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成都雄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都雄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都雄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创新驱动型城市,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对成都雄起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成都经济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6万亿元,增速超过了8%。

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引擎,对沿线地区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2. 产业转型:成都在过去的几年中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在成都的比重也不断提升。

3. 城市建设:成都将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注重城市更新与升级。

通过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成都正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腾退旧城区,建设现代化CBD,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使得成都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交通基础设施:成都在过去几年中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

成都已建成了两个国际机场和多条高速铁路,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交通的便捷度提升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未来趋势展望1. 城市功能拓展:未来,成都将继续推进城市功能的拓展,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发展领域。

同时,成都将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旅游资源整合,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都将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和项目。

成都将建设更多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园区,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支持服务,吸引和培育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

3. 精细化管理:成都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注重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最新)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最新)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

201X‎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 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09倍‎。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37‎%,总人数由1‎ 7.5万人‎上升到3‎ 8.44万人‎。

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 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

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

关于区第三产业发展统计分析

关于区第三产业发展统计分析

关于区第三产业发展统计分析区第三产业发展统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某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总体情况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某区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增长。

以2010年为例,该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到2019年增长到了55%。

这一数据显示出该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地位的提升。

同时,该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持续增加。

截至2019年,该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相比于2010年的30万人,增长了近70%。

这一数据说明该区第三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居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分析在某区的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是最主要的部分,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根据数据,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75%增长到了2019年的85%。

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产业。

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成为该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制造业虽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然是该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造业在该区的就业和产值方面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该区的制造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逐渐形成,为该区提供了良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

三、发展趋势分析根据数据和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某区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几点在该区第三产业发展中的趋势和展望: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将继续成为该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部分。

特别是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该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2. 制造业升级转型:虽然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但该区将积极引导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为了推动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该区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并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持,为第三产业提供更强的创新动力。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老龄化的社会
使得中国有更多的老年人,而且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不熟悉科技,他们更
喜欢传统的产业,他们更倾向于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传统的物品,这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而年轻人大部分是后浪,他们更加倾向于尝试和
创新,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有可能受到新事物的影响,这又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后的产业和服务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比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型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另外,电子商务
的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样一来,传统的服务业和产业就没
有那么火爆了,所以这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三、市场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生
活必需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以及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就
对第三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产品往往比较贵,而人们现在
更多地追求实惠。

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关系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关系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8 5
《 决策咨询通 讯) 00年 ・ 6期 21 第
年 的 3.9 到 2 0 47 % 0 8年 的 5 . 1 4 4 %。按 照 N r a ot m h
表 1 A F平 稳 性 检 验 D
变量 A F值 D 临 界 值 ( T K c, , ) 结 论
城镇 化 阶段 理 论 , 城镇 化率 小 于 3 % , 城镇 化 的 0 为 初 期 阶段 ; 镇 化 率 在 3 % 一 0 之 间 , 城 0 7% 为城 镇 化 的 中期 阶段 ; 镇 化 率 大 于 7 % , 城 镇 化后 期 阶 城 0 为 段 。成 都从 19 9 5年进 人 城 镇 化 的 中 期 阶段 , 在 现
提供参考 。 二 、 据 与方 法 数
( ) 述性 分析 样本 数据 一 描
成 都作 为西部 重要 的科 技 、 贸 、 商 金融 中心 , 再
加 上成 都人 民形成 的休 闲文 化及 消费 意识 , 第 三 使
本 文研 究第 三产 业 发展 与城 镇 化 进 程 的相 互 关 系 , 三 产业 的发展 选择 指 标从 第 三产 业发 展 水 第 平 和 第 三产 业 成 长 能 力 的 角度 选 取 , 别 为 : 三 分 第
产业 在 成都 区域 经 济 体 系 中 的 作 用更 加 明 显 。成 都从 18 95年 的城 镇化 率为 2.3 到 20 72 % 08年 的城 镇化 率 为 5 .l , 二 十 多 年 的 时 间 翻 了一 番 。 44 % 其
进人 2 1世 纪 , 镇 化 进 程 趋 势 更 加 迅 猛 , 2 0 城 由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 : 城镇 化率 ; 第三产业 ; 整检 验 ; 协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 方差分解分析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 解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成都市在不同地理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等多方面内容。
研究方法
通过运用统计数据、GIS技术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生物资源
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地 、湿地等生态系统,为农业和生态保护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
成都市经济地理特征
产业布局
01
成都市产业布局多元化,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
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交通枢纽
02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等
多种交通方式,交通便利。
04
成都市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成都市经济发展总体概述
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
2020年成都市GDP总量达到17716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经济增速
2020年成都市GDP增速为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市产业结构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同时第一、二产业稳步发展。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3
进一步深化对成都市产业结构、区域合作、绿 色发展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更具前 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07
结论与总结
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
成都市经济发展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 环境的影响。
成都市的地理经济环境具有优势,但也面 临一些挑战。
成都市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 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
城市功能分区
03
成都市的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用SWOT法分析成都市一般乡镇发展策略

