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 3.9~42.0/10 万,9%~34% 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0 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 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
目前治疗PHN 的药物包括:
•一线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 利多卡因贴剂或凝胶剂;
•二线、三线药物:阿片类药物、曲马多、辣椒素等。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
加巴喷丁呈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降低,个体间变异为20%~30%,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普瑞巴林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增强了与α2-δ亚基的亲和力,能够缓解PHN,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普瑞巴林的特点是滴定和起效更快,个体间变异为10%~15%,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可预估,生物利用度≥90% 且与剂量无关。
两种药的不良反应均为头晕和嗜睡,所以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α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挥镇痛作用。
药物起效较慢,主要不良反应有过度镇静、认知障碍和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利多卡因贴剂
利多卡因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动,从而减少PHN 患者痛觉。
利多卡因贴剂起效快( ≤4 h)。在为期4~12 周的临床研究中,有约1/4~1/3 的患者疼痛缓解≥50%。对利多卡因贴剂或普瑞巴林单药治疗无效的PHN 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贴剂和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利多卡因贴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使用部位皮肤反应,如短暂瘙痒、红斑和皮炎。
4曲马多
曲马多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同时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
曲马多可显著缓解PHN 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现象,但对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效果不明显,其疗效弱于强阿片类药物,而耐受性优于强阿片类药物。
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尿潴留、嗜睡和头痛等。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该药滥用率低,但也会发生药物依赖,需逐步停药。
5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有效治疗PHN 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考虑到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及耐药的产生,推荐阿片类镇痛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等。
阿片类镇痛药治疗PHN 应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把握患者的适应症,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时使用;
•宜用普通剂型从小剂量开始滴定,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逐步过渡为控/缓释剂型;
•一旦治疗无疗效,应立即停药,疗程一般为8周;
•一旦病因去除或调控治疗有效缓解疼痛后应缓慢减量至停药。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在用药后1~2 周内可能发生耐受,但便秘可能终身不耐受,需加以干预。
6其他药物
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局部辣椒素、抗癫痫药(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吡酯)及草乌甲素也被用来治疗PHN。
其中辣椒素研究受到关注。辣椒素通过与位于Aδ纤维和C 纤维上的TRPV1 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后引起P 物质释放,并通过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导致短暂的去极化。长时间接触辣椒素会过度刺激其受体并使其脱敏,从而导致其功能失活。
局部辣椒素的镇痛作用可以解释为可逆性的神经变性。高浓度辣椒素(8%) 常作为局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也可用于治疗PHN。辣椒素目前研究总体有效率低于利多卡因贴剂,不良反应为皮肤刺激和疼痛,患者往往因不能耐受而停药。
PHN 的治疗需要注重个体化。尤其是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常有多种合并症,往往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选择药理作用不同的药物,以增加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不耐受或效果不理想时,可辅以微创介入、神经调控、手术等方式,配合康复心理、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PHN 重在预防,识别有感染疱疹风险的人群并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疱疹感染率和PHN 发病率;早期识别和治疗急性疱疹病毒感染,以减少罹患PHN的机会;多模式用药方案和介入治疗对PHN进行症状管理,这也是目前普遍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