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与深加工项目建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总论 (1)
2.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条件 (1)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2.2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4)
3.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7)
4.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8)
4.1工艺流程简述 (8)
4.2主要工艺流程 (9)
4.3设备方案 (10)
4.4工程方案 (10)
5.投资估算 (12)
6.效益分析 (14)
6.1经济效益 (14)
6.1社会效益 (18)
7.结论 (19)
无名县生姜种植与深加工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1、项目名称:无名县生姜种植与深加工项目
2、拟建地点:无名县工业园
3、建设内容与规模:生姜基地建设5000亩,生姜保鲜、深加工生产线一条,项目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1万平方米,仓库0.6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000吨,年加工能力12000吨。
4、建设年限:2年
5、投资概算:本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种植项目投资1280万元,加工项目投资67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5431万元,流动资金1289万元。
6、效益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17525万元,税后利润3510万元,年上缴企业所得税为877.5万元,净利润2632.5万元增值税及附加1148万元。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必要性
生姜又名姜、黄姜,是一种集药用、调味为一体的绿色植物,生姜既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产销方式的限制,产品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因而种植面积较小,生产发展缓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为生姜生产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因此,生姜生产已经成为种植业中商品率高、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业,也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姜适应性强、抗虫害,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在西南地区一般每亩可产鲜姜5000千克以上。生姜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强,田间管理用工较少,与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相比,不需支架、绑蔓,也不需陆续采收,病虫害较少,田间管理简便。
生姜营养丰富,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和姜醇等特殊成分,使姜具有特殊的辛香味。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分表所示,每500克鲜姜含糖类40克、脂肪3.5克、蛋白质7克、纤维素5克、胡萝卜素0.9毫克、维生素C20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2毫克、尼克酸2毫克、钙100毫克、磷225毫克、铁35毫克。这些都是维持人的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养分。但是,不同生姜品种、不同器官和部位的营养成分是不相同的。
生姜用途很广,它是一种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由于它具有芳香的辛辣风味,有除腥、去臊、去臭的作用,因而是广大群众喜爱的调味佐料。姜亦可加工制成姜干、姜粉、姜汁、姜油、姜酒、糖姜片、酱渍姜等多种食品。此外,姜还能入药,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中医把姜、葱、蒜、薤、韭称为“五辛”。据药书记载,姜性温,味辛,能入胃、脾、肺三经,有解毒、散寒、温胃、发汗、止呕、驱风等功效。因此,姜是医药上良好的健胃、祛寒和发汗剂。
生姜用途广、耐贮藏、耐运输,生姜亦可加工成姜干、糖姜片、咸姜片、姜粉、姜汁、姜酒和糖渍、酱渍,除此以外还可作香料和药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生姜需求量逐年增加,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此外,姜作为调味剂、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行业及添加剂生产行业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的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但对生姜需求越来越旺盛,其药食兼用的特性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目前年需求量在4000万吨以上,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由于生产技术及产业调整等原因,目前年生产产量在2500—2800万吨,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2、建设条件分析
无名是中国著名的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无名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达53.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锌硒。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辣椒、花生、茶叶等;主要矿藏有原煤、重晶石、含钾页岩、龙纹石、硅石、白云石、水晶、大理石、高岭土、黄铁矿、磷铜矿等。县境内自然人文景观奇特,素有“黔中乐土”的美誉。有距今约4.5亿年世界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黔羽枝、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玛瑙山“古军事洞堡”、明代摩崖石刻“夜郎古甸”、中华山“万古徽猷”,有集道学、佛学、易学文化为一体的“太极洞”和世界最大汉书“凤”字摩崖,有茶香飘逸的中国西部茶海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九道拐十里长河、神秘的万佛峡谷以及民间傩戏、花戏等。
无名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地处黔中部,素有“黔中乐土”的美誉。无名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53.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适合生姜种植。
无名县总面积1883平方公里,辖9镇5乡86个村(社区)。作为遵义地区经济发达的县份, 2011年无名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7亿元,是2006年11.97亿元的2.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1:12 :47 调整为30:22:48。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48亿元和1.55亿元,是2006年0.71亿元和0.44亿元的3.49倍和3.5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是2006年0.5亿元的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亿元,是2006年4.6亿元的4.8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84元和4100元,是2006年8142元和2110元的1.61倍和1.9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8.3亿元和16.1亿元,是2006年9.83亿元和4.91亿元的3.89倍和3.24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7亿元,是2006年3.94亿元的2.46倍,全县总人口在43.47万人以内。
无名县境内交通设施便利,基础设施发达,无名县与思南、湄潭、务川等七县接壤,距省会贵阳250公里,距名城遵义110公里,是遵义市的东大门,326国道和即将建设的杭瑞(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横贯县境。无名县公路、铁路、水路网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以渝滇线(326国道)、杭瑞线为主的连接云贵川的公路网络,向北可达重庆,向西可达云南,向南可进入贵阳。目前无名县内8”字型公路网络全面建成。乌江河闪渡大桥全程贯通。完成通村水泥路76公里,通村砂石路209公里,产业路435公里。湄凤余灌区无名片区项目顺利实施。杭瑞高速公路无名段前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电力建设完成投资4100万元,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