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周易》卦序之谜
先后天易经八卦各种卦序排列原理

先后天易经八卦各种卦序排列原理一、阴阳爻:1、阴阳爻:▅▅▅▅▅阳爻,九。
阳爻在最下第一爻为初九,在最上第六爻为上九,在二至五爻为‘九二’至‘九五’;▅▅▅▅阴爻,六。
阴爻在第一爻为初六,在上爻为上六,在二至五爻为‘六二’至‘六五’。
2、爻位:八卦里,每卦3爻,自下而上,为下爻、中爻、上爻也。
64卦里,每卦6爻,自下而上,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也。
阳爻在最下第一爻为初九,在最上第六爻为上九,在二至五爻为‘九二’至‘九五’;阴爻在第一爻为初六,在上爻为上六,在二至五爻为‘六二’至‘六五’。
看64卦的卦象时,不论主卦互卦变卦,一般都以该三个爻的八卦之中爻为主事者。
64卦离,上下两卦对应的爻位,互相感应作用可以看出上下是否相应。
二、先天八卦图:1、八卦起源:传为伏羲圣王,根据阴阳四时变化,直接排出先天八卦图。
再把先天八卦图等分八份,就成为八卦。
每卦3爻,以下爻(初爻)为大为重,以上爻为小为轻。
方法如下:1)先画3个同心圆环,在其空白圆弧中间,涂出圆弧形阴阳爻(涂黑表示阴,涂白表示阳),每卦3爻,以下爻(初爻)为大为重,以上爻为小为轻。
就能直接排出先天八卦图。
按照古人习惯,以下为北方(配冬季),左为东方(配春季),上为南方(配夏季),右为西方(配秋季)。
2)内圈圆(下爻),从垂直子午线等分成2份,象征冬至到夏至为上半年、夏至到冬至为下半年。
相邻两格比较而言分阴阳:——上半年逐渐转暖为阳(涂白色);——下半年逐渐转冷为阴(涂黑色)。
第一爻(初爻)成。
3)中间圆环(中爻),再加上水平卯酉线,等分成4份,象征四时: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季节的中点。
)相邻两格比较而言分阴阳:——上半年里,冬至后至春分较冷为阴(涂黑色),春分后至夏至较热为阳(涂白色)。
——下半年里,夏至后至秋分较热为阳(涂白色),秋分后至冬至冷为阴(涂黑色)。
第二爻(中爻)成。
4)外圈圆环(上爻),再把四季等分,等分成8份,象征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神奇的数字142857易经数理分析

神奇的数字142857易经数理分析朋友发来视频,神奇的数字142857,这个数字142857,又名走马灯数。
据称是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的数字,它证明一星期有7天,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6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了第7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替。
我们把它从1乘到10看看142857 × 1 = 142857142857 × 2 = 285714142857 × 3 = 428571142857 × 4 = 571428142857 × 5 = 714285142857 × 6 = 857142142857 × 7 = 999999142857 × 8 = 1142856142857 × 9 = 1285713142857 × 10 = 1428570规律:1-6同样的数字,只是调换了位置,反复的出现。
除法1÷7=0.142857142857...2÷7=0.2857142857142857...3÷7=0.42857142857142857...4÷7=0.57142857142857...5÷7=0.7142857142857...6÷7=0.857142857142857...各种的神奇大家可以自己查询。
其实有这种神奇规律的数字,在易经数理里面比比皆是,在神奇的周天360与易经数理的太极无极一文中,我们就探讨过,这种神奇的数字是人为的数字游戏,还是天意如此,数字中真的有天道吗?在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中有极大的篇幅说明各种数的规律,以数字的规律示人以天地人的规律,揭示数理即是天道,天道即是人道。
所以神奇数字的规律不能轻易的认为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在周易研究中,周易的卦序是如何排列出来的,它排列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千古不解之谜,在周易卦序传中那种单线的分析,牵强附会,并不是卦序的真意,应该只是以这种牵强附会的方法便于记忆卦序罢了。
《周易》通行本卦序之谜新解(全文)

