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禅宗

合集下载

禅宗正解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胡适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

论胡适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
他认为要搜求唐朝的原始材料 , 就必须向敦煌所出的唐写本里去搜求 。这是 因为 : 一方面
收稿 日期 :0 5—1 0 20 2- 7
作者简介 : 马格侠(9 9 , , 16 一) 女 陕西省武功县人 , 兰州大学敦 煌学研究所博 士生, 天水师
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敦煌 学、 佛教 禅 宗的研 究。张文超( 9 3 , 甘 肃武威 市 17 一) 男,
月 2 , 31 胡适 离开 巴黎前 往伦 敦 为止 。 3
这段时间 , 傅斯年从德 国赶来 , 与胡适 同住 , 他们 白天在 巴黎的国家 图书馆看敦煌卷子 , 晚
上到中国馆子吃饭 , 夜间常常谈论 到一两点钟 。 胡适 工作得非常紧张 , 他后来 回忆道 :在 巴 “
黎住了三十四天, 游览的地方甚少 , 瑞士竞去不成。然在图书馆做 了十几天 的工作 , 看了五十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驴
, — : 矿
摘 要 : 文主要 探 讨 了胡 适研 究敦 煌禅 宗文献 的原 因、 果 及 方 法 , 出胡 适 的敦 煌 禅 宗 本 成 指
文献研 究, 虽仍 然存在着争议 , 但他对敦煌禅文献研 究的开创之功, 功不可没。
维普资讯
论 胡适对敦煌禅宗 文献的研究
马格侠 张 文 超2 7 10 ) 4 0 0
( .兰州大 学 敦煌 学研 究所 , 肃 兰州 70 2 ; 1 甘 30 0 2 .天水师 范学院 图书馆 , 肃 天水 甘

钱穆对胡适禅论思想的批判

钱穆对胡适禅论思想的批判

2017年01月第27卷第1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Jan.2017Vol.27 No.1钱穆对胡适禅论思想的批判周良发,潘红(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07)摘要:钱穆不仅对佛教禅宗及其六祖慧能颇多开创性研究,还密切关注时论,对学界禅学研究予以评 说。

钱穆认为胡适的禅学研究存在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坛经》乃六祖慧能佛学义理之所系,而非神 会的“杰作”;二是禅宗袈裟传法确有其事,并非神会“自由捏造”。

文章初步分析了钱穆批驳胡适禅论 思想之原因以及胡适在中国禅学研究史上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钱穆;禅宗;慧能;神会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 -3871(2017)01 -0038 -05DOI:10.16752/j. cnki. jylu.2017.01.009钱穆“一生为国故招魂”,于中华数千年传统文 化多有宏观述论,对佛教禅宗及其六祖慧能亦颇有 研究,认为“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其极大之影响,一为唐代禅宗六祖慧 能,一为南宋儒家朱熹” [1]。

终其一生,钱穆不仅多 次撰文探讨《六祖坛经》大义,对禅宗与理学之关系 作了开创性阐释;还密切关注时论,对学界禅学研究 予以评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反思。

本文以钱 穆对胡适禅论思想的批判性文章为考察对象,拟就 《坛经》著者、袈裟传法等核心议题略予检视,以期 展示近现代学人对此问题的形而上之思辨。

一、《坛经》著者之辨《坛经》又称《六祖坛经》,记载了禅宗六祖慧能 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启导座下弟子的言教。

据日本 学者柳田圣山考证,《坛经》传世版本凡十一种,现 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法海本,即禅宗六祖慧能口 述,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佛学典籍;二是宗宝本,即《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由元代僧人宗宝增写改定而 成。

然而无论哪个版本,《坛经》都集中体现了六祖 慧能的佛学义旨。

胡适

胡适

胡 适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在当时自由恋 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 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 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 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 受."1917年成婚.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 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 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
哲学研究: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古典小说研究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
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 《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 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胡适是新红学派-考据
派的创始人 禅宗研究 :《中国禅宗史》 诗歌:蝴蝶 梦与诗 一念 诗歌: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 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 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 名学者. 父亲是胡传 胡传,字铁花,仕至台湾台 胡传 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 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 冯顺弟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 费生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先读农 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 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杜威. 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 位,同年夏天回国.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 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 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 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 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 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 的新文学运动.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 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 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伦,杨振声,冰心等.

