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 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dbff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b.png)
• 【表达效果】读者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道理论证。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 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 性。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 作者的观点。
学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③④段以李太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主席的 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 的意境,都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速读第三部分,思考回答: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用文中句回答)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6段)
齐白石画虾 举例
站得高于现实 (第7段)
毛主席《沁园春·雪》 举例
• 【表达效果】读者耳熟能详,具有典范性;用领袖的诗词,符 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习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目
标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
画作。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道理论证。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 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 性。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 作者的观点。
学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
三、细读课文,理解具体内容
➢ 3、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举例论证。③④段以李太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主席的 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 的意境,都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速读第三部分,思考回答: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用文中句回答)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6段)
齐白石画虾 举例
站得高于现实 (第7段)
毛主席《沁园春·雪》 举例
• 【表达效果】读者耳熟能详,具有典范性;用领袖的诗词,符 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习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目
标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
画作。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f044ea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f.png)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探讨山水画的意境, 层层阐述,思路清晰。文章一开始首先提出中 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意 境的含义,引用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阐释了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又以 《十六字令三首》为例阐释了毛主席的诗句意 境很深。然后以设问句提出怎
样才能获得意境,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 证,说明了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阐述画画既 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这样,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 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 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 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 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课文 中运用了哪些例子,又是怎样来论证作者 的观点的。
课后作业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 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意匠和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即表 现手法,二者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 境也就落了空。诗人、画家要想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必 须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课文精讲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
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目标
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 01 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
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02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
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03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 作。(难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d0663508a1284ac85043fc.png)
在本幅作品中,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 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 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在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 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学 学
诗
以 作
画 ,
致 悟
境 创
用 境
。
学以致用
作者对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要熟悉自己的写作对象,下笔以前,需要全面观 察,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以致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 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 画的。” 启示:写作不能照搬现实中的景、物、事。而应投入情 感,加以渲染,才会动人。
学以致用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写作应以情动人。假、大、空的文章读来必然味 同嚼蜡。
学以致用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 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写作应有独创性。名家文章,必然有其独特的视 角,或者体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习论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
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
例
二 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
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
学以致用
再观几幅名画,从景、境、情几个方面细细品味,用以下句式 谈谈画作带给你的美感体验。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d631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7.png)
02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意境的定义与特点
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表达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 象的有机融合。
意境的特点
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特点,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手法
笔墨运用
山水画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疏 密等变化,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 ,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构图布局
色彩运用
山水画中的色彩运用也是营造意境的 重要手段。画家通过色彩的冷暖、明 暗等变化,表现出山水的自然色彩和 情感色彩。
山水画的构图布局讲究层次感、透视 感和空间感,通过合理的构图方式, 使画面呈现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山水画意境的审美体验
01
情感共鸣
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
05
总结与思考
山水画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价值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
要载体。
艺术审美价值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 手法,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提升人 们的审美品位。
哲学思想价值
山水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仁者乐山等 ,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深 远影响。
积极参加艺术交流活动,观摩他人的作品 ,汲取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THANKS
感谢观看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
远近法
通过运用远近透视法, 营造出画面的空间层次 感,使画面更加立体。
虚实法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 突出画面的主题,增强
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浓淡法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0f9a6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c.png)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 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这段话中引 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改造过的词语,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字核 词心 学概 习 念
• 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字主 词要 学观 习 点
• 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
作者:李可染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 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 术的精华。
教学目标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 作者观点。
梳理论述思路,体会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 系。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和表达效果。
(3)《沁园春·雪》中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列 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 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1d57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1.png)
强化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意境的核心,艺术家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力量。
03 山水画的构图与色彩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与技巧
01
02
03
远近法
通过运用远近透视法,营 造出画面的空间层次感, 使画面更加立体。
虚实法
通过虚实结合,强调画面 的主题,突出重点,使画 面更加鲜明。
油画
油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通过厚薄不一的涂抹和混合来表现自然美。山水画则注 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和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现自然 美。
水彩画
水彩画注重水分的掌握和色彩的透明度,通过水分的控制和色彩的叠加来表现自 然美。山水画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通过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粗 细来表现自然美。
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等变化,表 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强调笔墨的书写 性和表现力。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布局,将画面中的物象 有机组合,形成有节奏、有层次的艺术整 体。
色彩运用
意象造型
