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浅谈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浅谈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6472a6aa8956bec0975e3e2.png)
浅谈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者:丰娴静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4期当今社会的最大特色当属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求利益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种利益的追求固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也难以避免膨胀为对人性自利的负面刺激。
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引发出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精神、道德等诸多问题。
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乃至掠夺造成了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面临枯竭,物种相继灭绝等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公正公平的问题还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对外开放使思想不再受束缚,但集体主义等传统美德就饱受冲击;在人与人方面,个人积极性刚刚开始被调动,拜金主义就成了许多人的行动指南,尽管通讯手段空前发达,但人与人的疏离感有增无减。
面对如此诸多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理性的做法就是重申和强调传统思想宝库中的和谐观念,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情况重新发掘和诠释其内涵。
基于此,人类悠久古老的“和谐”思想再次绽放熠熠的理论光辉,重新成为人类思想的共同选择,这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思想由来已久。
和谐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化,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和谐理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探讨此问题,既有言说不尽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切近的现实意义。
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较为丰厚的研究历史。
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提出过“和谐”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和谐思想的深刻内涵,他们的见解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合理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我们都知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提出了系统的和谐思想。
由此,可以把儒家学说视为处理各方面关系,从而使人生及社会实现普遍和谐的学问。
儒家的和谐思想总是将人、社会、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是“中和为美”,实质是以追求仁为核心,以体现和为表现。
儒家和谐方法
![儒家和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e028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6.png)
儒家和谐方法
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仁爱原则: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爱是实现和谐的关键。
儒家主张爱人如己,推己及人,以宽容和同情心对待他人,通过践行仁爱,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处世原则,主张保持平衡、适中,避免过度或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儒家提倡以中庸之道为原则,把握适当的分寸和尺度,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3. 礼乐教化:儒家重视礼仪和音乐教育,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和音乐的美感,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实现和谐要从个人自身做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个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方法注重内外的和谐、以法律和义调节关系、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这些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c0f12f34431b90d6c85c7fd.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
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要达到和谐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括无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欢喜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已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的矛盾。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14c99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1.png)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人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崇尚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共情能力和互助合作。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二,儒家注重礼仪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注重人们之间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公平和正义。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和守法的原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规范行为。
只有通过规范的秩序和礼仪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儒家倡导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认为德者,人伦之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塑造。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品德建设来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四,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包容不同的观点、文化和思想,鼓励多元发展和平等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对话来解决分歧。
只有实现多元和谐,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通过对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合作;强调礼仪和秩序,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强调德德教育和品德建设,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多元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b7fb9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e.png)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核心价值观是以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和谐等。
在儒家看来,社会和谐是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认为只有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儒家提倡“仁爱”、“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尊重,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要求个人在追求自身和谐的同时,还要促进家庭、国家和世界各地的和谐。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儒家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遵循的准则,旨在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个体的自我和谐。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通过修身来实现内外和谐。
儒家认为,个人内心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只有个人内心的和谐,才能使个人在外部环境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即是指个人应该保持心境的平和与稳定,追求内心的和谐。
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强调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
这种理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和谐观念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契合,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从儒家的和谐理念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和谐的目标。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强调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内心的和谐,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和谐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1e9c8d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1.png)
