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 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 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 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 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 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 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的来看,唐宋时期我国北方林木资源的取用主要 依赖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这就使得平原地区的森林资 源逐渐枯竭,山地的森林的破坏也日趋严重。长江中下 游的平原地区森林消耗较大,森林面积迅速缩小,山地 的森林也开始遭到破坏,长江上游仅成都平原的森林遭 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东北地区、闽浙山地、岭南地 区和云贵高原等地原始森林仍然保存完好。
四川南川县楠木也是“成林者鲜矣”,贵州的铜仁府乾隆年间楠木“已伐 尽”,湖南的辰州府楠木也日渐稀少,到道光年间楠木已是“难得”了。
在巨大楠杉伐尽后,采办皇木时采取帮折制度(就是没 有合适的林木,可以酌情砍伐稍小的林木),增大了林木砍伐的范围, 也加快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到清代末年,传统的皇木采办地四川马湖府、遵义府 已经是无巨大楠木可采伐,只是在四川宁远府的越雟、西 昌和云南的永善等地还残留部分合适的楠杉。
(4)南方山区的森林植被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随着经济开发力度 的进一步加大,南方山区的森林日益遭到破坏。
A、皇木采办与森林的消耗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伐是造成森林萎缩的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采办皇木,主要是在南方各省进行,大规模的 皇木采办对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资源破坏较大。 明初皇木采伐主要在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 到明嘉靖、万历年间,皇木的采办多在湖广西部、四川 和贵州等地,主要局限于四川马湖府、遵义府、贵州铜 仁府、黎平府、镇远府,湖广的辰州府、永顺司、保靖 司等地。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持续减少 • 关中地区:
关中是国都所在地,人口密度大,随着垦殖、柴薪 砍伐和用材林木砍伐的增多,关中平原的森林几乎被砍 光,在这种情况下,关中地区所需木材必须到秦岭终南 山和崤函山地去砍伐。
•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接的东部地区
到公元前2世纪时已经缺乏柴薪,说明到西汉时这一 区域的森林已经完全被砍光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在东北地区,唐宋时期森林基本上处于一种原始状 态。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暖温带针 阔混交林为主,在一些没有森林的地区则以茂密的森 林草原为主,当时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83%以上。
(4)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 唐安史之乱后,长江下游平原森林面积缩小
B、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残存部分森林植被 • 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还残留有大量的竹林。
• 汾涑河流域、伊洛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
这些地区森林大部分已经被破坏,但皇家苑囿、 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人工林地。
• 陇山、六盘山一带
随着农牧区的转换,森林覆盖率也有相应的波动 变化,仍然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 蜀地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为蜀地。 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地大量采购木材,史称 “蜀山兀,阿房出”,“兀”意“秃”,就是光秃秃 的意思,意思是说为修筑阿房宫,蜀地山林都被砍光 了,一个“兀”字显示当时蜀地森林的破坏程度。 • 其他地区 巴、广汉、江南的山林竹木、吴越的竹也有一定程 度的开发利用。
(四)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问:植被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1、先秦时期
(1)全新世中期
我国东部地区森林植被广泛分布。
(2)殷商时代
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是商人活动地区,尽管 人类的经济开发对当地的森林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总的来说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仍然处于草木茂盛、野 生动物活动频繁的状态。
B、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长江上游地区唐宋时期森林仍然十分茂密
• 成都平原 唐宋时期对四川盆地森林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成都 平原,当时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据《宋史》卷 89记载是“无寸土之旷”,平原地区的森林遭到很大 程度的破坏,但仍然残留了一些森林,当时成都平原 的森林覆盖率大致在20%左右。 •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在35%左右。 • 川东岭谷地带森林覆盖率在50%左右。 • 四缘山地的森林覆盖率在70-80%左右。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 太湖平原 • 洞庭湖平原 •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4、唐宋时期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
