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肿瘤胸腔镜手术

合集下载

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

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

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和整理分析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本院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应用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物4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胸腔镜辅助的纵隔肿物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平稳,可以达到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效果,并且创伤小,恢复快。

结论:对纵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确保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胸外科;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围手术期;护理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是胸外科临床中的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式,技术成熟,安全性较高,可操作性较强。

在临床中,就现有治疗情况来看,该手术创伤小、切口小、比较美观,预后良好,可以治愈病症。

但每种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不论是患者自身身体因素或者是手术操作的外部影响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而要想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改善预后,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必须要在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但由于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护理效果,如何选择制定更为有效的护理方式便是关键。

本研究为研究实施胸腔镜胸外科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护理的效果,特对本院48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应用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物48例相关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35.9±21.5)岁。

术前常规行胸壁X线、CT检查、痰细菌检查、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MRI、PET-CT检查。

1.2 方法(1) 术前护理干预: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前禁食6 h, 禁水2 h, 无糖尿病患者术前2 h口服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减轻术中饥饿感。

(2) 术中护理干预:麻醉前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树立信心,保持放松;注意术中保温措施,以免低体温;加强胸管固定以免晃动脱落;提醒外科医生手术关胸前用0.2%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阻滞镇痛预处理。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2-21T16:47:23.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贾凤华毛亚威[导读]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贾凤华毛亚威(新沂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新沂 221400)【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结果改组病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17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住院日数6-9天。

结论胸腔镜对于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关键词】胸腔镜纵隔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01-02现代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外科技术的出现是20世纪九十年代胸外科领域的重大发展和成就。

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发展,其适应范围已由初期的诊断性或简单的治疗性操作而扩展至更为复杂的胸腔手术操作。

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手术效果及愈后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8.5岁;7例患者无症状,因体检和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8例患者因胸闷、胸痛、咳嗽等症状就诊时发现。

病变位于前纵隔8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4例;右侧病变6例,左侧病变9例。

其中胸腺瘤4例,无重症肌无力;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肿瘤最大径3.0~5.0cm,平均4.2cm;囊性肿瘤6例,实质性肿瘤9例;住院日数6~9天,平均7.2天。

术前常规行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外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可否行胸腔镜手术。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临床效果分析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临床效果分析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5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围术期指标及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35例患者均采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完成了手术操作,手术时间(90.2±20.8)min,无中转开胸,术中出血量(30.5±10.3)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1±0.7)天,术后疼痛评分(2.0±0.5)天,术后住院时间(4.7±1.3)天,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有简便经济、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等特点,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剑突下入路;纵隔肿瘤;胸腔镜;胸腺切除;三孔式【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8-0063-0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已逐步成为胸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也主要采用胸腔镜下微创完成,比较常用的是右侧(或左侧)胸入路纵隔肿瘤切除。

近年来,剑突下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成为一种新的术式[1-3],该手术入路需要具有一定胸腔镜手术经验及学习曲线。

本文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35例前纵隔肿瘤患者,分析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35例前纵膈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微创切除术。

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27~64岁,平均(44.8 ±16.5)岁,体重48~96Kg,平均(60.4±7.2)Kg。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PPT课件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PPT课件