色彩的运用要与画面的意境相协调,以自 然、和谐为美,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 感表达。
意象造型是山水画的重要特征,它通过夸 张、变形等手法,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具有 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山水画进行复制和记录,可以有效地保护原作不受损 坏,同时方便传播和展示。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修复和还原受损的山 水画作品。
05 山水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
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文化背景
山水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西 方风景画则源于欧洲文化。两者 在文化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技巧
深入观察自然
艺术家要深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神奇,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和素材。
情感表达是意境的核心,艺术家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力量。
03 山水画的构图与色彩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与技巧
01
02
03
远近法
通过运用远近透视法,营 造出画面的空间层次感, 使画面更加立体。
虚实法
通过虚实结合,强调画面 的主题,突出重点,使画 面更加鲜明。
油画
油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通过厚薄不一的涂抹和混合来表现自然美。山水画则注 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和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现自然 美。
水彩画
水彩画注重水分的掌握和色彩的透明度,通过水分的控制和色彩的叠加来表现自 然美。山水画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通过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粗 细来表现自然美。
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等变化,表 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强调笔墨的书写 性和表现力。
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布局,将画面中的物象 有机组合,形成有节奏、有层次的艺术整 体。
色彩运用
意象造型
色彩的运用要与画面的意境相协调,以自 然、和谐为美,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 感表达。
意象造型是山水画的重要特征,它通过夸 张、变形等手法,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具有 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山水画进行复制和记录,可以有效地保护原作不受损 坏,同时方便传播和展示。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修复和还原受损的山 水画作品。
05 山水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
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文化背景
山水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西 方风景画则源于欧洲文化。两者 在文化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技巧
深入观察自然
艺术家要深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神奇,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和素材。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999a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1.png)
14《山水画的意境》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山水画简介 •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 山水画的构图与色彩 • 山水画的艺术鉴赏 • 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01 山水画简介
山水画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渐发 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主题和内容的创新
现代山水画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山水风景,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等 层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
现代艺术中的山水画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山水画将与其他艺术形式和学科相互融合,拓展其表现形式和 创作手段。
全球化与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山水画将汲取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和地域 特色。
THANKS
构图布局
运用散点透视、虚实相间 、开合呼应等构图法则, 构建画面的空间层次和整 体感。
色彩搭配
运用水墨的黑白灰关系, 以及淡雅的色彩渲染,营 造出清新自然、雅致脱俗 的意境。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技巧
观察提炼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 提炼出典型形象,将其转 化为艺术语言。
情感表达
将个人情感融入画面,使 观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 的触动。
思想。
山水画的名作赏析
《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画面表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景色, 构图宏大,笔墨苍劲,意境深远。
《庐山高图》
明代沈周的杰作,画面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墨表现 出山水的雄伟与秀美,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05 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现代艺术中的山水画元素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Contents
• 山水画简介 •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 山水画的构图与色彩 • 山水画的艺术鉴赏 • 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01 山水画简介
山水画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渐发 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主题和内容的创新
现代山水画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山水风景,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等 层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
现代艺术中的山水画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随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山水画将与其他艺术形式和学科相互融合,拓展其表现形式和 创作手段。
全球化与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山水画将汲取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和地域 特色。
THANKS
构图布局
运用散点透视、虚实相间 、开合呼应等构图法则, 构建画面的空间层次和整 体感。
色彩搭配
运用水墨的黑白灰关系, 以及淡雅的色彩渲染,营 造出清新自然、雅致脱俗 的意境。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技巧
观察提炼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 提炼出典型形象,将其转 化为艺术语言。
情感表达
将个人情感融入画面,使 观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 的触动。
思想。
山水画的名作赏析
《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画面表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景色, 构图宏大,笔墨苍劲,意境深远。
《庐山高图》
明代沈周的杰作,画面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墨表现 出山水的雄伟与秀美,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05 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现代艺术中的山水画元素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d0e40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c.png)
课堂练习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 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 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 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 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B)
课堂练习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B. 真挚(zhì)
碧空(bì)
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D. 暮霭(ǎi)
朴素(pǔ)
)。 黄鹤楼(hè) 赋予(yú) 遥望(yáo) 关键(jiàn)
课堂练习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
水画的写法。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 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 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 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胸有成竹: ①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572295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9.png)
任务探究
任务三: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能从意境的角度鉴赏山水画作。 从意境的角度鉴赏李可染《万山红遍》
任务探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 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 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 “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 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 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 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 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 时地利人和。
1.再读课文,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提示: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
山 提出问题(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水
阐释什么是意境
画 的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意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境 解决问题(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任务探究
2.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
任务探究
2.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简 要概括出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身临其境,长期 观察,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任务探究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 内容说说“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识文体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
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 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aa19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d.png)
·导学建议·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在书上找出相关语句,并辨析批注,然 后同桌之间或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全班师生交流,明确论证 方法的作用及用法。
1.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关于绘画和写作的启示? 绘画方面的启示示例:①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 一定画不出好画。②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 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 的。③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 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④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 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上意境的独 创性。