第二讲传播研究方法提纲

第二讲传播研究方法提纲

第二讲传播研究方法提纲讲研究方法不妨先讲讲胡适。

有两本胡适的书值得一看。

一是《胡适说禅》,二是《红楼梦考证》,三是《四十自述》。

根据传统的说法,佛祖拈花微笑,将秘偈和佛法(所谓正法眼藏)传给大迦叶,据说就是禅宗的开始。

这样代代相传,一共传了二十八代,就到了菩提达摩(Bodhidarma)手中。

达摩到达中国以后,又把密偈和袈裟,传给了中国信徒。

从达摩起一直传到五祖弘忍,弘忍有两个徒弟,一个有学问的叫神秀,一个没有学问只会劈柴挑水的叫慧能。

一天,弘忍欲传法,召集门徒,令各作一偈,谁作的好,便传衣钵。

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个偈被厨房里的慧能听到了,也做一偈,请人题在壁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了说:“不行”,用鞋将偈擦去。

但到半夜,五祖竟亲到厨房,将衣钵袈裟传给慧能,要他立刻逃走,躲过几年,方可传道。

但是,胡适经过一番研究,竟然改写了禅宗史。

他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禅宗部分时,觉得这段历史非常可疑,而且他发现了一个叫神会的和尚作用非常大。

1926年他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委员的身份去欧洲。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查阅敦煌佛经,结果发现了两万多字相关材料。

最后写出了“荷泽大师神会传”。

他发现真正使南宗替代北宗的不是慧能而是神会。

他编造了达摩以前的禅宗史,编造了五祖传衣钵袈裟的历史,弘扬了顿悟说,编写了《六祖坛经》,因为为唐朝推销度牒有功,被请进宫中,死后36年被政府下敕定为第七祖,因此慧能当然成为第六祖。

看胡适的书有意思,一是他说的禅宗历史有意思,用今天的眼光看,神会当然是一个good communicator,如何能够以一己之力,扭转禅宗发展的历史呢?更为有意思的,是胡适的研究方法。

他如何能有意识地提出疑问,找寻材料,详加证明,重写禅宗的历史呢?另外一本有意思的是胡适先生做的红楼梦考证。

他开篇就说,〈红楼梦〉的考证不容易做,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

09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的文化意味

09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的文化意味
● ● 扫除心中对于现象世界幻相的迷恋和执著 内心归于平静
■ ■ ■ ■ ■
慧能转变了早期佛教的那种苦修的方法 “此案”到“彼岸” → “此案”即“彼岸” 对戒律、经典,乃至佛陀的消解导致禅宗宗教性质的淡化 使得禅宗从早期印度佛教的传统过渡到中国的道家立场 佛教并没有征服中国
《坛经》——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 又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 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 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 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 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 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由禅宗六祖惠 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
■ 关键词之四:顿悟 马祖道一“磨砖作镜”公案
马祖道一禅师,谥大寂,汉州障邡人,姓马,幼于 罗汉寺出家。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让和尚知是法 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作甚么?师曰:图作佛。让 乃取一砖于庵前石上磨。师曰:磨作甚磨?让曰:磨作 镜。师曰:磨砖岂能成镜?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 能成佛?师曰:如何即是?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 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闻示诲,如饮醍醐。
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韩愈“谏迎佛骨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河 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晚年任 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 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 《坛经》 “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 “以心印心”,拈花微笑 ▣ 禅宗的“机锋”(答非所问、答问背反、故作误答、循环回答)

胡适文献编纂观考-档案文献编纂学

胡适文献编纂观考-档案文献编纂学

胡适文献编纂观考:档案文献编纂学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

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

胡适的文献编纂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文献收集、整理、史料鉴辨、目录及编纂方法,对目前文献编纂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收集与鉴别竭泽而渔。

