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论 笔记(完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回应
格伯纳和罗布斯认为,这个问题与培养 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培养 分析是一个宏观理论,有自己的重点和 特色,关注的是整个讯息系统对受众认 知的长期影响,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讨
论意义的解读问题。
格伯纳等人认为,这个现象可以从两个 方面解释:1、英国与美国的电视体制不 同,英国长期奉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受商业化影响较小,电视节目多样,讯 息系统模式不明显;2、该研究调查的是 被访者迪欧“受害的恐惧程度”的感知 而不是对“受害可能性”的感知。前者 除了认知外,还涉及个人心理的其他方 面。此外,在调查中有意不出现“电视 ”两字,但沃勃的调查没有注意这一点
二、讯息系统分析(表现)
1. 目的: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2. 结论: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
3、伯格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 介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 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三、培养分析(影响)
后者
启发或影响
培养分析是一个关于社会文 化影响的宏观理论,而不是 一个关于内容解读的微观理
论
1、电视的培养是否有效, 还受到国家的媒体管理体制 与电视内容传统的影响;2 、培养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问 卷设计具有一些特殊性,培 养分析要调查和对比的,不 是受众对现实的态度,也不 是受众对电视中象征性现实 的感知,而是受众对其心目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 定 “ 共 识 ” 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 离 ,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暴力内容,对社会弱 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起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 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称它为“美国土生土长的传播学派”
为培养分析的研究重点
。
格伯纳等人认为,上述结论只证明了实 际犯罪率会影响培养的结果,并不能完 全否定培养的存在。1、在社会科学的因 果解释中,经常存在着多因一果的现象 ;2、研究者并没有证明犯罪率可以完全 解释不同程度电视观看者的恐惧差异, 电视只能在社会宏观层面教我们知道“ 世界”是什么,并不会必然影响我们个 人对现实的感知,因为有大量因素影响
最初的实验考察目的:
1. 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结论: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2、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危险程 度的判断,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这种社会不安全感就越强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观点(关键词:大众传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意义 重要目的 批判学派)
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
5. 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
影响上
6. 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认为电视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积累的影响 7. 深入地看,培养理论 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
百度文库
意识到早期研究在变量控制上的不足, 使研究者发现,电视培养不仅使不同电 视观看量的受众之间出现培养差异,而 且还会导致属于不同群体的重度观众的 立场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减少或消失,这
就是主流化。
主流化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 向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 电视使所有群体接受统治者 意识形态“重力作用”。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主流化成
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 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问题:格伯纳认为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介在“主流 形成”中的地
四、意义
在文化指标研究的框架上理解培养分析,可以看出它讨论的是一个社会由精英(统治集团)主导的文化生体制,通过对 大众媒体(主要是电视)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中隐藏的同质化讯息,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统治者定义世界的过程。电 视及其他大众媒体扮演了社会控制的角色
实现其整体利益的。因此,培养分析并不是一个中立的理论,具有批判理论的特征。
批评与回应
批评
纽科姆提出,培养分析对暴力 内容做了简单化处理,对不同 观众来说,暴力的意义是不一
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英国学者沃勃用同样的方法研 究了英国电视的影响,研究结 果没有支持格伯纳等人的结论
杜布和麦克唐纳通过调查发现 ,人们对于现实犯罪行为的恐 惧与所在社区的犯罪率具有较 高的相关度,不是电视而是 现实环境影响了受众的环境认
中的“现实”的感知
格伯纳提出共鸣概念, 受众在电视节目中得到的印 象一旦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很可能是偶然或非随机抽样 ),就像“药量加倍“一样 ,受众会对这一印象深信不 疑,电视对受众的培养也会
加倍
休斯和赫希对暴力描述的二次 分析。这一批评主要针对研究 方法,特别是变量的控制问题 。他们发现,在某些次级群体 中,培养差异变小甚至消失,
1. 目的: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性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2.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
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3. 伯格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介
性形成原因。
2. 制约因素: 3. 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规定; 4. 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5. 同业竞争和来自利益团体的压力 6. 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伯格纳认为前三种制度性压力是形成传媒内容倾向性的主要因素)
位是否已经被网络超越?《范式与流派》P261 在媒介影响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的过程中,媒体的权威性是否会影响“培养效果”?)