《周易》通行本卦序之谜新解(全文)河北龙新马1、按大衍筮法占出六爻后,有两种记数(画卦)方式,一种是按从上到下顺序记数(画卦),其上、下卦组合顺序为先上后下;另一种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记数(画卦),其上、下卦组合顺序为先下后上。
将二种记数(画卦)方式组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六十四卦可变成36种卦象。
36种卦象按照非覆(包括28种卦象)即变(包括8种卦象,可两两组合为4个卦象组)的原则又可变成32个卦象组。
见下图:2、将36种卦象一分为三,见下图:第一节首卦象组为乾坤,代表天地定位;第二节首卦象为剥(复),五阴而类地;第三节首卦象为夬(逅),五阳而类天。
首节首卦象为乾,故为天;第二节首卦象为剥(复),类地而为地;第三节首卦象为夬(逅),类天而制于阴故为人。
第二节尾卦象为损(益),其中损代表山泽通气,益代表风雷相薄;第三节尾卦象为既济(未济),其中未济代表火水不相射。
如将36种卦象一分为六,则第一节首卦象组为乾坤,代表天地定位;第二节首卦象为泰(否),为天地相重的卦象;第三节首卦象为剥(复),五阴而类地;第四节首卦象为咸(恒),为泽山(雷风)相重的卦象;第五节首卦象为夬(逅),五阳而类天。
说明:将36种卦象一分为三时,第一节包括11卦象组,共计22卦;第二节包括10卦象组,共计20卦;第三节包括11卦象组,共计22卦。
3、将36种卦象一分为二,见图1。
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合卦象,则有:第一节首卦象组为乾坤,代表天地定位;第二节首卦象为咸(恒),是山泽(雷风)相重的卦象,其中咸代表山泽通气,恒代表风雷相薄;第一节尾卦象组为坎离,代表水火不相射;第二节尾卦象为既济(未济),是水火相重的卦象,其中未济代表水火不相射;颐与中孚类离、大过与小过类坎,故紧邻坎离、既济(未济)。
4、在三分36卦象时,乾与坤为同一节中(横排)阴阳爻数互补的卦象对,屯(蒙)与需(讼)、师(比)与履(小畜)、同人(大有)与谦(豫)、颐与大过、坎与离、晋(明夷)与家人(睽)、革(鼎)与震(艮)、渐(归妹)与丰(旅)、中孚与小过亦然。
「易经」八宫六十四卦中上卦、下卦奥秘图文详解

「易经」⼋宫六⼗四卦中上卦、下卦奥秘图⽂详解易经⼋宫中为何会有上下卦的定论?这个要从⼋宫卦序的构成与排列说起。
⼋个宫中,卦位的排列能有什么呢?有朋友⼀定会说,易经卦序的排列能有啥,还不就是那六⼗四个卦。
是的卦还是那些卦,没有任何改变。
但学习易经是不能固守思维,易学得精髓就是变化中的相辅相成、有始有终、循环往复。
所以在学习易学得过程中⼀定要仔细的观摩思考,⽅能获取更丰富的易学精髓。
⾔归正传,下⾯开始今⽇的讲课,易经⼋宫上下卦。
图上就是易经⼋宫六⼗卦的排布,那这卦中为何要分上下卦呢,这⾥我们就要⼀起来细看⼋宫中各卦的图了。
(乾、兑、离、震)宫(巽、坎、⾉、坤)宫看了这个⼋宫总的图,还是看不清楚其中的构成⽞妙所在,这⾥就要细看各个宫位中,⼋个卦象的构成。
下⾯就先看看乾宫的卦序:乾宫(乾、姤、遁、否、观、剥、晋、⼤有)这⾥⾯先看到前四卦是否发现⼀个共同点,四个卦中上卦都没有变动,还是天(乾)卦,乾宫的四个上卦。
下卦(观、剥、晋、⼤有)卦中,上卦变动了,不在是天为上卦了,上变⽽下不变。
关于⼋宫中个卦变动在前⾯讲过:⼀世、⼆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卦、归魂卦。
这⾥再简单讲讲,后⾯游魂与归魂。
游魂卦(晋):游意是来往、不固定、移动。
魂是漂浮不定,游魂即是不固定、经常移动的魂。
此意⽤在游魂卦上,就有了“变”的主象,因⽽,游魂卦不管出现在预测何种事上,均以“变”都是主象。
⼋宫中游魂卦有⼋个(晋、⼩过、讼、⼤过、颐、明夷、中孚、需),在后续的学习易经中,看卦⽂的时候,可以详细品读其中卦象是否均有不定数。
归魂卦(⼤有):游的反象变是归,意为“不变”。
⾔外之意是意定不变。
同时也是事项的定点。
下⾯看看其他⼏个宫的卦象:兑宫(兑、困、萃、咸、蹇、谦、⼩过、归妹)离宫(离、旅、⿍、未济、蒙、涣、讼、同⼈)震宫(震、豫、解、恒、升、井、⼤过、随)巽宫(巽、⼩蓄、家⼈、益、⽆妄、噬磕、颐、蛊)坎宫(坎、节、屯、即济、⾰、丰、明夷、师)⾉宫(⾉、贲、⼤蓄、损、睽、履、中孚、渐)坤宫(坤、复、临、泰、⼤壮、夬、需、⽐)看完⼋宫中各卦序的排列,是否有所感悟了。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探秘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易》之灵魂!没有它们就没有《易》。
前篇已经介绍了八卦的产生及其属性,此篇专题介绍六十四卦。
在易学中,六十四卦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谈,其实不然。
六十四卦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它的卦序是怎样排列的,最早的卦序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弥纶天地之道”……这都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六十四卦探秘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
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载邵雍的《伏羲八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两张横图,以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
详见下图。
此图是对《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解释。
邵雍说八卦的形成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先有太极,宇宙混沌初开,分出天地,然后有万物。
将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
阳分为太阳和少阴,阴分少阳和太阴,这就产生了四象。
四象再一分为二,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
《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这样八卦就衍生出来了。
所生八卦次序是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这是伏羲八卦的次序,故称《伏羲八卦方位图》。
此图是衍生六十四卦的基础。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见左上图:邵雍认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而成。
由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
后人对这种分法持有异议。
“分”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没有确切地说明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
这其中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是个什么卦象呢?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说“八卦上面各加一奇一偶,而为四划者十六”,这就是说,十六卦是四划卦,三十二卦就是五划卦,朱熹与说“于经无见”,看来这种分法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原理

