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课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
一、中国民间剪纸概述
剪纸,又称剪花、铰花,多以窗花、喜花、礼花、刺绣花样和工艺品装饰图样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各民族最具民族性的艺术品种,它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抒发着劳动者的心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乡土文化.是通过刻或剪,对纸进行镂空处理产生的平面造型艺术。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民间传统节日最有特色,时年八节的各种庆典活动,均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古老的农耕文明生活中,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在与自然界作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数不清的民间风俗习惯与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发源较早、应用最广之一便是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扎根于乡土,流传广泛,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富人文信息。

其形象活灵活现,造型概括夸张,不受艺术框框限制,风格朴拙浑厚,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民情风俗各异,千姿百态,形成了剪纸风格之异彩,有北方剪纸与南方剪纸之分。

北方剪纸大多茁壮有力,粗犷古朴,南方剪纸秀丽纤巧,玲珑剔透。

郭沫若先生曾评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但这也非能一概而论,并非截然如此,如江南作品以纤秀精巧驰名,贵州的苗族剪纸却粗犷天真。

中国华南地区民间剪纸最优秀的代表,当属广东的潮阳民间剪纸与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品类多,有:衬料、写料、纯色三大类,因佛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上的商埠,经济较发达,故其剪纸产生方式和审美特质带
有浓厚的商品味,工艺性较强。

而潮阳剪纸则是与民俗生活共生共存,创作者是以农村妇女为主要群体,她们的创作属于“女红”范畴,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并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

是南方剪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筑潮阳文化的基石,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及海洋地域性特点。

中国剪纸2009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潮阳1997年被广东省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6月潮阳英歌、笛套、剪纸被列入国家级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潮阳剪纸被广东省确定为上海世博会“广东周”展演项目;2011年潮阳又被广东省命名为“英歌、剪纸、笛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纵上所述,足见潮阳文化底蕴之深厚及潮阳剪纸的影响力。

剪纸由于它的材质难于保存,古代实物几乎没存,产生于何年代已很难确切考证,然而,在散见于古代其它典籍中却常能窥见其身影。

如《史记》中记载了“剪桐封弟”的故事,它记述了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玉圭”赐给他的弟弟姬虞,从这个典故中可见剪纸最早可追朔至西周,又有“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句在我国西北地区流传至今的民谣,唱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没有创造出纸之前,早已在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薄性材料上剪刻纹样。

唐杜甫《彭衙行》诗“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李商隐《人日》诗“镂金做月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等诗句,折射出唐代将剪纸用于民俗活动已蔚然成风,可以说,剪纸的繁荣期应在唐宋时间,明清时期是鼎盛时期。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图像,已具备剪纸的特点,距今已1400多年这件作品看到的是以点为中心,由直线组成的几何形叠层,其花团饱满而通透,呈放射转盛开;16匹骏马造影雄健,分8组相向而立,又互相呼应;黑、白、灰层次清晰;内方外圆,曲直结合,构图
饱满、完整。

具有地域特色。

虽然潮阳剪纸何时发端,地方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潮阳剪纸应是从中原先民南迁入潮之后,带来中原文化并与当地民风融合而成并加以发展的。

从现保存实物的图样、应用功能、艺术手法等特点,可推断潮阳剪纸流行于明代而盛于清代。

二、潮阳民间剪纸题材的广泛性
潮汕地区无论是过节、还是拜神祭祖,都有非常活跃的民俗活动。

因时年八节有拜神、祭祖之分,故供品也
应节而多样化,伴随举办的艺俗游
戏,品类也多种多样,有“标旗、
英歌舞、舞狮、笛套音乐与赛活景
及唱大戏、皮影等等”,但不论是
岁时风俗,还是祭祀信仰,劳动人民都有祈求平安、吉
祥、幸福这一共同意念。

丰富的民俗活动推生了种类繁多的潮阳剪纸,造就了潮阳民间剪纸题材的广泛性。

动物走兽、花鸟虫鱼、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故事、市井百姓、民间游艺活动等都是其表现内容,基本上都应用于供品的美化,担任着礼仪教化。