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这三种思想体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儒释道文化中,和谐统一是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从哲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等多个角度,探讨儒释道文化的和谐统一。
1. 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和谐统一: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和中庸之道,强调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追求个人与社会、天与地的和谐统一。
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强调“道”与“德”的修炼。
通过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
追求众生的和谐统一,通过修行、觉悟和觉后的解脱,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
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都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不同的修身修道途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儒释道的伦理与和谐统一:儒家伦理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儒家强调孝道、礼仪、忠诚和义务,鼓励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良好的角色。
个体通过遵循伦理道德,服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统一。
佛教伦理强调的是修行者与众生的和谐统一。
佛家倡导慈悲和无私的思想,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实现众生的和谐。
道家伦理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儒释道在伦理道德上强调不同层面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众生、个体与自然之间通过不同的伦理准则实现和谐。
3. 儒释道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统一:儒家生活方式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注重孝道、和睦相处和社会责任。
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和谐,通过和睦的家庭关系和友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佛教生活方式倡导简朴和无私。
佛家鼓励修行者舍弃贪欲与执着,追求简朴无私的生活方式,实现心灵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道家生活方式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道,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刍议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谐理念
![刍议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谐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61b2c90b192e45361066f5ba.png)
刍议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谐理念作者:杨小莉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年第04期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
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无不具有和谐之意,体现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和谐文化,而究其内涵,则主要囊括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同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一、天人合一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他们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
儒家文化中的“天”就是自然,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自然规律。
儒家的“天人合一”就是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天与人和谐共鸣才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万类万物的和谐。
故而儒家认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做自然的奴仆,消极被动的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也不能蔑视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宰者与征服者,肆意蹂躏自然;而是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容共存,并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适应自然、改善自然,以达到更高一层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中,《易经》认为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才能趋吉避凶。
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影响,对后世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
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他认为,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都有自身的规律,人不能违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规律。
而应该适应它,改造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孟子也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危害人类自身。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0233dce08a1284ac85043fb.png)
人
”
的思 维 方 式
水也
“
痛恨 暴 君 污 吏
“
的是 为 了 使 统 治者 改 良政 治 缓 和 矛 盾 达
、
,
。
L子 继 承 了 孑 的理 论 提 出
,
君者
,
舟也 ; 庶
”
到 长 治 久 安 的 目的
。
以至 于 发 展 到 最 后 对
,
“
份丰富
宝 贵 的文 化 遗 产
儒 家 传 统 和谐
人者
,
。
受 之 ; 使 之 主 事 而 事治
受之也
;
,
百 姓 安之
”
。
是民
万章
天 与之
,
人 与之
孟 (《 子
。
论 秦 家 治 学 的 先 儒 政 哲 中 和 展思想 谐发
■
◆
上 》 体 现 了 仁 政 的重 要 性 《 记 ) 礼
,
大学 》
,
里的
“
民之 所 好 好 之
”
,
民之所恶 恶 之
此
之 谓 民之 父 母
,
讲 究信 用
“
。
同时
”
,
他主张
孟 子继
上 的 根本 地 位 和 决定 作 用
反 对君主专制
内容 摘 要 : 儒 家 思 想 已 经 成 为 我 国 文 化 大 背景 下 参与 新 道 德 价 值 体 系建 构 的 部 分 本 文 通 过 对 先秦儒 学民 本 以 期 对 思 想 中两 个 基 本 思 想 的 解读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和 构 建社 会 主 义
都是 如
念
。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9b5b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2.png)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和谐”是我国古代“和”的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
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经查据资料,《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在周昭王之后, 或西周中晚期,时间为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周易》治国理论的最高追求目标是‘保合太和’。
‘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周易》之后,“和”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和谐思想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国语》。
据《国语·郑语》一书记载,西周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
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也。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
”意思就是,虞、夏、商、周各朝代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
史伯根据和合生意,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而衰败的原因就是周幽王“去和取同”。
他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段话的大意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儒家的和谐思想。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系统提出和阐述和谐思想的当是儒家。
儒家的和谐思想包含六层意思: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六是国与国的和谐。
儒家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积极思想
![儒家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积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9e67d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9.png)
儒家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积极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以其社会和谐的积极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今的历史。
