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

程训令3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近年来关于汉语焦点标记词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关于能够表现焦点的词和词类的名称问题,目前,虽然有一些成果,但还没有统一的、能够普遍认可的名称;二、能够表现焦点的词和词类,目前研究领域所涉及的词和词类比较多,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

关键词:焦点;标记词;名称;词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8)01-0065-03

20世纪80年代中期,焦点被引入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后,迅速成为语法学界的一个热点。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视角已经拓展到焦点的概念、类别等各个方面。焦点有语音、词汇、语序等表现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词汇表现手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了解一下目前的研究状况。

1.关于名称问题

名称问题是指:对于这些能够凸显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如何给它们选择一个统一的名称,如何界定它们的内容,这是进行语法研究的第一步,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名称:

1.1标记词

方梅(1995)采用“标记词”这个名称,并提出了标记词的确认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作为标记成分,它自身不负载实在的意义,因此,不可能带对比重音。(2)标记词的作用在于标示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所以焦点标记后的成分总是在语音上凸显的成分。(3)标记词不是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它被省略掉以后句子依然可以成立。依据这三个原则,她认为焦点标记词只有两个,一个是“是”,一个是“连”。

张伯江和方梅(1996)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而且这一名称和它的判断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潘建华(2000)、范晓和张豫峰(2003)、孙汝建(2004)、张豫峰(2006)、温琐林(2006)等在他们的论述中都采用了这个名称。

徐杰和李英哲(1993)虽然没有使用“标记词”,但他们把“是”称为“焦点标记”,其实和“标记词”这个名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标记词”这个名称的确立原则虽然很明确,但是如果运用这三个原则作为判断依据,能够划入标记词的词语将会非常少,而一些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例如“就”、“都”、“只”等都无法统一归类,因此,这不能不说是“标记词”这个名称的缺陷。

1.2焦点敏感算子

“焦点敏感算子”(f ocus﹣sensitive operat or)是从国外语言学借来的一个词,刘丹青和唐正大(2001)运用了这个概念来称呼像“可”这样能够突出话题焦点的副词;董秀芳(2001)也把能影响句子焦点选择的一些词如“都”、“只”、“也”等称为“焦点敏感算子”;袁毓林(2006)也提到了这个名称;韩玉国(2003)提到的“焦点算子”与此基本一致;徐杰(2001)把汉语中除专用的焦点标记词“是”以外的焦点表达式都称为“焦点敏感式”,实际上这和“焦点敏感算子”大同小异。

“焦点敏感算子”这个名称对“标记词”是一个补充,如果把这两个名称合起来运用,那么基本上可以囊括所有可以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但是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名称统一这个问题。

1.3标志词

吴登堂(2004)认为,词汇是语义焦点的表达手段,而且把“是”、“就”以及否定词等只要能够凸显对比焦点的词都称为“焦点标志词”,认为这些词是焦点的一个标志。

虽然“焦点标志词”这个名称的使用范围不广,认可度也不高,但是从经济原则来考虑,这个名称的使用,避免了一种现象多种名称的麻烦,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除了以上三种,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的研究者直接称这些词为“焦点副词”或者“焦点虚

56

2008年第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12008

3收稿日期:2007-10-18

作者简介::程训令(1983-),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词”,这里不一一赘述。纵观这些名称,虽然表面上各不相同,有的相差甚远,但是从最本质上来说,这些名称的所指都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指代那些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故内容大同小异。正是由于本质上的相同,所以给这些词一个统一的名称,以及制定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今后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否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方便起见,本文题目中运用“标记词”来指代那些所有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以及词类,而不同于方梅(1995)论述的“标记词”,在此说明。

2.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

2.1是

方梅(1995)根据确定标记词的三条原则,认为只有不重读的“是”才是焦点标记词,而重读的“是”是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目前,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轻读的“是”被称为“焦点标记词”也成为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张伯江和方梅(1996)、莫红霞和张学成(2001)、玄玥(2002)、范晓和张豫峰(2003)、孙汝建(2004)、石毓智(2005)、张豫峰(2006)、温琐林(2006)等都持有相同观点。

在此之前,徐杰(1993)也认为汉语里面只有一个“是”才是同焦点有关的语法标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杨艳(2004)认为重读表强调的“是”本身就是焦点所在,而且与此相关的“很是”、“最是”也是一种焦点的加强。

2.2连

目前“连”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仅次于“是”,但是就结论来看,还存在很大争议,没有像“是”那样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连”不是焦点标记词。

徐杰和李英哲(1993)提出了一个汉语“焦点选择序列”,依据这个序列,他认为虽然“连”强调的成分仅次于标记词“是”所强调的成分,居第二位,但是,“是”除了强调焦点之外,没有另外的意思,而“连”有自己独立的意义,故“连”不是焦点标记。他举了一个例子:

你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句中“连”意思相当于“甚至”,所以不是焦点标记,但有附带地强调焦点的作用。

(2)“连”是焦点标记词,标记句子的对比焦点。

方梅(1995)、潘建华(2000)、范晓和张豫峰(2003)、赵清永和孙刚(2005)、袁毓林(2006)、张豫峰(2006)等都认为“连”符合焦点标记词的三条标准,是焦点标记词。在具体的句子使用中,“连”通常和“也”、“都”组成“连......也/都”格式,用来标记句子的对比焦点。

(3)“连”是焦点标记词,但是标记的是句子的话题焦点。

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句子除了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以外,还有“话题焦点”,并把它作为第三个类别和自然焦点以及对比焦点并列。而且他们认为,“连”是个前附性的话题标记,它所标记的成分是话题焦点。

虽然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连”字标记的内容是话题焦点,和对比焦点不同,但是,他们对“连”作为焦点标记词这个观点还是赞同的。

2.3副词

同“是”、“连”一样,一些副词,如“只”、“才”、“就”、“都”、“光”、“也”等也具有强调的作用,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副词这个词类也具有突出焦点的作用。

陈昌来(2000)、范开泰和张亚军(2002)把“尤其(是)、特别(是)”、重读的“就”和语气副词“难道”称为前置性焦点标记。

杨小璐(2002)从儿童汉语中的限制焦点入手,认为在表示限制焦点意义方面,“只”与“就”完全相同。

赵清永和孙刚(2005)分析了“才”、“也”、“只”、“只有”、“都”、“就”等几个副词,认为这些副词的使用经常和焦点的凸显有关。

孙薇(2002)考察了语气副词“可”的一些使用情况,认为“可”在句中,如果它的后面有动词或者形容词,此时“可”有强调意义,也具有标识性,用来凸显话题和焦点。

以上这些副词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的解释中都有表示强调或者限制的作用,因此对于句子的焦点选择都有关系。这些副词有的单独使用,有的和焦点标记词“是”组成“就是”、“只是”、“才是”等词,有的和“连”组成“连……也/都”格式。

2.4其它

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话语中的提顿词,如上海话中的“末”也是一种后置性的话题焦点标记;储泽祥(2001)认为数量词放在名词后面,构成“名+数量”格式,有助于表达一种注意焦点;税昌锡(2004)考察了否定词“不”与焦点的关系;范群(2005)认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给”在句法上和语义上没有什么实际的存在价值,它的作用只是体现在语用方面,是一种焦点标记;另外,结构助词“的”、疑问词等与焦点的关系也都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比较少。

总体来看,在上述4类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一些虚化程度比较高的词,研究得比较透彻,而且结论也比较明确,例如:“是”,轻读的“是”作为焦

66

程训令 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