经过持续的开垦和砍伐,到唐宋时期,关中平原、 汾涑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已经没有森林了。
关中渭河两岸木材已砍光,当地百姓不得不到羌人和西夏地 区去盗伐木材。 山东一带,到北宋时沈括称“齐鲁间松林尽矣”(沈括《梦溪 笔谈》)。
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森林已经很少了,进行 大规模的建筑,比如修建皇宫、皇帝陵寝等,很少 见有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采办皇木的记载,这也说明 黄河流域的森林已大部分砍伐光了。
(3)东北地区森林植被
在东北地区,明代这一地区覆盖有大量的森林, 林木以松木为主,可供采伐的树种较少,加上这个地 区为女真族活动区域,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北地区 木材的开发利用。到了清代因为这里是满清王朝的发 祥地,为了保证大清王朝的气运,禁止砍伐森林,在 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因此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 时间里,东北的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较少。
B、山地的森林植被
• 山地林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宋时期主要的林地有终南山、华山、崤山、熊耳山、 嵩山、王屋山、析城山、太行山、吕梁山、陇山、黄龙山、 岐山、六盘山、横山、阴山、贺兰山等。这些林地都不同 程度的受到破坏。
岐山、六盘山唐代还有很多森林,到宋代岐山森林已被砍光,成 了一座无树的土山,六盘山已不见有森林的记载。 太行山林地在五代北宋时大量被砍伐,仅河南林县一地就设置两 个伐木场,每场达600人。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三)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
鄂西地区:也因多年的垦殖,房县一带到同治
年间已是“老林无多”,“山渐为童”(同治《房县志》 卷4)。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长江 中下游和东南地区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加剧,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森 林面积开始大面积缩小,但山地的森林仍然十分茂密。
• 宋靖康之乱后,平原地区森林持续减少,山地森 林开始遭到破坏,但依然茂密
宋代自靖康之乱后,又有大量的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的平原 地区的森林持续遭到破坏,江南地区一些丘陵山地出现了许多梯田, 农业垦殖对山地森林的破坏增多。随着人口的持续南移和长江中下 游经济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长江中游平原地区的原始森林也日 益减少,而在江汉山区和武陵山区,森林仍然十分茂密,唐宋时期 还有热带森林动物象、犀牛生存。
• 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
唐宋时期山地森林虽遭到破坏,森林数量还不少,专 家估计,唐宋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覆盖率在 32 %,山地的 森林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
(2)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在西北地区,自东汉以后气候干旱化加剧,加上 人为活动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河流缩短、湖泊缩小、 古城堡消亡、山地的森林线上升,森林面积逐渐缩小。 唐宋以前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3%,到唐宋时期,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加剧,天然植被受到破坏,森林覆 盖率下降到8.3%以下。
B、长江流域森林资源丰富
• 《史记· 货殖列传》载江南“多竹木”,《汉书· 地理 志》载巴、蜀、广汉等地“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一个“多”,一个“饶”,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森林资 源相当丰富。 • 考古发现,长江流域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大量使用木 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原料有楠木、柏木、 杉木、梓木,而这些木椁都是用大木做成的,用大木 作椁,应该是就地取材,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有许多的 原始森林。
3、两晋南北朝时期
(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
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 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 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 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采伐的对象为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伐木的数 额很大,如嘉靖36-37年间,四川、湖广、贵州砍伐 楠杉11280株,其中树围超过一丈的达2000多株;万 历36年采木8000多株,经过明代的采伐,到万历年间, 湖广地区近山一带的高大林木差不多被砍伐完了。
清初皇木采伐主要在四川、贵州、湖广、江西、浙江、 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到乾隆年间,南方许多山区巨大 的楠杉被砍光,皇木采伐的重点地区转移到四川、贵州和 湖广西部。 经过持续的采伐以后,至乾隆年间原产楠杉的地区, 楠杉资源也日渐枯竭。如四川马湖府地区到乾隆年间楠木已经很少了,
