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廣東白雲學院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
客家土楼
建筑风格分析
学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 . (2)
一、建筑条件............................................................................ . (2)
1、土楼简介............................................................................. (2)
2、历史文化............................................................................. (2)
3、客家来历............................................................................. (3)
二、建筑风格............................................................................ .. (3)
1、建筑规模............................................................................. (3)
2、风格特色.............................................................................
(4)
3、结构类型............................................................................. (4)
4、分布区域............................................................................. (5)
5、布局特点............................................................................. (5)
三、独特性能............................................................................ . (6)
1、充分的经济性............................................................................. .. (6)
2、良好的坚固性............................................................................. .. (6)
3、奇妙的物理性............................................................................. .. (6)
4、突出的防御性............................................................................. .. (7)
5、独特的艺术性............................................................................. .. (7)
四、发展方向............................................................................ . (8)
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
摘要: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涵文化底蕴
一、建造条件
1、土楼简介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它主要分布在省的市,、饶平县、大埔县。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省市永定县。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
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
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
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
南迁。

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
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


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
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
的体会。

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

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如四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等。

3、客家来历
要想真正认识土楼,不得不从客家文化说起。

在这个朗润明丽的南国花园里,除了它特有的亚热带风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数客家文化了。

是我国古代古越族文化的发
源地,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
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
渡江,来到现、及北部。

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
民,被称之为“客家”。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
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

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中心的地
区。

“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
的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
家祠堂吧。

二、建筑风格
1、建筑规模
永定县境的大型方形、圆形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

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

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
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
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楼中堆积粮
食、饲养牲畜。

有水井,若需御敌,
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
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
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
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
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
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

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
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

然而在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

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庞大的气势及防潮抗震等优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2、风格特色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

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
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
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
的居住样式。

在当时外有倭寇
入侵,有年年战的情势之下,
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
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
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
方式便被采纳下来。

同一个祖
先的子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所以御外凝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3、结构类型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4、分布区域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历史上自宋代以来,这里是汀、漳、梅、潮4州分界线,迄今除极小析分以外,基本无变化。

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境居民悉为客家人,而漳、边境有客家人渗透现象。

三种典型土楼中,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乡,这里平川面积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区中盛产粮、烟、煤的聚宝盆,与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瘠景象大不相同,应该看到,正是这里的发达经济提供了使五凤楼得以建造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同时因为距离边境冲突地区较远,生存环境相对安宁。

故住宅强调尊卑秩序而无须专注于防御,五凤楼总数甚少。

方楼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交界地区。

博平岭纵贯其间,宋代至今,为汀、漳川的区划所在。

方楼在三类土楼中数量最多。

方楼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过渡区域,这里耕地较少,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历史上匪患械斗多发。

因而方楼同五凤楼比,显然秩序感减弱而防御性增强。

5、布局特点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

楼楼有
厅堂,且有主厅。

以厅堂为中心
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
体组合。

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
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
通八达。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
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
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
为数极个别。

三、独特性能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

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涵上蕴藏有深刻容。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1、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

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

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

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两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

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2、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

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
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
水线以上。

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
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
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
袭,楼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

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噪音的控制。

的确,由于强烈的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4、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向性的极端表现。

以常见的四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

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这三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

土楼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5、独特的艺术性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
上。

在这方面,三种典型均有其特点:五凤楼
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
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
于支配地位。

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
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
整的秩序构图。

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三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

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密接。

随时光流逝,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

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

这种楼以两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

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

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
实用文档
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

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四、发展方向
客家土楼无论从建筑的布局、建筑
的风格以及建造的工艺都体现出了浓
厚的历史的印记和地域的特征,是中国
建筑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它们
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
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涵上蕴藏有深
刻容,值得我们从建筑、传统文化、历
史及美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进行发掘与
研究。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土楼”被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

特德文化涵,它的结构技术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往,将会是未来文化史上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记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