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宗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与宗教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法律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二、法律与宗教的共同点
三、法律与宗教戒律的关系
(一)、戒律制定的源起
(二)、五戒和法律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在于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

法律不只是一整套规则,它是人们进行立法、裁判、执法和谈判的活动;它是分配权利与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

宗教也不只是一套信条和仪式,它是人们表明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它是一种对于超体验价值的共同直觉和献身。

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

正如没有宗教的法律会丧失它的神圣性和原动力一样,没有法律的宗教会失去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为纯粹个人的神秘体验。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情感、直觉和献身,以及信仰。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兼具健全的法律秩序和健全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
法律宗教信仰
〖正文〗
法律与宗教
一、法律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通过强调法律与宗教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它们不只是两种相互间有些关联的社会制度,事实上,它们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两个辩证地相互依赖的方面 --- 也许是两个主要方面。

如果我们只单单强调这一点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其他关系,那么这种看法会抹煞在特定历史场合中两者之间的紧张对立。

自然,这是人类学方法的危险 ---- 它倾向于把文化作为完整、和谐的整体来审视。

有些写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家实际是把他们正在写的文化中的一切都当作宗教来看待;同样,有些研究法律的人类学家实际是把他们讨论的文化中的一切都看作说法律。

尽管有这种危险,我们必须由人类学对法律和宗教的看法开始,即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相互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一切都是宗教;在某种意义上,一切又都是法律 ---- 恰如一切皆为时间和一切都是空间一样。

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退化,将衰朽,将永劫不返。

同样,人类处处、永远面对着社会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解体,将分崩离析。

生活的这两方面处于对立之中,然而,若没有另一方,则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完满。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这确是美国和西
方世界许多地方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

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却将蜕变成为狂信。

西方人正经历着—场整体性危机 ---- 一种许多男男女女在他们年满五十时便会体验到的那种危机。

其时,他们极为严肃,并且经常是不安地自问,生活的意义何在,他们被引向何处去。

现在,我们不仅作为个人,而且以民族和以民族中各种群体的名义提出同样的问题。

我们的全部文化似乎正面临一种彻底崩溃的可能。

这种业已临近之崩溃的一个主要征兆,乃是对于法律信任的严重丧失 ---- 不仅遵守法律的民众如此,立法者和司法者亦如此。

第二个主要征兆,是宗教信仰的丧失殆尽 ---- 同样,不但在出入教堂和犹太会堂(至少在葬礼和婚礼上)的民众方面是这样。

法律与宗教的截然对立。

—方面,我们未能恰如其分地认识传统法律体系与宗教体系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曾提供我已经提到过的基本的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

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想法狭隘而且僵化。

这是社会关系和人性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处于对立之中:法律以其稳定性制约着未来;宗教则以它的神圣观念向所有既存社会结构挑战。

然而,它们同时又互相渗透。

一个社会对于终极之超验目的的信仰,当然会在它的社会秩序化过程中显现出来,而这种社会秩序化的过程也同样会在它的终极目的的意识里看到。

事实上,在有的社会(比如古代以色列),法律,《摩西五经》、便是宗教。

但是,即便是在那些严格区分法律与宗教的社会,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将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赖以获得尊敬的神圣性给予法律。

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法律对宗教有一定的依赖性。

二、法律与宗教的共同点
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这四种要素存在与所有法律体系,一如它们存在于所有宗教里面。

它们提供了一种背景,而任何一个社会(虽然有的社会在程度上不及其他社会)的法律规则都是在此一背景下产生其作用,并且都从这里取得它们的合法性。

法律与超验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首先,通过仪式,亦即象征法律客观性的形式程序;其次,经由传统,即由过去沿袭下来的语言和习俗,它们标志着法律的衍续性;再次,依靠权威,也就是说,法律依赖的是某些成文的或口头的渊源,这些东西在人们看来是至善至真,必得服从的,正是它们赋予法律以约束力;最后是凭借普遍性,这是指法律所包含的那些概念都须是普遍有效的,这体现了法律与绝对真理之间的联系。