不论是荤类的“鸡花、鸭花、猪肉花、鱼花、蛋花”等,还是素的“香菇花、木耳花、针菜花、腐枝花、花生仁花及各种生蔬鲜果花与粿品花”等等,皆系艺人们应物象及借物寓意创作而成。

通过这么多门类的潮阳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段,我们会发现这门没有文本记载,只是经口传身授,却能历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的神奇之处,她生生不息,扎根于乡土,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的民间艺术的本原意义。

于民俗活动中,人们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及对理想的追求,运用了借物寓意的象征手法,形成了潮
阳民间剪纸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表现样式。

二、潮阳剪纸的艺术表现风格
潮阳民间剪纸是潮汕文化的瑰宝,文化底蕴深厚,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株奇葩,是南迁入潮的中原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于本地域溶合下得以保存和发展,与本土文化在岁月的变迁中潜移默化,长期熏陶而相生相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色。

色彩艳丽的纯色纸(多以红色纸为主)与特制的尖嘴小剪刀,民间称“铰指”,是传统的潮阳民间剪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质条件。

聪慧的先民合理的运用剪纸艺术语言符号“锯齿纹、月牙纹、点纹、叶纹、水滴纹、云纹”用剪刀将纸进行减量、部分剪去,同时与“阴剪”结合使
用。

使单色纸面上层
次分明,疏密有致。

“锯齿纹”和“月牙
纹”是剪纸造型中典
型的艺术语言符号,
几乎可用于所有物象的表现。

多用于造型局部与结构的处理,在虚实(黑白)关系中起中间层次的作用。

经过剪刀“一丝不苟”的取舍提炼,使作品更加完美,尽显潮阳剪纸的风采与浓厚的刀剪味。

如廖壮平藏的《蝙蝠》,佑嫂的《喜寿双全》鸡身花,这种特殊的技巧,决定了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疏密得当,结构严谨,刀法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等艺术特点。

潮阳民间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均世代沿袭相传,或纪念、或寓意、或祈求,形成民俗蕴义,是潮阳民俗之特色,是历史的积淀,是乡土民俗的结晶,也是潮阳剪纸产生与传承的载体,而“供品花”则是潮阳剪纸传承的源泉,先民们
为了表达对子嗣的企盼,对“福、禄、寿、喜、财”的渴求等心愿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谐音、借喻、变形、比拟、综合概括”等手法完善的表达出来,着重于寓意吉祥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潮阳剪纸的表意性和符号性。

并且于特定轮廓内采用平面散点透视法,常把两个以上寓意吉祥的物象及书法密契结合,融嵌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显得单纯、明朗、并富有装饰性,显示了艺人超凡的想象力和驾驭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表达了艺人善良、朴素的思想感情,更彰显出潮阳民间剪纸“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花中套花”的艺术手法。

潮阳供品花剪纸占主要位置的荤类,以“猪肝、鱼、鸡、猪肉、鸭、龙虾”及素类的“团、豆心、红壳桃粿、石榴粿、发粿、甜粿”等为题材的剪纸。

荤类的多采用对称构图,且在对称中求变化,纹样按不同
用途做不同处理,猪肉是潮俗荤类中不可少的,从甲骨
文“屋内有豕”为“家”可以看出,猪在远古就是汉民
族最重要的家畜,其长相肥硕健壮,浑身是宝,“蹄”与
“题”谐音,故在民间猪被视为旺财吉祥物,有“丰收、
金榜题名”等寓意,潮俗许愿求“子嗣功成名就”实现
时,答谢神恩要用“猪腿”,表示已经“金榜题名”了。

《猪
肉花》这类作品都是以“半月形并如意状拐子云纹”勾画出
主体轮廓,用于婚俗喜庆及产男孩“吊丁”时用,“双喜”
突出主题,并饰以“梅花、喜鹊、回纹”等吉祥纹样,寓意
“喜上眉梢、喜事连连”,用于祭拜及贺寿的,中间常用“福、
禄、寿”突出主题,再饰以吉祥花草与藤蔓、古钱纹、喜鹊
等,寓意“福寿绵长,喜禄(乐)不断”,用于祈求与答谢“丰收、出海及身居
异乡的亲人平安”的则以“龙为主题”,因“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兴云布雨,利益万物,顺风得利。

