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歌谷创编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歌谷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f5cc59ffbd64783e08122b41.png)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欧阳歌谷(2021.02.01)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1ccd2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e.png)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测量信度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测量效度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目标参照测验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测验等值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学绩测验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能力测验(下)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人格测量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测量应用实务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测量理论与应用的新发展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戴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11
![戴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11](https://img.taocdn.com/s3/m/fa7e1abdc77da26925c5b0be.png)
练习与思考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解答要点: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7a3a56dd3383c4ba4cd214.png)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1)测量答: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2)心理测量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科学水平。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的量尺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
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
(3)绝对参照点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绝对参照点是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4)相对参照点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5)称名量表答:量表是指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连续体。
斯蒂文斯根据测量中使用的不同参照点和单位,区分出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其中称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称名量表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命名量表;二是类别量表。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能力测验(上))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能力测验(上))](https://img.taocdn.com/s3/m/014182462cc58bd63186bda9.png)
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 复习笔记一、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一)关于智力实质的理论研究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1)智力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将心理能力测验之间普遍存在的相关归因于一种一般因素或共同因素的作用,他命名这种因素为G因素;后来,斯皮尔曼又提出还存在特殊因素(S因素),并由此构成他的智力二因素论,并始终强调G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2)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利用多重因素分析方法首先提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许多主要的、基本的、彼此相关的智力因素群。
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出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七种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智力。
吉尔福特提出一个新的智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内容因素,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类刺激,包括:视觉(F)、听觉(A)、符号(S)、语义(M)、行为(B)。
②操作因素,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方式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N)、评价(E)。
③结果因素,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对各类刺激的反应结果,包括:单位(U)、类别(C)、关系(R)、系统(S)、转化(T)、涵义(I)。
(3)智力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了智力三层次模型,认为G因素处于智力结构最高层,贯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个因素,分别控制着第三层的主要心理智力,如数学、语文、空间知觉等。
2.智力的生物学理论詹森的振荡理论是生物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假设:每个结点的激活水平是振荡的。
对结点的刺激若超过了其激活阈限,则将沿着结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
因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量,实质上依赖于两个因素:激活传导所必需经过的链的水平数;结点的平均振荡周期。
个体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的反应时差异,并最终反映了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
3.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智力认知成分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大全5篇]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9fe10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5.png)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S.Stevens)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 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
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
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测量信度——第6章 测验的项目分析)【圣才出品】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测量信度——第6章 测验的项目分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517432802d276a200292ec8.png)
第4章测量信度1.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是什么?答:信度主要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别简述如下:(1)重测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除去主试,施测环境和被试等方面的误差,它的独特误差来源主要有:①施测过程中所产生的遗忘和练习效应;②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要测查的心理特质方面获得了学习机会。
(2)复本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复本信度是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它的误差来源有:①不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平衡测验;②施测过程中产生的顺序效应和迁移效应;③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上获得了学习机会。
(3)分半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它的误差来源是:不同的分半方法的分半信度不同,可能是由于将测验分为相平行的两半的方法不同而产生误差。
(4)同质性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同质性信度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克龙巴赫α值还是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它只是测量信度的下界的一个估计值。
即,α值大,必有测量信度高;但α值小时,却不能断定测量信度不高。
它的误差来源产生于题目是否同质,这包括两个方面:①所有题目都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②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5)评分者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评分者信度是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中,客观题的评分很少出现误差,但主观题的评分常常会造成误差。
