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基础生态学13年真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
程。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
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

这个群落就叫顶极群落。

: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生物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它们在群落中占有同一功
能地位,是等价种。

: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当物种在寻找资源过程中损害其他个体而引起的竞争。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
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
于环境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的参与, 同时
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 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提并论,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


(1)具有一定的外貌:如森林、灌丛和草丛。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季相和生活型)、生态结构(分布格局)和营养结构(食物链、营养级)。

(4)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改造的结果。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6)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8)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依次出现有规律分布的现象称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随海拔升高,依次出现的植被带的具体顺序称植被的垂直带谱。

山地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

此外在一定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愈充沛,同时CO2含量减少,气压降低以及光照强度加强,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演替阶段:①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地衣在裸岩定居,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加上物理、化学定居风化作用,使岩石风化,加上地衣残体积累少量有机物质;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依靠地衣植物较长时间的生活,形成的少量土壤,苔藓植物定居,苔藓植物的较大个体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积累到一定量后,耐旱的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定居,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群落环境逐步形成,土壤加厚,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④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阶段,木本植物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⑤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乔木植物开始定居,并逐步发展成乔木占优势的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最终形成区域的地带性植被(顶极群落)。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1)单元顶极学说: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

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

至少在原则上,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的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群落。

(2)多元顶极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

(3) 顶极-格局学说:认为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着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

其次,认为景观中的种各以自己的方式对环境因素进行
独特的反应,种常常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景观的多数群落中去,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种并不是简单地属于特殊群落相应明确的类群。

这样,一个景观的植被所包含的与其说是明确的块状镶嵌,不如说是一些由连续交织的种参与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复杂而精巧的群落配置。

相同点:群落演替都要形成相对稳定的阶段,即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与生境是相适应的。

不同点:单元顶极学说认为气候是决定群落演替的唯一因素,一个气候区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多元顶极学说认为决定群落演替的因素很多,一个气候区可以形成多个顶极群落;顶极-格局学说认为群落演替是连续变化的,而前两学说则认为群落演替是不连续变化的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dN/dt=rN[(K-N)/K]
或 dN/dt=rN[1-N/K]
式中:dN/dt —种群在单位时间的增长率;
N—种群大小;
t —时间;
r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1-N/K—“剩余空间”,即种群还可以继续利用的增长空间。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积分式:N=k
式中:a—常数;e—常数,自然对数的底。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

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
具有双重作用。

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

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般来说,保护区面由于岛屿处在隔离状态,其迁入、迁出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所以岛屿面积越大,种类越多。

这种现象称为岛屿效应岛屿群落进化的特点:
一般岛屿面积越大,越能支持和“供养”更多的物种数;面积小,支持的种数
也少。

但有两点要补充说明:(1)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收到额外支持;(2)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在小保护区可能比在大保护区生活的更好
在同样保护面积时,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取决于:(1)若每个小保护
区支持的是相同区系,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2)隔离的小保护区能更好的防止流行病的传播;(3)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4)在保护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时,需要较大的保护区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很有作用:(1)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
亡风险;(2)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