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原理易经,又称《易经》或《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自古以来,易经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文化、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瑰宝”。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卦象变化原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原理,并揭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卦象的基本概念卦象,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由八个爻线组成,每条爻线可能是阳爻(一)或阴爻(零),共有64种不同的卦象。
每个卦象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或人类行为状态,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二、卦象的变化原理易经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卦象的变化原理即是通过不同爻线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表达这种变化。
根据易经理论,阳爻可以变阴,阴爻可以变阳,进而产生新的卦象。
这种变化是由一种称为“变卦”的操作完成的。
三、变卦操作的方法在易经中,变卦的方法有两种:阳爻变阴和阴爻变阳。
阳爻变阴时,将该爻线变为阴爻(零);阴爻变阳时,则将该爻线变为阳爻(一)。
通过这样的变换操作,便能得到一个新的卦象。
四、卦象变化的意义卦象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转换,更是对世界万物的内在逻辑的体现。
易经认为,卦象的变化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天地之间阴阳交互、万物生成的过程。
各个卦象之间的变化演化,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五、卦象变化的应用易经的卦象变化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卦象变化原理被应用于军事战略。
将敌我双方的态势转化为卦象,通过对卦象变化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双方的强弱势和发展趋势,进而制定出有效的作战方案。
其次,卦象变化原理在医学中也有应用。
通过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转化为卦象,可以分析出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卦象变化原理还被应用于商业决策、生活解卦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导。
六、易经卦象变化的启示易经卦象变化的原理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常态,要善于从变化中寻找机遇。
后天八卦卦序原理

后天八卦卦序原理
八卦卦序原理是指在《易经》中的八卦排列顺序。
八卦卦序原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据说,一个名为伏羲的传说中的人物,在观察大自然万物的演变变化时,总结出了八个基本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道德规范。
这八个符号就是后来的八卦,而八卦卦序原理则是对八卦的排列方式的总结。
八卦卦序原理中,八个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这八个卦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了特定的顺序。
八卦之间的顺序可以分为两组:上卦和下卦的对应顺序和六十四卦的顺序。
在八卦之间的对应顺序中,乾和坤、震和巽、坎和离、艮和兑互为对应。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之间相辅相成;震为雷、巽为风,雷风相互作用;坎为水、离为火,水火之间存在相互制约;艮为山、兑为泽,山泽之间相互依存。
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自然界中各种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六十四卦的顺序中,根据《易经》的说法,八卦相互组合形成了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
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象征意义。
六十四卦的顺序按照一种特定的顺序排列,以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总的来说,八卦卦序原理体现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八卦卦序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易经》中的智慧。
周易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文:李守力)第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序言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
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
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尽管各种解读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很有价值的作品,但就卦序的本来构造与卦爻辞本义解读而言,确实皆未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李学勤在其《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中说,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本文追溯商末周初《周易》成书时代的岁年、月相、日食等天文历法知识和时人重于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基础,结合沈有鼎先生、李尚信先生的重于演绎逻辑的解卦思路,基本破译了《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律。
一、先天八卦图与《周易》卦序之16主卦:《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把它画成图就是先天八卦图。
这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八纯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八交卦)。
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
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
通俗解读《易经》(3)