它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多个评分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相同答案的不同评定,这种个体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最大程度低依赖正规的测查程序和统计方法来减小它。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9f2ef8858fb770bf68a556d.png)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测量信度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测量效度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目标参照测验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测验等值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学绩测验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能力测验(下)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人格测量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测量应用实务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测量理论与应用的新发展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戴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11
![戴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11](https://img.taocdn.com/s3/m/c50317b67e21af45b207a827.png)
戴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解答11 练习与思考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解答要点: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44c0afca0116c175e0e4802.png)
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测验史上,第一次对个体差异进行测量的人是()。
A.比纳B.高尔顿C.卡特尔D.铁钦纳【答案】B【解析】高尔顿率先研究个体差异。
他在自己的人类测量实验室内,利用仪器作人类学测量及心理测量。
测量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拉力和握力、扣击的速率、听力、视力、色觉等,以研究能力的个体差异。
2.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高尔顿是最早用测验法研究个体差异的人B.“心理测验”一词是J. M. Cattell首次提出来的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用的是标准化测验D.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是A. Binet编制的【答案】C【解析】C项,我国始于汉代、兴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但并不是标准化测验。
心理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且要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及常模资料。
3.1937年,施瑞奥克(J. K. Shryock)将我国三国时期刘邵关于人的能力研究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该著作是()。
A.《人物志》B.《心书》C.《吕氏春秋》D.《学记》【答案】A【解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
在该书中,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二、多项选择题1.有关心理测验的发展史,正确的描述是()。
A.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B.科学的心理测验的迅速发展期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C.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D.西方心理测验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答案】AB【解析】心理测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始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
我国始于汉代、兴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被中外学者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
在中世纪,欧洲的某些大学开始使用考试方法。
但科学的心理测验则是在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章节题库(第16章测量的综合应用——第17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章节题库(第16章测量的综合应用——第17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206a0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3.png)
戴海崎《⼼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章节题库(第16章测量的综合应⽤——第17章⼼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第16章测量的综合应⽤⼀、单项选择题1.在评价中⼼技术中,⽆领导⼩组、⽂件框等测验属于()。
[统考2010研] A.情境测验B.评定量表C.投射测验D.⾃陈测验【答案】A【解析】评价中⼼技术是现代⼈事测评的⼀种主要形式,被认为是⼀种针对⾼级管理⼈员的最有效的测评⽅法。
⼀次完整的评价中⼼通常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对个⼈的评价是在团体中进⾏的。
⽆领导⼩组、⽂件框等测验属于情境测验。
2.关于⼼理测量在⼼理咨询中的应⽤,正确的看法是()。
A.是必不可少的B.可有可⽆C.是没有必要的D.应根据情况选⽤【答案】D【解析】⼼理测验在咨询和⼼理治疗过程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个环节,应根据情况选⽤。
如果通过与咨询或治疗对象的交谈,对其问题已形成明确的看法,就可放弃不必要的⼼理测验。
有时过多的使⽤还会影响咨询、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论述题⼼理测量在我国⼼理咨询、⼈事测评及教育评价这三⼤领域有哪些主要应⽤?答:⼼理测验在实际应⽤⽅⾯,主要可⽤于选拔⼈才、岗位安置、诊断、预测、评价、辅助咨询等,在⼼理咨询、⼈事测评和教育评价三⼤领域的应⽤分别如下:(1)⼼理测验在⼼理咨询中的应⽤⼼理咨询包括三个核⼼过程:分析诊断过程;帮助指导过程;效果评估过程。
不同形式的⼼理测验在其中⼜有不同的应⽤:①在⾃我认识、⼈⽣规划咨询中,⽐较常⽤的⼈格测验有卡特尔⼈格问卷、YG性格问卷等。
②能⼒⽅⾯的测验有智⼒测验,如韦克斯勒智⼒测验和瑞⽂标准推理测验、能⼒倾向成套测验和单项特殊能⼒测验。
③在神经症、⼈格障碍等咨询中,常⽤的诊断和评估⼯具有明尼苏达多相⼈格调查表、艾森克⼈格问卷、症状⾃评量表以及部分焦虑测验量表。
(2)⼼理测验在⼈事测评中的应⽤⼈事测评是指根据职业或⼯作的要求,通过各种测量⼿段,对⼈的素质适合事的程度进⾏评价的过程,其⽬标是实现⼈与事的最佳匹配。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常模参照测验)【圣才出品】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常模参照测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0cc57346c85ec3a86c2c532.png)
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将Z分数转换成T分数时,需要进行()。
A.正态化转换B.非正态化转换C.线性转换D.非线性转换【答案】C【解析】T分数是从Z分数经过线性转化而来的一种正态化的标准分数,公式为T=10Z +50。
2.在各类标准分数中,标准十分的平均数为5.5,标准差为()。
A.3B.1.5C.10D.15【答案】B【解析】标准十分是一种常态化的标准分数,它是以5.5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另外还有标准九分和标准二十分等。
标准九分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标准二十分以10为平均数,以3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3.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比较基础是()。
A.常模分数B.常模C.导出分数D.分数【答案】B【解析】常模分数是指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的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即常模分数是导出分数的一种。
而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构成常模,常模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比较基础。
4.发展常模就是()。
A.团体的分数B.百分位数C.个人的分数D.年龄量表【答案】D【解析】发展常模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相比较,然后根据这种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亦称年龄量表。
在此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5.在心理测验中,对于非典型群体需要制定()。
A.普通常模B.特殊常模C.一般常模D.发展常模【答案】B【解析】常模有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之分。
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它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
特殊常模是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为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其优点是,可使被试的结果与最接近的人进行比较,但这同时也是它的缺点,不容许分数在较广的范围内作解释。
6.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叫作()。