用SWOT法分析成都市一般乡镇发展策略
21 0 0年 第 9期
XN O G U IN N C N
用 S OT法分析成都 市一般 乡镇发 展策略 W
犹 明 波
( 成都 市农林科 学院农业信 息与经济研 究所 , 四川成都

60 7 ) 10 2
要 :成都市的一般 镇在全 市乡镇 中虽然 “ 不起眼” ,但 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 用。本 文运用 S T 法分析成都市一般 乡镇 的优 势、 WO
打 造优 质粮 油 、蔬 菜 、水果 、食用 菌 、茶 叶 、中药 材 、林 竹 等优 势产 业 基地 或产 业 带 。在养 殖业 方 面 ,重 点发 展 生 猪 、水产和 家禽 养殖 。 12科 学 规 划基 础 设施 建 设 ,创造 良好 的 产业 投 资 环 . 境 。根 据一 般 乡镇 的实 际情 况 ,科学 合 理 地制 定 出农 村基 础设 施 建设近 期 、远 期规 划 及 改善农 村 基础 设 施 建设 的 长
比较 凌乱 、分散 ,呈现 出优势不 优 、特 色不特 的现 象 。 3农村 专 合组 织规模 小 、力量 弱 ,农 民组织 化程度 低 。 . 般 乡镇 现有 农 村专 合组 织大 多 规模 小 ,带 动 力 不强 。农

合理 规 划农村 路 网 ,提高 农村 道 路特 别 是村 道 的硬 化 率和 密度 。 2 以搞 活农村 三产 为重 点 ,业规模 化 、产业化 生产 。
四 、威胁
1农 民生产 经营 观念 落 后 。受 区位 劣 势及 信 息 闭塞 等 . 多 种 因素 限 制 ,多数 一般 乡镇 的 农 民生 产 经 营 观念 落 后 , 目光 短浅 ,小 农经 济思 想 、等靠要 思 想仍然 十 分严重 , 普遍 缺乏 市场竞 争意识 、风 险意识 和投 资意识 。

成都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制约因素及促进对策

成都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制约因素及促进对策

成都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制约因素及促进对策孔维嘉;邵云飞;谢健民【摘要】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加速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提供参考,以成都市为例,归纳分析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探讨制约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结论:成都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通过亲友介绍工作是其流动的主要渠道.高房价、教育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等是成都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应从保障房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08【总页数】4页(P272-274,279)【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四川【作者】孔维嘉;邵云飞;谢健民【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10;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西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F304.6刘易斯[1]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拥有大量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同时也存在资本缺乏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乡村农业部门。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会向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部门转移。

拉尼斯和费景汉[2]认为,农业部门劳动生产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部门流动。

总之,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3]。

由于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农民到农民工和农民工转变成为城市市民的两个阶段[4]。

从影响因素看,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居民收入、人力资本投资、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等有关[5],而城乡一体化和劳动力市场因素[6],以及劳动力的年龄、心理及受教育水平也具有一定影响[7-8]。

