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矿与黄铁矿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铜矿(Chalcopyrite)CuFeS2
化学组成:Cu 34.56%,S34.92%。
当形成温度高于200℃时,其成分与理想化学式比较,S 不足,即(Cu+Fe):S>1。
形成温度越高,缺S便越多。
形成温度低于200℃
时,其成分与理想化学式一致,即(Cu+Fe):S=1。
混入物有Mn、Sb、Ag、
Zn、In、Bi等。
成因产状: 黄铜矿可形成于多种地质条件下。
它出现于与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
它是斑岩铜矿中的主要矿物成分之一。
接触交代矿床中的黄铜矿系后期热液作用的产物。
在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
主要产地: 犹它州宾安、蒙大那州孤山、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区、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
州;安大略省、魁北克省;英格兰;瑞典;西班牙;墨西哥
名称来源:黄色,含铜的矿物。
英文名chalcopyrite来自希腊语,chalkos指铜,pyrife指
火一般的。
也称铜质黄铁矿
图1.黄铜矿图2.黄铜矿图3.黄铜矿
晶体结构
对称特点: 四方晶系;点群42m。
空间群I42d
晶胞参数:a o=5.24Å;c o=10.32Å;Z=4。
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类似闪锌矿,即其单位晶脆好似由两个闪锌矿昌脆叠加而成。
黄铜矿常呈四方四面体晶形。
常见者为致密块状或粒状
晶体形态
单晶体不常见,晶形呈四方四面体、四方偏三角面体、四方双锥。
块大或紧凑;有时生有双晶
物理性质
硬度:3-4
比重: 4.1-4.3
解理:不良
断口:贝壳状至不整齐
颜色:黄铜色,但往往带有暗黄或斑状锖色
条痕:绿黑色
透明度:不透明
光泽:金属光泽
发光性: ----
折射率: ----
其他性脆。
能导电。
溶于硝酸。
[鉴定特征] 黄铜矿与黄铁矿相似,但可以其更黄的颜色和较低的硬度加以区别。
在特定条件下,它转化成辉铜矿,靛铜矿,硅孔雀石和孔雀石。
黄铜矿
矿物名称:黄铜矿(含砷铂矿) Chalcopyrite(Sperrylite bearing)
::矿物概述
化学组成:CuFeS2,Cu铜34.56%,Fe30.52%,S34.92%。
鉴定特征:黄铜矿,可以从它的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别出来;它和黄铁矿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黄铁矿,黄铁矿的硬度是6-6.5;它和金类似,但是硬度比金高,也比金脆,金的硬度是 2.5-3;它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因此被称为愚人金(Fool's Gold);
成因产状:黄铜矿分布很广,可在各种条件下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岩浆型: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或钒钛磁铁矿床中,形成的温度较高,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密切共生;接触交代型:黄铜矿经常充填交代石榴子石或透灰矿等矿物,与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共生;
著名产地:世界主要产地有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西藏高原及智利、南非、赞比亚、澳大利亚和英国的Cornwall、瑞典的Falun、捷克的Schemnitz、德国Saxony的Freiberg、西班牙的RioTinto、美国Montana州的Butte、Utah州的Bingham、Tennessee州的Ducktown等地。
名称来源:来自希腊语χαλκοs,含有黄铜(brass)的黄铁矿;
::晶体形态
四方偏三角面体晶类。
常见单形:平行双面c(001),四方四面体、四方柱m(110)、四方双锥。
由于正、负四方四面体或四方双锥比较发育,使晶体多呈假四面体或八面体状。
::
晶体结构
晶系和空间群:四方晶系,I4-2m;
晶胞参数:a0=5.24埃,c0=10.32埃,Z=4;
粉晶数据:3.03(1)1.854(0.8)1.591(0.6)
::物理性质
硬度:3-4
比重:4.1-4.3g/cm3
解理:平行(112)和(101)不完全
断口:参差状断口
颜色:黄铜黄色或绿黄色,常带有杂斑状锖色
条痕:绿黑色
透明度:不透明
光泽:金属光泽
发光性:无
其他:导电良好
::光学性质
反射色黄。
反射率:41.5(绿光),40.5(橙光),40(红光)。
双反射不明显。
弱非均质性。
可见聚片双晶。
编辑词条黄铁矿
黄铁矿
目录
概述
晶体化学
物理性质
产状与组合
鉴定特征
应用
编辑本段概述
黄铁矿因其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黄铁矿是铁的二硫化物。
纯黄铁矿中含有46.67%的铁和53.33%的硫。
一般将黄铁矿作为生产硫磺和硫酸的原料,而不是用作提炼铁的原料,因为提炼铁有更好的铁矿石。
