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 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 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两者 的作用相互影响.在一个系统中,系 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 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08天津)Ⅱ.(10分)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 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 匀按单位体重计算。
答案:D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神经调节
反射弧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传递物质
调节方式 作用对象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冲动
反射 效应器 迅速
激素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较缓慢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较广泛 比较长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 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 共同协调的。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 体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淋巴
毛细淋巴管壁 毛细血管壁 淋巴循环
组织液
氧气、养料 CO2、代谢废物
血浆
氧气、养料 CO2、代谢废物
外环境
内环境
细胞
内环境是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
食 物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血液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血浆
CO2
皮肤、泌尿系统 尿素等
淋巴
组 织 液
体 内 细 胞
(08理综Ⅰ)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 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 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答案:B
(08宁夏)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 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 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冷觉感受器
(08山东)3.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 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 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生理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C.②③⑤ B.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08广东文基)74.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 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 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08北京)1.下列有关人体糖类代谢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A.糖类可由某些氨基酸经脱氨基后转化产生 B.糖类在供应过量的情况下可转化成为脂质 C.肌糖元可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D.肝糖元分解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低血糖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调节能力可以无限吗?什么情况下稳态破坏? 稳态破坏后有何结果? 稳态失衡时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而发生疾病,但 疾病不一定都是因稳态失衡造成的,如遗传病、 传染病等。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 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 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 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 代谢产物。
注: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消化液、尿 液、汗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
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 、 Cl37℃时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血 浆 的 主 要 成 分
体温的来源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产热: 主要是指骨骼肌和肝脏产热
散热:
主要靠皮肤实现
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实现) 下丘脑 (调节体温主要中枢)
与一些激素的分泌,水的平衡, 糖和脂肪的代谢,体温调节, 睡眠和情绪变化均有关. 温觉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观 察 并 记 录 现 象
①号 空腹家兔称 重编号 首次 注射
生理盐水
无症状 二次 注射
②号葡萄糖溶液 ③号 肾上腺素 ④号胰高血糖素 ⑤号生理盐水
②~⑤号 胰岛素 低血糖症 盐水
据图回答: ①和⑤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 增加,原因是 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 ② 号 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 增加 会 ,原因是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 。 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答案:C
生物Ⅲ>稳态与环境>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7讲 人体的内环境
命题内容: 1、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破坏实例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三个实例: 水盐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 命题趋势: 综合实验题形式比较普遍,结合实际生活,以调 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 理过程。体温调节是今年高考热点,难度约在 0.65左右。
【例题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 骨骼肌 肾上腺 B________、C________。 皮肤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蒸发散热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 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 。 出神经→ 甲状腺 这种反射属于 非条件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 。 素,促进新陈代谢
(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体温调节
(1)正常数值:37.2 ℃左右(口腔)、36.8 ℃ 左右(腋窝)、37.5 ℃左右(直肠)
(2)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 要条件。
(3)温度调节机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 态平衡
人体的体温调节
淋巴
毛细淋巴管壁 毛细血管壁 淋巴循环
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拓展: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直接 (具体)生活环境分别是什么?
毛细血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 白质,它是内环境的成分吗?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主要 差别:血浆含蛋白质较多。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酸碱度
血浆的pH值能够保持稳定主要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 pH为7.35~7.45
3、温度
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人体的水盐调节
抗利尿激素(加压素) 分泌: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运送并暂时储 存于垂体后叶的神经末梢颗粒中 成分:多肽(肽类) 功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08海南)10.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水,与对 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 少的动物是 A.输液不久的动物 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体液的概念:人体内所含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体液的成分:
(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 细胞内液 质、线粒体基质等) (存在于细胞 内,约占2/3) 血 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巴 (存在于细胞 淋 外,约占1/3)
体液组成
(1)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由细胞外液构 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叫做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 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 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稳态的维持机制
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 美国:坎农 ——神经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目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B
(08海南)9.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 收缩而打起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 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 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 导和传递
答案:C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08广东生物)1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3、 血糖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食物中的糖类 肝糖原 非糖物质
消化 吸收 血糖 分解
(80-120mg/d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化
血糖的去向
氧化分解 血糖
(80-120mg/dL)
CO2+H2O+能量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合成 转化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使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和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使血 糖升高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促使葡萄糖转变为糖元, 使血糖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