尽管已有较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了研究,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升级,进一步研究典型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对于拓展相关研究的案例,并为具有相似特征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牛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金牛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金牛区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金牛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金牛区的一二三产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金牛区一二三产业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第一产业的现状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

虽然金牛区是城市区域,但仍有一定的农业基础。

农田面积虽减少,但农业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值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金牛区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蔬菜、水果等。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牛区的农业产业将继续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二、第二产业的现状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制造业等生产部门。

金牛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以轻工业为主导,涵盖了纺织、食品、医药、电子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食品行业,金牛区的米粉、豆花等特色产品享有盛誉。

同时,金牛区也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等。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金牛区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金牛区的制造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第三产业的现状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金牛区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涵盖金融、商贸、旅游等行业。

金融方面,金牛区有多家银行和证券机构,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商贸方面,金牛区的商场、超市等零售业发展迅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

此外,金牛区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金牛区的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未来趋势分析:一、推进农业现代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的外流,金牛区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力度,推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加强科技创新金牛区将继续引入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提高金牛区的产业竞争力。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地方经济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李文杰 李大兵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摘要:改革开放后,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实现了调整升级,日趋合理。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它们之间结构偏离度进行分析,发现成都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相称,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符,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入其他产业,将是成都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关键词:成都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487-01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所吸纳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所吸纳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该规律也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改革开放后,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产业结构中心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解决就业的双重难题,如何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已成为成都市目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成都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都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成都市产业结构的变化:(1)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明显;(2)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近年来呈增长态势;(3)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由1978年的21%上升为2013年的50.2%,在2000年出现峰值,而后呈下降趋势。

成都市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63.4%逐年下降;(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份额逐年上升;(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份额也逐渐上升,由1978年的20.4%上升为2013年的47.8%。

成都市产业经济分析

成都市产业经济分析

成都市产业经济分析一、成都市地区经济总体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1005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8.9%,2010年-2014年保持较快速增长。

2011-2014年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增速有明显回落。

201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呈总体平稳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51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2014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 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 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 亿元,增长8.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区域经济主导,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明显。

3.CPI与居民收入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 比上年上涨1.3%。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

近年来,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居民收入明显提高,CPI增速下降至2014年的1.3%,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自2011年-2014年高于城镇军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4.投资结构成都市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0.4 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其中民间投资完成3740.8 亿元,增长2.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7.3 亿元,下降14.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12.2 亿元,下降13.2%,其中工业投资1402.7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150.9 亿元,增长8.6%。

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1263.9 亿元,下降14.1%;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通信业完成投资548.9 亿元,下降17.5%;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720.7 亿元,增长60.8%。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_袁宏超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_袁宏超

2006 182.05 1006.51 1182.21 7.69
2005 168.01 1021.99 995.73 7.69
2004 149.57 859.05 862.27 7.99
2003 140.08 758.78 768.24 8.4
2002 131.74 676.15 684.15 8.83
年的这段 时 间,第 三 产 业 偏 离 度 呈 下 降 趋 势 ,但 到 了 2006~2010 期 间,曲 线 又 在 上 升,这 表 明 第 三 产 业 在 2000~2005和 2006~2010 年 期 间,都 能 接 受 较 多 的 就 业人 员,而 2005~2006 年 接 受 第 一 产 业 转 出 的 就 业 人 员的能力减弱;第二 产 业 偏 离 度 却 一 直 呈 上 升 的 趋 势 , 这表明第二产业一直都能接受较多的其它产业转出的 劳动力,2000~2004 年 时 其 产 业 结 构 偏 离 度 变 动 的 幅 度较小,上升的较慢,但到了2005~2010年时 其 产 业 结 构偏离度 变 动 的 幅 度 较 大 ,上 升 速 度 加 快,这 又 表 明 2005~2010年第二产业接纳 第 一 产 业 与 第 三 产 业 转 出 的劳动力的能力快 速 增 加 ,表 明 第 二 产 业 不 断 地 发 展, 给成都市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缓解了 就 业压力。
第三产业 /(万 人) 332.78 31.00 197.82 189.32 179.61 174.85
第一产业 /%
21.75 23.77 25.30 28.70 31.20 34.76 38.69 40.08 42.35 43.20 44.38
三 次 产 业 对 GDP 贡 献 率/%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成都市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成都市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成都市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从成都市产业结构域就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入手,着重对成都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认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结论,为成都市就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第三产业;成都市;就业增长;实证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main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fro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engdu, the capacity to absorb employ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chengdu,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on this basi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n chengdu.key words: tertiary industry; chengdu; employment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成都的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当然绝对值是上升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成都的就业结构明显地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影响的分析