黄铁矿分布广泛,在很多矿石和岩石中包括煤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影子。
一般为黄铜色立方体样子。
黄铁矿风化后会变成褐铁矿或黄钾铁矾。
黄铁矿化学成分是FeS2,晶体属等轴晶系的硫化物矿物。
成分中通常含钴、镍和硒,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
常有完好的晶形,呈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立方体晶面上有与晶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相互垂直。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结核状。
浅黄(铜黄)色,条痕绿黑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参差状断口。
摩氏硬度较大,达6-6.5,小刀刻不动。
比重4.9―5.2。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黄铁矿
如何识别“愚人金”和真正的黄金呢?只要拿它在不带釉的白瓷板上一划,一看划出的条痕(即留在白瓷板上的粉末),就会真假分明了。
金矿的条痕是金黄色的,黄铁矿的条痕是绿黑色的。
另外,用手掂一下,手感特别重的是黄金,因为自然金的比重是15.6―18.3,而黄铁矿只有4.9―5.2。
黄铁矿是分布最广泛的硫化物矿物,在各类岩石中都可出现。
黄铁矿是提取硫和制造硫酸的主要原料,它还是一种非常廉价的古宝石。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公元1837—1901年),人们都喜欢饰用这种具有特殊形态和观赏价值的宝石。
它除了用于磨制宝石外,还可以做珠宝玉器和其它工艺品的底座。
世界著名产地有西班牙里奥廷托、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
中国黄铁矿的储量居世界前列,著名产地有广东英德和云浮、安徽马鞍山、甘肃白银厂等。
编辑本段晶体化学
黄铁矿
理论组成(wB%):Fe 46.55,S 53.45。
常有Co、Ni类质同像代替Fe,形成FeS2—CoS2和FeS2—NiS2系列。
随Co、Ni代替Fe的含量增加,晶胞增大,硬度降低,颜色变浅。
As、Se、Te可代替S。
常含Sb、Cu、Au、Ag等的细分散混入物。
亦可有微量Ge、In等元素。
Au常以显微金、超显微金赋存于黄铁矿的解理面或晶格中。
[结构与形态] 等轴晶系,a0=0.5417nm;Z=4。
黄铁矿型结构。
Fe原子占据立方体晶胞的角顶和面心;S原子组成哑铃状的对硫[S2]2-,其中心位于晶胞棱的中心和体心,[S2]2-的轴向与相当晶胞1/8的小立方体的对角线方向相同,但彼此并不相交。
S-S间距为0.210nm,共价键,小于两倍的硫离子半径之和0.35nm。
偏方复十二面体晶类,Th-m3(3L24L33PC)。
晶体完好,常呈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较少为八面体晶形。
主要单形:立方体a,五角十二面体e,八面体o及偏方复十二面体。
晶面上常见三组互相垂直的条纹,为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的聚形纹。
双晶主要依(110)和(111)形成,依(110)形成穿插双晶。
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或球状。
隐晶质变胶体黄铁矿称胶黄铁矿。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浅黄铜黄色,表面常具黄褐色锖色。
条痕绿黑或褐黑。
强金属光泽。
不透明。
解理、极不完全。
硬度6~6.5。
相对密度4.9~5.2。
可具检波性。
黄铁矿是半导体矿物。
由于不等价杂质组分代替,如Co3 、Ni3 代替Fe2 或[As]3 、[AsS]3 代替[S2]2-时,产生电子心(n型)或空穴心(p型)而具导电性。
在热的作用下,所捕获的电子易于流动,并有方向性,形成电子流,产生热电动势而具热电性。
编辑本段产状与组合
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化物。
在岩浆岩中,黄铁矿呈细小浸染状,为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产物。
接触交代矿床中,黄铁矿常与其它硫化物共生,形成于热液作用后期阶段。
在热液矿床中,黄铁矿与其它硫化物、氧化物、石英等共生;有时形成黄铁矿的巨大堆积。
在沉积岩、煤系及沉积矿床中,黄铁矿呈团块、结核或透镜体产出。
在变质岩中,黄铁矿往往是变质作用的新生产物。
黄铁矿在氧化带不稳定,易分解形成氢氧化铁如针铁矿等,经脱水作用,可形成稳定的褐铁矿,且往往依黄铁矿成假象。
这种作用常在金属矿床氧化带的地表露头部分形成褐铁矿或针铁矿、纤铁矿等覆盖于矿体之上,故称铁帽。
在氧化带酸度较强的条件下,可形成黄钾铁矾(jarosite,KFe3[SO4]2(OH)6),其分布量仅次于褐铁矿。
编辑本段鉴定特征
晶形完好,晶面有条纹,致密块状者与黄铜矿相似,但据其浅黄铜黄色,硬度大,可与之区别。
编辑本段应用
生产硫磺和硫酸的主要原料。
含Au、Co、Ni时可提取伴生元素。
药用自然铜即黄铁矿(砸碎或煅用),别名石髓铅。
功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成药制剂:活血止痛散,军中跌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