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摘要
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意象忧国忧民
引言
杜甫一生可谓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饱经苦难,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诗肯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人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本文拟探论这一独特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以及这种风格在其意象上的体现。
一杜诗沉郁的艺术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涌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薛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谈,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①
俗语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
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道》、《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洒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也和陶渊明、王维、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不同,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而非淡然超脱。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1.1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杜甫出生在开元六年,是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开始。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诗《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出众的才华和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强烈的自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开元23年(公元735年)每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他名落孙山。后又满腔报国热情到长安应试,仍不第,生活也陷入困顿,甚至食不果腹,用他自己的话说“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1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据《旧唐书、杜甫传》十五载,初录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杜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右拾遗。房为布衣时,与甫善,时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兵败于陈清斜,明年春,罢相。甫上流言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供薪采,儿女饿殍数人。”之后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1.2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说到这儿应该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这乱平定时。可是这种喜悦让人感到心酸,能深深感到诗人为国事日夜忧虑的心情,如此高尚的爱国情怀是本诗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民,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
饱受忧患,家仇国难,满腹才华报国无门,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深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没饭不忘君的杜甫,在苦难中逐渐形成了沉
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新唐书杜甫传》有这样一句“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木忘君,人怜其忠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直渗透在杜诗的字里行间,他
2
的七律《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十分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以景色引出任教心绪,与“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登高》也是更为典范。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面对苍茫大地,一个满腔报国热忱的诗人悲从中来。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一生屡逢磨难,如今已是人到暮年,却还要漂泊他乡,更令人可怜的是又多病缠身,可敬的是潦倒不堪的诗人仍在为国忧愁,一个份时的伟大形象浮现在世人面前。诗人没有任何刻意,是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无形中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承载着杜甫不屈不挠的坚持,忠贞不渝的理想,感人的精神境界。
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能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亭浊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