2.阅读第9~10段,思考: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创作出好 的山水画作品?请说说你的理解。
不是。作者认为画山水画作品除了意境,还需要有意匠。意 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3.文中说“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那如何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 对象呢?试举一例加以论证。
示例:《万山红遍》意境深远,峻拔的山、飞动的瀑、火红 的树、冲淡的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诗 词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图景,表现了画家对自 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意匠方面,画家使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 自然景色,用浓重的积墨法表现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 画面,全面展现了深秋景色,显示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合作探究
观图,对比感受。 观察下面图画,试着比一比,说一说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哪一 幅图更有意境。
两幅图画画的都是孔雀,而且角度相同,第一幅图画虽然真实, 但缺少一种打动观众的情趣;第二幅图画则充满情趣,让人心生 喜爱之情,更具有美感。所以第二幅图画更有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cf546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7.png)
学习引导
自主阅读
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时的云雾。
(7)朝朝暮暮( 这里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
(8)浮光掠影(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 )
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学习引导
1.知识链接,请完成下面阅读。
自主阅读 文艺性议论文
文艺性议论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容易使读 者受到人生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因而成为议论文中的一朵奇葩。在写文艺 性议论文时,要做到将精练、生动的形象描述与论点、论据、论证有机融合; 运用修饰语和多种修辞手法,做到文采斐然;要有浓浓的抒情味,在以理服人 的同时,做到以情感人。
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惆怅( 伤感、失意。) (3)真挚( 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 (4)渲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 )
强艺术效果。
(5)身临其境( 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 )
预学检测
(6)朝霞暮蔼( 朝霞,太阳升起时照映东方的云彩;暮霭,傍晚 )
预学检测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 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a6e9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0.png)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 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 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 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 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94befa5022aaea998f0f4f.png)
2.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李白的诗 毛泽东的诗
为了论证意境 的概念
荆浩的话 四川人说
为了论证意境 获得的方法
杜甫的诗
为了论证意境 和意匠的关系
❶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 ❷ 是为更好地 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和强 调意境与意匠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❸ 从而使论证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 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 法——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 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 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最后:引用杜甫的诗句作结,补 充论述了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意境和意匠。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 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 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 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 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 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然后: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事例, 论证这个观点;
最后:反面假设得出结论‚对客观 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 不出好画‛。
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6.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 析其作用。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
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
意境 惆怅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 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 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 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 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 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 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 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 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 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 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 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 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 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 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 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 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 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 来论证他的观点。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 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 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 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 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3.是否只要 把握了“意境” 便能创作出好 的山水画作品 来?请结合最 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 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 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 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 落了空。
4.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 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 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
李可染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 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 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李可染】(1907—1989),江苏 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 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 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 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 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赏析李可染《万山红遍》
(1)你能从李可染《万山红遍》 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 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 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 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 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 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 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 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 “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 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 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 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 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 情要结合。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 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 山水摄影所取代。
2.意匠和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为 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 的结合;意匠即表现手法,二者是山水 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诗人、画家要想把自 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必须苦心经营意 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 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 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 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 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 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 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 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 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 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 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 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 限的精神空间。
山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水
画深刻Βιβλιοθήκη 识对象,产生思想感的情
意 获得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
境 方法 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 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 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 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 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最 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 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 匠。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 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要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