胡适认为“大胆假设”是历史研究中必要的一个思维过程,必须与充分地占有史料相结合,所以他十分重视收集史料。

例如,在对《红楼梦》的考证上,为了从当时雾蒙蒙的索隐的谜学迷雾中走出,胡适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如《江南通志》、《八旗氏族通谱》、《曹栋亭全集》、《雪桥诗话》、《八旗诗钞》、《八旗文经》、《四松堂集》等一大批档案文献,争取做到相关史料尽归己手;另外他还翻阅了《红梦楼》多种版本的内容和批语评语等。

虽然这耗费了他很多精力,但经过全面查找后,一般不会遗漏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档案文献。

他认为,只有立足于雄厚的材料基础之上,才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在经过认真的考辨梳理后,胡适考证出《红楼梦》的著者和版本的情况,建立起《红楼梦》为作者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博约得当。

胡适对文献的收集往往与学术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紧紧围绕其研究课题的,他在一段时间内研究什么课题,相关的档案文献的收集就特别齐备。

在他对《水经注》进行考证时,翻阅查找了多达60余种版本,在深入研究档案史料价值的基础上,对已查找到的档案文献进行选择。

写文章80余篇,考证出全祖望生前将赵一清的《水经注》校本改了五次,所谓的七校本多是作伪的,并且澄清了戴震并无抄袭赵一清《水经注释》的问题,将清代关于考证《水经注》的一桩公案及其版本沿革考证清楚并做了结论。

胡适简介

胡适简介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胡适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1891年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母冯顺弟。

1893年4月12日胡适随母到台湾住铁花先生任所。

1895年2月7日偕母离开台湾返绩溪。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读铁花先生所撰的「学为人诗」,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12年春,改入文学院。

1914年2月,得学士学位。

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院,系主任为杜威。

胡适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1917年5月,胡适在哥大通过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1917年7月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江世贤之女江冬秀订婚。

而后,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

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

1919年5月1日,应中国教育团体之邀,杜威携同夫人、女儿来我国讲学,停留两年零二个月,由胡适陪同并任杜威的翻译,作了一百多场的讲座,仅以教育问题为题的讲演就达20多次。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葛兆光:胡适与铃木大拙的不同

葛兆光:胡适与铃木大拙的不同

葛兆光:胡适与铃木大拙的不同葛先生文章,无一虚字,长知识!题照为铃木大拙。

欢迎在文末“写评论”处留下您的留言禅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以及在日本,好像重心、取向和风格多少有些不一样。

在中国,自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奠定现代禅史研究范型以来,有成就的学者和著述,大都在历史学与文献学领域,也都在大学或研究所任职 (除了印顺之外) 他们与寺院禅僧或居士学者不同,一般来说,他们对于禅思想本身并没有太深兴趣,当然对于禅语录的参究也没有太多兴致,就连陈寅恪先生这样精通佛教史的学者,也曾表示他对禅宗的兴趣只是研究历史。

可是,在日本却很不同,虽然他们同样对禅宗文献和历史有精深研究,但他们对于禅思想的体验和对禅语录的参究也很有兴趣。

一方面,佛教本身有不少大学,很多禅研究者来自禅门,不仅对禅思想有深入体验与理解,而且弘扬禅思想的立场相当自觉;另一方面从明治时代起,他们就接触西洋哲学思想,常常有意识地在日本本土思想中寻找可以对抗、接纳和融汇西方哲学思想的资源。

因此,禅思想常常就作为化解、接引、诠释、对抗西方的哲学,被他们使用。

只要看看铃木大拙( 1870 —1966 )、西田几多郎( 1870 —1945 )、久松真一( 1889 —1980 )以及阿部正雄( 1915 —2006 )的著作,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中国与日本在禅研究领域上之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从历史上看或许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因为禅宗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发展不同。

八、九世纪,禅宗传入日本,经过奈良时代的发展,到镰仓时代发展出五山禅文化,兴盛一时,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禅门一直相当有权势有影响;而中国在宋元之后禅宗渐渐衰落,即使到了近代,也没有回到政治世界的中心和学术世界的焦点上来。

第二,进入近代之后,中日禅宗研究领域各自的理路和背景有差异。

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对禅宗的研究,既受到西方印度学、佛教学的影响,还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与刺激,因此,才会出现所谓关于禅宗是否真的是佛教,禅宗思想与西方思想孰优孰劣的争论。