从古到今,儒家文化认为“以德治国”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争取发展是儒家文化给予社会的最重要的智慧结晶。
传统的儒家文化认为,“讲公德,崇尚和谐”,以真言聚众,克服各种分歧,
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要诚实守信,以正派态度行事,崇尚和谐互助,促使社会协调运转。
儒家文化以这一积极的社会思想渗透了中华文化,影响着无数的中国人,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还强调“以礼来统治天下”。
从古至今,礼乐礼仪是中国
社会发展的重要精华,礼仪能够增强人们的彼此关系,维系社会的大同主义道理,营造良好社会形式,以此来增强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以其社会和谐的积极思想为世界社会带来了莫大喜悦。
只
要执行儒家文化的精华,学习和谐互助、爱心分享等儒家礼仪,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定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3d5ea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5.png)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礼”、“仁”、“义”等哲学思想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大使命。
本文将结合儒家和谐思想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期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思想启示。
一、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儒家和谐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道德”,培养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更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和谐,如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等。
这与现在中国和全球社会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是相契合的,而“和谐”成为了一个当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儒学中有“治家有国,其道自兴”的观念,即思想家认为从个人做起,逐步实现“达人达己、达己达人”的过程,实现“宜家和国,和敬同义,理性同感”的和谐状态。
这可以理解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一定要从小做起,从个人品德做起,让每个人都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二、和谐思想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还要求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诸如母女、夫妇、族群、行业关系等都是稳定和谐的。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通过仁爱的道德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操,增强社会公正和信任感;通过强化道德沟通,增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在社会中树立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和谐思想与幸福生活在儒学中,“仁”是至高无上的人类道德境界,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仁者,人也。
亲亲为二字,忠言为三豫章笏确谔,修身为凯歌”,提倡文明、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和互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要保障。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充满幸福的家庭是由和谐、平等的婚姻关系、互相尊重及沟通理解而组成的。
相对来说它是具备安定与和谐的。
四、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为material(物质)而且为non-material(非物质)的因素等自由平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儒家中和之美
![儒家中和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4c00896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1.png)
儒家中和之美
儒家中和之美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均衡的境界。
儒家文化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和”是最高的价值理念。
在儒家的世界观中,中和之美贯穿着天地、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首先,儒家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和谐。
因此,儒家文化鼓励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之美,把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提倡与自然保持互动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在儒家文化中,中和之美还具有人伦意义。
儒家思想提出的仁爱和谐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尊重长者、孝敬父母等维系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中和之美的表现。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和谐共生。
最后,儒家中和之美还体现在道德层面。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人要做到自我完善,才能协调家庭、社会和谐,使整个社会达到平安稳定。
儒家倡导的忠诚、信义、诚实、良知,是中和之美的具体体现。
这些道德观念使得整个社会在道德层面保持和谐,摒弃诈骗、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形成了一种高度文明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儒家中和之美,具有广泛的内涵,涵盖了自然、人
伦、道德等诸多层面。
它所表现出的和谐、协调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3c0134192e45361066f537.png)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摘要: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儒家思想中蕴含许多关于和谐的理念,纵观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借鉴其精华并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发挥,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和谐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cc1609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2.png)
儒家认为文化产业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 重要手段,主张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竞争力。
05
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 的融合与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道德规范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公平
儒家提倡平等和公正,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 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它提供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 互包容的处世态度;其次,它强调了个人自身的道德 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再次,它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主张政治 领袖应当以德行和公正来治理国家;最后,它强调了 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公共 利益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兴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 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应对国
际国内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推动经 济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加强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对于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意义
加强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可以 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构建 和谐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
儒家强调礼制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礼制 是指规范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的仪式和制 度,它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稳 定。
儒家倡导忠孝,即对国家和家庭忠诚、孝 顺。忠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它 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 和谐。
儒家希望建立一个礼仪之邦,使人们遵循 一定的礼仪和规范行事。礼仪之邦有助于 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强调公平竞争
论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
![论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149a847e518964bcf847cb3.png)