1.概念及相关解剖
纵膈肿瘤概念:
它不是一个器官,而是一个解剖区域。 纵膈里面有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 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组织。因先天发育过程异常和后天 囊肿或肿瘤形成,就成为了纵膈肿瘤。
1.概念及相关解剖
纵膈肿瘤相关解剖:
解剖及肿瘤的好发部位通常采用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下缘的平面上纵 膈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和后纵膈。
检查仪器设备是 否完好,物品准 备是否齐全,杜 绝安全隐
术前
严格执行安全核 查制度
7.小结
巡回护士
巡回护士要掌握巡回 流程,工作得心应手, 全程做好病人安全管来自理术中器械护士
器械护士要提前准备 好所有用物,熟悉相 关的解剖,精准快的 配合手术
7.小结
患者平安出入手术 室是我们的责任
患者康复是我们 的心愿
4.物品准备
5.器械护士的配合
1)提前20min洗手上台整理器械用物,与巡回护士共同 清点台上所有物品
5.器械护士的配合
2)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5.器械护士的配合
3)连接、检查及调 节腹腔镜摄像系统
5.器械护士的配合
4)操作孔位置
❖ 前纵膈肿瘤:取左侧或右侧第5、6肋间隙与腋中线交界处 做小切口为胸腔镜入口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目录
1
概念及相关解剖
2
临床表现体征和诊断
3
麻醉方式与体位
4
物品准备
5
器械护士的配合
6
巡回护士的配合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17期V ol.4, No.17, 2019147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黄漫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摘要】目的 总结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V ATS )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经验,提高手术配合效率,促进手术顺利完成,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手术过程以及护理配合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康复良好,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熟练默契的配合、落实到位的安全护理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剑突下入路;胸腔镜(V ATS );前纵隔肿瘤;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7.147.01前纵隔是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是胸外科多见病常见病之一,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1]。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开展,目前传统开胸手术越开越少,主要以胸腔镜辅助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为常见。

Mack 和Yim 等曾报道过,胸腔镜下经左胸或右胸前纵隔全胸腺切除有可能因术中肿瘤背侧视野不佳,只能沿单方面分离肿瘤,无法提供双边视野,导致前纵隔肿瘤背侧周围组织无法完全切除,需寻求新的手术路径来解决这一不足。

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施行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10例,效果满意,现将该手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施行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74,平均年龄40.6岁。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1. 引言1.1 背景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一个小切口在剑突下进行手术操作的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目前对于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和安全性研究还较为有限。

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评估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前纵隔肿瘤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手术方法对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并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与传统胸腔镜手术的优劣势,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手术选择,为前纵隔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与生存质量。

1.3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症,经过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前纵隔肿瘤,包括胸膜间胸膜瘤、胸腺瘤、淋巴瘤等。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疾病或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采用3D立体视觉系统,患者采取背卧位,全身麻醉下行手术。

术前进行局部消毒、隔离手术区域。

并在剑突下骨膜处进行1.5cm切口,插入单孔胸腔镜穿刺入路,移动器械升降器的控制杆,操作空间恢复器的制动螺丝。

观察、探查、统计并破坏性操作,肿瘤局部切除、淋巴结清扫及术野清扫,对手术区域进行止血、吸引、气管插管及引流等。

术后即刻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和安全性,记录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

随访患者至出院并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安全性评估。

2. 正文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年龄范围为18岁至65岁之间,均为经过严格筛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摘要】目的讨论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

方法对患者使用腔镜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结论术中应注意辨认重要的解剖标志,如认清楚上腔静脉、无名血管、膈神经、主动脉弓等标志,不得损伤。

避免不必要的大出血。

【关键词】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由于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所以纵隔内就可发生各种各样的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而以后者为多见,并且这些肿瘤又都有其各自的好发部位。

一、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前纵隔指心底大血管、心包前缘与胸骨之间的区域,包括胸腺、脂肪、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

常见肿瘤包括:胸腺瘤或增生、畸胎瘤、胸骨后甲状腺肿、淋巴瘤、生殖细胞瘤、脂肪瘤等。

胸腺瘤常表现为前纵隔实性占位,良性者边缘规则,恶性胸腺瘤则形状不规则,可有临近肺等组织的侵犯,可合并重症肌无力。

畸胎类肿瘤可分囊性(皮样囊肿)和实质性两种。

X线表现多为纵隔向一侧突出的半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有时畸胎瘤中可见到骨质和牙齿影。

侧位胸片上见包块于前纵隔。

胸内甲状腺肿块位于前纵隔上部,多数连向颈部,为圆形或梭形。

肿块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如发生粘连也可不移动。

肿块内可有斑片及斑点状钙化。

前纵隔肿瘤中以胸腺瘤及畸胎瘤常见,一般认为,肿瘤无外侵,包膜较完整且不伴有重症肌无力者可考虑应用胸腔镜。

对明显外侵的恶性肿瘤或有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或增生,采用胸腔镜相对困难或无法完成,可及时行开胸手术。