胡适学术成就概述

胡适学术成就概述

胡适学术成就概述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胡适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动荡社会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近百年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甚至教育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曾遭到批判,而今日在学术自由的空气里,胡适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之一。

然而不论是毁是誉,不可否认的是,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道德、教育、文化等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己任,做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开拓性工作。

北京大学的欧阳哲生教授曾说:“胡适留下的文字多达2000多万字,他可能是上个世纪写作量最大的大师级人物了。

”[i]胡适自己也常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

他在其所涉足的领域的成就可以简要概括如下:在文学领域,他开创了一条“用白话文作新文学”的路子。

胡适以《文学改良刍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为中国的新文学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他的《尝试集》首次以白话文写诗。

《终身大事》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部问世的独幕话剧。

译著《短篇小说》(第一集)包括了都德、莫泊桑、契诃夫等举世公认的一流作家的作品,打破了以往用文言文翻译外文的惯例,采用白话文译介外国作品。

胡适对古典文学的贡献一是他先后写了《〈水浒传〉考证》、《〈西游记〉考证》、《〈三国演义〉考证》、《〈醒世姻缘〉考》、《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等多种研究考证中国古典小说的著作。

特别是他的《〈红楼梦〉考证》首次提出《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体小说,标志着新红学的崛起,对后来周汝昌、俞平伯等红学家影响深远。

二是他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较早系统地探索中国通俗文学。

“他钩沉出近千年的白话,尤其唐、宋以来的白话小说……胡适写出《白话文学史》(卷上),就是告诉人们:白话文学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而不是这三四年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多年历史进化的产儿。

”[ii]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胡适也是值得一提的,“他提倡传记文学是为了保存真实的历史材料,并着眼于它的感化功能。

胡适的风趣_名人故事

胡适的风趣_名人故事

胡适的风趣胡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其成就自然有人去评说。

可是这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大学者,也不乏潇洒儒雅、风趣幽默。

胡适在说话、办事中所体现出的风趣,在无尽的诙谐中流露出对世道人心的另一番认识。

胡适14岁的时候,母亲就命他与江冬秀订了婚,胡适不满意这门亲事,一拖再拖,直到27岁才完婚。

婚后,他作诗与夫人逗趣:“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锈了你嫁妆剪刀,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一时传为美谈。

胡适既写诗自我调侃,也以诗调侃他人。

有一天,他去造访好友杨杏佛。

不巧,主人不在家。

胡适独坐无聊,突发诗兴,便以杨杏佛的大鼻子为题,作打油诗:“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

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

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

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

”写毕,他边念边笑,正巧杨杏佛回家,见诗之后连呼:“好诗,好诗!”二人捧腹大笑。

胡适的好友钱玄同年轻时心高气盛,为了表示对封建遗老的憎恶,他曾愤言:“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1928年9月12日,是钱玄同41岁寿辰,胡适针对他的“40岁不死就该枪毙”论,作打油诗《亡友钱玄同先生周年纪念歌》以为寿,诗云:“该死的钱玄同,怎么至今不死!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

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狱捣乱。

”这首打油诗写得通俗幽默,钱玄同看后哭笑不得。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胡适在各界名流学者座谈会上,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蒋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

胡适一生惧内也是世人皆知的,但随着时光流逝,几十年后的胡适已不在意别人的讥笑了。

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

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

作者:唐德刚在一整部的《传统世界文化史》里面,更具体的说,也就是 20世纪以前的世界文化史里面,我们底《中国文化史》所占的分量——(且让我大胆假设一下)——大致是三分之一强,或二分之一弱。

而在这撑起传统世界文明半边天的中国文明中,起栋梁作用的东方文化巨人,自古代的周公、孔子而下的诸子百家,到中古时期的名儒高僧,到宋明之际的程朱陆王,以至于20世纪的康孙梁胡,严格一点来说——也就是以胡适的文化阶层为座标来衡量——其总数大致不会超过一百人。

