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许地山的浪漫传奇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许地山的浪漫传奇小说
主讲:张霞
许地山的人生经历、为人的怪僻、研究的冷僻。

许地山,(1893-1941)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

1894年日军占领台湾后,许地山随父内迁,家境日渐衰落。

中学毕业后,他曾在福建漳州和缅甸仰光当过几年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又留学英美等国。

这期间他曾潜心研究宗教和印度文化。

他不仅研究冷僻,为人也有些怪癖(长发、白玉班指、自创衣服、学写梵文)。

曲折动荡的身家经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以及在宗教学和风俗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使他的小说创作同样以写实为主却又能另辟蹊径
一.许地山浪漫传奇小说的特点以浓郁是南国风光、异域色彩和宗教氛围演绎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浪漫传奇的氛围中体现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其小说在浪漫传奇的外衣下有着深切的社会人生关怀,这体现了其人生派作家的特色。

具体特点有三:1.异域风光、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是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

许地山的小说故事往往发生在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异域或国内的福建、广东等地。

热带植物、动物、海洋以及充满地方风味的音乐、舞蹈与风土人情所构成的清新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色彩,是许地山小说问世之初最吸引人的地方。

许地山描写的多是南传佛教即小乘教盛行的地方。

他的小说中有法轮学校、乞食、礼拜、涅槃、晚祷、讲经说法、极乐寺、放生池等宗教事物,还有人物各种各样的宗教精神,这使许地山的小说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在情节上,许地山的小说几乎都贯穿了一条爱情的线索。

2.其小说既有虚幻悲观的一面,又有坚韧达观的一面。

“命命鸟”一词出自佛经故事,是梵文jivajivaka的意译,音译为“耆婆耆婆迦”,因在不同的佛经中多次出现,还有一些别译,如《佛学大辞典》中所说:“《法华》、《涅槃》经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

乃一身两头之鸟也。

”可知,命命鸟就是共命鸟,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

佛经故事中说此鸟的二头彼此嫉妒争斗,以至食毒而死,以喻不顾整体或害人即害己的道理。

后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

如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膀双回三足乌。

”清唐孙华《追挽张烈妇》诗:“愿为共命鸟,永托连理枝。


《命命鸟》以仰光为背景,描写了世家子弟加陵和俳优之女敏明颇具反抗精神的爱
情故事。

两人是法轮学校的同学,日久生情,由于门第不同,八字不合,他们的恋爱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

加陵的父亲要他做和尚,一心向佛,敏明的父亲则让巫师做法破坏他们的爱情。

两人被迫分手。

敏明在烦恼之际突生幻觉,然后大彻大悟,决心舍弃一切去寻找极乐世界。

加陵知道敏明的想法后,欣然同往,决定携手追寻彼岸的净土,实现他们在尘世中实现不了的愿望。

于是,他们象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一样,走向了湖水的深处。

命命鸟,就是沾上情尘(落花)而相爱的人,一旦情尘离身,便显露凶恶的本相、互相厮咬。

这暗示了尘世爱情的虚伪、善变,也是佛教一切皆空思想的表现。

小说以两个青年的真诚爱情以及他们以死对抗封建家庭的决绝行为,批判了扼杀青年爱情与幸福的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观念,表达了与五四时期青年追求自由恋爱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一致的倾向。

《命命鸟》因此而备受称赞。

但人们在称赞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虚幻而悲观的宗教色彩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批判力度和思想深度。

其实,以上理解虽有道理但却是一种时代的误读。

许地山创作的主要意图不是揭露或批判,而是要表现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与人生境界。

这从小说的标题以及大量有关宗教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照缅甸的风俗,子女的婚嫁本没有要求父母同意的必要,加陵很尊重他父亲的意见,所以要履行这种手续。


爱情悲剧的原因:外在阻力——家长反对(以死抗争,体现叛逆性)
内在动力——大彻大悟(宗教精神被重点渲染)
《缀网劳蛛》最引人深思的地方是它的结构,外在故事结构的曲折起伏与人物内心的始终平静如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变——不变,圆形——线形,小说因此获得了结构上的意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构与佛教的因缘、业报观念相联系。

尚洁人生的波折与内心的平静这种内外不平衡是蜘蛛和网的意象生成的结构基础。

蜘蛛与网的意象:不断被破坏的网隐喻充满痛苦与坎坷的人生,这曲折地表达了许地山立足于宗教的人生观——生本不乐(佛教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苦,佛教的苦与世俗的痛苦含义不完全一样,有“逼迫”之义)。

蜘蛛不断地补网隐喻着一种人生态度:对现实宿命般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所具有的顽强和坚韧。

开篇的诗歌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段诗歌是尚洁作的,还是叙述者作的,小说没有交代,但客观上起到的效果是将作者希望突出的思想首先交代了。

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这手法从那里来?当年佛陀说法,讲一段经,再用几段韵文来概括。

流入中土,产生韵散相间的变文,也影响后来的小说、戏剧,变成了‘有诗为证’与‘题目正名’。

如此源远流长,很难再分彼
此。

”因此,这段诗歌在整个文本中同样具有结构上的意义,那就是营造一种叙述氛围,产生类似于佛陀说法的审美效果,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意。

《商人妇》是商人重利轻离别与千里寻夫两种古典情节的现代演绎,但小说超越了这两种情节凄切哀婉的情感基调,重点突现了惜官的坚韧(找出真凶)和达观(宽容一切,林荫乔应不忍做这事,纵然是,他也会悔悟的)。

