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福利
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举办各种公共福利设施, 发放津贴补助,进行社会服务及兴办集体福利 事业。 目的:增进居民福利,改善国民物质文化生活 对象:全体公民 资金来源:国家、社会群体
论》提出了国家干预,通过累进税、社会福利
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充分就业。
4、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论:1942年,“贝弗里
奇计划”,社会保障主要由三项构成,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原则共计六项。
二、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其主要的贡献是指明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来
源——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3)改革阶段(1978-今)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福利国家危 机”。 表现:第一,社会保障开支过大,政府财政 负担过重。第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膨胀, 效率低下。第三,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 了国民的惰性,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的竞争力。 调整措施:(1)增收节支;(2)多元化福 利供给。
(2)发展阶段(1945-1978)
以二战后全面实行普遍福利政策为标志。 贝弗里奇报告:(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即所 有参加保障的人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税,支付 同等数额的保险金;(2)政府统一管理保障项 目的原则,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 (3)应为被保险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 障,而无需其他救济和资助;(4)社会保障范 围以全民为对象,保障项目要涉及生活必需的 各方面,享受救济津贴的时期以需要为标准, 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排版)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一节概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它由非正式制度发展到正式制度,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演变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考察社会保障的实践史及其在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剖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不同实践模式,对修正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及技术选择方面的失误,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地发展下去,意义重大。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源远流长,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恤孤等措施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源流。
不同时代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在不同的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考察社会保障实践史,科学划分社会保障的不同发展阶段,是认识社会保障客观发展规律和构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须的。
(一)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原始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社会。
每一阶段都只具备适合本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需求的社会经济基础。
任何超越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都将带来不良的后果。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在农牧社会,农民依赖于土地和家庭,只需要救灾和济贫;在工业社会,工人需要各种社会保险;进入发达社会后,国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又将全面、普遍地增长。
越是发达的社会,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愈多,社会保障制度也越健全。
3.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因为政府介入的程度与介入的方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
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 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 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 导向作用。 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 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 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
存在不同的见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
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
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 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
与初步改革时期。
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 。 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
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
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习题与(附答案)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一、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标准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二、单项选择1、“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A、1601年英国《济贫法》B、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C、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2、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B、消除贫困C、保持社会稳定D、社会保障制度3、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A、自助者公助B、权利和义务对等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D、维护社会稳定4、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法国B、德国C、英国D、瑞典5、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美国D、瑞典6、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A、7%B、8%C、10%D、15%三、多项选择1、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是指()A、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B、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C、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D、社会化管理2、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目标为()A、促进经济发展B、充分就业C、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D、保持社会安定3、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A、市场的供求机制B、计划预测机制C、风险机制D、社会公平机制4、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的表现()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B、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C、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D、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5、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特征有()A、强制性B、基金性C、保障性D、普遍性四、判断改错1、“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1886年英国的《济贫法》。