在这一百名的东方文化巨人中,今年刚满冥寿一百岁的胡适之先生,便是这百人中最近的一位。

这便是我这个“适之先生的小门生”,开门见山,替胡老师在中国文化史中,乃至传统世界文化史中,所定的位置。

为先师在历史中定位,而且定的是一个相当具体的位置,我自己承认是相当大胆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门生弟子,对业师的“私谥”,但是我个人相信这私谥距离历史事实,并不太远。

在下是一个在现代西方大学本科教授世界文化史的专业教师。

现在做这样大胆定位,实在也是从我的职业里,长期教学心得和比较研究之后,所得的结论。

是否有当?还要胡氏门生故旧,和亲胡、反胡,以及中间客观的“各党各派”专家学者,和贤明的读者,不吝指教。

一、“胡适的文化阶层”是什么?先说说什么叫做“以胡适的文化阶层为座标”。

“座标”(Co—ordinates)是数学和统计学中用以规范统计数据的纵横轴。

更简单的说,它就是做统计和比较的基层标准。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他褒贬历史人物也有个起码的标准。

这标准便是“郐国”——“自郐以下无讥焉!”我们今天也以“胡适的文化阶层”为座标。

我个人就认为,与胡适同一阶层,或更高阶层的中国文化巨人,不超过一百人。

而在这一百位巨人中,适之先生是最近和最后的一位,却不是最低的一位。

在50年代的中期,美国的《观察杂志》,也曾以类似的标准把胡适提名为“当代一百名最有影响人物”之一。

(见Donald Robinson,“The World’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LOOK,Oct 4,1955 p.40)这一百人中,华裔只有两位。

传统与现代:关于胡适宗教与民族思想的考察

传统与现代:关于胡适宗教与民族思想的考察

是虚伪的。对于影响中国人很深的佛教和道教 ,他更是反感 ,一是因为佛道二教教义中都 “ 充满了惊人 的迷 信” ;二是他认为和尚道士都弄虚作假 、伪造经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一方面认为,佛教传 人中国,
是 中国文化 史上 的一 大不幸 ;另一 方 面 ,他 又积 极利 用 敦 煌 文献 资 料 ,运用 历 史 考 证 的方 法 进 行 中国佛 教 史 ,特别是 禅宗 史的研 究 。他把禅 宗 的顿悟看 成是 一种 “ 自然主 义人 生观 ” ,是打 倒 佛教 旧说 的一 种 革命 性


在宗 教 问题上 ,胡 适算 得上 一个 启蒙 思想 家 ,因为他对 传 统宗教 的批 判是 理性 主义 的 ,因而完全 区别 于
信仰主义 的宗教神学。同时,他的宗教观在理论形态上与传统儒学的无神论宗教观也极为不同:一方面,现 代意义的启蒙宗教观具有反帝反封建 的政治内容,而传统的无神论思想在政治上则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君权和
[ 收稿 日期 ]20 —0 2 09 9—1 [ 基金项 目]聊城 大学人 文社科基金项 目 ( 0000 。 Y 82 1) [ t g Y ]马 莉(92 , ,  ̄ lt 17 一)女 山东临清人 , 聊城 大学思政 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事 中国近现代哲 学研 究。 从

4 ・ 9
题 采用 的 是他从 杜 威那 里学 到 的实验 主义 的方法 来研 究 的 ,具有 明显 的现代 风格 。从 实 验 主 义 的方 法 出发 , 他指 出 ,对任 何理 论 、主张 ,以及宗 教信仰 ,我们都 不应 迷信 ,而 应 “ 而后 信 ,考而 后信 ,有 充分 证 据而 疑 后信 ” 我要 读者 学得 一点 科学 精神 ,一 点科 学态 度 ,一点 科 学方 法 。科 学 精神 在 于 寻求 事 实 ,寻 求 真 理 。 。“ 科 学 态度 在于撇 开 成见 ,搁起 感 情 ,只认 得 事 实 ,只跟 着证 据 走 。科 学 方 法 只 是 ‘ 胆 的假 设 ,小 心 的求 大 证 ’十个 字 。没有 证据 只可 悬而不 断 ;证 据 不 够 ,只 可假 设 ,不 可 武 断 ,必 须 等 到 证 实 之 后 ,方 才 奉 为定 论 。[ 显然 ,胡适 对 于宗 教 的态度 和方法 受近 代西 方 的影 响极大 。 ”2 ] 五 四时期 是 中国启蒙 思想 运 动 的高 峰 ,其 中批判宗 教神 学 和世俗 迷信 的启 蒙宗 教思 潮 占据 突 出地 位 。胡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