法律的各项仪式(包括立法,适用法律,协商以及判决的各种仪式),也像宗教的各种仪式一样,乃是被深刻体验到的价值之庄严的戏剧化。

在法律和宗教里面需要有这种戏剧化,这不仅是为了反映那些价值,也不仅是用来表明一种肯定它是有益于社会的价值的信念,而且是为了唤起把它们看作是生活终极意义之一部分的充满激情的信仰。

法律还与宗教同样注重传统和权威。

所有的法律制度都表明它们的效力部分地建立在过去的延续性上面,而法律用语及法律习俗也都在维持这种延续性。

在西方法律制度中,如在西方宗教中一样,存在着一种相对而言极强的衍续历史感。

以至剧变也被有意识地解释成为保存和贯彻传自过去的观念、原则所必须的。

但是在其他文化里面,趋同的努力也导向某种与以往相连的延续性的观念。

穆斯林的教法执行官有守一的声名,而且每次作同样的判决。

甚至希腊的神谕也被假定反映了隐藏着的—致性。

法律不必是永恒的,但它也决不能是专断的。

所以,它必须根据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重新解释来变化。

法律中传统的方面,它的衍续感,既然包含了与非理性和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人类时间观念,便不能仅依世俗的和合理的观念来解释。

除在法律与宗教不分的文化中,法律的特定仪式,传统和权威通常并不同于宗教的仪式,传统与权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可以有重合之处。

,法律情感与宗教情感分享同样的“禀承”观念,同样的“必得服从”。

在世俗宗教中禀承神圣性,可以附之于国家而非上帝,或者,附于法院,政党或人民。

法律与宗教共享的第四种主要信条,是坚信它所包含的概念与洞见的普遍性。

事实上,世俗的和理性的自然法理论不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当代自然法理论采取的最广泛的形式。

法律本身所固有的道德,蕴涵在固持一般规则的概念之中的正义原则,都可以在不考虑宗教价值或宗教识见的情况下为道德哲学家们所理解。

正是希腊人教给了我们这种思维方法。

是他们第一次把宗教变为哲学。

柏拉图之后,我们已不需
要神们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德行;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力去发现它。

所以希腊哲学的世俗化同时也是理性的神化。

今天我们不再相信思想果真能象哲学家们曾经假定的那样“纯粹”。

我们已经懂得,如若精神想要完全遗世而独立,如果它竟想完全脱离它所观察的实在世界而存在下去,它就会崩溃,甚至会对它自身也怀疑起来。

从更重实效的角度来看,对道德的纯粹理智的或纯粹哲学的分析所遇到的麻烦是:这种探究本身由于仅仅依靠理性,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阻碍它所倡导的德行的实现。

理智获得了满足,但是情感则被有意地置于一边。

而这种情感却是我们采取任何决定性行动的根基。

因此,所有法律制度都不仅要求我们在理智上承认一社会所倡导的合法美德,而且要求我们以我们的全部生命献身于它们。

所以,正是出于宗教激情、信仰的飞跃,我们才能使法律的理想与原则具有普通性。

比如,说容忍随意偷窃违反人的天性,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谴责和惩罚某种夺取他人财产的行为,这与说有一个无所不包的道德实体,一个偷窃行为势必要触犯的宇宙目的并不是一回事。

而当一个社会失去了说出后者的能力——当它把它的财产法和刑法仅仅建立在人性和社会必要性的合理观念之上,而不同时又建立在对普遍价值的宗教般献身之上的时候,则它就会置身于这样一种重大的危险之中——它完全丧失了保护财产和谴责并惩罚偷窃行为的任何能力。

最后广泛的公众参与,乃是重新赋予法律以活力的重要途径。

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就不会尊重法律。

但是,只有在法律通过其仪式与传统、权威与普通性触发并唤起他们对人生的全部内容的意识,对终极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识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社会里,虽然是以极不相同的方式,法律都需借助人关于神圣事物的观念,其目的部分是为了使人具有为正义观念而献身的激情。

非洲的巴罗特氏族成员中间便是如此。

在那里,当法律习惯和调解归于无效的时候,巫术便是终局的解决办法。

古代中国也是如此,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法律被看作是必要的邪恶,不过,它又辩证地与儒教的礼仪、修养及新儒家的祖先崇拜和皇帝崇拜有密切关系。