(5)闽浙山地、珠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当时闽浙一带和岭南一带森林植被仍然十分茂密
• 在闽浙山区森林植被 唐宋时期是“山岭险阻,连亘数千里”(《宋 史》)。 • 岭南一带森林植被 在五岭一带,唐时张九龄开大庾岭时,经过“数 里重林”(雍正《广东通志》)。珠江流域的岭南地区仍 是“山林翳密”(《宋史》)。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但在今河南、 山东一带,据《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是“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 地区也是处于“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状态,关中以西的陇西、天 水一带“山多林木”(《汉书· 地理志》),这些材料说明到战国时期黄 河中下游地区仍有不少的森林植被。
2、秦汉时期
5、明清时期
(1)长城沿线森林植被
在北方地区,明代为防范来自北方的蒙古族南 下,在北方修筑长城,设置九镇(又叫九边,从东到西
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 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同时移民屯戍,柴薪的砍伐
和农业垦殖对长城沿线的残留的森林也构成了一定 程度的破坏。
(2)黄河中下游森林植被
当时的关中地区(主要是渭水以南)是采伐林木的地区,林木的砍 伐使渭水南岸一带的森林植被减少;在河南中部地区,到战国时期已经 “无长林”,山东泗水流域已经无“林泽之饶”,部分森林为栽培植被所 取代。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仍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 当时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在49.6%,南方森林覆盖率高达 90%以上。
B、南方山地的垦殖与森林的消耗
明清时期南方的山地垦殖是造成南方地区森林萎缩的 又一重要原因。
浙江绍兴一带:明代以前山区的森林保存得较好,
经过明代的垦殖和砍伐,到清代时已经无森林可言了 (马正 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7)。
赣南山地: 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武宁县一带至乾隆
年间已是“童秃一片”(乾隆《武宁县志》卷54)。
湖南一带: 湘西地区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慈利县一
带至道光年间因“民多耕山,山日童然”,湘南地区经过 多年的垦殖后,衡阳一带自道光以后“百里之境,四望童 山” (同治《衡阳县志》卷 6 ) ,江华一带至同治年间也是“老 林已尽”(同治《江华县志》卷10),
比如《诗经》中大量提到松舟、桧楫、柏、扶松、乔木、绿竹、 竹杆等林木制品和林木; 甲骨文卜辞中有桑、竹、栗、柏、榆、栎、柳等林木的记载, 还有捕猎大量麋、鹿、虎、狼、豕的记载。 这些都是殷商时代殷人居住地森林植被茂密的证据。
(3)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农业垦殖、林木砍伐、战火的焚毁等 因素的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
• 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 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 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 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 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的来看,唐宋时期我国北方林木资源的取用主要 依赖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这就使得平原地区的森林资 源逐渐枯竭,山地的森林的破坏也日趋严重。长江中下 游的平原地区森林消耗较大,森林面积迅速缩小,山地 的森林也开始遭到破坏,长江上游仅成都平原的森林遭 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东北地区、闽浙山地、岭南地 区和云贵高原等地原始森林仍然保存完好。
四川南川县楠木也是“成林者鲜矣”,贵州的铜仁府乾隆年间楠木“已伐 尽”,湖南的辰州府楠木也日渐稀少,到道光年间楠木已是“难得”了。
在巨大楠杉伐尽后,采办皇木时采取帮折制度(就是没 有合适的林木,可以酌情砍伐稍小的林木),增大了林木砍伐的范围, 也加快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到清代末年,传统的皇木采办地四川马湖府、遵义府 已经是无巨大楠木可采伐,只是在四川宁远府的越雟、西 昌和云南的永善等地还残留部分合适的楠杉。
(4)南方山区的森林植被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随着经济开发力度 的进一步加大,南方山区的森林日益遭到破坏。
A、皇木采办与森林的消耗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伐是造成森林萎缩的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采办皇木,主要是在南方各省进行,大规模的 皇木采办对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资源破坏较大。 明初皇木采伐主要在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 到明嘉靖、万历年间,皇木的采办多在湖广西部、四川 和贵州等地,主要局限于四川马湖府、遵义府、贵州铜 仁府、黎平府、镇远府,湖广的辰州府、永顺司、保靖 司等地。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持续减少 • 关中地区:
关中是国都所在地,人口密度大,随着垦殖、柴薪 砍伐和用材林木砍伐的增多,关中平原的森林几乎被砍 光,在这种情况下,关中地区所需木材必须到秦岭终南 山和崤函山地去砍伐。
•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接的东部地区