行胸腔镜纵隔肿癌切除术时的体位可采用侧卧位或半侧卧位,前者为完全侧卧,胸腔镜自第6肋间腋后线进胸,第7肋间腋中线为第2孔,第3肋间腋中线为第3切口。

2、3切口为操作孔,插入各种操作器械进行分离及切除,根据需要各孔功能可有变化,胸腔镜入路随即而定,有时为充分显露可做第4孔,主要是牵拉推开肺组织。

后者患侧作45°抬高,必要时摇动手术床增加暴露。

一般开3个切口,分别取第4肋间胸骨旁,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第4肋间腋中线附近,呈三角形排列。

单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25例

单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25例

单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25例周伟;张大发;聂军【摘要】Objective: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singl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resection of mediastinum tumor.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um tumor, treated by singl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une of 2013 and 2016, were included. In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placed in contra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and subjected to general anesthesia. Surgical incision of about 4 cm was made at the 4-5 intercostal space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midaxillary line for operation. Results: Operation was completed in the 25 patients without conversion to open chest surgery.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85±12.5) min(ranging from 52 to 128 minute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95±10.8) mL on aver-age(ranging from 50 to 220 mL). Chest drainage tube was maintained (3±1.6) days(between 2 and 6 days), and hospital stay (6.2±2.8) days(ranging from 4 to 8 days) . Follow-up in 6 and 42 months showed no relapse. Conclusion:Single-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 may be safe and possible for re-section of mediastinum tumour in certain cases.%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受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25例.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全身麻醉.手术切口选择患侧第4或第5肋间,取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沿着肋间做4 cm左右切口.结果:2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中转开胸.手术操作时间52~128 min,平均(85±12.5)min,术中失血量50~220 mL,平均(95±10.8)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胸管保留时间2~6 d,平均(3±1.6)d,住院时间4~8 d,平均(6.2±2.8)d.患者随访时间6~4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合适病例行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3页(P564-566)【关键词】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作者】周伟;张大发;聂军【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5纵隔肿瘤是胸部肿瘤的常见病之一,通常采用外科切除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胸骨正中切口和肋间切口,手术创伤较大,切口疤痕影响美观[1]。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作者:成建荣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2期【摘要】目的:研究經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前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指导。

方法: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关键词】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前纵隔肿瘤;临床效果;安全性前纵膈肿瘤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胸部肿瘤疾病,原发性肿瘤包括纵膈中各种组织结构产生的肿瘤及囊肿,临床治疗中常需要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术后还要实施化疗及放疗[1-2]。

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形成的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术后遭受的创伤较为严重,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很高,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均受到严重影响。

在胸腔镜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前纵膈肿瘤手术治疗的方式逐渐完善,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不仅能够保证肿瘤临床切除效果,凭借其术中创伤小的优势,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3]。

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前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指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范围为21岁~72岁,平均年龄(48.31±3.71)岁,其中囊肿36例,胸腺瘤19例,胸腺增生5例,肿瘤平均直径为(3.24±1.63)cm。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 第 5 卷第 5 期2018 Vol.5 No.576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李 雷(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胸外科,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开胸肿瘤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接受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治疗组在手术出血量、引流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率为40.00%,治疗组并发症率为0.00%,在并发症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纵膈肿瘤外科中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治疗,手术创伤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纵膈肿瘤;剑突;胸腔镜技术;开胸肿瘤切除术;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6.76.01前纵隔肿瘤临床发病率较高,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传统开胸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

随着胸腔镜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胸腔镜技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感染率低和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本文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今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6例,男性4例,患者年龄在46~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4±6.02)岁。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方面无巨大差异 (P >0.05),组间有对比分析价值。

