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纯针灸治疗,虽然也有一定疗效,但明显不如综合治疗效果。
2.3治疗后应避免劳累及受寒扭伤等诱发因素,纠正生活和工作上的不良姿势,睡眠忌高枕。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保健和体育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复发。
2.2适度的牵引可以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调解小关节错位,恢复关节的正常序列,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3]。牵引还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手法可使脊椎及周围组织肌肉韧带的血循环发生动力变化,加强其新陈代谢[3],可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还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和活动能力,使关节周围组织恢复正常的张力和屈伸功能,并能调节脊椎间关节平衡,增强其稳定性。手法还可纠正偏歪棘突,使紊乱关节复位。手法点压穴位,还可起到类似针灸样的作用。手法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力求渗透。中药通过加热汽化,作用于局部,具有温经通络,舒经活血止痛的作用。有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从而改善和消除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热敷疗法主要为热作用和药物作用,与单纯热疗法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5]。通过以上治疗可以达到解除骨性压迫,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改善颈椎血供,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年女性。本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心肌缺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等。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常不理想,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颈椎牵引、手法、中药热敷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与单纯针灸治疗50例进行对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中药热敷透敷药物采用秦艽、苍术、鸡血藤、当归、五加皮、荆芥、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木瓜、牛膝、地龙、防风、士元、穿山甲、川断、桂枝、杜仲等,制成长30㎝,宽20㎝大小的药包,药包外均匀喷洒食用醋半斤,放高压锅内蒸20 min,温度合适后敷于病人患处。保持温度40 min,每日一次,10d为一疗程。
(2)手法治疗经牵引治疗后作手法治疗。(1)患者侧卧位或坐位,于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等肌肉起止点处查找呈条索、结节或团块样的病灶,依据其伤、炎、痉、挛、变的程度,分别施以点、按、推、拿、揉、提、捏、拍等手法。(2)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变软。(3)病人仰卧位,四肢自然伸直放松,助手双手压住患者两侧骨盆,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托住下颌,一手托于枕后,徐徐用力牵引颈部,持续3~5min,并向左右旋转即将至最大角度时,再迅速加力,可听到颈椎响声。切记勿用力过暴过猛。(4)按压穴位:根据病情选用大椎、风池、天鼎、天宗、缺盆等穴。(5)最后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遍。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2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观察组102例,男26例,女76例。年龄30岁以下34例;31~40岁37例;41~50岁31例;平均35.2岁。病程1月~17年。对照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30岁以下16例;31~40岁20例;41~50岁14例;平均34.6岁。病程25天~16年。
1.2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本组所有病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颈椎牵引、手法、中药热敷综合治疗(102例)
(1)颈椎牵引患者取舒适坐位,配颌枕带牵引,牵引角度在15°~30°范围内,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具体病情调整,以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到最大程度为准,由轻到重,以6~12kg左右(一般不大于病人体重的15%)为宜。每日1次,每次5~25min,10d为一疗程。
来自百度文库对照组针灸治疗组(50例)
针灸治疗穴位常规消毒,用2寸毫针,针刺大椎穴、天柱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内关穴、外关穴、合谷穴等穴位。针刺深度为0.5~1.5寸,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m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不稳、颈部肌肉劳损,再加工作、睡眠姿势不良等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以头部及脑功能减退症状为主,如偏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常伴有消化道、心脏功能异常,以及半身麻木、行走不稳、出汗异常等。颈背部、棘突间、棘突旁等多处压痛,颈椎活动部分受限。
2.3治疗后应避免劳累及受寒扭伤等诱发因素,纠正生活和工作上的不良姿势,睡眠忌高枕。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保健和体育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复发。
2.2适度的牵引可以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调解小关节错位,恢复关节的正常序列,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3]。牵引还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炎症消退。手法可使脊椎及周围组织肌肉韧带的血循环发生动力变化,加强其新陈代谢[3],可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还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和活动能力,使关节周围组织恢复正常的张力和屈伸功能,并能调节脊椎间关节平衡,增强其稳定性。手法还可纠正偏歪棘突,使紊乱关节复位。手法点压穴位,还可起到类似针灸样的作用。手法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力求渗透。中药通过加热汽化,作用于局部,具有温经通络,舒经活血止痛的作用。有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从而改善和消除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热敷疗法主要为热作用和药物作用,与单纯热疗法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5]。通过以上治疗可以达到解除骨性压迫,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改善颈椎血供,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年女性。本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心肌缺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等。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常不理想,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颈椎牵引、手法、中药热敷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与单纯针灸治疗50例进行对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中药热敷透敷药物采用秦艽、苍术、鸡血藤、当归、五加皮、荆芥、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木瓜、牛膝、地龙、防风、士元、穿山甲、川断、桂枝、杜仲等,制成长30㎝,宽20㎝大小的药包,药包外均匀喷洒食用醋半斤,放高压锅内蒸20 min,温度合适后敷于病人患处。保持温度40 min,每日一次,10d为一疗程。
(2)手法治疗经牵引治疗后作手法治疗。(1)患者侧卧位或坐位,于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等肌肉起止点处查找呈条索、结节或团块样的病灶,依据其伤、炎、痉、挛、变的程度,分别施以点、按、推、拿、揉、提、捏、拍等手法。(2)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变软。(3)病人仰卧位,四肢自然伸直放松,助手双手压住患者两侧骨盆,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托住下颌,一手托于枕后,徐徐用力牵引颈部,持续3~5min,并向左右旋转即将至最大角度时,再迅速加力,可听到颈椎响声。切记勿用力过暴过猛。(4)按压穴位:根据病情选用大椎、风池、天鼎、天宗、缺盆等穴。(5)最后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遍。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2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观察组102例,男26例,女76例。年龄30岁以下34例;31~40岁37例;41~50岁31例;平均35.2岁。病程1月~17年。对照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30岁以下16例;31~40岁20例;41~50岁14例;平均34.6岁。病程25天~16年。
1.2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本组所有病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颈椎牵引、手法、中药热敷综合治疗(102例)
(1)颈椎牵引患者取舒适坐位,配颌枕带牵引,牵引角度在15°~30°范围内,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具体病情调整,以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到最大程度为准,由轻到重,以6~12kg左右(一般不大于病人体重的15%)为宜。每日1次,每次5~25min,10d为一疗程。
来自百度文库对照组针灸治疗组(50例)
针灸治疗穴位常规消毒,用2寸毫针,针刺大椎穴、天柱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内关穴、外关穴、合谷穴等穴位。针刺深度为0.5~1.5寸,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m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不稳、颈部肌肉劳损,再加工作、睡眠姿势不良等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以头部及脑功能减退症状为主,如偏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常伴有消化道、心脏功能异常,以及半身麻木、行走不稳、出汗异常等。颈背部、棘突间、棘突旁等多处压痛,颈椎活动部分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