在苏联,神圣观念与正义观念的相互依存也是事实,苏联法主张社会主义财产的神圣性,而且社会主义末世学——共产主义的到来——是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情形也存在于美国,在那里,不仅传统的基督教和犹太教,而且世俗的美国生活方式宗教都赋予了基本法律准则和程序以神圣性;美国的法律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明显依赖于宗教的引导和宗教禁令,在这里,人们对依据正义的普遍原则而制定的宪法怀有巨大的崇敬之情。

在这一方面,几乎没有哪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可与美国相比。


三、法律与宗教戒律的关系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佛教在宗教界中影响最大,其中宗教的戒律尤以佛教的戒律最为完善和具有代表性。

相对各种宗教来说,佛教可能更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和善念,引导人们普爱世界的情结或者说是精神。

法律和宗教在最初上是同源的,是有一个起点的,只不过法律是一种他律,而戒律是一种自律。

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

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做法。

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着身心为一个永远不变自我体。

现代医学早已说明,我们身体的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生灭,平均每三个月便完全更新一次,这时候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复印件”而已,而再细分,人每秒钟都发生细胞的生灭变化。

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才能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盘(即无生,也无死的境界)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这也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一)、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要原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

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

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它
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即佛祖释迦牟尼,是古印度王子。

现代人认为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定戒,所以佛陀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定戒。

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直到当今社会它仍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与法律可以说是同步的。

(二)、五戒和法律的关系
戒乃人类共处之宏规,古今中外,立名或有不同,而究其安定社会、纲维人伦之条目,要不外此。

如我国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即大同佛教居家之五戒。

所谓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佛教徒的本份,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持戒”。

佛教的“持戒”与现代人的“守法”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认为受戒要受很多束缚,其实,这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戒”的意义。

受戒是学最好的行为,就像佛教所讲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是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社会就变得更加安定,人类也更加和平,如果每个人都像遵守戒律一样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伦理道理,法律就不再是一种约束了。

五戒,为佛教最基本之戒条,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遵守,并终身受持的,广义来说其实一切人亦应遵守。

什么是五戒呢?
(1)、不杀生戒:佛教以慈悲为主,不忍杀害众生。

不杀生就是尊重生命,不单指不能杀人,也指避免杀害其他动物,因为一切有情众生,都有贪生怕死之念。

我们每个人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不管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个人乐趣,一个人在持不杀生时,应该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希望众生得乐,不再受到伤害。

所以佛教中的不杀戒,目的就是为了拥护、提倡我们的爱心,培养我们的慈念,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都应以柔和爱心来爱护之,而法律的不能杀人,限于人类戒条的不杀生,只是说得更为广泛。

(2)、不偷盗戒:不偷盗是指避免犯上抢劫和盗窃等不良行为,也指不能滥用公款或别人的钱财,这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持不偷盗戒是表示尊重别人拥有财物的权力。

人们为了生活赚钱,也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甚至要利益众生。

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生活丰满,昧了良心,走私贩毒,偷税漏税等等勾当,破坏别人的家庭,这些都是违反不偷盗戒的。

佛陀教我们要弃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

而且又有积极的一面,在知足常乐的同时要积极服务社会大众,在工作本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不邪淫戒:所谓“邪淫”,是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

“邪淫”只是戒不正常的男女结合,并不是戒除正常夫妻的生活。

有些人误解为持戒保持了理智就失去了情感,冷落了自己的亲人。

真正持戒的人,是最冷静而具有理智的人,也是具足情感最丰富的人,就像是佛教中的“菩萨”,就是“觉有情”的意思。

“觉”就是“理智”,“有情”就是感情,他对众生感情是超越一切的,牺牲自己成全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超俗的感情。

(4)、不妄语戒:也就是不说谎。

佛教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

所以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能取信于人,本着守信、诚实,言出必行,守责尽职,就可以树立自己高尚的情操。

目前社会上就有许多这种人,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用花言巧语来欺骗他人,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损人害已,毫无利益。