到公元前2世纪时已经缺乏柴薪,说明到西汉时这一 区域的森林已经完全被砍光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在东北地区,唐宋时期森林基本上处于一种原始状 态。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暖温带针 阔混交林为主,在一些没有森林的地区则以茂密的森 林草原为主,当时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83%以上。
(4)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 唐安史之乱后,长江下游平原森林面积缩小
B、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残存部分森林植被 • 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还残留有大量的竹林。
• 汾涑河流域、伊洛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
这些地区森林大部分已经被破坏,但皇家苑囿、 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人工林地。
• 陇山、六盘山一带
随着农牧区的转换,森林覆盖率也有相应的波动 变化,仍然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A、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 蜀地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为蜀地。 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地大量采购木材,史称 “蜀山兀,阿房出”,“兀”意“秃”,就是光秃秃 的意思,意思是说为修筑阿房宫,蜀地山林都被砍光 了,一个“兀”字显示当时蜀地森林的破坏程度。 • 其他地区 巴、广汉、江南的山林竹木、吴越的竹也有一定程 度的开发利用。
(四)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问:植被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1、先秦时期
(1)全新世中期
我国东部地区森林植被广泛分布。
(2)殷商时代
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是商人活动地区,尽管 人类的经济开发对当地的森林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总的来说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仍然处于草木茂盛、野 生动物活动频繁的状态。
B、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长江上游地区唐宋时期森林仍然十分茂密
• 成都平原 唐宋时期对四川盆地森林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成都 平原,当时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据《宋史》卷 89记载是“无寸土之旷”,平原地区的森林遭到很大 程度的破坏,但仍然残留了一些森林,当时成都平原 的森林覆盖率大致在20%左右。 •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在35%左右。 • 川东岭谷地带森林覆盖率在50%左右。 • 四缘山地的森林覆盖率在70-80%左右。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 太湖平原 • 洞庭湖平原 •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4、唐宋时期
(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
经过持续的开垦和砍伐,到唐宋时期,关中平原、 汾涑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已经没有森林了。
关中渭河两岸木材已砍光,当地百姓不得不到羌人和西夏地 区去盗伐木材。 山东一带,到北宋时沈括称“齐鲁间松林尽矣”(沈括《梦溪 笔谈》)。
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森林已经很少了,进行 大规模的建筑,比如修建皇宫、皇帝陵寝等,很少 见有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采办皇木的记载,这也说明 黄河流域的森林已大部分砍伐光了。
(3)东北地区森林植被
在东北地区,明代这一地区覆盖有大量的森林, 林木以松木为主,可供采伐的树种较少,加上这个地 区为女真族活动区域,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北地区 木材的开发利用。到了清代因为这里是满清王朝的发 祥地,为了保证大清王朝的气运,禁止砍伐森林,在 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因此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 时间里,东北的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较少。
B、山地的森林植被
• 山地林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宋时期主要的林地有终南山、华山、崤山、熊耳山、 嵩山、王屋山、析城山、太行山、吕梁山、陇山、黄龙山、 岐山、六盘山、横山、阴山、贺兰山等。这些林地都不同 程度的受到破坏。
岐山、六盘山唐代还有很多森林,到宋代岐山森林已被砍光,成 了一座无树的土山,六盘山已不见有森林的记载。 太行山林地在五代北宋时大量被砍伐,仅河南林县一地就设置两 个伐木场,每场达600人。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森林景观
草原
景观
荒漠 景观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三)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
鄂西地区:也因多年的垦殖,房县一带到同治
年间已是“老林无多”,“山渐为童”(同治《房县志》 卷4)。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长江 中下游和东南地区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加剧,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森 林面积开始大面积缩小,但山地的森林仍然十分茂密。
• 宋靖康之乱后,平原地区森林持续减少,山地森 林开始遭到破坏,但依然茂密