2、社会保障水平应尽量满足公民的生活要求,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社会保障概述 PPT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 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立法保证全体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达到调适人们社 会关系的一种制度。
一、强制性; 二、社会性; 三、互济性; 四、福利性; 五、公平性。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立法范畴不同; 基本属性不同; 资金来源不同; 对象和作用不同; 管理体制不同。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强制加入 非营利性 社会效益有限 依法实施的政府行为 接受国民监督 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 重视社会的公平性 根据法定权给付 部分积累式 对经济变动抵抗力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养老保险 第四章 医疗社会保险 第五章 失业社会保险 第六章 工伤社会保险 第七章 生育社会保险 第八章 社会救助 第九章 社会福利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体系和功能
(1)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
(2)社会成员在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具 有社会性;
(3)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具有社会性。
三、互济性
互济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接济。 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图:
总收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费 用+社会积累
四、福利性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
社会保障的目标和作用,最终也在于促进社会 公平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体系和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系列 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疾病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2.内容A.对象——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是只对部门成员或部门项目)B.责任主体——国家(、企业和社会)C.目的D.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3.基本特征 A.保障性;B.强制性;C.社会性;D.互济性;E.公平性;F.福利性。
4.目标基本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较高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发展5.功能第一,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具有调节和平衡功能第二,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和自动稳定阀、对投融资的调节、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第三,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三个层次,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具有济贫作用;二是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防贫的作用;三是福利生活保障,具有提高作用还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总之,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起到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和类型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
其中:社会救助——最低目标——最低的生存需要社会保险——基本目标——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福利——最高目标——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2.社会保险A.概念B.特点a.强制性;b.资金筹措的多样性;c.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d.资金使用的预防性C.内容a.养老保险(涉及面最为广泛);b.失业保险(最为基本);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e.生育保险3.社会救助A.概念B.特点一是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一是自然灾害求助,二是失业破产救助,三是孤寡病残救助4.社会福利A.概念B.特点一是国家和社会的直接责任性二是显著的普遍性三是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三、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一是收入保障计划—一现金支付的形式二是实物补助计划——服务的形式四、社会保障的类型5.按管理方式分:政府机构统一管理、公众机构管理和私人机构管理等模式五、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1.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2.福利经济学理论3.新福利经济学理论4.凯恩斯主义理论5.民主社会主义6.新自由主义7.中间道路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萌芽时期(15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英国《济贫法》2.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4.改革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个时期)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一是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二是由国家法律强制实行的项目: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三是遵循自愿原则的项目(以盈利为目的):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投保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6点)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第二,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第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还有待建设;第四,从社会福利方面来看,各项社会福利事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专题国家的力量—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济贫法》(亦称《旧 济贫法》)
例如,规定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 标志社会救助制度的诞生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社会背景、制度安排
为了解决圈地运动所产生的的流离失所的农民生存问题和社会动 荡,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 第一次依法明确了国家克服贫困的义务和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项目的责任。
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1889年德国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一次明确国家