作品烘托出艺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愿望。

鸡为潮俗荤类五牲供品之首,鸡喻阳、喻男,有送子的寓意,“鸡”与“吉”谐音,鸡冠的“冠”与“官”谐音,潮俗姿娘出嫁回娘家,女家要送二只小鸡,预祝生男孩,而生男孩后于次年元宵节要举办“吊丁”礼俗,潮语叫“做丁酒”,外婆家要送来大红烛、鞭炮、酒、大吉与公鸡,这些俗礼是来拜老爷的,是外婆家预祝小外孙一生平安、顺利长大成才。

《菊瓶鸡身花》这幅作品用“套云拐子”勾画出轮廓,中间用花瓶(平安)、孔雀毛即“红顶花翎”,是一品官的标志、书卷、笔为主题,上下、左右饰以“牡丹、梅花、莲花、菊(举)花”,用“菊花叶”有节律的叠映作为鸡花的结尾,不但为审美增添一分亮色,且寓意更概括,整件作品寓意“四季平安、科举得中、官上加官”,这帧作品主要用于“吊丁”、“事业有成与仕途得利”许愿及还愿的五牲供品鸡身上。

民间有一语“多子多福”,因鱼多子,故受到崇拜,被视为吉祥物,取其谐音又有“连年有余”、“年年(鲶)大吉”、“家家得利(鲤)”。

《鱼花》这件作品鱼的头部用阴剪手法,显出硕大饱满,鱼尾则用阳剪剪成波纹状细线,表示鱼的生活空间,中间用“佛手”和“石榴”组成鱼身的主体,寓意“多子多福”,常于用婚庆。

农历三月初三为“招财爷诞”,要用鸭作供品,鸭总是伸长脖子览食,意为把财源从四面八方招来,而“七巧节”拜一只清蒸鸭,即是鸭能吃去杂物,象征保佑小孩平安。

《鸭身花》这帧作品,作者巧妙地将鸭嘴处理为一顶古代官帽,鸭身用长体“寿”字,两边用阳剪刻划二蝶合抱“寿”字,寿字下部变为祥花瑞草纹,下部用一颗“佛手”作为鸭花的结尾,整体作品有福、禄、
寿全之寓意。

龙虾一般用于大型的“游神”赛会上,《龙虾花》大体对称构图,在龙虾身每节上套有龟纹、万字纹、莲花、佛手等吉祥纹样,有“长寿富贵”之意。

潮俗供品的粿品之剪纸花是作为节日祭品的贴盘花,随粿品变化而形状各异,用圆形、棱形、石榴形、桃子形等,“团”是粿品之首,利用粿馍做成“蘑菇状”,再以剪纸花饰之,顶端饰圆形的“团花”,四周有序的饰上戏曲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于空隙处填饰“花鸟虫鱼”等小件之剪纸,内容丰富有趣,寓意吉祥,“团花”是在特轮廓内套上“回纹、古钱纹、书法及吉祥花草等,造型生动,构图饱满,这是寓意圆满的意蕴。

戏曲人物剪纸中,抓住典型人物的造型,刻划人物性格,
以写意手法大胆夸张,不为写实束缚,人物刻画以线见长。

苏六娘故事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桃花过渡》是桃花奉命到西胪传信陪小姐苏六娘
回家于渡船上与渡伯斗歌仔的情景,这更是脍炙人口。

这件剪纸
作品表现的是桃花喜颜悦色不停的转动着雨伞及渡伯不愿认输的
情景,刀法凝练、生动,把人物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剪纸《八
仙骑八兽》取材于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八仙过海》,这
套作品以纤细却遒劲奔放的线条勾勒出八位仙人与坐骑形态
各异,繁中求简,求变化,或吹着笛子、或托着法器,气氛既热闹又和谐,刀刀切入,丝丝入扣。

英歌舞被视为艺俗游戏活动中吉祥的象征,具有驱邪的魅力。

《英歌舞》这幅剪纸表现出演武者手执二木棒,于气势磅礴的锣鼓声中腾跃前进,舞出吉祥,舞出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