(5)、不饮酒戒:五戒中杀、盗、淫、妄四种为根本戒。

至于不饮酒为遮戒,是因为酒能乱性,前四种根本戒就容易犯,为了四种戒持得清净,必须持不饮酒戒,所以酒也列为五戒之一。

所有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这条戒酒的规范,因为佛教重视智慧解脱,酒的本身是没有罪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

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其实最初的酒戒只是不麻醉戒,包括服用大麻、白粉、大量吸烟等影响人理智的活动,后才发展成为不饮酒戒。

因为酒可以让人乱性,为了饮酒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很多,家庭破裂、社会不安等等,都是饮酒乱性所引起。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现在社会因为喝酒乱性而犯罪的人,不计其数。

因为喝酒破坏家庭而产生了很大的悲剧,最近四川人民法院院长曾经透露,被判刑坐牢的原因有70% 是因为酒。

至于说酒能伤害身体那则是人尽皆知了。

所以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应该戒酒,因为饮酒会产生社会
的不安。

因饮酒乱性而产生家庭破裂的案例很多,举不胜数。

我们要持守戒的精神,和了解佛陀所制酒戒的重点是不超越道德的行为,因为你超越道德行为就是犯戒,做事不能违背道德,道德规范也就是戒。

人的自清自律是需要有动力的,但这种动力若是来自于法律就显得太过被动、消极,必须是发自内在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宗教精神的推动。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基础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些规则、定律,都是在束缚人的行为,但若是换个角度看,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保证有秩序并免于受害,我们在生活中也已无形的在遵守着各种规则。

例如,我们都在遵守着,不可以用湿的手碰触电源的规则,但我们却不认为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保护。

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

就如对法律哲学、犯罪学等法学有深入探讨的教授所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伦理,法律与道德都在规范人类,但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制约,道德则是一种内心的作用,他们举一些罪犯之所以会主动自首,最主要的即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使然。

他们更强调,这种道德的力量,若是来自宗教的力量,尤其是戒律的精神,将更加深刻和坚定,所以每个人都应有一份发自内心的道德勇气。

对同样为了规范行为的宗教戒律而言,其标准更高于法律,甚至包括人的思想、心念,都包括在内,而且宗教的惩罚是发自内心、因果的,是希望超越个人的习气,不断的练习后,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心的调伏,并经由戒律的功能达到个人和全体社会的圆满。

结论
宇宙间的无数个星球,也是各自遵守着一定的规则在运行,其中只要有一个偏离,即会造成宇宙间的灾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这种物理、化学的定律。

在这个价值多元、社会环境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人类的沟通时间和机会减少了,为了保障群众安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制定一个客观的法律,让大众共同来遵守,而法律的作用,在于藉由全体共同的遵守,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同时,也是希望藉由外在行为的规范,进行法治的内心化,建立起守法、自律的精神。

所以,在民主发展较为健全的国家中,在公共场所中,到处可见到排队的人群;在高速公路上尽管塞车,但仍遵守不走路肩的规定;集会游行的队伍井然有序;居住的环境、街道也能维持洁净;企业遵守财政制度、经济政策。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人民对法律、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那些强调个人自由、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团体纪律的风气,社会秩序的建立光靠外在的法律力量、司法人员的执行,都是不够的,同时要靠民众的内在自觉力量,毕竟法律本身有其局限性。

社会在进步,各式各样的诱惑也不断的出现,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出轨。

可见人们靠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用发自内心的戒律的精神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信仰是人对生活及生命意义的解读,没有信仰,即不承认现实利益以外的价值,不相信在自己以外有更强大的、更权威力量的存在和有更值得追求的目标;没有信仰,自然也不会接受自己需求以外的规则。

因为道德是变化的,现代社会的人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丧失就是因为失落了宗教信仰;以前被认为是道德上面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了。

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言行,但不能约束人们的精神活动。

这就需要一种宗教的自律精神,人有了宗教上的追求就不会把此世的金钱、地位、名誉等等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终极的追求目标。

如果全人类都来遵循这种宗教的精神,那么侵略、战争、人类的灾难都会远离人类,人们脸上都显出幸福,喜悦的表情,世界将充满着安定、温暖、和平。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对帮助我准备资料的同事表示谢意;更加感谢???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人的论文作出指导;本文肯定有疏漏之处,敬请谢教授予以斧正,以便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