A.团体B.常模团体C.样本D.受测人群【答案】B【解析】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c325cb38aeaad1f347933fc9.png)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欧阳家百(2021.03.07)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7c4862a32d7375a41780b7.png)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第三版)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
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
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化创编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化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38c073d7a32d7375a51780c6.png)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测量信度)【圣才出品】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测量信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efab1c81a37f111f0855b0d.png)
第4章测量信度一、单项选择题1.某测验的信度为0.64,实得分数的标准差为5,该测验的标准误为()。
A.0.36B.1.04C.3.00D.4.36【答案】C【解析】根据标准误的公式,代入数据,得:2.重测信度的主要误差源是()。
A.内容取样B.时间取样C.统计方法D.评分者【答案】B【解析】重测信度是指同一个测验先后施测于同一批被试,比较这两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其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其信度的关键因素。
如果时间太短则被试可能存在记忆;如果时间太长,则被试的流失率或者被试本身的成熟发育等会影响实验结果。
3.衡量测验跨时间一致性的信度称为()。
A.重测信度B.复本信度C.同质性信度D.评分者信度【答案】A【解析】不同的信度考查的内容不同。
重测信度衡量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
复本信度(连续施测)衡量测验两个平行测验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复本信度(间隔施测)衡量两个平行测验内容之间跨时间的一致性。
分半信度衡量一个测量的两半内容之间的一致性。
评分者信度衡量评分者间的一致性。
4.将测验对等分半后,两半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0,校正后该测验的分半信度是()。
A.0.70B.0.75C.0.80D.0.85【答案】B【解析】利用分半法计算测验的信度,可能会低估原长度测验的信度,所以需要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对分半信度系数进行修订,根据校正公式可知校正后该测验的分半信度是0.75。
5.同质性信度主要反映测验内部()间的一致性。
A.两半测验B.题目与分测验C.所有题目D.分测验与测验【答案】C【解析】同质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
当各个测题的的得分有较高的正相关时,不论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则测验为同质的。
相反,表面看起来题目都是测的是同一特质,但各个题目间相关很低或负相关时,则测验为异质的。
分半信度测的是两半测验的一致性。
6.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同一被试者,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称为()。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A【解析】A项,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可用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进行评估。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圣才出品】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章节题库(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5305a55ccbff121dc36830d.png)
第15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被试在回答心理测验题目时,不管测验内容如何,都采用同样方式来回答问题。
这种趋同应答的现象被称为()。
A.反应定势B.反应风格C.猜测应答D.默认应答【答案】A【解析】A项,反应定势是指受测者在测验中由某种心理定势引起的反应倾向,它使受测者作出与测验欲测的特性无关的歪曲反应。
在能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和态度测验等心理测验以及采用问卷法进行的心理研究中,反应定势是普遍存在的。
2.瑟斯顿提出的态度测量方法是()。
A.核检表法B.等距量表法C.语义差异法D.累加量表法【答案】B【解析】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的等距量表法。
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一态度主题,选取能代表该方面的态度语或项目若干,由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等级排列,并把专家排列的结果进行项目分析,保留有效的项目以及根据专家的反应确定项目的等级。
3.下列量表中不能进行职业兴趣调查的是()。
A.库德调查表B.斯特朗问卷C.哥特曼量表法D.霍兰德问卷【答案】C【解析】库德调查表、斯特朗问卷和霍兰德问卷都是典型的职业兴趣调查表,而哥特曼量表法是态度测量的一种方法。
4.职业测验最重要的两种效度是()。
A.内容和构想效度B.构想和预测效度C.预测和内容效度D.内容和表面效度【答案】C【解析】C项,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与欲测量或预测的内容相一致的程度;预测效度是指测验对预测某种行为的有效性程度。
由于职业测验的目的是选拔和安置人才,使人职匹配,所以更看重内容和预测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受测者主观上觉得测验项目的有效程度;构想效度是指测验能测到某一理论构念或特质的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可用于态度的测量的是()。
A.症状自评量表B.瑟斯顿自陈量表法C.社会距离量表D.行为观察法【答案】BCD【解析】A项,症状自评量表属于心理健康测验。
B项,瑟斯顿自陈量表法是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的等距量表法。
C项,社会距离量表是测量对少数民族态度的较早的量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 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 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 (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 )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 (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 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 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 CTT 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 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
(3 )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 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 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 CTT 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其主要内容为:(1 )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 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 .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 ,0.79,0.78,0.80 , 0.82 ,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 ,求a值。
4. 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 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对复本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②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
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题目间的相关性;②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3. =6/6-1[1- ( 0.80+0.81+0.79+0.78+0.80+0.82 ) /16.00]=6/5 X ( 1-0.3 )=0.844. 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③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⑤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第五章测量效度1. 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这样?2. 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3. 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4. 什么的实证效度?它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何异同?5. 什么是效标和效标测量?6. 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 和0.70 ,则测验长度要增加几倍?1. ( 1 )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②测验的效度小于等于信度2. ( 1)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含义;②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③在使用时还要主要不要跟表面效度相混淆;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内容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内容效度3. ( 1) 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结构效度含义;②其次也应该了解结构效度的特点;③应知道结构效度的应用范围;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结构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结构效度4. ( 1)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