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42例分析

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42例分析

【 关键词】 胸腔镜检查; 隔肿瘤; 纵 治疗 d i 03 6/i n17 —8 0 0 11. 4 o: . 9 .s. 100 . 1.1 2 1 9 js 6 2 0 【 中图分类号】 R 3 . 【 7 45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7 .8 02 1)114 —2 6 10 0(0 11-2 90
规清 扫两 侧 纵 隔 及 心 包 前 脂 肪组 织 。
随着现代胸腔镜手术的应用 , 为纵隔肿 相对 于胸心外科其他手术而言 , 纵
对于囊性肿瘤 , 囊肿较小时予 以整 瘤的治疗 开辟 了新的途径 。 个切除; 囊肿较大时, 为减少对 手术操作 视野的影响,以及防止囊肿分离过程破 隔肿瘤切除术是一种 “ 破坏性” 手术 , 不
通信 作者 : 余凯忠 ,E a : n y s m i b y@ l
s h .o o u c m

15 ・ 20
M o e Prcia e iie No mb r 1 ,Vo . , d m a t l c M dcn , ve e 20 1 123 No. 1 1
需要 “ 重建” “ 或 修补” 因此更适合在 胸 防止囊肿液外渗的 目的; , 对于取 出困难 疗 效 , 其在 纵 隔肿 瘤 的 诊 断和 治疗 中 使 腔镜 下操 作。根据本组 患者 治疗经验 , 的 肿瘤 , 通过 改进 标 本 取 出 技 巧或 适 当 发挥应有的作用 。 胸腔镜手术 治疗纵 隔肿瘤有 以下优点 : 延长手术孔 , 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目 () 1具有创伤小、 痛苦轻 、 恢复快及符合 前一般 认为, 巨大纵隔肿瘤不适宜胸腔
先 9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 、气 喘及胸痛等 胸 腺 囊 肿 时 按 照先 近 后 远 , 下 后 上 的 改善 。3例恶性胸腺瘤术后转放疗科接 非特 异 性 症 状 , 有肌 无 力 表 现 ( 限 原则 , 打 开 患侧 纵 隔胸 膜 , 离 出胸 腺 受放射治疗, 5例 局 先 分 至今无复发。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1T13:50:40.42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3期作者:付印,何俊明,楼国梁[导读] 目的:探究在前纵膈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技术的价值。

付印,何俊明,楼国梁义乌市中心医院,322000【摘要】目的:探究在前纵膈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技术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的80例前纵膈肿瘤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胸腔镜组40例。

常规组以常规治疗,胸腔镜组增加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胸腔镜组出血量较少,引流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12h、24h时,相比常规组,胸腔镜组V AS评分较低,不良情况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在前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中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疼痛感有效的降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前纵隔肿瘤为一种胸部疾病,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源于胸腺[1]。

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常见方法为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案多为开胸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的切除肿瘤,同时有效的保护隔神经及无名静脉[2-3]。

但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且伴有严重的疼痛,同时并发症较多。

而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手术时,对患者创伤性较小,有利于伤口愈合,且并发症较少,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良好的提高[4]。

本文探究在前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中以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进行治疗,旨在分析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回顾性分析80例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时间下于本院就诊的前纵膈肿瘤患者,分常规组、胸腔镜组,每组各40例。

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且平均年龄:(46.7±5.6)岁,其中34例为胸腺瘤,2例为纵膈囊肿,4例畸胎瘤。

胸腔镜组男24例,女16例,且平均年龄:(45.8±5.7)岁,其中35例为胸腺瘤,2例为纵膈囊肿,3例畸胎瘤。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配合护理课件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配合护理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概述 • 手术前准备 • 手术过程详解 • 手术后护理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护理体会与展望
01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 切除术概述
手术定义与目的
手术定义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是一种 微创手术,通过胸腔镜技术切除 纵膈部位的肿瘤。
手术目的
切除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患者 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手术适用范围
良性肿瘤
对于良性纵膈肿瘤,胸腔镜手术具有 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恶性肿瘤
对于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可用于探 查、活检或减瘤手术,为后续治疗提 供帮助。
康复指导
活动与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促进术后恢复,预防血栓形成 和肌肉萎缩。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改善肺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
营养与饮食
提供营养与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术后恢 复。
01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
总结词
出血是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最常见 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失血过多和休 克。
个性化护理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个性化护理将成为未来护理发展的趋势。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护理服务。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护理 效果至关重要。未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最佳的护理方 案和方法。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对并发症和安全性的效果研究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一种经皮内镜手术技术,通过一个小小的切口在剑突下进行操作,避免了传统多孔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在前纵隔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初步验证。