通俗解读《易经》(3)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在八单卦的基础上,将一单卦与每一单卦重叠组合,共八个单卦乘以八组,等于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一卦由两个单卦共六爻组成,因两单卦重叠,六爻卦名重卦。
爻、单卦、重卦在解卦中会同时应用。
六十四卦总数和卦名不变,因取义不同,在排列组合上亦显不同,可以组成多种卦序,下面向大家介绍三种常用的卦序排列。
一、孔子《序卦传》排列法孔子的卦序排列是依据六十四卦相互发展渐进的关联及因果关系而排列的,其前后卦的相互关联及因果关系在《序卦传》有详细叙述。
《周易》经文卦序排列采用孔子的卦序排列法,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上经1、乾卦,由两个乾卦单卦重叠组成,乾为天;2、坤卦,由两个坤卦单卦重叠组成,坤为地;3、屯卦,由上坎卦和下震卦重叠组成,为水雷屯;4、蒙卦,由上艮卦和下坎卦重叠组成,为山水蒙;5、需卦,由上坎卦和下乾卦重叠组成,为水天需;6、讼卦,由上乾卦和下坎卦重叠组成,为天水讼;7、师卦,由上坤卦和下坎卦重叠组成,为地水师;8、比卦,由上坎卦和下坤卦重叠组成,为水地比;9、小畜卦,由上巽卦和下乾卦重叠组成,为风天小蓄;10、履卦,由上乾卦和下兑卦重叠组成,为天泽履;11、泰卦,由上坤卦和下乾卦重叠组成,为地天泰;12、否(音pǐ)卦,由上乾卦和下坤卦重叠组成,为天地否;13、同人卦,由上乾卦和下离卦重叠组成,为天火同人;14、大有卦,由上离卦和下乾卦重叠组成,为火天大有;15、谦卦,由上坤卦和下艮卦重叠组成,为地山谦;16、豫卦,由上震卦和下坤卦重叠组成,为雷地豫;18、蛊(音gǔ)卦,由上艮卦和下巽卦重叠组成,为山风蛊;19、临卦,由上坤卦和下兑卦重叠组成,为地泽临;20、观卦,由上巽卦和下坤卦重叠组成,为风地观;21、噬嗑(音shìkè)卦,由上离卦和下震卦重叠组成,为火雷噬嗑;22、贲(音bì)卦,由上艮卦和下离卦重叠组成,为山火贲;23、剥卦,由上艮卦和下坤卦重叠组成,为山地剥;24、复卦,由上坤卦和下震卦重叠组成,为地雷复;25、无妄卦,由上乾卦和下震卦重叠组成,为天雷无妄;26、大畜卦,由上艮卦和下乾卦重叠组成,为山天大蓄;27、颐卦,由上艮卦和下震卦重叠组成,为山雷颐;28、大过卦,由上兑卦和下巽卦重叠组成,为泽风大过;29、坎卦,由两个坎卦单卦重叠组成,坎为水;30、离卦,由两个离卦单卦重叠组成,离为火。
周易学习—后天八卦顺序口诀(后附图说明)

后天八卦顺序口诀一、后天八卦顺序的口诀是: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为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二、后天八卦的含义:后天八卦图是在先天八卦图的基础上调整排列顺序而得到的,但对于古人为什么要把已经形成的八卦图顺序重新排列,至今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只有社会各界一些让人难以相信的猜测。
今天人们认为,在夏朝时期,冰雪融化,海水上升,淹没大片土地,到处成灾。
到了周朝,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天地运气与先天八卦图不再一致,故周文王重新排列八卦图顺序而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后天八卦图。
关于这个新的排列,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据传出自“洛书”,洛书是从先天八卦图定义了人伦阴阳气数值后,推导得到的。
洛书九宫数:123456789,分布在洛书九宫内。
九宫中央为5太极数,小于5为阴气,大于5为阳气。
洛书九宫数构成3阶幻方,横、竖、斜相加3格数字,无论哪条线,3数之和都是15。
洛书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洛书为中介,来推导出后天八卦图。
它的卦序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用数字表示就是:一数坎、二数坤、三震、四巽、五居中宫、六乾、七兑、八艮、九离。
三、后天八卦的运用: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
主要用于:1、与先天八卦的使用配合我们就把“后天八卦”的“人丁定位”作为主位,把“先天八卦”的“人丁定位”作为次位。
另外,还有“命卦”和“属相位”,是作为辅助用的,在遇到大凶或吉凶拿不准主意时,可再结合辅助方位综合判断。
既先天为“知”,后天为“用”。
2、判断人事物吉凶按“后天八卦”各卦所包含的内容断准就足够了,具有这个水平就已到达到高层次。
如果再结合“先天”断还能达到出神入化、令人称奇的境界。
3、为主断事家庭成员不同,接收的方位磁场信息也不同,所以命运也就不同。
因此,才出现双胞胎不同命;有的人住这个房子平安,有的人住就出事等等,皆因对各方位磁场的感应不同而造成的。
根据不同的状况针对性的进行化解。
错综复杂——周易卦序的排布规律

错综复杂——周易卦序的排布规律易经是⼀门关于时(时间)和位(空间)的学问,讲究得时得位,即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吉,反之就是凶。
因此易经特别强调秩序(顺序),包括易经万物⽣成模型的演化顺序、先阳后阴的阴阳⼆分顺序、天地⼈三才的顺序、四象相推的先后顺序、五⾏⽣克的循环顺序以及⼋卦的先天和后天顺序等等。
今天我们来了解六⼗四卦的顺序。
六⼗四卦的排序⽅法有很多,包括连⼭易序、归藏易序、帛书易序等等,⽬前最为流⾏的排序⽅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周易卦序、先天卦序和⼋宫卦序。
我们先来介绍周易卦序。
周易卦序是《周易》⼀书中六⼗四卦的排列顺序。
为⽅便记忆,朱熹总结出了《六⼗四卦卦序歌》,将六⼗四卦分为上经三⼗卦和下经三⼗四卦。
《六⼗四卦卦序歌》内容如下: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畜兮履泰否,同⼈⼤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妄⼤畜颐,⼤过坎离三⼗备。
下经咸恒遁兮及⼤壮,晋与明夷家⼈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震继,⾉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四。
六⼗四卦卦序图如下:周易卦序《序卦传》中按照万物⽣成衍化的顺序对周易卦序做了说明:有天地,然后万物⽣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也。
物⽣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之道也。
饮⾷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众必有所⽐,故受之以⽐;⽐者,⽐也。
……不过对周易卦序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个卦序不⼀定是周⽂王所定。
从周⽂王到孔⼦的⼏百年间,六⼗四卦的顺序可能有很多排法,直到孔⼦(或其门⼈弟⼦)做《序卦传》,这个卦序才被固定下来并⼀直沿⽤⾄今。
周易卦序⾃提出后就⼀直众说纷纭,没有⼈能猜透其排序依据,《说卦传》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衍化的⾃然顺序来解释,其中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
唐代的孔颖达在《周易本义》中提出了'⼆⼆相偶,⾮覆即变'的观点,也只是对这个排序做出了部分解释,⽽未能完全解释。
论《周易》中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规律

