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7T14:37:53.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3期作者:陈敏胡金凤丛龙雨

[导读] 心脏骤停(CA)是指因电击、溺水、心脏自身因素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突然丧失。(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上海 201400)

【摘要】目的:探讨各因素对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为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86例,按照CPR成功与否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肺复苏成功组44例(9.1%),心肺复苏失败组442例(90.9%),年龄、发病原因、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率、是否高级生命支持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因素较为复杂,除患者自身因素外,也与急救半径的长短、急救流程的完善、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关系密切,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需要急救人员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院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220-02 心脏骤停(CA)是指因电击、溺水、心脏自身因素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突然丧失,继而引起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血、缺氧以及功能缺失[1]。院前心脏骤停即院外发生的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心脏骤停每年在我国的发病率为即41.84/10万人,按我国现有人口13 亿推算,每年超50万个案发作,平均每分钟倒地一个,院外的死亡率高达85%,有近一半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而我国对猝死的急救成功率是4%[2]。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回顾近两年我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案例,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从而提出降低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的具体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患者486例,其中男性265例(54.5%),女性221例(45.5%),年龄20~98(62.55±16.206)岁。病因分类:心血管疾病240例(49.4%),脑血管疾病131例(27.0%),非心脑血管疾病115例(23.7%)。

1.2 方法

1.2.1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3]:患者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呼吸不正常或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心电图显示为心室停搏或心室纤颤。

CPR成功判断标准[4]: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大动脉搏动可扪及,患者面色、唇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维持2小时以上,瞳孔逐渐缩小且发射恢复。

1.2.2病例纳入标准:院前或转运途中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过程中心电图及病史资料完整的病例。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心肺复苏标准(如出现尸斑尸僵、重要脏器与身体分离等),未进行心肺复苏或实施心肺复苏未达到30分钟家属放弃治疗的病例。

1.2.3心肺复苏方法:院前急救医生在出车途中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有条件时指导目击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意识、呼吸、脉搏,对心脏骤停病人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根据《2015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对可除颤心律快速除颤,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肾上腺素(每3~5分钟/次),及时提供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发病原因、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率、是否高级生命支持。

1.4 统计学处理

对可能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86例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复苏成功的患者为44例(9.1%),复苏失败者442例(90.9%)。年龄、发病原因、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律、是否高级生命支持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年龄小、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短、复苏前心律为可除颤心律、复苏过程中实施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见表。

3.讨论

我国人口众多,心脏骤停发病率高,但心肺复苏成功率却不及欧美国家[5]。因此,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上海市奉贤区2017年1月—2018年12心肺复苏案例的分析结果显示,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1%,与王小刚[6]、田建广[7]等研究结果相近。年龄、发病原因、群众性CPR、心脏骤停时间、是否可除颤心律、是否高级生命支持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第一,年龄较小的患者,其基础疾病较少,脏器功能较好,发生心脏骤停后一旦给予心肺复苏,其成功率相对较高。较为年老的病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心脏骤停的原因大多为脏器功能衰竭所致,因而复苏成功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年轻的患者。第二,本研究显示,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脑血管疾病组,因此,健康饮食、加强锻炼,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助于降低心脏骤停发生率。第三,群众性CPR在本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众性CPR指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由现场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提供胸外按压(无论是否包括人工呼吸)的急救方式。本研究显示,有群众性CPR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无群众性CPR的患者。这是因为群众性CPR能有效减少患者心脏骤停时间,对于后期脑复苏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心肺复苏普及度不高,大多数群众没有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从而导致群众性CPR实施困难。因此,对于专业性院前急救中心来说,首先应加大对群众心肺复苏的普及力度。其次,院前急救医生或调度人员应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应电话指导现场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从而缩短心脏骤停时间,争取黄金5分钟。第四,心脏骤停时间越短,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减少心脏骤停时间,一方面,适当增加急救站点,合理分布急救资源,增加急救车辆,减少“无车可用”现象,是缩短急救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对调度时间、派车时间、出车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定期对急救人员急救技能、驾驶技能、路线路况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我区急救中心从2016年开始实施军事化管理,不断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理念,急救反应时间较前明显缩短。我们将在“十四五”规划中增加至一个中心十个分站,争取达到每3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第五,复苏前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心脏骤停刚发生时心律多为室颤,当室颤维持一定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时很容易转变为不可除颤心律。因此,复苏前心律为可除颤心律通常表明该患者心脏骤停时间较短,因而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第六,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提供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能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重要步骤,可保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呼吸道异物,且可将氧气直接加压进入肺泡,有利于纠正缺氧。但院外气管插管由于体位不佳、困难气道等原因,插管成功率较低。我区医疗急救中心从2017年开始引进可视喉镜后,气管插管率从2017年以前的不足20%上升至现今45%,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上升不仅要求急救网络不断完善、急救中心管理军事化、急救流程规范化,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心肺复苏普及度,才能使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霖敏,王国涛,王海虹,等.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78-81.

[2]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8-292.

[3]杨海平,周丽琴,李红艳,等.院前心搏骤停患者129例的流行病学分析与急救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4-1326.

[4]谭光林,王旭,肖莉,等.院前急救中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研究[J].华西医学,2008(05):1047-1048.

[5]郭荣峰,郭永饮,徐绍春,等.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和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19.

[6]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04):39-41.

[7]田建广,陆峰,解炯,等.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4):292-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