精心整理胡适先生二三事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

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

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大概都是徽州,或是源出于徽州。

他问过汪精卫、叶恭绰,都承认他们祖上是在徽州。

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

”相与拊掌大笑。

吾妻季淑是绩溪程氏,我在胡先生座中如遇有徽州客人,胡先生必定这样的介绍我:“这是梁某某,我们绩溪的女婿,半个徽州人。

”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不会忘记提起我的岳家早年在北京开设的程五峰斋,那是一家在北京与胡开文齐名的笔墨店。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Lesgue吕?rdquo;主人,就地的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

民国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胡先生住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着名的“一品锅”。

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尺,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

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我们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饭菜、汤,都在其中矣。

对于胡太太的烹调的本领,他是赞不绝口的。

他认为另有一样食品也是非胡太太不办的,那就是蛋炒饭——饭里看不见蛋而蛋味十足,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

”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

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发生了多少效果。

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

胡适的经典语录

胡适的经典语录

胡适的经典语录1.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杜威先生与中国》,1921.7.11,《胡适文存》一,黄山书社,P278)类似的表达还有:“实验主义”告诉我,一切的理论都不过是一些假设而已;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89,P166)2.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

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

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年11月27日3.读者不要误会我的意思。

我并不是劝人不研究一切学说和一切主义。

种种学说和主义,我们都应该研究。

有了许多学理做材科,见了具体的问题,方才能寻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4.我常说中国人(其实不单是中国人)有一个大毛病,这病有两种病征:一方面是“目的热”,一方面是“方法盲”。

——《三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8月24日5. 因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几个抽象名词骗去赴汤蹈火,牵去为牛为马,为鱼为肉。

历史上许多奸雄政客,懂得人类有这一种劣根性,故往往用一些好听的抽象名词,来哄骗大多数的人民,去替他们争权夺利,去做他们的牺牲。

——同上6.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

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义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要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的社会实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易卜生的长处,只在他肯说老实话,只在他能把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

胡适宗教思想刍论

胡适宗教思想刍论

收稿日期:2005-03-30作者简介:游修庆(1975-),男,土家族,湖南省石门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胡适宗教思想刍论游修庆(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胡适在留学期间和基督教团体的成员有过密切来往,但是胡适最终拒绝了基督教。

胡适把科学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对立的关系,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却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简单化处理,有着历史局限性。

胡适吸收佛教文化中的牺牲精神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建构自己的人生观的积极文化因素。

胡适以非信仰者的立场进行禅宗史的研究,把佛教研究纳入现代学术的努力,标志着近现代佛学运动的转型和佛学研究新范式的出现。

胡适把儒家的三不朽论转化为社会不朽论,提出了自己的新宗教思想,说明他看到了宗教对于现代民主自由社会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胡适;基督教;佛教;儒教;社会不朽论;新宗教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_4225(2005)05_0041_004胡适一生和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留学美国的时候,胡适和基督教团体的成员有着密切往来,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研究更是胡适一生学术中着意下力之处。

研究和讨论胡适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胡适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活动。

一胡适和基督教的关系,主要是发生在留学美国时期。

1910年,胡适考取/庚款留学生0,前往美国绮色佳地区的康奈尔大学留学,负责接待这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是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协会。

据胡适自己回忆,绮色佳有各种不同的教会,大多数的基督教会都有自己的教堂。

胡适积极参加了许多基督教团体的活动,参观和访问过犹他州的/摩门教会0,对摩门教会的许多学人和学生也产生了深刻印象。

1911年的夏天,胡适还应约到弗洛达菲亚城的孛科诺松林区参加/中国基督教学生联合会0的暑期集会。

和基督教徒的直接来往,对基督教家庭生活方式的了解,以及对圣经的爱好,使胡适和基督教产生了一次强烈的心灵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与禅宗史
【摘要】胡适先生是“20 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他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对早期禅宗历史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的禅宗史研究在20世纪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虽然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胡适从“历史背景”去理解禅,对禅本身一无所知这点无可厚非,但由于禅学作为一种精神思想有其特殊性,脱离对禅学精神的内在体会,并不能做到对禅宗历史客观分析。