论《周易》中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规律《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典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六十四卦。
这六十四卦是通过六条爻线的变化组合而成,每个卦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在《周易》中,这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规律。
首先,在《周易》中,六十四卦是分为两部分排列的,这两部分分别称为上经和下经。
上经包括了从乾卦到离卦的八个卦,下经包括了从坤卦到兑卦的八个卦。
这种排列方式是与六十四卦的图形形态密切相关的。
其次,在上经和下经中,卦序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
上经中的八个卦按照“天都,大壮,谦,豫,随,蛊,临,观”的顺序排列,下经中的八个卦则按照“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的顺序排列。
可以看到,在上经中,一开始就包括了后来所有的几个卦,这也是因为这些卦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具有领导性的卦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经和下经中,卦的排列是互相呼应的。
例如,上经中的第一个“乾卦”和下经中的最后一个“兑卦”是互相呼应的,因为这两个卦都是以全阳和全阴开始的,代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
同样地,下经中的第一个“坤卦”和上经中的最后一个“离卦”也是互相呼应的,因为这两个卦都是以全阴和全阳结束的,代表着一种变化的状态。
此外,在每个卦内部,爻的排列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根据传统的排列方式,每个爻的排列顺序是从下到上,即首先排列最底部的下爻,然后是中爻,最后是上爻。
这种排列方式是基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的,认为人类的活动是从地面开始的,然后才会上升到空中。
总的来说,《周易》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是非常有规律的。
这种排列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参考,去研究这部经典典籍的全貌。
易经学习序卦传:六十四卦排序的奥秘

易经学习序卦传:六十四卦排序的奥秘演讲实录伏羲氏创造的八卦图只有符号而没有文字,因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几千年来,后人不断地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逐渐形成了《易经》。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这三部《易经》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排序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渐渐残缺不全了,能够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
那么《周易》是根据什么对六十四卦进行排序的?这种排序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大家如果用心看《易经》,会发现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架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根据自己的见地,根据自己的胸襟,根据自己的涵养,做不同的诠释。
所以每一个人讲《易经》,多少都会有所不同,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
伏羲氏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三画卦又互相组合,成为六画卦,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六画卦一共有六十四种变化。
那么,六十四种变化所产生的卦,该怎么去安排次序?这个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你排你的,他排他的。
我们知道,有一种把艮卦排在第一卦的,叫做《连山易》,因为艮就是山,艮卦上艮下艮,下面一个山,上面一个山,山外有山。
当时在天地之间最高的就是山,而且山连续不断,统治者希望他的统治能够像山一样连绵不断,所以就把艮卦摆在第一卦,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也有把坤卦摆在第一卦的,叫《归藏易》。
因为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所以在人类文明草创时期以坤卦为首,也是有道理的。
而《周易》是把乾卦摆在第一卦。
当然,我们也相信有很多人会把谦卦摆第一卦,因为谦卦本来就是《易经》中核心的一卦!还可以把泰卦摆在第一卦……可是弄来弄去,最后大家慢慢地取得一致的想法——就按照周文王当时所排列的卦序,他一定有相当的道理。
历史上《易经》六十四卦有很多排序方法,而至今还广为流传的,只有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也就是以乾卦为首的排序方式。
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

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
六十四卦是《易经》中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由六个爻组成的符号,每个爻有两种状态,阴和阳。
这些符号被组合成六十四种不同的卦,每个卦都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它们的卦序来确定的,这个顺序是根据《易经》的原理和哲学思想来确定的。
首先,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它们的卦序来确定的。
卦序是指每个卦的编号,从第一卦乾到第六十四卦未。
这个顺序是根据《易经》的哲学思想来确定的,其中乾为天,坤为地,天地是宇宙的两个基本元素,因此乾和坤被放在了第一和第二位。
接下来的四个卦是由乾和坤组合而成的,它们代表了四个季节和四个方位。
这些卦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它们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来确定的。
其次,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还受到了《易经》的原理的影响。
《易经》中有两个重要的原理,一个是阴阳五行,另一个是变化无穷。
阴阳五行是指宇宙中的五种元素,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和现象。
变化无穷是指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没有固定不变的状态。
这些原理被应用到六十四卦的排列中,使得每个卦都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最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还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六十四卦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它们被认为是预示未来的神秘符号。
因此,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它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具有预测能力的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根据《易经》的原理、哲学思想、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
这个顺序不仅反映了宇宙的本质和变化,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周易卦序原理图说