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影响的分析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 f H ub ei U ni ve r s i t y of E conom i c s(Phi l os op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影响的分析程淑君,王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分析了成都市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过程,并从土地利用格局政变、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等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变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化伴生的环境问题,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出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影响#成都;田园城市城市化(U r bani z at i on)是指一定区域在经济结构、社会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和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的形态变迁的系统、动态过程。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要素的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探讨.为成都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继而从环境科学的角度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提出展望和建议。

一、成都城市化进程和演变规律本文在分析基于人口结构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引入城区面积和三次产业结构两项指标.以期更为全面地反应成都城市化进程及演变规律。

(一)以人口结构为指标的城市化水平演变与全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一致.建国60年来成都城市化进展经历了“起步一波动一停滞一稳步发展”四个阶段.这是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发以来.成都市非农人口比重持续增加.2008年的非农人口比重达到54.4%.较1978的22.3%增加了近1.5倍;1992年以来.成都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平均增加0.7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二)城区面积扩大1949年建国初期.成都市市区面积为29.9km2.到1959年扩大到821.9km2.10年间增加了26.5倍。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1980-2013年的经验数据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1980-2013年的经验数据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基于1980-2013年的经验数据黄天云;马杰【摘要】基于成都市1980年至2013年的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值样本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对成都市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定量分析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比.研究表明:目前成都市产业结构处于“三二一”顺序的工业化后期阶段,最近几年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随着第三产业结构的不断扩张,势必会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下降,最终把经济带入衰退的境地.因此,要使成都市的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0)004【总页数】6页(P567-572)【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索洛模型;要素效率;经济规模【作者】黄天云;马杰【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首次对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描述. 1940年, 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通过整理和比较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的劳动收入和总产出资料, 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1]. 1957年, 库兹尼茨(Simon Smith Kuznets, 1901-1985)通过研究得出: 增加制造业部门能促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1960年, 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1918–1994) 以51个国家的经验数据为样本点, 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经济增长, 提出工业化模式, 并认为该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臵. 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在证明工业化模式时, 存在着大量经济事实与工业化经济模式相反. 他们发现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时, 促使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 但致使制造业的规模弹性降低. 因此, 非常有必要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成都市1980年至2013年的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从业人员的数据.研究表明: 成都市最近几年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并且基本都是靠制度改革来实现的. 但是, 随着第三产业结构的不断扩张, 势必会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下降. 通过扩张第三产业的结构,短期内可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如此长期下去, 最终会把经济带入衰退的境地, 因此有必要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成都市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增长, 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迅猛. 据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出版《2008—2009年: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 成都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位居第八, 中西部排名第一. 2013年成都市生产总值(GDP)达9108.90亿元, 比上年增长约11.9%. 其中, 第三产业增长最大, 比上年增加548.98亿元, 增长13.64%; 其次是第二产业增加415.88亿元,增长11.04%; 增长最少是第一产业增加5.1亿元, 增长1.47% (见表1). 198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7.21: 49.63: 23.15, 而2013年三次产业比例变为3.88: 45.91: 50.2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很有成效的. 罗默指出: 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变迁)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而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是短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成都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生产要素的影响.3.1 模型设定令Xi, i=1,2,…,k表示第i次产业的产出值, Y表示生产总值, 以下是表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计量经济增长模型[3]: 3.2 实证分析成都市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经济增速迅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现使用成都市1980-2013年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的产出数据作为样本点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见表1.● 模型拟合及异常数据剔除基于成都市1980-2013年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年度值的样本观测数据, 利用数学软件MATLAB工具箱函数Lsqcurvefit()函数回归, 得回归方程:此时系数α1为负, 可能存在异常数据, 需要将这些异常数据剔除. 因此利用MATLAB工具箱函数Polyfit()分别对Y,X1,X2,X3作出三次多项式拟合图如下:由图2可知, 1996和2003年的数据存在异常点, 其他年份的样本点分布在三次多项式拟合图曲线上或距离曲线较近的两边. 由图4可知, 除了2010年的数据偏离三次多项式曲线较远, 其他年份的样本点分布在三次拟合曲线上或距离三次拟合曲线较近的两边, 说明2010年的数据是异常样本点. 图1、3的样本点分布在三次多项式拟合曲线上或距离曲线较近的两边, 因此均不存在异常样本点.综上可知, 需要剔除1996, 2003, 2010年的异常样本点, 再由MATLAB工具箱函数Lsqcurvefit()回归, 得以下回归方程:由(3)式可以看出, 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增长弹性中, 最小为第一产业是0.0100, 即在保证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 第一产业增长1%会促进生产总值近似增长约1.00%; 其次是第二产业为0.4580, 即在保证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 第二产业增长1%会促进生产总值近似增长约45.80%; 第三产业最大为0.5028, 即在保证其他变量一定的情况下, 第三产业增长1%会促进生产总值近似增长50.28%[4]. 