宋代自靖康之乱后,又有大量的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的平原 地区的森林持续遭到破坏,江南地区一些丘陵山地出现了许多梯田, 农业垦殖对山地森林的破坏增多。随着人口的持续南移和长江中下 游经济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长江中游平原地区的原始森林也日 益减少,而在江汉山区和武陵山区,森林仍然十分茂密,唐宋时期 还有热带森林动物象、犀牛生存。
• 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
唐宋时期山地森林虽遭到破坏,森林数量还不少,专 家估计,唐宋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覆盖率在 32 %,山地的 森林覆盖率还是比较高的。
(2)西北地区的森林植被
在西北地区,自东汉以后气候干旱化加剧,加上 人为活动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河流缩短、湖泊缩小、 古城堡消亡、山地的森林线上升,森林面积逐渐缩小。 唐宋以前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3%,到唐宋时期,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加剧,天然植被受到破坏,森林覆 盖率下降到8.3%以下。
B、长江流域森林资源丰富
• 《史记· 货殖列传》载江南“多竹木”,《汉书· 地理 志》载巴、蜀、广汉等地“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一个“多”,一个“饶”,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森林资 源相当丰富。 • 考古发现,长江流域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大量使用木 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原料有楠木、柏木、 杉木、梓木,而这些木椁都是用大木做成的,用大木 作椁,应该是就地取材,说明当时长江流域有许多的 原始森林。
3、两晋南北朝时期
(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
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 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 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 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采伐的对象为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伐木的数 额很大,如嘉靖36-37年间,四川、湖广、贵州砍伐 楠杉11280株,其中树围超过一丈的达2000多株;万 历36年采木8000多株,经过明代的采伐,到万历年间, 湖广地区近山一带的高大林木差不多被砍伐完了。
清初皇木采伐主要在四川、贵州、湖广、江西、浙江、 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到乾隆年间,南方许多山区巨大 的楠杉被砍光,皇木采伐的重点地区转移到四川、贵州和 湖广西部。 经过持续的采伐以后,至乾隆年间原产楠杉的地区, 楠杉资源也日渐枯竭。如四川马湖府地区到乾隆年间楠木已经很少了,
(5)闽浙山地、珠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当时闽浙一带和岭南一带森林植被仍然十分茂密
• 在闽浙山区森林植被 唐宋时期是“山岭险阻,连亘数千里”(《宋 史》)。 • 岭南一带森林植被 在五岭一带,唐时张九龄开大庾岭时,经过“数 里重林”(雍正《广东通志》)。珠江流域的岭南地区仍 是“山林翳密”(《宋史》)。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但在今河南、 山东一带,据《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是“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 地区也是处于“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状态,关中以西的陇西、天 水一带“山多林木”(《汉书· 地理志》),这些材料说明到战国时期黄 河中下游地区仍有不少的森林植被。
2、秦汉时期
5、明清时期
(1)长城沿线森林植被
在北方地区,明代为防范来自北方的蒙古族南 下,在北方修筑长城,设置九镇(又叫九边,从东到西
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 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同时移民屯戍,柴薪的砍伐
和农业垦殖对长城沿线的残留的森林也构成了一定 程度的破坏。
(2)黄河中下游森林植被
当时的关中地区(主要是渭水以南)是采伐林木的地区,林木的砍 伐使渭水南岸一带的森林植被减少;在河南中部地区,到战国时期已经 “无长林”,山东泗水流域已经无“林泽之饶”,部分森林为栽培植被所 取代。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仍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 当时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在49.6%,南方森林覆盖率高达 90%以上。
B、南方山地的垦殖与森林的消耗
明清时期南方的山地垦殖是造成南方地区森林萎缩的 又一重要原因。
浙江绍兴一带:明代以前山区的森林保存得较好,
经过明代的垦殖和砍伐,到清代时已经无森林可言了 (马正 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7)。
赣南山地: 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武宁县一带至乾隆
年间已是“童秃一片”(乾隆《武宁县志》卷54)。
湖南一带: 湘西地区经过多年的垦殖后,慈利县一
带至道光年间因“民多耕山,山日童然”,湘南地区经过 多年的垦殖后,衡阳一带自道光以后“百里之境,四望童 山” (同治《衡阳县志》卷 6 ) ,江华一带至同治年间也是“老 林已尽”(同治《江华县志》卷10),
比如《诗经》中大量提到松舟、桧楫、柏、扶松、乔木、绿竹、 竹杆等林木制品和林木; 甲骨文卜辞中有桑、竹、栗、柏、榆、栎、柳等林木的记载, 还有捕猎大量麋、鹿、虎、狼、豕的记载。 这些都是殷商时代殷人居住地森林植被茂密的证据。
(3)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农业垦殖、林木砍伐、战火的焚毁等 因素的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