周易卦序原理图说
周易卦序原理图说
J.M.九宫格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惟初大始,道立于一。
无论先天序还是通行本序,六十四卦总体,卦序平均数是32.5,其“单数”为“1”。
[(3+2+5)=10=(1+0)=1 ]
先天序任何一对错卦其卦序之和为“65”,因此,先天序卦序平均数“单数”为“1”的性质,以“卦对”为单元得以体现。
通行本序由于转变了编序法则,将“错卦卦对互补于65”转变为以综卦卦对为主的“两两相耦,非覆即变”,以卦对为单元的“单数”规律被完全打破。
此时编序者巧妙地将“道立于一”的思想继续贯彻在:错综成联情况下四分十六卦“单数”为“1”,并且“同构异序”得以统一。
这是一条潜在规则,不容易被人发现。
借助京房八宫可规范地将六十四卦四分,并且以“同构异序”的方式将这一潜在规则展示出来。
先天八卦的卦序之谜,原来先天八卦是这样来的

先天八卦的卦序之谜,原来先天八卦是这样来的我们都知道,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就是先天八卦及其次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伏羲八卦演变过程中,首先是太极,其次是两仪,接着是四象,最后是八卦,它们是宇宙形成的过程。
唐朝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
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
以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
这些描述听起来都很好,但是关于这个卦序是怎么样来的?后世就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今天就来说一种最直观的解释,我们先确立阴阳总纲,太极生两仪的原理,如下图:然后,进一步按照左边阴,右边阳的二分原则,继续细分,就是两仪生四象了,如下图:我们解释一下上图,四象的概貌基本出来的了,四象有如下的关系,我们用阴阳爻来标识,我们顺着四象的基础,依然按照左边阴,右边阳的二分原则,继续细分,于是得到下图:我们仔细看看这八卦的符号顺序,就是从乾卦开始,一直到坤卦,呈现着这样的顺序: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如一开始采用左边阳,右边阴,逐层细分,就会得到下面的八卦顺序图:这个时候,我们在看看这个伏羲先天八卦生成图,就非常一目了然了。
因为,古代人物天地万物是周期性循环的,周而复始,六十甲子,干支纪法,排到癸亥排完了,然后又从甲子开始排起。
所以,这个先天八卦图,也是把八个卦象收尾相接,连成一个圆形。
注意,其中是S型的玄机。
六十四卦排序的逻辑关系

