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湘教版(共33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二课时)
长白山区的森林
内蒙古大草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上面三幅图,同为我国北纬40°的景象, 为什么三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如此明显?
降水不同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二课时 降水
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的含义和形成条件,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4
•2、山地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 )
•A 多 B 少 C 不确定 D 一样多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六次降水过程,当 地全年平均降水量约530mm,并记录了降水量,如下表。 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A )
A.150mm B.25mm C.5mm D.530m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和气压计 B.相对全年平均来说,该地当月降水量较少 C.该地当月下旬降水较多、强度较大 D.该地当月降水分配很均匀
1、赤道附进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地方在哪里?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观 察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内陆少雨 背风坡少雨
补全顺口溜---掌握知识
赤道多, 两极少。 回归线, 分两半, 东岸 多, 西岸少。 中纬度, 要看好, 沿海 多, 内陆少。 迎风 多 ,背风 少。
课堂感悟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学以致用
•1、下列地区降水类型以对流雨为主的是
•A.高原地区 B.赤道地区 C.沿海地区 D.两极地区
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呢?
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是雨量器,单位是毫米。
知识 链接
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
为什么会降水呢?
降水的条件:
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吸湿性 的微尘);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足够凝 结出来的程度。
①水汽、 ②凝结核、 ③气温下降
二、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依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雨, 地形雨、锋面雨。
影响世界降水的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
知识梳理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少
90°
60°
多
少
多
30°
少
多
20°
多
0°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地形 等
知识梳理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四多四少)
纬度因素
海陆 因素 地形因素
赤道多雨 大陆东岸多雨
沿海多雨 迎风坡多雨
两极少雨 大陆西岸少雨
2000毫米
由赤道向两极
降水量逐
渐
。
➢可见,降水分布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 多 ,
大陆西岸降水 少 。
3.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 ,沿海降水 。
➢这说明降水分布还受 海陆位置 的影响。
界雨极是
,
世界干极是
。
思考:山地A坡降水多,还 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
锋面雨往往具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冷、暖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如东部 沿海地区。
小结
降 对流雨 水 类 地形雨 型
锋面雨
受热膨胀上升 沿山坡“爬升“ 暖空气被迫“抬升”
三种类型的降水,有一个共同点: 空气上升,气温下降
探究二 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P75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并思考影响降水的因素。
的地区分布规律和主要降水类型。
重点、难点
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探究一 降水
阅读课本P74 ,回答下列问题 一、什么是降水,如何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二、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什么是降水,如何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 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对流雨:湿润空 气受热膨胀上升, 变冷凝结而形成的 降水。
对流雨一般强度 大、历时短、范围 小,常伴有雷电。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如赤道地区。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 “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 水。
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 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第二课时)
长白山区的森林
内蒙古大草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上面三幅图,同为我国北纬40°的景象, 为什么三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如此明显?
降水不同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二课时 降水
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的含义和形成条件,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4
•2、山地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 )
•A 多 B 少 C 不确定 D 一样多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六次降水过程,当 地全年平均降水量约530mm,并记录了降水量,如下表。 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A )
A.150mm B.25mm C.5mm D.530m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和气压计 B.相对全年平均来说,该地当月降水量较少 C.该地当月下旬降水较多、强度较大 D.该地当月降水分配很均匀
1、赤道附进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地方在哪里?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观 察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内陆少雨 背风坡少雨
补全顺口溜---掌握知识
赤道多, 两极少。 回归线, 分两半, 东岸 多, 西岸少。 中纬度, 要看好, 沿海 多, 内陆少。 迎风 多 ,背风 少。
课堂感悟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学以致用
•1、下列地区降水类型以对流雨为主的是
•A.高原地区 B.赤道地区 C.沿海地区 D.两极地区
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呢?
降水量的测量工具是雨量器,单位是毫米。
知识 链接
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
为什么会降水呢?
降水的条件:
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吸湿性 的微尘);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足够凝 结出来的程度。
①水汽、 ②凝结核、 ③气温下降
二、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依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对流雨, 地形雨、锋面雨。
影响世界降水的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
知识梳理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少
90°
60°
多
少
多
30°
少
多
20°
多
0°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地形 等
知识梳理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四多四少)
纬度因素
海陆 因素 地形因素
赤道多雨 大陆东岸多雨
沿海多雨 迎风坡多雨
两极少雨 大陆西岸少雨
2000毫米
由赤道向两极
降水量逐
渐
。
➢可见,降水分布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 多 ,
大陆西岸降水 少 。
3.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 ,沿海降水 。
➢这说明降水分布还受 海陆位置 的影响。
界雨极是
,
世界干极是
。
思考:山地A坡降水多,还 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
锋面雨往往具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冷、暖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如东部 沿海地区。
小结
降 对流雨 水 类 地形雨 型
锋面雨
受热膨胀上升 沿山坡“爬升“ 暖空气被迫“抬升”
三种类型的降水,有一个共同点: 空气上升,气温下降
探究二 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P75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并思考影响降水的因素。
的地区分布规律和主要降水类型。
重点、难点
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探究一 降水
阅读课本P74 ,回答下列问题 一、什么是降水,如何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二、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什么是降水,如何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 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对流雨:湿润空 气受热膨胀上升, 变冷凝结而形成的 降水。
对流雨一般强度 大、历时短、范围 小,常伴有雷电。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如赤道地区。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 “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 水。
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 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