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感受上均有明显优势。

而且,术后并发症如感染、气胸等发生率也较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价值。

1. 减少术中出血量前纵隔肿瘤的切除手术常常伴随大量出血,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而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这主要得益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操作视野清晰,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出血点,避免大面积的出血。

2. 缩短手术时间传统的前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常需经历较长的手术时间,而应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这是因为单孔手术仅需要一个小小的切口进行操作,不需要频繁更换手术位置,操作更为简便、高效。

3.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传统手术方式常常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感染、气胸、出血等。

而应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单孔手术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低、手术时间短,术后创口愈合更快,粘连和感染的概率相应降低。

1. 术前评估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包括患者的全身情况、肺功能、心脏功能、纵隔肿瘤的性质和位置等方面的评估,以判断是否适合应用该手术方式。

2. 术中操作在应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时,需要重视手术操作的严谨性和精准度。

在手术过程中要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保障手术的安全性。

3. 术后监测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包括呼吸功能、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等方面的监测。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作者:吴伟斌曾贵青吕文强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9期【摘要】目的对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

方法 3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观察组(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各18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4.12±5.11)ml、术后引流时间(1.81±0.42)d、住院时间(6.74±1.28)d、术后疼痛评分(2.21±1.1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17.21±17.24)ml、(4.21±1.18)d、(11.23±1.95)d、(4.39±2.35)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剑突;单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33前纵隔肿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随着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胸腔镜在手术治疗纵隔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数患者治疗后获得了良好预后,改善了生存质量[1]。

文中随机选取3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对观察组的18例患者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相比行开胸肿瘤切除术治疗方案而言,对患者带来的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就此展开实验探讨,现将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3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本院胸外科自2014年5月~2015年4月接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将其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观察组(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各18例。

对照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41±5.48)岁,观察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3.82±5.51)岁。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摘除术16例报告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摘除术16例报告

2017年第21卷第19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119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摘除术16例报告钟斌,吴奇勇,童继春,张明,张科,袁卫东,袁凯,袁俊强,王烨铭,王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江苏常州,213000)关键词:胸腔镜;剑突下人路;前纵隔肿瘤;手术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7)19-119-02 D0I: 10.7619/jcmp. 20171903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剑突下入路电视胸腔镜 (VATS)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价值,现将 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一2017年2月行剑突下入 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摘除手术患者16例,其中 男9例,女7例;年龄21 ~ 63岁,平均(33. 1 ±4.2)岁。

术前常规行胸部CT、肺功能、甲状腺功 能等辅助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本研究经医院 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患者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 麻醉后,患者取“人”字体位,两腿分开;在剑突下 正中做2cm直切口,打开腹直肌鞘,从剑突与肋 缘交界处进入右胸腔,经此置入胸腔镜,并连接 C〇2气腹机,压力设定为10 mmHg,形成人工气 胸;在右胸腋前线第6肋间做5 mm切口,置入超 声刀,游离下前纵隔胸骨下端与心包前脂肪间隙 并进入右胸腔,在左胸腋前线第6肋间做5 m m ,入 。

术者 除心包膈脂肪,旁开膈神经0.5 cm,继续向上游离 纵隔胸膜至右侧乳内静脉,相同方法清除左侧心 包膈脂肪,游离纵隔胸膜至左侧乳内静脉,继续沿 胸骨后分离脂肪及肿瘤组织至气管及双侧颈总动 ,心 分 肿瘤 ,胸腺 ,,无名静脉后继续分离至气管及双侧颈总动脉,注 意不损伤汇集至无名静脉的甲状腺下静脉,完整 切除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通过剑突下的切口将 标本袋放置右侧胸腔,将肿瘤组织、胸腺及脂肪组 织放入标本袋取出,必要时可扩大剑突下切口;胸腔内创面止血,冲洗后膨肺,经两侧胸腔操作孔 置入软质引流管各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