(2) 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一样都用于估计测验效度。
(3) 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不同之处在于:① 它们是估计测验效度的不同方面;②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③确定它们的方法也不同。
5. ( 1) 效标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的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
(2) 效标测量就是把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用数字或等级表达出来。
6. 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65 时,测验长度要增加6.4 倍;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70 时,测验长度要增加20 倍。
第六章测验的项目分析1. 测验项目分析的作用是什么?(一)项目是否具有所预期的功能?测题是否有足够的区分度?测题是否能充分地测量到教学的结果。
(二)项目的难度是否得当?(三)项目是否有缺陷?第七章测验常模1.试比较各种导出分数的优缺点。
2. 列举你所了解的各种测验的分数合成方法,并评价它们的合理性。
3. 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有什么关系?任何选择好常模团体?解答要点:1.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 分数。
百分等级百分等级的优点:具有可比性,且具有易于计算、解释方便等优点,较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性质不同的测验。
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百分等级的缺点:(1)百分等级的单位不等,尤其在分配的两个极端。
(2)百分等级只具有顺序性(3)百分等级只相对于特定的被试团体而言。
标准分数标准分数的优点: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
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
标准分数的缺点:由于计算中经常出现负数和小数,够方便。
T 分数的优点:(1)具有等单位特点,(2 )正态分布下,可以利用正态分布表将各种导出分数与百分数等级分数作换算。
(3)正态分布下,运用某种变式分数可以将几个测验上的分数作直接的比较解答要点:的步骤。
的步骤。
直接获得T 分数的缺点:(1)分数过于抽象,不易理解(2)在非正态分布下,不可以作相互比较2. (1)临床诊断-- 直觉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②具有灵活的针对性,能就特定的个人作具体的结论。
(2 )加权求和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场合,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不相等的场合。
(3 )多重回归4)多重划分:只有每个测验都合格时,总要求才算合格。
3. 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的关系:制定常模首先要确定出常模团体应该这样选择常模团体:(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4)样本大小要适当。
(5)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
(6)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第八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结合实例简述编制一个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
2. 阐述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3. 如何正确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4. 论述向当事人报告测验分数的基本原则。
解答要点:1.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 确定测验目的。
②制定编题计划。
③编辑测验项目。
④预测与分析。
⑤合成测验。
⑥测验标准化。
⑦鉴定测验。
⑧编写测验说明书。
2?①施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② 指导语应不要暗示受测者应该选什么;③进行测验时不能受到外界和施测者的干扰;④评分时要客观公正。
3?①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②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③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④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⑤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
⑥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4. ①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
② 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③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就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④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
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
⑦测验结果应向无关的人员保密。
⑧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
⑨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
第十章目标参照测验1. 请根据表10.3 中专家评定结果的平均数对表中14 道题目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
2.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3. 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为何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4. 试比较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异同。
5. 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6. 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7. 试分析题目内容效度与目标参照测验的内容效度间的联系。
解答要点:1. 首先进行专家的取舍。
由于第二位专家在所有题目上所评等级与各等级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之和较大,因此可以不考虑该专家的意见,只保留另外八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并重新计算这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
其次根据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对每道题目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
等级平均数越高,说明题目内容与其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即内容效度越高。
题目2、7、14、4、12、5、11 的内容效度很高(等级平均值均在4 以上),可以得到完整的保留;题目1、3、6、9 的内容效度较高(等级平均值均在3-4 之间),适当修改后即可;题目8、13 、10 的内容效度较差(等级平均值均在3 以下),一般需做较大修改或直接删除。
2. 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计算题目的难度差值和题目得分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
难度差值包括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和个人获得指数两种。
3. 相关系数受到受测者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团体的异质性越高,测验分数的分布就越广,所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就接近真实值。
由于目标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测内容上的掌握水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被试团体在目标参照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并且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水平。
如果用相关系数作为信效度指标,由于受到分数分布的影响,即使该测验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得的信度系数也会和低,所以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4. 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度量和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以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和解释测量结果。
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
由于测验性质的不同和受测人群可能存在的差异,两种测验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估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