的 社 会 和 谐 ; 人 与 他 人 的 人 际 和 谐 以 及 个 人修 为 的 身 心 和 谐 等 。 它 不 仅 提 出 了 “ 何 种 和 谐 ” 的 问 题 , 而 且 还 在 方 法 论 上 阐 明 了 “ 何 以 和 谐” 的 问题 。 反 思 儒 家 文 化 传 统 有 助 于 我 们 理 解 当 前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理 论 的 深 层 次 的 历 史 文 化 内 涵, 并 为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提 供 可 资 借 鉴 的 思 想资 源 。
儒家的政治和谐想不仅在理论上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运行延续立纲建制而且在实践中确实是发挥了维护政权稳定协调经济利益调整人际关系的重大社会功能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 #$$%
论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
李金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 宇 宙万 物有 水火、草 木、禽 兽和
一、生 态和谐
首先,天人的和谐。在中 国文 化里,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常被表述为 天人 关系。天 人相 合 是儒 家 传统 的基 本 认同。 人类是自然天地的产物, 《礼记 郊特牲》谓: “天地 合,而 后万物兴焉。 ” 天地造化,生育万物。 《周易》也在 《序卦》 中提到: “有 天地,然后 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惟万 物。 ” 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 男女。 ”天 地 自然创生万事万 物,包括了 人类,故 人与 天地 自然、万 事 万物应当和谐相处。 《乾 彖辞》中说: “乾道变化,各正 性 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 这里的“乾道”即 天道; “太和” 可以理解为完满的“普遍和谐” 。天道大化流行,万物各 得 其正,保持完满的和 谐。人作 为天道 的产 物,故必 然遵 循 天道的规律,与自然万 物和谐 相处,惟 如此万 事万 物才 能 顺利发展。宋代大哲 学家张 载在《正蒙 》中第 一次 明确地 使用“天人合一”的说法, 并提 出了 “民吾 同胞,物 吾与 也”的命题,把人类作为我的同胞,将大地万物当 作朋友, 在哲学高度上阐明 了天人、物 我的本 源性。儒 家经 典之一 的《中庸》提到:“ 致中和, 天地位 焉,万 物育焉。 ”这同 样是在强凋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其次,物我的和谐。儒家 传统 历来 重视 人的 价值:人 生于万物,而又别于万物。《论语 乡党》 篇记载孔 子家马 厩失火,孔子退朝后,问 伤人与 否而 不问马, 表现 出其思 想对人的重视;孟子把人 的道德 属性作 为人类 区别于 禽兽 的本质所在;荀子讲得更明 确,他说:“水火 有气而无 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 义,人有 气有 生有知 亦且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5f1b0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9.png)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天人合一,实现和平与繁荣。
本文将详细探讨儒家经典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儒家经典中,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被强调为和谐相处的基础。
《论语》中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意思是说,人类的本性是由天赋而来的,人们应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天命所赋予的境界。
这就是儒家经典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的核心理念。
二、尊重自然与天地之道儒家经典中,尊重自然与天地之道也被视为和谐的重要原则。
《大学》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告诫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力量,与其相互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与其对抗。
儒家经典中普遍存在对于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理解,强调天地之道至善至美,蕴含着宇宙间万物的精神内核,人类应当以谦虚而积极地与之互动。
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儒家经典中的和谐观念不仅仅涵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庸》中提到:“道不远人。
”这是在强调人类与自然界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而是联系紧密的。
人类要把握好自然的秩序与规律,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四、儒家经典与当代社会意义的相关性儒家经典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而儒家经典中的和谐观念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通过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实现。
同时,儒家经典中的和谐观念也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追求内外和谐,人们可以实现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结起来,儒家经典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尊重自然与天地之道,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68561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7.png)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是基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自然界的平衡。
在儒家思想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个人成就的关键。
儒家对于人际关系中的和谐非常重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特别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家庭中,儒家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孝道和父母的权威。
在社会中,儒家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宽容待人。
只有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和谐,社会才能获得稳定和繁荣。
儒家关注社会秩序中的和谐。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儒家强调君主和政府的责任,要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概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
仁者爱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儒家对自然界的和谐也有深刻的理解。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平衡。
儒家注重生态伦理,主张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强调人类的行为应该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儒家强调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宽容待人、谦虚谨慎等品德,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不是个人利益的追求。
儒家思想中的“德行”概念,也是实现和谐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修养个人的德行,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儒家对和谐的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提倡的和谐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界的协调。
这些观念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例如,在当今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社会不公现象较为普遍,儒家思想的和谐观念可以提醒我们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495e1c90066f5335b812136.png)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在过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当今,仍不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1.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1.1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和谐,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的。
“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仁者爱人”,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
对待亲人要坚持仁的原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通过爱自己的亲人,提倡孝悌,由爱亲人推广到爱其他人。
有了仁爱之心,就能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认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地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总之,儒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提倡宽以待人,以诚待人,极力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
1.2群己和谐。
由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群己和谐”。
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中,儒家强调“群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就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各居其位、各符其名、各行其职”。
同时儒家认为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以确保上下长幼尊卑有序。
为此孔子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
