他 通 过 对 “ 自 爱 ”、“ 利 他 ” 概 念 上 的 细分, 在逻辑上调和了自利与利他之间的内在冲突, 为其 “看不见的手”指引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 为个人利益的追 求必然促进社会繁荣与经济和谐提供了合理的证明, 以此 表 明 了 对 个 人 利 益 的 追 求— ——个 人 自 利 , 不 仅 具 有 道 德 上 的正当性, 而且具有巨大的道德优越性。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 其所指究竟是什么? 亚当·斯密本人并未明确指明。经济学者们对此也没有 一个一致的认识, 但都倾向于认为: “看不见的手”表达了这样一个原理: 由于个人行为非故意的结果, 能 产 生 一 种 善 果 的 社 会 秩 序 。 本 文 试 从 政 治 学 视 角 对 亚 当·斯 密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思 想 的 人 性 论 基 础 及 对 和 谐 经 济 秩 序 的 影 响 两 个 方 面 来 解 读 和 探 讨 亚 当·斯 密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思 想 。
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亚当·斯密问题”, 具体体现为经济历史学派与经济效用学派之间的争论。经 济历史学派认为,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斯密同沙夫茨伯里、巴特勒及老师哈奇森共同吸取苏格兰学派的伦 理学思想— ——以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情感”, 特别是利他本性的“道德情感” 为前提的成果, 因此, 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将重点放在被称为“同情”的利他感情上, 并从这一基调出发说明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据。这 似乎从“道德情操”在斯密时代的原初含义也可看出来, 这个词是用来说明人 ( 被设想为本能上是自私的动 物) 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 即作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最为关注和重点探讨的就是私利如何克制的 问题。在后来出版的《国富论》中, 斯密则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利己, 并从这一点上寻找人类经济活动存在与发 展的最根本的理想状态。显然, 在经济历史学派看来,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主张前后存在思想认识上 的 “ 断 裂 ”。 经 济 历 史 学 派 还 认 为 , 斯 密 论 述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主 张 的 人 性 论 基 础 是 “ 利 他 ” 的 人 性 。 而经济效用学派认为, 斯密的两部著作观点上的统一从一开始就预定了, 并不存在前后冲突与矛盾, 他们认 为斯密的论述是立足于“利己”的人性。我们认为, 要着力剖析的重要问题并不是斯密两部著作立足于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