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画艺术(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是以单幅画的形式来表现的,是表达整个故事情节中最典型的“凝固的瞬间”,正如英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它不能像小说、戏剧影片那样,连续不断地向欣赏者讲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情感。但绘画有着独特表现的方式,在有限的单幅画作之中,蕴藏着许多信息,它可以激发、引导观众顺应创作者的思路去联想某故事、某事件的全过程,这也正是绘画区别于其他艺术之处,同时也就要求绘画创作者不仅在创作时构思好作品的思想内涵,还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留存重要信息,使观众在观赏时能进行二次创作。这种有思想内容、故事情节、教育意义的绘画创作,好像非人物画莫属,花鸟画要达到这样的思想性实为难事。 花鸟画创作目的是为了审美需求,以表现动、植物的生命力,表现作者的笔墨功夫为主。我国宋代有一批画家:文同、苏轼、僧仁仲、杨无咎、赵孟坚、郑思肖等,专门以水墨来画梅兰竹菊等,与一般专画“玉堂富贵”者有所不同,他们改变了花鸟画的追求。其所画“四君子”多有寓意,借物抒情,后来人们称之为“文人画”。他们不论画一枝梅、一竿竹,都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如:把兰竹人格化,称竹为“君子”,称兰为“美人”(这个美人,正如黄庭坚所说,乃“德才兼备之士”),这种借物喻人,把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比喻成人的品格的方法,在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诗经》里有,屈原、司马迁的文章里也有。我们认为画梅兰竹菊等可以“载道”,也可以体现人品道德观。
除此以外,这批文人画家还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底,他们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往往以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寄情于其中,苏轼说:“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实则苏轼自己也是如此。因此诗书画融为一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如:文同在竹图上题诗“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还说“(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借竹表达做人的准则。到了元代,文人画的思潮影响很大,士大夫的论画标准以文人画在绘画中最超逸、最高尚。明代继承宋元传统,颇以画兰写竹为雅事,他们画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画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画松菊以赞美陶令“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故里>>他们利用笔下客观自然景物和题画诗,更加直接地抒发自己主观思想情怀,使观者观之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凝固的瞬间”在观者脑海里产生许多联想画面,至此,单纯的玉堂富贵花鸟画多了几分思想性、抒情性。
总的来看,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
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郑郑板板桥书桥书画画画艺术艺术艺术(((组图组图组图)))
作者:沈惠澜 来源:拙风文化网
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图一)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
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 数其
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图二),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图三)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屹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决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图四)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慨,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