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引流管护理
(1)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 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搬运病人时:暂夹闭引流管。 (2)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 线,高出15-18cm。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 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 肿。 (3)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 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引流液<500ml/d。 (4)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多,注意电解质补充。
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 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 并注意随患者的体位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 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
蛛网膜下隙引流管
• 二,严格控制引流速度 腰穿持续引流的引流管很细, 每分钟的引流量较少,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 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 厘米。 若引流速度不加以调控,引流脑脊液过多,除可造成颅 内低压外,还可出现气颅等并发症.这是由于虹吸作用 使空气自漏口或引流管进入而产生张力性气颅。因此应 根据不同病因严格控制流速≤lo滴/min,一般以2—5滴 /min为宜
硬膜下血肿
•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 慢性三种。
01
三天内为急性硬 膜下血肿
02
03
三天到三周为亚 三周以上为慢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术前准备
1. 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20度。
2.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 、呼吸、肢体活动情况。
3. 体温在38度以上给予物理降温
4.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
硬膜下血肿术后护理
1. 术后严密监测
意识、瞳孔、生 命体征变化
2.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更换引流袋 •无菌操作 •记录引流液的颜
3. 预防肺部感染: •定时翻身拍背 •有效咳痰及深呼
色、量
吸 •雾化吸入,每日 二次
引流管护理
蛛网膜下隙引流管护理
• 及时拔管 在蛛网膜下隙持续外引流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 ,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应及时拔除 引流管。否则,尽管每天行局部的消毒和更换敷料,仍有可能诱发 或加重感染。拔管前先试行夹管24~48 h,观察意识、瞳孔、生命 体征的变化,如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除仍注意意识、 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拔管后置管部位 有脑脊液溢出,给予缝合1针加压包扎,严格卧床。
置管期间的观察护理
• • • • • • • • • 严密观察,预防再出血 术后体位 引流装置的高度及压力要求 引流管的固定及保护 引流速度 脑脊液的观察 保持引流通畅 伤口及敷料的观察与护理 更换引流管
谢谢聆听
不可受压、成角、扭曲、折叠或打折, 活动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根据颅内压
力的高低调整引流袋悬挂的高度 若术后引流液颜色为酱油色,量逐渐减 少,较前清淡,则提示血肿基本消失 若术后引流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量 较前增多,提示患者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通常于术后第2~3 天经复查CT 后拔 除引流管
蛛网膜硬膜下隙引流管
置管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和 双下肢屈曲,在腰 1或腰4-5椎体间, 用硬脊膜外穿刺针 行穿刺术,见脑脊 液出后,将直径1 mm的韧硅胶管放入 腰椎管蛛网膜下隙 内,观察管内脑脊 液呈流通状态后, 在穿刺局部缝硅胶 管予以固定,以防 脱出,将该管外接 于引流袋即可 。
蛛网膜下隙引流的护理
V-P分流管

脑积水是由于 各种炎症、外伤、 粘连或脑脊液循 环受阻而导致脑 脊液在颅内大量 积聚 • 脑室分流术是另 建脑脊液循环通 路,对脑脊液进 行分流改道,将 超过正常脑室量 的脑脊液经引流 至腹腔等体腔内, 以降低颅内压是 防止脑萎缩的一 种重要方法。


V-P分流管 ——术后护理
• 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 • 注意体温大于38.5°以上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同 时要观察面色,P,R及出汗体征 ,防止引起虚脱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持管道通畅 • 抬高床头15-30°,减轻静脉淤血 • 每天定时挤压分流管,按压阀门1-3次,以保持 分流管通畅。(按时按压阀门,术后防止堵塞, 术后用甲紫做好阀门标记,术后1-3天,每天按 压阀门1-3次,每次15下,用力均匀)
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曹萌
神外常见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V-P分流管
血肿腔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蛛网膜下隙 引流管
脑室引流管
•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 骨钻孔或椎 孔穿刺 侧脑室,放置引流管 。将脑脊液引流至体 外。 • 部位:常选择半球额 角或整角进行穿刺。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保持引流通畅 3.观察引流量、色、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 神志、瞳 孔及生命 体征的变 化
2.术前用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和速度
4.加强营养 5.预防感染 6.基础护理 7.及时拔管
11
蛛网膜下隙引流管
• 护理 • 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高压性头痛特征:剧烈持续头痛、 恶心、视神经盘水肿 • 低压性头痛特征:太高床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给 予放低床头、停止或放慢引流速度后头痛缓解
硬膜外引流管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要对硬膜进行缝合,若因客观原因不能对硬膜进 行有效缝合时,硬膜下组织液和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会经潺口流向硬 膜外,在硬膜外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进而产生脑水肿、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因此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为预防开颅 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 颅骨内板相贴,外接引流袋或负压引流器。 术后平卧,引流瓶低于头部20cm,注意使头偏向患侧以引流彻底。 有时可形成一定的负压,气体沿位置高和引流不畅的引流管进入脑室 。 当引流量<50ml,术后1-2天可拔除引流管。当引流液性质为血性脑 脊液时,不可外接负压引流器,应接引流袋。否则会导致脑脊液引 流过度,速度过快,患者会产生低颅压,严重者会产生脑疝。引流 量要视术中缝合硬膜情况而定。当引流量<0ml,术后1—2 d可拔除 硬膜外负压引流鼓。
脑室引流管放置高度
侧 卧 位 : 以 正 中 矢 状 面 为 基 线 , 高 出 15 18 ~ ㎝ (平 即卧 外位 耳: 道 水引 平流 )管 开 口 需 高 出 侧 脑 室 10 15 ~ ㎝
脑室引流管护理
(5)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 裹。 (6)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 并及时更换。 (7)无菌引流袋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 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引流液:随病人呼吸、脉搏 等上下波动示通常。反之不畅 (8)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 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如引流过 多过快,可造成颅压低。空气易从伤口及引流管吸入。如引流管有小气泡 回吸现象,说明引流过快过多或者补液不足导致相对颅内低压,此时要立 即夹闭引流管或抬高引流袋,补充适当的平衡液,使颅内压恢复。 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 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 ≤7-10d。 (9)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 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 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 • • • •
血肿腔引流管——管道护理
• 保持管道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每两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主意引 流液的颜色和流量,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若有新鲜血液引出, 应考虑为再出血,及时通知医生。 • 管道接头固定牢固,避免牵拉引流管,以免造成引流管脱松。引流 不畅时,应严禁冲洗,以免造成颅内感染。 • 保持局部敷料干燥清洁,引流管保留时间一般为3—4天,最长不超 过7天。 • 引流袋放在床旁,低位引流,低于穿刺部位20cm • 血肿破入脑室,为防止颅压过低,引流袋最高点需高于穿刺点15— 20cm • 若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加剧,呕吐等颅压增高的表现,应立即放低引 流袋,打开夹闭的引流管 • 引流高度只是个参考,应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滴速,若低速过快,可 适当调高引流高度
血肿腔引流管护理——术后护理
• 体位 全麻未醒及昏迷病人采取侧卧位,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意识清醒,血压平稳以后宜抬高床头15°— 30°,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术后24至48小时,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以免颅内压增高,加重脑出 血 ,或造成二次出血 保持头和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者过屈,都会影响呼吸和 静脉回流 神志清楚者,术后8小时可进食流质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 便通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的变化 ,颅压升高后生命体征会出 现二慢一高(心率慢、呼吸慢、血压高) 术后血压维持160/100mmHg ,对血压过高且有颅压升高表现的患 者,按医嘱给予脱水剂,有效适度的降压,避免血压过低,使脑灌 注量不足,加重脑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