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推进
对以往的数学常态课教学的实践与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教师没能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更没有把“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更为重要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明白:任何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当前扩招后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数学常态课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的方式,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毕业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使教学变成“生吞活塞”,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最终使数学教学陷入苦境。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数学教学特别注重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使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听到、练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和反思。设计学习方案针对学生差异,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发展?
如,《必修》一中“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什么叫映射?
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可让中低层次学生回答①②题,学习程度较好层次学生回答③④题,学习优异的层次学生回答⑤⑥题。
这样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并求f(O)、f(1)、f(a)和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a)y= (b)y= (c)y=+ (d)y2=X2
⑥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y=x2与z=u2 (b)y=x与y= (c)y= 与y=()2
先让中低层次学生解决①②题后,请学习程度较好层次解决③④题,再由学习优异的层次学生解决⑤⑥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各层次的学生给定合理的素材,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后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鼓励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高层次的问题,完成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推进的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