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一种人文环境及这种人文环境在教师身上展示出来的人文精神。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教育科研行为的自觉性,即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是因为某种外在压力或个人功利的被动行为,而是出于一种职业内在需求的主动自觉行为;二是学术环境的开放性,即既有学校统一的、富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规范,又有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师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

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批量”诞生和成长的摇篮。要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就必须实现教育科研的群众化,即教育科研必须在广大教师中得到普及,形成“无处不科研,无人不科研”的局面。因此,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应当以实现教育科研群众化为中心,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教育科研观念。观念支配行动,教育科研观念制约和影响着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心理、情感、意志和毅力。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科研观念,才能将教育科研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管理者要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形成关于教育科研良好的舆论主流。首先,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科研与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不会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意识。其次,要引导教师克服和消除错误的教育科研观念,如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是专家、学者专利的“教育科研神秘观”;害怕搞教育科研影响升学率,影响教育质量,怕但风险的“教育科研恐惧观”;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个人名利思想表现的“教育科研名利观”;认为搞不搞科研照常教书的“教育科研无用观”,等等。

第二,抓教育科研骨干。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形成过程呈现出不均衡性,即总是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科先动起来,既而带动全校教育科研的滚动发展,促进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因此,必须抓骨干,树典型,带全体。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科研骨干力量,并通过总结宣传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骨干教师的科研成果,或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感到教育科研既可望又可及,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结成科研帮扶对子,或成立以骨干教师为首的各种课题小组,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第三,抓教育科研普及。教育科研的广泛参与是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重要条件,学校要采取措施,调动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普及活动。首先要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为许多教师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怎样开展教育科研。其次要普及科研任务。学校应当将教育科研作为刚性任务落实给每一位教师,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不留科研空白。同时,普及教育科研,还应当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差异性原则,即要根据教师科研能力、学科性质、特长

优势等差异,分层次、分类别给教师下达科研任务。二是渐进性原则,即对教育科研不熟悉或能力较弱的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从解决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开始,从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三是保护性原则,即要允许教师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保护教师的教育科研权利;对教师的科研成绩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发现、总结和表扬鼓励,保护教师的教育科研兴趣。

第四,抓教育科研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是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教育科研制度,包括申报立项制度、经费资助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等,使教育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抓教育科研活动。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有四种形式:一是会议活动,如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以及学术讲座、报告会等等;二是校际之间、与其他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之间的联谊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往往比较灵活,活动内容也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三是竞赛活动,如优秀论文评选、教学技能竞赛等;四是观摩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外出考察学习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接受熏陶、提高能力。

第六,抓教育科研硬件。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软环境,但这种软环境的形成离不开硬环境的建设。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保障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所必要的设备设施,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电教器材以及电脑网络的建设,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抓教育科研网络。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加强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保证教育科研有计划、有领导的进行。目前,许多学校建立了与教导处并列的教科室,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主管,并在教科室下设中心教科组、学科教科组(年级教科组),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与管理网络,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提高,逐步推进,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其次,学校在加强内部科研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当与校外科研组织、学术团体、兄弟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形成纵横交错、开放式、立体化的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教育科研氛围不断积聚,日益浓厚。

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

一、学术氛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学术性制度和活动积淀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

反映,包括制度氛围和观念氛围。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启迪思维,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开拓研究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广而博、专而精”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要求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着浓厚学术氛围的综合性高校,多领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丰富多彩。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活动,可以从中获取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来源,完善知识结构。

(二)培养科研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研究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听取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讲研究思路、方法,感受他们探求的执着和成功的喜悦,能激励研究生热爱专业,在进取中品味人生,在求知中修身养性。浓厚的学术氛围还能促进研究生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提升科学素养。

(三)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主。发散思维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变通性, 即灵活改变思维方向和思维路径, 触类旁通;二是独特性, 即从不同角度、用新观念思考问题, 得出独到的见解。学术活动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 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与碰撞, 可使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去思考问题,突破因长时间钻研某一狭窄领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局限,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 从而形成创新思维,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改革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

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科学的培养体系。高校要下力气改革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通过完善的培养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首先,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数,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第三,修订培养方案,将定期进行学术报告、选听和参加学术报告作为必修环节,计入学分,建立起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制度。

(二)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创造性氛围。分析发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大多出自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国际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师以及我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很多来自同一个研究单位,从事相近的研究。其中的奥秘就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学术团体的熏陶和启迪,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性思维水平。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基本的仪器设备,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本保证。因此,高校应该着力培育优良的学术环境和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我校结合国家、省重点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