因此, 推动成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中促进作用最大是第三产业, 这与当前成都市经济所处的阶段是吻合的.●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中, 不同产业所占的比重以及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会有所不同[5].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大小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示为: 三次产业增量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利用成都市1980-2013年三次产业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表1), 以此计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图5). 第一产业在1980-1997年处于波动的发展时期, 1982年的贡献率达到51.56%是最大值, 超过了二三产业; 1998-2013年处于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并且贡献率都较小, 在2009年还出现了负贡献率的情况. 第二产业在1980-1995年的贡献率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1980年是贡献率达到68.22%是最大值; 1996-2005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2005年是59.45%; 2006-2013年又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但都维持在30%以上相对较高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在1980-1997年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对经济的增长贡献极不稳定, 1990年达到69.83%是最大值; 1998-2008年大体处于递减趋势; 2009-2013年又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并曾在2010年跌至-16.23%, 而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101.2%[6]. 总体来看, 在1991之前三次产业的贡献率都是波动变化的, 1991年之后成都市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三二一‖贡献顺序格局.● 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是后一年的经济指标(如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经济指标再除以前一年的经济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表示为: 每个产业的经济增量/前一年的生产总量[7].利用成都市1980-2013年的样本数据, 画出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趋势图(图6).成都市生产总值增长率1980-2013年都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在1993年增长率达到最大值32.82%, 2000年之后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表现出很大差异: 第一产业在1980-1997年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1980年还出现负增长点, 1982年达到最高点6.73%; 在1998-2013年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在2009年也出现负增长点. 第二产业在1980-1999年处于波动发展时期, 1990年达到最低点1.8%; 2000-2007年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并且在2000年后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一直在3.0%以上; 2008-2013年又处于波动时期, 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在4.0%. 第三产业在1980-1993年处于逐步波动增长发展时期; 1994-1999年处于递减发展时期, 但都处于5.0%以上; 2000-2007年处于相对递增发展时期; 2008-2013年又处于波动发展时期.4.1 模型设定令xi=xi/Y, i=1, 2, 3, …, k表示第i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Y表示总产出值, K 表示固定投入资金, L表示社会劳动力. 考虑产业结构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影响, 由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可得如下计量经济模型[8]:4.2 实证分析利用成都市2000-2012年的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社会从业人员总数、固定投资资产等样本观测值, 相关数据见表2和表1, 对方程(4)进行回归可得: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利用MATLAB工具箱函数Stepwise()对(5)进行逐步回归, 结果如图7.图7中令x4=x1logK,x5=x2logK,x6=x3logK,x7=x1logL,x8=x2logL,x9=x3log L . 从图7可以看出, 变量x2,x3,x1logK,x2logK,x3logK,x1logL,x2logL,x3logL存在多重共线性. 将变量x2logK,x3logK,x1logL,x2logL从方程(5) 中剔除, 再回归可得:再利用MATLAB工具箱函数Stepwise()对(6)进行逐步回归, 结果如图8. 图8中令x4=x1log K , x5=x3logL . 从图8可以看出, 变量x1,x2,x3,x3logL存在多重共线性. 将变量x3logL从方程(6)中剔除,再回归可得:从方程(7)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影响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的生产规模,对资本效率产生负的影响;第二产业只影响经济的生产规模, 且是一种正的影响; 第三产业也只影响经济规模, 且也是一种正的影响[9].结合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利用1980-2013年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 通过分析成都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生产要素的影响, 得出以下结论:成都市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0年成都市生产总值仅为46.30亿元人民币, 2013年达到9108.90亿元人民币, 大约是1980年的197倍. 总的来说, 成都市1993年才实行改革开放, 缺乏市场经济经验, 因此这一时期经济处于波动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以后, 成都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使得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布局, 拉动成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三产业, 第一、二产业逐步趋于稳定发展时期.未来成都经济要保证增速和质量并重, 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使其更趋合理, 以保证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增长. 根据成都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计量回归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转型; 第二, 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化制度, 促使产业结构协调统一; 第三, 制定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培养、引进和储备人才系统; 第四,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第五, 开发和引进新兴产业, 提升技术创新.【相关文献】[1] 李军, 孙彦彬. 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研究[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1-3.[2] 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2006: 4-31.[3] 朱慧明, 韩玉启.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运筹与管理, 2003(4): 71-72.[4] 蓝英, 徐邓耀. 南充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 73-74.[5] 谢孟军, 房德东.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1980-2010年的经验数据[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2, 26 (6): 30-34.[6] 孙亚云.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0(2): 129-132.[7] ARAKEL BEDROSSIAN, DEMETRIOS MOSCHOS.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centration and the Speed of Price Adjustment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8, 36 (4): 459-475.[8] 原毅军, 董琨.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 理论解释与定量分析 [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189-191.[9] 刘伟, 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14-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C梁蔚琼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小兰四川成都614100摘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1 —2012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入、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与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进出口额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预期相反。