也正是因此,日本禅学大家铃木大拙评价胡适“尽管对历史知道得很多,但他对历史背后的行为者却一无所知”。

【关键字】禅宗历史胡适楞伽宗
在中国,可以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禅宗史研究始于胡适。

他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重新勾画了禅宗的历史,并从外来文化在中国本土适应演化的角度解释佛教的演变,确立了中国现代的禅宗史研究的基本思考模式。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胡适同佛教的距离并不近,作为一位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却对古老的禅宗佛教发生兴趣,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事实上,促使胡适转向佛教研究的原因多少也都同他主要研究的文学、哲学、史学以及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常常用到的考据学有关:一是在研究中国古代白话文学时,胡适注意到白话散文产生于中唐,遂推断当与佛教禅门语录的盛行有关。

二则是撰写中国古代哲学史讲义时,对于前人记述的禅宗历史产生了怀疑,在查阅敦煌文献后——“目的在于发现关于禅宗史的唐代原料”,①对此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1925 年发表《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一文开始,胡适围绕敦煌文献和禅宗历史撰写了一系列考证性学术论著,像代表性的有《菩提达摩考》等。

②正是因为同佛教的距离远,所以胡适在研究过程中始终用一种客观态度,所谓“拿历史的眼光,用研究学术的态度,来讲老实话”。

③但从总体上来看,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以外信仰者的立场, 用思想史的眼光, 历史学的态度和方法研完禅宗史的学者。

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虽有不少主观武断和谬误之处,但对今天后人研完禅宗史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他的著作一味地否定批判是不公正的。

当然,胡适对佛教思想与其经典的理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在《维康洁所说经》一书封面上,胡适有两段题跋:
“这是一部很荒诞的小说,居然有人奉作经典,岂非怪事!”
“四年前的跋大谬。

此书有文学意味,故能行远,说理简单而不繁,故能传久而效大。

《法华》与《维摩》真二大魔力,最不可忽。

”④
由此可见,随着胡适对佛教研究的深入,他的许多观点也随之变化。

像这样的读书题跋尚有不少,胡适为了写好禅宗史很是认真地研读过一批佛典。

同时,他也注意用西洋哲学或是中国史料作“比较参证的材料”,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对禅宗史的研究做出了某些新的探索。

胡适的佛教研究不是那么重视对宗教思想的挖掘,其表现出的是以史料考证为中心的科学主义方向。

在其佛教史料考辨实践中,蕴含着较为系统的史料方法论。

举个例子,在《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一文的末尾,胡适引用了《宗门武库》(宋道谦编)中,晦堂向草堂讲的一个猫捉老鼠的故事,来与他前面引的《修行道地经》中写的一个擎钵大臣的故事进行比较,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专心致志,心不放逸的效用的。

关于这个故事,胡适在他读过的《宗门武库》一书中,有简明的眉批:“此是方法论”。

在研究禅宗史的过程中,胡适感到中国现今所保存的禅宗史料不可深信,因
为它们有许多是北宗和尚道原、赞宁、契嵩以后的材料,经过了信徒们的种种妄改和伪造。

这对于以求真为目的的史学家胡适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坚信,禅宗史完成的必要前提是“必须先搜求唐朝的原料,必不可信五代以后改造过的材料”。


按传统的观点,禅宗始于释尊拈花、迦叶微笑,在印度经过了阿难、商那和修等二十八代,由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普通年间传至中土后,又经五代单传而至“六祖”慧能;其间法统不绝,道一风同。

针对这一“正宗”法脉,但是胡适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菩提达摩传来的本是以《楞伽经》为心要的渐修禅法;从达摩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到神秀的实际是一个被称作“楞伽宗”的禅学宗派。

胡适这一观点是有论证的。

早期禅宗确是以“楞伽”印心。

达摩传慧可:“以四卷楞伽受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慧可门下:“那满等师,满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

