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饕餮纹高足杯:1976年扶风县法门美阳村出土,这是一件造型别致,并不多见的饮酒器。
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圈足四面有四个十字形镂孔,两两相对,腹饰云雷饕餮纹,并以联珠纹镶边。
造型美观大方,与现代人使用的高足酒杯没有大的区别.其时代大约相当于商代中晚期。
青铜杯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商、周圆体执杯,二类为无耳杯;三类为东周椭形杯。
2、陶水管:发现于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大型西周早期建筑基址,建筑排水管。
该遗址面积1469平方米,是西周时期最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房屋基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3、板瓦(外环耳):发现于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大型西周早期建筑基址,西周时期关中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了泄水方便,房屋多建成“人”字坡或四面坡,屋顶坡度较大,为防止瓦下滑,人们就在瓦上加了瓦钉、瓦环,将瓦钉插入屋顶的泥中固定。
当时的瓦有筒瓦和板瓦之分,板瓦用做仰瓦,筒瓦为覆瓦,配合使用覆盖两瓦之间的垅缝。
板瓦背着屋面,凹面朝上以承接雨水,因此又称为仰瓦,在西周中晚期出现了半瓦当,有素面的,也有饰重环纹的,在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4、陶爵:1978年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爵为酒器,类似于现在的酒杯。
有学者认为是温酒器,考古资料发现有爵底部有烟炱痕迹,也有学者认为是斟酒器。
西周由于礼制的盛行,加上社会崇尚华丽,因此盛行青铜爵,最早在夏代晚期二里头遗址已有爵的出土。
盛行商代,西周以后减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一般和觚组合使用,有“尊者举爵,卑者举觚”,是西周礼制等级“明尊卑,分上下”的作用。
5、陶盉:1978年发现于扶风县齐家村19号墓藏,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仿铜陶器,且品类繁多。
盉是盛玄酒(水)以调和酒的浓淡的器具,到西周中期也和盘组合使用。
盉,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有自铭的盉出现于西周,西周中期的盉别名又称鎣,也有铭文以盘盉并称,成为组合。
则盉又担任了匜的角色。
6、宰兽簋:1997年7月陕西省扶风县段家乡大同村出土,共四件,其中三件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簋,古代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青铜或陶制。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并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7、铜斧:70年代宝鸡竹园沟19号墓出土,斧是砍木工具,与现代概念相同。
青铜农具是当时农具变革的重要标志,但当时的青铜农具的供应仍相当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集体生产劳动所用,所以西周农业生产仍以木石为主。
8、铜凿:70年代宝鸡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长条形,双面刃,凿体下部收缩,长方形銎口,銎口内残留有朽木,凿体较大,是古代重要的生产用具。
9、铜锛:70年代宝鸡竹园沟13号墓出土。
锛是古人用来削平木头的平头斧。
青铜农具代表古代先进的生产力,农具是与农耕工序配合,标志着西周农业生产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0、商尊: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
尊为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合使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
尊从商代开始使用,延续到战国时期,在青铜器中使用时间长,器形变化较大,以动物形象较多,所以现出土有牺尊、象尊、龙虎尊等器物。
这件尊制作精良,造型浑厚,纹饰繁缛,通体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继承了商末以来青铜器华美富丽,雍容堂皇的风格,是一件典型的商末周初器物。
腹内底铸有铭文30字,大意是说:某年五月丁亥这天,帝后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丝二十肘,商作这件尊,用以祭祀亡父日丁。
11、商卣: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
商卣为古代酒器,与商尊配套使用。
卣流行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以动物造型为常见器形。
该器造型为椭圆形,腹部外鼓,盖钮造型为花苞形状,提梁两端饰圆雕龙头,巨角圆目,造型简洁。
该器物呈黑色,打磨精细,精致富丽。
铭文与商尊基本相同。
铭文中记载的贝为西周通用的货币,可以拿到市场用来折算物品
的价值。
12、折斝: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
斝一般为盛酒行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盖内与鋬手下铸铭文,:“折作父乙宝尊彝,样册”。
记述名叫折的人,为了纪念十九年五月戊子,他在邑受王命,为相侯主持赐封土的仪式,受王赐赏赐金赐铜,为“父乙”作器。
13、折方彝: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容酒器,流行于商末周初。
一般为方形,盖仿庑殿式屋顶,盖钮是硬山屋顶形,增加了器物的稳重之感,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
尊象双手奉酒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也就是捧着酒,拿着鸡牲祭祀祖先神庙的意思,是一个具有浓重宗教巫术色彩的象形文字。
器盖和器内各铸铭文40字,大意是说: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一天,昭王在岸这个地方命令折将望士交与相侯管理,昭王赐给铜和奴隶,折感激昭王恩赐,制作了这件尊,作为父亲乙公的祭器。
14、王盂圈足:1994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刘家村出土,时代为西周早期。
盂是古代盛水或盛饭器。
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流行于西周,春秋时已较少见。
出土时残缺严重,只有底座部分,盂圈足直径达44.6厘米,重17千克.有如此巨大的底部,估计整个器物应该十分巨大。
盂底座铸2行8字的铭文:王乍(作)□京,中寝归盂。
15、鸟纹方座簋:陇县东南镇纸沟村出土,时代为西周早期。
“簋”,盛食器,盛放煮熟的饭食的器皿,相当今天的大碗。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该簋器型华丽,纹饰精美,两耳饰浮雕兽头,腹和底座周围均饰凤鸟纹,凤鸟纹是西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显示了西周高超的铸造工艺。
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方座起抬高作用,这样人们就不用弯腰取食,非常方便。
16、带盖圆鼎:1981年9月宝鸡纸坊头一号墓葬发掘出土。
煮肉盛肉炊器,带盖鼎少见,在盖的周围装饰有三条立体夔龙,夔龙造型生动,设计巧妙。
三个立体夔龙作为三足,倒放在桌子上,既可当盖子又可作俎案使用盛放食物,既美观又实用,足见古人的独具匠心。
17、兽面纹甗:1981年9月宝鸡纸坊头一号墓葬发掘出土。
甗,古代炊器,分上下两层,上层盛放粮食,下层鬲足部放水,在上下层之间有一铜篦,篦上有十字镂眼,套接在腹内壁半环上,在三足鬲下生火,水产生的蒸汽通过铜篦,就可以把粮食蒸熟了,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蒸笼的雏形。
甗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煮食物的历史。
18、铜方鼎:1981年9月,宝鸡纸坊头一号墓葬发掘出土。
鼎,古代煮肉的炊器。
高24厘米,重量2.45千克。
该鼎纹饰精美,四壁采用了细密工整的云雷纹衬底,在其上铸造了大饕餮兽面,兽头粗角内卷,圆目突出,特别是腹壁中部和四角都装饰有八条高扉棱突出器外,使鼎身显的特别有神,每个鼎足上都装饰有四组饕餮纹。
饕餮纹也称兽面纹,其一说法:在《吕氏春秋》里有所记载,有头无身,因贪吃最后被活活撑死。
其二说法:相传是龙生九子的第五子,贪饮食,故以图饰铸在鼎器上。
实际饕餮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贪吃无厌神秘的怪兽,多形容贪婪之人。
以常见的牛、虎、羊为原型创造,是古人对兽和神的人形化,企图借助于猛兽的形象来杜撰神灵,可以集合力量,协助本部族与自然灾害和其他部族抗争,是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常见于商周青铜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