瓦解自然经济、失地农民
扶贫义务
初步发展时期
强调公平但忽略 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
(1890~1952)
苏联 低工资、高福利
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法制化、专业化
经济危机
1935年美国 劳资矛盾 《社会保障法》 凯恩斯主义
基层员工收入很
低 极其高风险
死亡率超过了死囚
黑帮会给“殉难者”发放抚恤金
电影《教父》剧照
阻止叛变
树立好的形象
“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 ”
1 7
文卡特斯《黑老大的一天》
Sudhir Venkatesh
《Gang Leader for a Day》
美国著名印度裔社会学家
胡萝卜:一整套的社会保险法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 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 ——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合并为:1911年《帝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17
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是英国实行的济贫法。 1、旧济贫法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 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强制他们去劳动;为老人、盲人建立收容所; 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 从比较富裕的地 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危机的经济; 二是救济大规模的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也称 “3R(Recovery, Relief, Reform)”。 •“罗斯福新政”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以复兴和救济为主,通过与 私营企业的密切合作刺激经济复苏,鼓励“物价上涨”,促使利润增加,并用 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落入可以刺激复兴的集团手里;1935年到1939年以改 革为主,通过把购买力注入到特权较少的人们的手里,并且用“社会保障制度” 的方法担保他们的未来,以使全国经济转变为持久的复兴。
• 政治学者也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甚 至关系到党派竞争和政治家个人的前途,而将其划归政治学 范畴。
14
•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若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 基础之一。 •首先,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 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再次,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 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业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 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坚实 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1 社会保障的定义1.2 社会保障的目的1.3 社会保障的分类1.4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1.5 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第二章:社会保障项目2.1 养老保险2.1.1 养老保险的定义与目的2.1.2 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2.1.3 养老保险的缴费方式与计算方法 2.1.4 养老保险的领取条件与金额计算 2.2 医疗保险2.2.1 医疗保险的定义与目的2.2.2 医疗保险的参保条件2.2.3 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与费用比例 2.2.4 医疗保险的报销流程与规定2.3 失业保险2.3.1 失业保险的定义与目的2.3.2 失业保险的参保条件2.3.3 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与金额计算 2.4 工伤保险2.4.1 工伤保险的定义与目的2.4.2 工伤保险的参保条件2.4.3 工伤保险的事故认定与待遇计算 2.5 生育保险2.5.1 生育保险的定义与目的2.5.2 生育保险的参保条件2.5.3 生育保险的待遇计算与领取条件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3.1 社会保障基金3.1.1 社会保障基金的定义与作用3.1.2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来源与管理机构 3.1.3 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与监管3.2 社会保障机构3.2.1 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责与组织架构3.2.2 社会保障机构的服务内容与流程3.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3.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3.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3.3.3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挑战与问题第四章:法律法规及注释4.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4.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社会保障登记申请表格附件2:社会保障待遇申请表格附件3: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解读材料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险: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在生老病死等特殊情况下的经济权益,建立的经济互助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本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体系和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提供一个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意义本章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保障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通过介绍社会保障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保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原则与价值观本章探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同时,介绍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观,如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和价值观,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体系与组成部分本章介绍社会保障的体系和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学生将了解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相互关联和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本章分析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趋势和挑战,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国际比较与借鉴本章介绍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第六章:社会保障实践案例分析本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保障问题。
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准备。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体系和发展趋势。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国际比较,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章 社会保障
区别: 项目 主导方式 适应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形式 单位化 社会化
