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创造访问条件 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提问的三种形式: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掌握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注意事项:宜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然、节制 调查座谈的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主持调查座谈 主持调查座谈的技能 强调现场采访的原因 强化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悉心闻取线索 重视视觉功能 适时调节音强 着力训练听力 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坚持当场纪录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记录的注意事项 实 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一、创造访问条件 1.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任何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并服务于活动前和活动中。 (2)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2.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内容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①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②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分为三个步骤: ①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 ②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简述题(共5题,共30分)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①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相同;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2.B途径 答:B途径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之一。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在这一派的理论中,许多概念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借鉴过来的,如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如下。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B途径主要来自商学院,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3.政务公开 答:政务信息公开是指政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的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并方便社会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就我国而言,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按照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不收费原则和责任原则来进行。 4.政策问题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让某些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直至上升为政策问题,往往不是少数个人行动就能奏效的。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新闻采访》考试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总课时:总课时54课时,其中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 考试对象:适用于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本科 考试方式:笔试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 新闻采访与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知识的主要课程。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考试基本要求 1、通过的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环节在整个新闻活动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要求学生了解采访的概念、特点和实施形式和基本要求,理顺采访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采访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机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提问技巧、现场观察和采访笔记的记录方法,提高新闻采访的效力和效率。 4、对时下流行的新闻专访应有全面的了解,注意相关的采访、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5、通过对消息及分类消息的的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消息的总体写作规范,还要强化常用的消息类型的写作训练。 6、通过对深度报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任何一种新闻体裁都有其兴起的背景、演变的规律,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对规律的探索上。 7、精确新闻报道和组合报道是目前新闻界比较实用的两种新闻报道方式,要求掌握它们的具体写作要求以及写作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分值 1、笔试(120分钟,满分100分) 主要包括:1、客观型试题:(25分) (1)单项选择题或填空题15 分 (2)判断题10分 2、主观型试题(75分) (1)名词解释8分 (2)简答题12分 (3)应用题25分 (4)论述题30分 四、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新闻采访课

第一章记者和新闻 记者的职责:捍卫公共利益。 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 好记者: 坚持正义、报道真相、专业水准、职业操守。 悲天悯人,人文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 坏记者: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敲诈勒索、丧失底线…… 记者笔下是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是人命关天, 记者笔下是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是毁誉忠奸 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诗人的激情、作家的叙事能力、哲人的思辨能力、法家的公平正义以及婴儿一样的心灵。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对社会正常节奏的破坏。 新闻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新闻是社会的大脑。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 “新闻者,乃大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发生之事也”(徐宝璜) 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值得加以报道的一种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点:或是受众最感兴趣之处,或是材料中最有报道价值之处,或是新闻事实中最特别之处,或是最重要之处的事实。 新闻点:就是新闻的亮点、卖点。 一、判断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 1、时效性 2、新鲜性(反常性) 3、接近性(1)地域接近性,关注身边的事; (2)心理接近性,如职业、年龄、利益等等。 “外地新闻本地化”“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利益性 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尤其需要注意报道与受众心理的距离,比如报道一项重要政策,就要考虑与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关系,以增加报道的贴近性,否则就会淹没或损害新闻的重要性,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4、显著性:明星、名人、著名企业、胜地、国家 5、重要性:政治(政策)、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灾害。 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6、趣味性 7、人性化: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越有新闻价值。 越是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主题、坏蛋主题、大团圆等),越有新闻价值。 8、冲突性:事件冲突越大,越有新闻价值 1.竞技。如体育 2.论战。观点各异 3.商业竞争。 4.外交斡旋。 5.战争。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

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6、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标志) 背景:第一、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如何对项目作出贡献。 第二、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以及政治学的范围,而达到了更广泛、更综合的跨学科的程度。 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产生标志: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选择题) 美波齐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选择题)(主要掌握人物、著作、及代表性的观点)

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1122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分:3学分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4学时,理论讲授36学时实践18学时 适用对象:适合新闻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采用教材: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采用主要参考书: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 2、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刘明华,徐泓,张征著:《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美)特德怀特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新华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 新闻采访与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知识的主要课程。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新闻采访是新闻业务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新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一项重要业务技能。因此,该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新闻学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以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时数] 1学时 [目的和要求] 了解:(1)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 (2)新闻传播的责任 掌握:(1)新闻采访的定义 (2)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 教学重点和难点:(1)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责任(0.5学时) 一、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 新闻传播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真实客观性,一层是渗进了人的主观性。 1、神圣严肃的新闻娱讯化。 2、另一种危机出现在那种视新闻传播为简单搜索事实的观念及其行为里。 二、新闻传播的责任 1、对不公平现状进行抗争; 2、对污浊心态进行抨击与鞭挞;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教材辅导书笔记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 采访对象的分析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访问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 访问的前提首先要选择并找到权威的采访对象。所谓权威的采访对象是指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和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是指事实的当事人、事实的目击者和参与者。 (1)采访一个事件,要找到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 (2)做一个工作报道或经验性报道,要去寻找主持这项工作或创造这个经验的人采访。 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访问的前提: 权威的采访对象 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 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中介型的采访对象 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 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 为社会代言的心理需要 研究人们接受采访 代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诉求 的心理需要 交往的需要 满足内心要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 权力阶层的采访对象 向媒体调查提供信息的人 接受采访的顾虑和 各类专家 拒绝接受采访的原因 被媒体表彰的先进人物 面对年轻记者 对于小媒体的记者 采访对 象的分析

