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主要体现为:人天整体观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

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

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

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 •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

律。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

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

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

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

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

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

运变规律。阴阳的相互转换,是事物运动质的变化,静极生动,阴极阳生。阴阳学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学人了明事物运变关系,通无化有,日月精进。偏阴扁阳谓之疾。养生

要生活规律事不过度。

性命双修观

古人认为人体由肉体“命”和精神“性”(心)构成。通过修炼达到体质强壮,生发无

上智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完美人生。达摩老祖云:死的驮着活的走,蚊蝇衔着秤砣飞。“性命双修性为本” “净修本性入圣灵”,历代各家都十分重视修性,认为是提高人的潜在能力的捷径。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有修真炼性之说,儒家倡导养德尽性。由修性入手为古代养生的上乘修为,学人进步迅速,短期可登堂入室,身心发生变化。本末性之说。古贤认为人之本性来源于天地和父母,具有物质遗传性,惟公、亲善属本性。自私、邪恶属末性。明心见性实际上是指本性的生发。

遵道守德观

道家、佛家和儒家都把修炼叫修道。认为,道为万物的根本规律,德为道的本性。德为道之运化,天地万物莫不是遵道而守德。道德是祛病的金丹,无上智慧的源泉,无穷无尽的财富。“大慈大悲”“内德于心外德于人”“德养浩然气” “德和十方”,修炼者只有日常涵养道德,实现道德互根,修炼才会一日千里,获得显著成果。

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壤和养料,人体身心就是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同样需要土壤、水分和养料,这就是德。人要明白道德、修养道德、积养道德才能把握本体。德是培养正气的摇篮。德的滋养,使人体之正气与天地万物之正气相合,则体内正气充盈,如日月明明朗朗,如八风之浩浩荡荡,古人将这股正气称之为浩然正气。

德是有层次的,有上下阴阳之分,上德有德不以为德。养德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重要

的是自我反省。反省是一种最经济的生存方式,它可以免费获得友谊和支持。要不以得喜,不以失忧。从修炼和健康要求看,做人还是需要一定的境界。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圣洁而高雅,吸收污泥的营养,结出清新的果实,奉献人类。

和合运化观

“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古

人认为,"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和”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中,天地万物起源于“和”,亦归根于“和”。古人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日月星、水火风、精气神”是阴阳极化,有形有象和无形无象的合和体。天地万物只有在“和”中才能生发、运化和返归。人为万物之灵,头顶天,脚踏地,在自然的运化中得到自身的生发、运化和返归。这是自然规律。“和”是长生之道,是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和人格完善的秘要。要实现和,做人需无愧于天地,以天地的胸怀、大海的容量包容承载万事万物,以日月的光辉回报奉献社会。在亲和万物,与他人、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去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人的身心相和,强调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适度节制,并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守弱至和)。实现人的身心合和,还必须要自省互爱,善待他人,从而促进人体体质和素质的提高。做人有时要忍耐。忍耐力能表现一个人的修为。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检到一个小孩,取名拾得。后修得佛法高妙,时有警醒精辟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

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启人思考。

上述部分观点仅是笔者个人学习认识,揭示的只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宝藏的一

角。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书籍《道德经》、《庄子》、《论语》、《易经》、《黄帝内经》、《道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养生论》、《太平经》、《性命圭旨》等等多不胜数,和大德圣贤高士一起,如浩瀚宇宙中的繁星闪烁,照耀着中华历史长河,它是我们中华儿女享用不尽的宝藏。古人云:明理就是功。想修有所成,就要在理论上下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