四祖道信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

五祖弘忍,在居住处“画楞伽变相”。

北宗神秀:“持奉楞伽,递为心要”。

甚至被胡适屏弃于楞伽宗门之外的南宗慧能,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其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曾说:“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东山门下玄颐、净觉师徒两人,分别撰写《楞伽人法志》和《楞伽师资记》,叙述达摩以来的师承法要,清清楚楚,有目共睹。

而从经典来看,达摩、慧可都是唯一的《楞伽》印心,到四祖道信,则引入了《文殊般若》;再传到弘忍东山法门,又进一步掺入《金刚般若》和《大乘起信论》;数传到曹溪门下,方才是“《坛经》传宗”和无经无书。

禅宗从早期至成熟的自身演化状况本是十分清楚的,但为何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点被掩盖、被湮灭呢?究其愿意还得从禅宗本身说起。

经历史的风云变换,那“教外别传”、无经无书的禅宗,终于取代了曾经以种种经籍“印心”的早期禅宗,压倒了佛教的其他宗派,成为中国佛学舞台上第一大宗,可以说取得了垄断地位。

不同的思想流派带来了观念的冲突,无经无书的禅宗认为“藉教悟宗”的如来禅,是“未了之名相”,是不彻底的佛法,此后的禅宗史史料大都已经过后来禅宗信徒的改窜,无法呈现早期禅宗史的真实面貌。

虽然胡适先生通过史料研究重现了历史的真相,有功于佛门,裨益于学术,但他因此进而摒弃禅宗,甚至命名一个楞伽宗出来,却是掺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断。

胡适先生最初在研究中国思想史时因需要而接触到禅宗史研究的领域。

他在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神会和尚遗集》的《自序》中说:“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禅学史稿》,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

”胡适在著书过程中对现存的禅宗史料发生怀疑并感到著作难以为继,但之后他另辟蹊径,通过发掘禅宗史的早期和原始史料来侧面推证禅宗的真正历史,特别是胡适对敦煌经卷中有关禅宗史料的整理研究实是为人称道。

但是胡适这种独树一帜的禅宗史研究方法并非没有非议与责难。

像他和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的争论就非常著名。

铃木和胡适一为对禅宗精神有深刻体会的佛教信徒,一为秉持理性批判精神的历史哲学学家,两人在关于禅宗方面的认知存在根本分歧。

胡适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的讨论会上就曾予以公开抨击,指出铃木禅学的缺陷在于“不讲历史”和“不求理解”。

而铃木大拙则回应说,胡适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只能从“历史背景”去理解禅,对禅本身则一无所知。

两者的碰撞显示出“宗教信仰”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冲突,究其根本,这涉及到了禅学精神的理
解问题。

判断历史考证与神解领悟究竟孰轻孰重还是要看作者本身的目的何在,不能片面地揪住一点便给出评价。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禅史研究只是他“整理国故,重估价值”的一部分。

他看重的并不是禅宗思想,而是在史学研究中的“批判”和“破坏”精神,他可能并不会过多地关注禅宗的“内在精神”。

这与信仰者们研究追求不拘时空不同,胡适是以史家的身份倚重佛教史料的确定性与真实性从发展的观点对其进行考察。

在这种立场下,他一反古代注疏式的佛典解释模式,在佛教史料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近代特征:具备了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⑥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认为胡适确立了中国现代的禅宗史研究的基本思考模式。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 它在我国文化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回顾胡适禅宗史研究工作的过程,不论此间的成绩与不足,我们不能否认胡适的研究著作在中国禅宗史研究者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柳田先生曾说:“时至今日, 对中国禅学作研讨的人,在相当期间还不能忽视胡适的遗业。

”这个评价还是十分公允的。

对于中国初期禅宗史的研究,虽然胡适的研究成果混杂了他的主观意识,一些方面存在着夸大,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他已取得的成果, 而更应当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进和深人研究。

【参考文献】
①《海外读书杂记》胡适
②《胡适先生的佛教研究》高峰第27 卷第2 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③《中国禅学的发展》胡适
④《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楼宇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⑤《〈神会和尚遗集〉序》胡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⑥《胡适的佛教史料方法论钩沉》曹树明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