【关键词】成都市第三产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引言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我们般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成都市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对成都市乃至整个四川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推动成都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贺爱忠(2001)认为现阶段阻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待优化。

江小涓等(2004)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进程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吴海瑾(2004)实证分析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显著。

李淑方(2005指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决定了其第三产业发展的差异,对于三地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要区别对待。

曾国平等(2007)研究认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造成了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将随着经济发展程度进一步扩大。

曾黎(2012)实证研究得岀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是造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王志豪(2012)实证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在研究该问题时,主要研究了中国各省份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单独研究某个市的很少,而对成都市第三产业的研究更少。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1991 —2012年度经济数据考察影响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并基于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岀成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市通过资产重组,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产业发展形式,推动流通产业现代化。

这些措施使成都市第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不断充实提高,新兴的第三产业不断涌现,规模迅速扩大。

其一、二、三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见表1)。

由表1可知,成都市2012年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1亿元、3790.6亿元、400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比1990年增加了50多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 4.3%、46.5%、49.2%。

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9.2%说明了第三产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对成都市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第三产业增速减慢,且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从表1 可以看岀,成都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速很快,已从1990年的76.4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4000.3亿元,但从2010年开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开始下降,从2010年的51.8%降到2012年的49.2%。

这说明成都第三产业发展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发展后劲不足,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成都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

2012年北京第三产业产值为135824亿元,占比达76.36%;上海第三产业产值为12060.76亿元,占比为60%。

与之相比,成都市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所占比重,都明显落后。

(2结构逐步优化,但传统第三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成都第三产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明显改善。

2012年,成都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7%。

但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商贸餐饮业等的比重仍然偏大,其产值占到了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近40%而新兴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现代化的、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薄弱,不利于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可以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速减慢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有密切关系。