六十四卦排序的逻辑关系
六十四卦是中国古代易经中的基本卦象,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展示其逻辑关系。
六十四卦排序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解释。
首先,六十四卦可以按照卦辞中的描述进行分类。
每个卦都有自己独特的卦辞,其中包含了对卦象本质的阐述和解释。
通过比较卦辞的内容,可以发现卦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行排序。
其次,六十四卦可以按照五行的关系进行排列。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每个卦象都与五行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相关联。
通过分析卦象所代表的元素属性,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进而进行排序。
此外,六十四卦排序还可以考虑卦象之间的阴阳关系。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相对、对立和平衡的关系。
阴阳的转化和相互作用也可以用来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逻辑。
根据卦象中阴阳变化的规律,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顺序和关系。
最后,六十四卦排序的逻辑关系还可以通过分析卦象的卦爻变化来实现。
每个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阳爻和阴爻两种可能。
通过分析卦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卦象之间的关联和顺序。
这种排序方法可以更加具体地揭示卦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六十四卦排序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卦辞的分类、五行的关系、阴阳的转化和卦爻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六十四卦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在撰写关于六十四卦排序的文章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上要求,确保文章的清晰度和流畅度,同时避免包含任何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周易》卦序之谜首先声明,《周易》卦序隐藏的奥妙原本不是秘密,此文只是为了重新将这个秘密揭开,如果不想让这个秘密再次失传,请顶贴!接下来,是揭开《周易》神秘的面纱,见证神奇的时刻——(一)革故鼎新“革故鼎新”一词,出自《周易》。
通行本《周易》的第49卦为《革》,第50卦为《鼎》。
据《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由此可知,《革》卦有“去故”之象,而《鼎》卦有“取新”之象,两卦合起来,所以叫做“革故鼎新”。
《革》和《鼎》两卦,为什么有去旧布新之象呢?谜底的解开,要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说起。
这个图有人说是北宋时候的邵雍所创,其实很可能早在《周易》成书之时甚至之前,这个图就通过一个秘密的渠道流传下来。
(关于这一点,看完此贴自然明白)。
网上搜一下“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有图有真象(图附后)。
观察这个图,寻找一下《革》卦和《鼎》卦的位置。
从《坤》卦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数,数到16正好是《革》卦;从《坤》卦的位置开始逆时针数,数到30刚好是《鼎》卦。
16和30这两个数字,有什么意义吗?联系到农历的一个月有30天,这两个数字就非常有意义。
因为农历16正好是满月,而农历30则正好是月晦之时。
月有盈缺。
农历16的月亮,已经走过了圆满,正在变为残缺;农历30的月亮,经历了完全的晦黯之后,又即将变为一钩崭新的月芽。
正因此,《革》(农历16的月亮)象征着陈旧事物即将衰落,而《鼎》(农历30的月亮)则象征着崭新事物即将诞生。
“革故鼎新”的真正含义,在于天道的轮回不息。
正因为《革》和《鼎》所象征的得失和盛衰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唐代张锐在《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中说:“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或曰:随随便便的两个数字,碰巧而已!北宋时候才流传于世的六十四卦圆图,怎么可能和通行本《周易》有这样的联系!果真是碰巧吗?请看《周易》的《革》卦是怎么说的:“己日乃孚”、“己日乃革之”。
《革》卦中两次出现了“己日”。
众所周知,“己”在天干中排名第6,如果农历初1的干支是“甲X”日的话,农历16日的天干正是“己X”日!或曰:如果以农历初一为甲日的话,农历初6、16日和26日都算是己日……所以俺还是不太相信这类数字游戏……本人数学极差,也并不喜欢玩数字游戏,但是对照着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数一数,却发现其中奥秘无穷。
请细看,圆图上与《革》卦相对的是《蒙》卦,而正对着《鼎》卦的则是《屯》卦。
或曰:《屯》和《蒙》,不正是通行本《周易》中,排名仅次于《乾》、《坤》的两卦么?难道它们也和月相有关??然也!观察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寻找一下《屯》卦和《蒙》卦的位置。
你将会发现,从《乾》卦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数,数到16正好是《蒙》卦;从《乾》卦的位置开始逆时针数,数到30刚好是《屯》卦。
16和30的数字再一次出现了。
当然,通行本《周易》把《屯》和《蒙》卦摆在仅次于《乾》、《坤》的顺位上,也有可能“仅仅”是巧合。
《屯》、《蒙》和农历16和30的月亮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先搁置。
让我们继续将这个数字游戏玩下去。
(附:革故鼎新图)革故鼎新图(二)损益之道,恒也如果先天六十四卦图中的卦序真的和农历的月相有关,那么我们不妨再把几个农历中月相比较特别的日子挑出来看看。
或曰:先看看15吧,今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了。
好的。
从《乾》卦逆时针数到15,为《损》卦;逆时针数到第29卦,为《益》卦。
在通行本《周易》中,这两卦恰好是一对。
单单从卦名上,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损》和《益》这两卦与月相的关系。
《损》表示农历15的满月,往后当然是“损之又损”,最终消失不见,而《益》卦则表示农历29日月底之时的晦月,虽然目前看不见,往后却会日益丰满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损》、《益》和《革》、《鼎》以及《屯》、《蒙》这几对卦都与月中和月末的月相有关。
或曰:我靠,貌似还真有那么一回事,还有吗?《损》和《益》卦中所包含的玄机还不仅止于此。
因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圆图上与《损》卦相对的是《咸》卦,而与《益》卦相对的正是《恒》卦。