但是“礼”的实施离不开“仁”的支持,因为“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机制,而“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自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摘要: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儒家思想中蕴含许多关于和谐的理念,纵观儒家的和谐思想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借鉴其精华并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发挥,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和谐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和谐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这一学说的宗旨就是要求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孔子虽对天有一种极深的敬意,但他并不认为天是神。
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何言哉!”“大”即是自然界,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则是天的基本功能所在。
“生”则肯定了自然的生命意义,人与天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应当像天一样对待生命万物。
宋明理学在总结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出一套精致、全面的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体系。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交融。
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将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把尊重自然,爱护万物看作是人的崇高道德。
尤其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宇宙关怀的思想。
理学大师朱熹给“仁”的定义是“心之德而爱之理”,在天地则为“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为“温然利人爱物之心”。
这就从根本上把爱人与爱护自然统一了起来。
张载更是将仁爱原则推广到非生命物质这一极限,他从人己、物我均为一气所化,以气之本性为性,论证了人性与天道的一致性,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概念。
他的《西铭》,以天地为父母,视天地万物与己同为一体,同为一性,并由此提出了“民胞物与”与兼爱万物的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与天地参”,“辅相天地之宜”,使人能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儒家一方面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万物之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又肯定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与一种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并以后者为重心。
正是由于看到人的这种独特性,儒家要求人们要在自然界面前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正是儒家理性的体现。
(二)儒家“人和”思想儒家“人和”思想由来已久,它们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并欲以“中庸之道”化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调和来求得社会矛盾的缓和,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荀子则提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的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与此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儒家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进而强调社会的和谐。
为了实现《尚书·尧典》中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人和”的理想模式,孔子倡明仁教,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而在现实中在与人相处、调节人际关系时,则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也就是讲究“忠”“恕”之道。
这样在协调好了人与人的关系时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而《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宁静“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三)儒家关于个人自身和谐的思想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它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家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和富贵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
而是应“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就是要追求学问的增长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此,孟子说:做人应该“存其心,养其性”。
一个人如果要保存他的本心,修养他的德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一定要修养自己,保持和天道的一致,这就是安身立命了。
而安身立命就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其他都不能对自己的身心发生重要影响。
可见,儒家所强调的正是由道德学养的提升,以求身心内外的和谐。
(四)儒家文化的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在家庭关系中,应该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在邻里及社会关系中,应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国家生活中,应“君义臣忠”,即君要守君道,臣要忠于国家。
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之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将其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伦”是从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的人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上提出每个人应承担的职责和应该遵守的道德。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应以亲情为主,父母具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而子女应该孝顺和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作为国君应从国家“大义”出发,去“抚育万民”、“保国安邦”,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任用官员,奴役人民,只有这样,人民和官吏才能为国效忠;夫妻之间要相互恩爱,相敬如宾;长者爱幼,幼者尊老,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与朋友相处,要言行有信。
这五种伦常关系,各有其特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它使得每一个人既处于五伦的关系网络之中,又同时处于整个社会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之中。
于是,就有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
每个人依此规范,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履行一定的义务,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维系社会生活正常有序的运转,从而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
三、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想——“大同世界”。
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
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共创和谐社会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
在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爱百姓、爱和平为荣。
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
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和谐家园,或许,有一些人就是生活在和谐家园里。
和谐家园是美好的,是文明的,是安宁的!其实,和谐家园不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吗?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里;不随地吐痰;保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踩踏;公工场所内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只要人人都讲文明,讲品德,和谐家园就在我们身边!图书馆里,人们都沉迷于书的世间里,安安静静的,没有争吵声,没有打闹声,是多么的和谐、安宁啊!公共汽车上,小姑娘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高兴的笑了,大家也为小姑娘的行为感到骄傲。
邻里之间,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解决困难,就不会有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
今天,人类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间的距离。
无论在巴黎还是在北京,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装、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人们接踵而行。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
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
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