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试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

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⑥首也哉!”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之。

【注释】①舍人:门客。

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

齐人,游侠义士。

③骐骥:千里马。

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

③铫耨:农具。

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则不若鱼鳖/未若柳絮因风起B.历险乘危/险躁则不能冶性C.故物舍其所长/两狼之并驱如故D.孟尝君曰:“善!”/择其善者而从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3)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③意与日去 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B.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认为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1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1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①。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仓皇:惊慌。

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其一犬坐于前/及其家穿井(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是: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

D.(甲)文“顾野有麦场”和(乙)文“跑号如前状”分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年与时驰( )(4)儿自去国至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21.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22.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②意暇甚________③屠自后断其股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许几何哉?(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与之作斗争。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

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③意与日去 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B.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C.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图治D.意与日去/意暇甚(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课外阅读橘树陕西刘公,为兴化令①,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

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

道士云: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

乃受之。

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

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

女抱树娇啼。

家人绐②之曰: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③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

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喜。

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

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

问之故役,皆云: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

更奇之。

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

夫人曰: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

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

②绐(dài)之:哄骗。

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故役________ ②更奇之________③憔悴无少华 ________ ④窃意十余年________(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一、文言文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①。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仓皇:惊慌。

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其一犬坐于前/及其家穿井(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是: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

D.(甲)文“顾野有麦场”和(乙)文“跑号如前状”分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

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⑥首也哉!”孟尝君曰:“ 善。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狼自苫中探爪入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负之以归。

(3)乙文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开头写屠户处境的内容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乙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

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彬得金,送还西库。

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④不记录。

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试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班级:姓名:学号:
(一)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朕少好弓矢(2) 皆非良材
(3)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 数延见
2、句子翻译:
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
翻译: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三处)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答:
(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具② 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 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香居曰:“臣请避矣! 趋而出。

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 (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

(1) 以齐国之大具之( )(2) 而群臣莫敢谏者( )
(3) 趋而出( )(4) 遽召尚书( )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
”标出来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3. 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4. 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答:
(三)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②,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⑥,授徒他所。

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反,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

②方简:刚直简朴。

③檠(qíng): 灯架。

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

⑤意气:神色,精神。

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方授杖,辄止之。

( )(2) 而匿其兄他所( )
(3) 试之文,立就( ) (4) 徒步往反( )
2、句子翻译。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翻译:
3、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4、文中自新“性方简, 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四) 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新课标第一网
注释:①质:做人质。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谓魏王曰( ) (2)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
(3)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 )( )
2、句子翻译。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翻译: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两处)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四)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
之,乃曰:“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噴:叮咬。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众客和之( ) ②亦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 ④类无贵贱( )
2、翻译: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翻译: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三处)
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4、读完本文,你领悟到了什么?
答:
(五)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

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
遽“是女儿。

”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
已死矣
又“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

”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解缙尝从游内苑( ) (2) 对曰( ) (3) 上大说( ) (4) 即应曰( ) (5) 既得诗( )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翻译:
3、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两处)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

4、请说说解缙有特点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