而众所周知,在通行本《周易》中,《咸》和《恒》正是下经的开头两卦!我们可以重复之前的数字游戏:从《坤》卦逆时针数到第15卦,正好是《咸》卦,从《坤》卦逆时针数到第29卦,正是《恒》卦!难道说,通行本《周易》中,将《屯》、《蒙》排在上经的开头,而《咸》、《恒》排在下经的开头,也仅仅是与农历月中(15、16日)和月末(29、30日)的月相碰巧了吗?如果碰巧,怎么解释《损》、《益》和《革》、《鼎》(同样与15、16、29、30有关)这两对卦名与月相的惊人吻合呢?而且,《彖传》中说“《咸》者,感也”,为什么说“咸”有“感”之意呢?从月相上解释就非常明白:因为《咸》表示15 日的月相,此时月亮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且在同一直线上,阴阳远隔却能够相互感应,所以《彖传》说“二气感应以相与”;《彖传》又说:“《恒》,久也”,《恒》卦表示月末29日之卦,9与“久”谐音,此时月亮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且在同一直线上,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的位置重合,所以《彖传》又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指出了阴阳交合是恒久不变的需求!或曰:我靠……还有这样的事情?让我来看看《屯》和《蒙》卦,《彖传》说“《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屯》表示30日的月相,和《恒》卦一样,此时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的同侧且在同一直线上,所以说“刚柔始交”,从地球上看,太阳正好在月亮的背面,耀眼的光芒掩盖了月亮,因此我们想要看到新月的产生还要几天时间,故曰“刚柔始交而难生”。
(后面还会看到,《屯》、《小畜》、《大畜》、《需》等卦,均表示月亮屯积光明以演变为满月之象);《蒙》表示16日的月相,其卦文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可见“求”字是《蒙》卦的核心思想,所谓同声相应,异性相求,“求”也有“感应”之意,因此《蒙》卦和《咸》卦一样,都表示太阳和月亮被地球分隔开来,虽然阴阳远离,但是却仍然互有需求。
《彖传》又说“《蒙》以养正”,《象传》也说“《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其实指的是16的月亮已经满盈,满则招损,谦则受益,贤君子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就应该懂得持满守中之道,《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说的同样是一个道理。
让我们继续对15这个数字进一步摸索:从《坤》卦开始,顺时针数到15,为《离》卦;从《乾》卦开始,顺时针数到15,为《坎》卦……或曰:太奇妙啦,《坎》和《离》不正是通行本《周易》上经的最后两卦么!!不错。
农历15的满月月相象征着事物到达了鼎盛的极点,因此,通行本《周易》将圆图中排名第15的《坎》和《离》取出来,作为上经的结束,又把圆图中排名第15(月中)和29(月末)的《咸》、《恒》二卦取出来,作为下经的开始,不正是蕴涵着物极必反,终而复始的深远意义么?《坎》、《离》二卦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
俺在另一个叫什么“用九与用六”的贴子里面已经说过,魏伯阳和邵雍乃是同门师兄弟,他的《周易参同契》,其实也是按着先天六十四卦的圆图写成,他们这个门派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强烈地突出了《坎》、《离》二卦的运用,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写道:“《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在实际运用上,魏伯阳是将64卦中的《乾》、《坤》、《坎》、《离》这4卦单独抽离,并将其比喻为轮子的主轴和框架,其余30对(60个)卦则象是轮子的30根辐条,《乾》、《坤》如天地,《坎》、《离》如日月,而其余的30对卦就像是轮子上的30根辐条,随着日月的运行而轮转不息。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器之用”。
《周礼》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均是相同的道理。
或曰:说了半天,其实就是说,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其实源自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的卦序,而且两者的排列,都与日月(《离》、《坎》)的运行有关,集中的体现就是月亮的圆缺变化!对啦!俺嘴笨,说这半天也没有整明白,还是您一下子点得透!月亮的圆缺变化,其实正是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共同造成的,《周易》的卦序,无论是通行本还是帛书本还是先天六十四卦图的顺序,都是要体现这个变化!(三)否极泰来或曰:这个游戏越来越好玩啦。
让我也来试玩一下看看吧!参照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可知:从《坤》卦逆时针数到第16卦为《遁》卦。
从《乾》卦逆时针数到第16卦为《临》卦。
《彖传》对《遁》的评语是“(柔)浸而长”,对《临》的评语则是“刚浸而长”。
可见在《彖传》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眼中看来,《临》和《遁》正是一对相对的卦。
在通行本《周易》中,与《临》配对的是《观》卦,而与《遁》配对的则是《大壮》卦。
巧的是,《观》和《大壮》这两卦,不仅在先天圆图中是一对,而且它们的顺序正好也与30有关!从圆图可以看出:从《坤》卦顺时针数到第30卦为《大壮》卦。
从《乾》卦顺时针数到第30卦为《观》卦。
从月相上来分析:《临》、《观》、《遁》、《大壮》这四个卦,与农历16日和30日的月相不无关系。
如《观》为30的月相,众所周知,30日为月晦无光之时,因此《观》的卦文说“观国之光”,而《临》为16日的月相,一轮满月照临大地,鉴察万物亮如白昼,《诗经》中则说是“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因此卦名叫做“临”非常恰当。
至于《遁》卦,“遁”字与30日的月相非常符合,因为此时看不到月亮反射出来的阳光,体现出阳气遁逃之象,而《彖传》说“(阴)浸而长”,则指的是月亮(阴)将会逐渐变得圆满起来。
《大壮》的“壮”字,其实是“戕”字的通假,“大戕”就是“大者受伤”之意,同样描述的是30日月晦之时阳气极衰的现象。
由此可知,从月相的角度可以完美地诠释出《周易》各卦的卦名含意。
而且,《遁》和《大壮》这两卦又是通行本《周易》的下经中,仅仅次于《咸》、《恒》的开头两卦——前面已经说过,《咸》和《恒》位于下经之首,与月相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曰:还有哪些数字在农历中是有特别意义的呢?既然魏伯阳和邵雍是同门师兄弟,不妨看看魏伯阳是怎么说的。
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写道“三日出为爽……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
……十六转受统……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
”或曰:原来除了15、16和29、30以外,3、8和23这些数字在农历的月相上也是有玄机的!让我们来看看圆图中3、8和23这几个数字对应的卦吧!先从8开始。
从《坤》卦逆时针数到第8卦为《否》卦;从《乾》卦逆时针数到第8卦为《泰》卦;从《坤》卦顺时针数到第8卦为《随》卦;从《乾》卦顺时针数到第8卦为《蛊》卦。
在通行本《周易》中,《否》和《泰》,《随》和《蛊》正是两对独立的卦。
按照月相理论,这四个卦应该都与初8时候的月相有关。
初8时候的月相,按照《周易参同契》的说法应该是“上弦平如绳”的样子,即月亮正好是一个半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