国家—单位 中央政府政 保障制 策主导 国家—社会 国家立法主 保障制 导
四 、 中 国 社 会 保 障 历 史 上 不 该 忘 却 的 大 事
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年颁布 1978年制定104号文 1978年制定104号文 年制定104 1993年和1994年 1993年和1994年 年和1994 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 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理论与主张: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特点
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 20世纪30年代 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国家 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 制度转型的简要历程
第一阶段(1986 1993 1986—1993 1986 1993),重点是为国有
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国家—单位 保障制在延续,但国家—社会保障制开始生长。
第二阶段(1993 1997 1993—1997 1993 1997),社会保障成为
(1)更适应社会需求 (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 (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改革方法:开源; 改革方法:开源;节流
小案例
“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 ” 新的改革趋势?
20世纪60年代起 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 世纪60年代起, 从20世纪60年代起,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 • 20世纪70年代末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 世纪70年代末, • 20世纪7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 机。 • 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 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 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 改革,推行“新制” 改革,推行“新制”。 • 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 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 年军政府公布的《 • 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 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 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 • 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 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 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能 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 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 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案例一:看外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
一般而言,一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收入差距最为明显。
各国缩小收入差距的指导理念●初次分配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培育中产阶级。
欧美国家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美国、加拿大政府通过实施有关最低工资、工资支付、同工同酬、加班工资、休假权益等法律法规规范初次分配。
上世纪90年代,英国税后基尼系数由税前近0.5降至0.37。
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幅度缩小。
●再分配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网”。
(1)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
(2)以低收入者为重点。
法国的家庭补助金明显向最贫困者和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倾斜。
(3)逐步扩大覆盖面。
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5%以上,很多国家接近100%。
●重视教育,创造“机会公平”的社会氛围。
瑞典、德国等均注重教育投入。
德国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
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从2003年起实行名为“面向人人的大学”的改革计划。
各国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做法●实施税收调节。
以个人所得税方式直接调节。
据统计,瑞典的中等收入者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1%,大公司经理则为60%至70%,最高达到85%。
在发达国家,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奢侈品、化妆品,享用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都算作高消费,要征收高额的特别消费税。
国外遗产税税率都很高,日本继承税税率共分13个档次,从10%到70%。
●鼓励公益捐赠。
巴西对出资赞助教育的企业以税收减免。
●完善法律保障。
严惩偷税漏税。
日本对违反税法、不按期足额缴纳税款者,采取严惩措施。
打击寡头,限制非法致富。
在俄罗斯,80%的财富集中在占国内人口不到4%的寡头手中。
普京主攻伊始就让有关部门调查寡头们的经济活动,收集他们违法犯罪的证据。
●开发落后地区。
德国在宪法中就规定,国家必须保持各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一致性。
“城市化辐射”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以立法形式将其2/3的贫困县划入137个经济开发区,要求每一个经济开发区建设几个新兴城市,使之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中心。
1960年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产业化推动模式”。
日本于1960年提出在北海道、东北等落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这一带发展成为可与京滨、阪神等工业地带相匹敌的大规模重化工业地带。
“特种产业带动”模式。
日本政府将奶牛饲养业作为北海道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专门制定“奶牛饲养振兴法”,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鼓励多渠道增加对奶牛饲养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基地。
●实行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政策是平衡地区收入差距的核心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证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大致相同。
支持目标是地方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意大利每年将中央财政收入的1/3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其中2/3是专项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文化教育、职业培训、住房供给、医疗卫生等事业。
财政支付直接“落地”到个人。
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免费向各村提供300袋水泥,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并帮助改建厕所。
●增加就业,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
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实施对下岗职工补贴制度。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韩国、印尼和马来西亚还十分重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与培训,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财政支持就业。
韩国政府为使失业减少到最低程度,向中、小企业提供补助,帮助它们稳定经营和保留员工。
