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
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Paon(1992)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对被试本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研究中呈现给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大学女生三条阈下信息(以4毫秒的速度呈现),呈现信息是:“妈妈正离开我”、“妈妈渴望它”、“梦娜渴望它”,呈现后看吃饼干数量的多少。数据表明,潜意识唤起饮食混乱被试的焦虑(妈妈要离开我,4毫秒)可导致吃的行为的增加,对无饮食混乱组无此影响。Krosnick(1992)将被试分为两组,向一组被试阈下呈现带有积极情绪的图片,向另一组被试呈现带有消极情绪的图片,要求被试对同一个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积极图片呈现组对目标人物给予了更积极的评价,而消极图片呈现组则对目标人物的评价更为消极。阈下情绪启动的典型实验之一是1993年Murphy和Zajonc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的判断偏好实验。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不好”的概念。在汉字出现之前,以4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好”的概念,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不好”的概念。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如果将文字前面的表情照片呈现时间改为1000毫秒,使被试能有意识地清晰地知觉人脸时,他们的文字的判断很少受人的面部表情的影响,即启动效应消失。蒋重清,杨丽珠等人在对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中以43名正常成人为被试,在哭/笑/中性表情面孔刺激阈下启动下,根据人物后脑勺图片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哭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靶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
向,而笑表情面孔没有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具有区分阈下刺激情绪效价的能力,无意识下的情绪影响具有弥漫性。2009年Timothy D. Sweeny,Marcia Grabowecky等对面部表情的阈下情绪启动的长时效应的研究中,给被试呈现30ms的恐惧,高兴,中性面孔后,调查了对陌生面孔24小时后的记忆发现:与被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启动相比,被高兴面孔作为阈下启动的陌生面孔将被评定为是更加积极的,随后也会记得更好一些。而且被掩蔽的情绪表达所引发的行为偏好并不是短暂的,至少能持续24小时。为稳定地观察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现象,研究者在呈现启动刺激时引入三明治掩蔽方法,即在启动刺激前后呈现同一掩蔽刺激,以减少记忆痕迹,阻断被试对刺激的有意识评价,获得较纯粹的无意识成分。同时,在反应期间采用反应窗技术(response window procedure)。为避免启动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扩散,研究者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呈现后,迫使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称为“反应窗”),并以正确反应百分比作为因变量,从而获得相对精确的启动效应。这样不仅平衡了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使启动刺激的影响更容易渗入。
后向情绪启动范式(backward afective priming)。现实生活中情绪刺激的出现是连续不断地,靶刺激呈现后仍会出现情绪刺激,这些刺激可能对靶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形成后向情绪启动(backward affective priming)。为使情绪启动研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研究者改变了以往的向前情绪启动范式(forwardaffective priming),通过先呈现靶刺激,后呈现启动刺激的方式来考察情绪启动效应。在Fockenberg等的研究中,靶刺激呈现l00ms后,采用-l00ms、-250ms和-400ms三种SOA,之后呈现启动刺激l00ms,形成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加工过程的完全交迭,被试执行评价分类任务。研究表明,在靶刺激后呈现一致的启动刺激比不一致相比,前者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与向前情绪启动效应相比,后向情绪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短,仅在SOA—l00ms 时存在,可见后向情绪启动的加工过程也非常短暂。
与其他范式的结合
与Simon范式的结合——情绪西蒙范式(affective simon paradigm)1998年,De Houwer等使用Simon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iend)和真诚的(honest);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和通常的(nor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正性”,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负性”;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
与Stroop范式的结合——情绪Stroop范式(affective stroop paradigm)情绪Stroop范式是最初的stroop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在孤独症、社交恐惧症等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失调患者都有特殊类型的情绪障碍,与前面假设一致,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Stenberg使用Stroop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