培养差异 同一群人中不同受众层(重度、中度和轻度)对现实感知的差异。
培养分析的特征
1.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不同于之前的理论大多针对所有大众媒体 2. 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3. 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4. 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
培养理论 笔记(完整)
B a c k g r o u n d : 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主观现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 态环境)的中介。
Who and When:20世纪60年代后期 格伯纳(格布纳)
W h a t : 培养理论(也叫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 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 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关键词:制度分析 原因 讯息系统分析 表现 培养分析 影响) 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研究被称为“文化指标研究”。 文化指标:衡量国家文化状况的量化指标。 包括三个方面:
一、制度分析(原因)
1. 目的: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
“培养分析”理论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就 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 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存在和发展 共识 基准 协调)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 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伯格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 的“故事讲解员”,也是缓解社会各异质部分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 器”。
回应
格伯纳和罗布斯认为,这个问题与培养 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培养 分析是一个宏观理论,有自己的重点和 特色,关注的是整个讯息系统对受众认 知的长期影响,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讨
论意义的解读问题。
格伯纳等人认为,这个现象可以从两个 方面解释:1、英国与美国的电视体制不 同,英国长期奉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受商业化影响较小,电视节目多样,讯 息系统模式不明显;2、该研究调查的是 被访者迪欧“受害的恐惧程度”的感知 而不是对“受害可能性”的感知。前者 除了认知外,还涉及个人心理的其他方 面。此外,在调查中有意不出现“电视 ”两字,但沃勃的调查没有注意这一点
二、讯息系统分析(表现)
1. 目的: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2. 结论: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
3、伯格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 介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 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三、培养分析(影响)
后者
启发或影响
培养分析是一个关于社会文 化影响的宏观理论,而不是 一个关于内容解读的微观理
论
1、电视的培养是否有效, 还受到国家的媒体管理体制 与电视内容传统的影响;2 、培养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问 卷设计具有一些特殊性,培 养分析要调查和对比的,不 是受众对现实的态度,也不 是受众对电视中象征性现实 的感知,而是受众对其心目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 定 “ 共 识 ” 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 离 ,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暴力内容,对社会弱 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起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 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称它为“美国土生土长的传播学派”
为培养分析的研究重点
。
格伯纳等人认为,上述结论只证明了实 际犯罪率会影响培养的结果,并不能完 全否定培养的存在。1、在社会科学的因 果解释中,经常存在着多因一果的现象 ;2、研究者并没有证明犯罪率可以完全 解释不同程度电视观看者的恐惧差异, 电视只能在社会宏观层面教我们知道“ 世界”是什么,并不会必然影响我们个 人对现实的感知,因为有大量因素影响
最初的实验考察目的:
1. 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结论: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2、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危险程 度的判断,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这种社会不安全感就越强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观点(关键词:大众传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意义 重要目的 批判学派)
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
5. 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
影响上
6. 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认为电视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积累的影响 7. 深入地看,培养理论 一个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它描述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是如何通过商业体制
百度文库
意识到早期研究在变量控制上的不足, 使研究者发现,电视培养不仅使不同电 视观看量的受众之间出现培养差异,而 且还会导致属于不同群体的重度观众的 立场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减少或消失,这
就是主流化。
主流化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 向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 电视使所有群体接受统治者 意识形态“重力作用”。20 世纪80年代以后,主流化成
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 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问题:格伯纳认为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介在“主流 形成”中的地
四、意义
在文化指标研究的框架上理解培养分析,可以看出它讨论的是一个社会由精英(统治集团)主导的文化生体制,通过对 大众媒体(主要是电视)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中隐藏的同质化讯息,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统治者定义世界的过程。电 视及其他大众媒体扮演了社会控制的角色
实现其整体利益的。因此,培养分析并不是一个中立的理论,具有批判理论的特征。
批评与回应
批评
纽科姆提出,培养分析对暴力 内容做了简单化处理,对不同 观众来说,暴力的意义是不一
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英国学者沃勃用同样的方法研 究了英国电视的影响,研究结 果没有支持格伯纳等人的结论
杜布和麦克唐纳通过调查发现 ,人们对于现实犯罪行为的恐 惧与所在社区的犯罪率具有较 高的相关度,不是电视而是 现实环境影响了受众的环境认
中的“现实”的感知
格伯纳提出共鸣概念, 受众在电视节目中得到的印 象一旦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很可能是偶然或非随机抽样 ),就像“药量加倍“一样 ,受众会对这一印象深信不 疑,电视对受众的培养也会
加倍
休斯和赫希对暴力描述的二次 分析。这一批评主要针对研究 方法,特别是变量的控制问题 。他们发现,在某些次级群体 中,培养差异变小甚至消失,
1. 目的: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性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2.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
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3. 伯格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介
性形成原因。
2. 制约因素: 3. 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规定; 4. 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5. 同业竞争和来自利益团体的压力 6. 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伯格纳认为前三种制度性压力是形成传媒内容倾向性的主要因素)
位是否已经被网络超越?《范式与流派》P261 在媒介影响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的过程中,媒体的权威性是否会影响“培养效果”?)
培养差异 同一群人中不同受众层(重度、中度和轻度)对现实感知的差异。
培养分析的特征
1. 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不同于之前的理论大多针对所有大众媒体 2. 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3. 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4. 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
培养理论 笔记(完整)
B a c k g r o u n d : 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主观现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 态环境)的中介。
Who and When:20世纪60年代后期 格伯纳(格布纳)
W h a t : 培养理论(也叫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 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 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关键词:制度分析 原因 讯息系统分析 表现 培养分析 影响) 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研究被称为“文化指标研究”。 文化指标:衡量国家文化状况的量化指标。 包括三个方面:
一、制度分析(原因)
1. 目的: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
“培养分析”理论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就 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 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存在和发展 共识 基准 协调)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 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伯格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 的“故事讲解员”,也是缓解社会各异质部分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