印度政府拨款推进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严格实行最低工资以及加班标准制度。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2期作者:梁建武结合以上材料,思考并回答:1.以上哪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指导理念和具体做法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现?2.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有哪些措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案例二:俄罗斯福利改革引起社会震荡2004年8月8日,星期日,俄罗斯议会上院,即179个席位的联邦委员会,以156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关于改革现存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律修正案。
尽管联邦委员们的态度鲜明,这项法案却被观察家们普遍认为是普京总统任内最富争议的一项改革举措,更有西方媒体称它是“普京最失民心之举”。
自从普京政府今年4月向议会提交这项修正案以来,俄罗斯全国反对的呼声不断。
莫斯科、圣彼得堡、顿河罗斯托夫等30多个大城市已经爆发了针对这项法案的游行示威。
在莫斯科的多次示威中,成百上千白发苍苍的退休工人和伤残老兵或全身缠满绷带,或戴着口罩,坐着轮椅,他们高举苏维埃时代的红旗,手中的标语牌上写着“种族灭绝”、“希特勒毁了我们的青春,叶利钦和普京毁了我们的晚年”等等字样。
改革法案备受争议这项受到强烈反对的法案的内容,是改革俄罗斯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发放现金代替原有的项目繁多的免费服务。
如果经普京总统签署生效,它将修改多达196条俄罗斯联邦法规,另外废止55项法规,直接影响到3200万老龄和弱势人口的福利待遇。
这些人群占俄罗斯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包括二战老兵、伤残军人、孤儿、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幸存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受害者,以及前苏联历次政治运动中遭迫害者等等。
目前,他们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免费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免费药品和疗养、低价使用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
根据这项改革法案,自2005年1月1日起,以上种种免费享受的福利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将是政府以卢布现金形式发放的补贴。
据俄罗斯文传电讯社报道,每位受益者都将得到450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3.53卢布)的基本现金补贴,并根据他们的身份另外获得650卢布至1550卢布不等的额外现金。
另外,自2006年起,受益者还可以自愿选择继续接受现金补贴,或把450卢布的基本补贴转换为“一揽子社会福利包”,其内容包括免费使用市政交通,类似医疗保险的有限免费药品及疗养等。
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些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俄国居民反对社会福利的货币化改革。
反对者们害怕,以现金代替免费服务会导致他们享受的福利,尤其是免费医疗和药品的大幅缩水。
一些经济学家为接受福利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福利待遇最高的前“苏联英雄”为例,他们目前每年享受价值18.9万卢布的服务,而在货币改革后每人每年只能领到4.2万卢布的补贴。
另外,新法案规定的补贴数额没有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
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通胀率至今让多数俄罗斯人心有余悸,直到今天这一数字仍然高达10%以上,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弱势群体的担忧——随着卢布的日益贬值,发到手中的现金补贴将越来越“不值钱”。
但从起草法案的普京政府的角度看,现在实行货币化改革有充足的理由。
“社会公正”是克里姆林宫打的第一张牌。
无论是福利改革争论各方还是西方观察家,至少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俄国现有的福利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享受多数福利待遇的是中产阶级,而不是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世界银行不久前提交给俄罗斯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俄罗斯最贫困的20%人口只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全部福利内容的20%左右。
而在福利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这部分人口应当享有绝大部分国家福利。
俄罗斯在这方面甚至不如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哈萨克斯坦。
从这个角度讲,克里姆林宫的改革举动本应得到民众的支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普京政府提出的另一项改革目标,提高福利体系的效率和反腐败,也许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众的担忧。
法案的支持者们认为,实行货币化更有利于监督福利发放的执行情况,防止政府机构的层层截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在广大边远乡村地区,退休者和老兵们根本享受不到法定的免费公交等福利措施,因此还不如变成现金发到他们手中。
但抗议者们说,他们早已对高度腐败的官僚机构不抱任何希望,谁又能保证货币化改革不会导致更加猖獗的贪污?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莫斯科街头采访了一位示威者,75岁的二战老兵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
“我反对现金补贴,”他说,“这根本就是个大骗局。
我不信任政府,他们整天欺骗我们。
”更让弱势人群们不满的是,普京总统在7月签署一项法令,规定全国200万联邦公务员将保留他们现有的福利待遇,不受货币化改革法案的影响。
对此,“祖国”党团的杜马议员谢尔盖·格拉捷夫批评说,联邦政府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推脱社会责任。
克里姆林宫曾经解释说,实行货币补偿后俄国全社会的福利支出将从改革前的400亿卢布增加到1700亿卢布,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他们实际能够拿到手多少钱。
法案对于俄联邦政府和联邦主体,即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分配规定,更是引起广泛批评。
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和89个联邦主体各自承担货币改革后福利支出的50%。
但多数联邦主体财政紧张,观察家们认为他们根本无力承担更多的福利支出。
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法案在联邦委员会通过后很快就将被递交给总统批准,普京须在收到法案起两个星期内决定签署与否。
8月9日,星期一,俄罗斯数十个人权组织征集了8万个签名,请求普京总统在最后一刻否决这项法案。
势不可逆但克里姆林宫推动福利改革的决心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经济专家、副研究员李福川博士一直在关注俄罗斯福利改革法案的进展。
“普京几乎没有可能回心转意,” 李福川对《财经》说,社会福利改革是普京一贯的主张,在2003年第一届普京政府就提出过类似的改革举措,为避免在今年年初大选中失去民心才暂时搁置。
普京政府改革的意图明确:货币化改革使居民手中现金增加,刺激内需增长,有助于经济发展,达到普京政府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十年翻一番的目标。
由于增加了可计算、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也有利于至少在统计数字上达到政府提出的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另外,通过福利改革对联邦和地方政府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减少联邦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实现联邦战略目标。
李福川说,普京今年3月连任以来出现了空前有利的改革时机:一方面,国际油价居高不下,联邦政府预算已经连年盈余,因此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货币化改革。
另一方面,支持克里姆林宫的统一俄罗斯党已经在议会下院(国家杜马)中掌握绝对多数席位,普京政府的改革法案在议会投票中不会遭遇反对派任何有力的阻击。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普京政府在今年4月起草法案,7月2日经国家杜马一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