(3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幅度不断增强,但其潜力仍没有完全发挥岀来。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迅速。

2012年成都市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为17.9%、34.7%、47.4%,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较合理。

但其就业率增加主要集中于传统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级人才缺乏。

一般发达城市如北京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76.5%,成都市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成都市吸收就业潜力仍没有发挥岀来。

三、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实证模型的设定(1 )理论基础。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岀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AK“L $ (1)其中,Y表示产量,A表示生产技术水平系数,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a $表示K和L的产出弹性。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并进行相应转换,得到线性对数计量经济学模型:LnY=LnA+ d_nK+ $LnL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同样也可以用来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上述分析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都对第三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2)实证模型设定。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结合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取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第三产业的总产岀,劳动投入量L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表示,资本投入量K以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入表示。

由于成都市技术进步率的数据缺失,本文没有讨论技术进步率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此外,为了使模型估计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还加入了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进岀口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四个对第三产业发展有影响的变量。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91 —2012年,数据来源于历年《成都统计年鉴》和成都统计信息网。

本文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得到对数计量经济学模型,因而对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且使用的对数模型也能够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数据的处理采用Eviews计量软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实证模型设定为:LnGDP=C+ $LnK+ $ Ln L+ $LnPGDP+ $ Ln C L+ $LnlE+ $LnPI+u (3)上式中,GDP表示成都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K为固定资产投入;L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PGDP为成都市人均生产总值;C.为城市化率;IE为进出口额;P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实证结果及分析(1)单位根检验。

平稳性检验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前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不平稳,因而在进行协整分析前,需要先检验序列变量的平稳性。

本文采用ADF方法分别检验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变量ADF1%5%10%结论LnGDP-0.2969-3.8085-3.0207-2.6504非平稳DDLnGDP-3.4638-2.6998-1.9614-1.6066平稳LnK 4.4234-3.8868-3.0522-2.6666非平稳DDLnK-3.4708-2.7175-1.9644-1.6056平稳LnL-0.5842-3.7880-3.0124-2.6461非平稳DDLnL-8.3397-3.8315-3.0299-2.6552平稳LnPGDP-0.2766-3.8085-3.0207-2.6504非平稳DDLnPGDP-4.3482-3.8315-3.0299-2.6552平稳LnCL-3.5264-3.7880-3.0124-2.6461非平稳DDLnCL-4.5738-3.8591-3.081-2.6831平稳LnIE-0.6060-3.7880-3.0124-2.6461非平稳DDLnIE-6.6196-3.8574-3.0404-2.6606平稳LnPI-1.8228-3.7880-3.0124-2.6461非平稳DDLnPI-6.0868-3.8574-3.0404-2.6606平稳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ADF直都大于10%的临界值,所以都是非平稳的。

但经过二阶差分之后,所有变量的ADF值小于1%勺临界值,这说明第三产业与固定资产投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以及其他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主要是为了查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对LnGDP LnK、LnL LnPGD PLnCLLnIE和LnPI采用OLS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如下式所示:LnGDP=1.8213+0.5424LnK-0 .3625L nL+0.6320Ln PGD P+0.8514LnCL-0 .0899LnIE+0.0202LnPI(1.658 (2.532 (-2 .031 (3.427 (3.317 (-3.077(1.643)R2=0.9994 F=4357.89 DW=2 .0172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看,民达到了0.9994,模型的拟合度较高,除了LrP(I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t值有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t值的绝对值都大于1.96,即在5%勺显著性水平下显著,F统计量也较大,说明变量之间关系显著,因此能进一步检验残差序列u的平稳性(见表3) o表3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显示:残差序列u在1%勺显著水变量ADF1%5%10%残差u-4.4316-3.7880-3.0124-2.6461区域经济;ONT E M PORARY ECONOM ICS平下平稳,表明回归方程中的LnGDP、LnK、LnL、LnPGDP、LnCL、LnlE和LnP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的结果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即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文选择当滞后期为1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成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同时,成都第三产业发展是人均生产总值、进岀口额的格兰杰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