(3)报道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最权威的采访对象是这个人物本人。从侧面去采访这个人物的事迹,要找这个人物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爱人、孩子、父母、邻居等。 2.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1)各类专家. 在采访一些专业问题的时候,相关的专家常常被认定为权威的采访对象,因为专家对本行业的知识比较丰富,也掌握比较完整的背景材料,所以其在认定事实和评价事实方面较一般人具有权威性。 (2)相关方面负责机构 相关方面负责机构是指对某些新闻事件有行政领导关系的官方发言人。 二、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根据与报道处于不同利益关系这个角度,对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加以分析,采访对象可分成五类: (1)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 这类采访对象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常常比较信任记者,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他们往往主动满足记者的要求,主动提供材料,主动解释质疑,而且主动提供新的线索。 在面对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记者容易犯毛病,如“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了解。 (2)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 这些人因为在社会上陷入了困境,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迫切希望通过媒体把他的问题反映出来,以便使自己脱离困境。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 更加重视目标的设计更加重视目标的运作 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 的手段 更加关注过程、程序以及内部取 更加关注结果、责任以及外部取向向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 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以及收费困难 ....等特征 ....、自然垄断性 .......和非排他性 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 .....、收费困难、规模效 ........ ...、自然垄断性 益大、 ....... ...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 ... 法治、负责、透明、有效 ...........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年03月30日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 (4) 1.教学设计 (4)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 (9)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1. 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涉及到基础写作等课程,而学生实际新闻方面的知识甚少。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有的放矢的编制教学计划。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放在采写方面。对理论性质的内容尽量进行删减、压缩,突出采写方面的实训。在实训方面则是放在课后学生对项目的采写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部门改革)【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13章公共部门改革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改革 答:公共部门改革是指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政府职能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 3.行政体制 答: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关于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又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政研

究与行政发展实践也就存在不同的着力点。一般而言,在创建社会主义理论和取得社会主义政权时期。比较多地从政治层面上思考问题,因而较多地重视行政体系政治层面的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比较重视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技术层面上思考问题。因此,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既要强调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要从技术层面上完善和改进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等问题。 4.业务流程再造 答:流程再造是指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和文化等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流程再造的优点:a.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流程再造技术可以提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b.帮助组织应对风险和变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创造性的新途径,使组织能够在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革中生存。流程再造的缺点是:公共部门的成本难以量化,难以评估提高服务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与企业相比较,在政府机构中打破部门界限和壁垒难度更大。 5.法治政府 答:法治政府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而言,法治政府意味着: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把机构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坚持和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6.服务型政府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一、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对新闻采访的诠释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形式 (1)个别访问 (2)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2.性质 (1)常驻 (2)突击 (3)交叉 (4)巡回 (5)隐性 (6)易地 (四)新闻体裁 1.消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体裁。 2.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新闻事 件的体裁。 3.二者区别: 消息通讯 对象:事人 手法:叙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人称:第三人称第一、第三人称 结构:单一多样 篇幅:短长 (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写作为采访提供经验。 3.采访是写作的来源。 4.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新闻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是新闻传播实务和理论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新闻报道的有又一次成熟;标志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有利于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新闻导向正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显性策划。 2.隐性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矫正 三、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 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迅速吸引受众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美]密苏里学院,范红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6、[美]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1-1 7、[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布雷迪著,范东生译《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美]杰里·施瓦工茨著王蕊/ 曹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2、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15、叶春华连金禾著《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 18、《南方周末》编辑部《经典头版及背后的故事(上下)》,珠海出版社2002-03-01 19、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08 21、刘保全彭朝丞编著《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11-1 2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新华出版社2009-1-1 24、刘明华张征选编《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 25、孔祥军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7 27、严三九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8、宋玉书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12 29、郑亚楠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外国名篇卷》,复旦大学出社2005-5 30、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1 3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01-01 32、[美]李普曼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Ⅰ、Ⅱ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