“人间的一切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


《缀网劳蛛》中尚洁的坚韧达观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是她在生本不乐的世界里保持平常心态的处世原则;惜官的坚韧达观则主要是生存困境下所焕发出的东方妇女的传统美德。

前者宗教意味浓厚,后者更富现实性和社会性。

3.以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反映时代社会的动荡性,这最能体现其作为人生派作家的现实关怀。

五四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出现了清洁简化和思想深化的趋向。

许地山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小说追求故事曲折性的特点。

这与许地山因曲折动荡的身家经历而产生的社会人生变幻莫测的感觉有一定的联系。

许地山以社会不终止的离乱和人生不可侧的遭际作为小说中人物离散和巧合的基础。

为了促使人们对灾难频仍的时代进行严肃的审视和思考,他以波折不平的情节记录了一个变乱频仍的时代,从而形成了传奇性的故事与显示性的背景巧妙结合的艺术特点。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变,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大革命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许地山加以表现
《换巢鸾凤》描写清末的阳江县知县想把女儿和鸾嫁给贵族子弟。

但和鸾却和囚徒出身的军营什长祖凤相恋,两人相约私奔,上山落草为寇。

和鸾后来劝说祖凤投军,参加辛亥革命,以谋正途。

辛亥革命后,民军解散,祖凤只好重新上山,过着绑架官员、抢劫富商的生活。

而最后新政府派来围剿他们的官员依然是那位追求过和鸾的贵族子弟。

小说在情节的曲折起伏上与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聂云岚《玉蛟龙》)的相似。

在思想上也有类似于《阿Q正传》的革命反思和批判,揭示了革命之后换汤不换药的社会现实。

二.许地山小说的现实主义转变
1928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显示了转变的迹象。

1934年《春桃》标志着许地山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春桃具有东方女性沉着厚重、坚韧务实的美德,在生活磨难面前,她的态度是平静乐观坚定的。

这不同于尚洁、惜官的以宗教精神作支撑,而是凭着其对生活的爱和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如果说许地山前期小说体现的主要是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春桃》则更多地体现了人生派作家客观写实的主流风格。

(四)乡土小说与王鲁彦
一.乡土小说
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鲁迅1935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是指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展现山川风物民风民俗,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代表作家:王鲁彦、废名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黎锦明、许杰、、彭家煌
特点:
1.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精神的启迪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愚昧麻木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交织,形成了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2.乡土小说作家尤其注重展现自己故乡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融入特定的景物风貌和乡土氛围中,使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景观相交融,使作平呈现出刚健、质朴、清新之气。

3.在批判与展现的同时,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仍有抑制不住的眷恋,这使他们的小说具有忧郁的抒情基调。

二.王鲁彦
王鲁彦与鲁迅的交往。

代表作品《柚子》《黄金》《菊英的出嫁》
《菊英的出嫁》,是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描写浙江东部宗法制农村中一种古旧的民俗——冥婚。

情节奇特,地方色彩浓厚。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婚礼的过程,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作者以略带嘲讽的笔调,在极度节俭和无谓浪费的两极对照中,叙述菊英的母亲为这场婚礼所耗费的精神、体力和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激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和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作者深刻的批判在此显露无余。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补叙的方式写菊英和娘曾经相依为命相亲相爱的生活,并交代了菊英的死因,隐晦地表达了对当地迷信风俗的更深层的批判。

菊英的死可以说是由于她的娘信迷信,没有及时给她治病造成的。

这个事实对
于开头那场铺张的婚礼来说是个莫大的讽刺:菊英的娘因迷信害死了她,现在又幻想以迷信的方式超度她的亡灵,排解她在阴间的寂寞。

前后两相对照,体现出作者作为乡土小说作家所特有的写作倾向:在展现山川风物民风民俗的同时又对其间的愚昧、麻木给以强烈的批判。

•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鲜明地体现了乡土小说的三大特点:
•展现:民风民俗
•批判:迷信、愚昧
•批判的特点:冷静——没有作者的议论,在冷静的描写与叙述中实现其批判。

游移——具体描写的津津乐道(炫示),母爱的强烈渲染(后半部分可以省略)造成母爱与迷信、淳朴与愚昧相连。

这种游移正是其乡愁的隐约表现。

在表现冥婚时的津津乐道,对淳朴母爱的渲染,对勤劳节俭的表现隐现了作者暧昧的立场和批判的游移,这其实是其乡愁的变相表现。

三.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
同样是描写乡土题材,王鲁彦受鲁迅的影响,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细密深致地写出了旧农村中沉闷悲苦的现实生活;废名则受周作人的影响,带上一种消极避世的倾向,以清新冲淡的文笔,写出了一中远离尘嚣、反朴归真的田园牧歌世界。

这种差异,也可以说是乡土小说的正宗风格与旁宗情调的差异。

周作人对废名小说的田园韵味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小说、评论集几乎由周作人包作序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并不多见的现象。

废名在艺术趣味上和周作人是心心相印的。

沈从文在《论冯文炳》中说:“从五四以来,以清淡朴纳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知道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且俨然成一特殊风格的提倡者与拥护者,是周作人先生,冯文炳君的作品,所显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


废名的创作别风姿,自成一体。

他既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乡间平凡的男女老少,但对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意境美的表现又带有几分浪漫的气息,追求罕见的和谐完美。

这决定了他既属于乡土作家,又自成一家地开创了田园诗化小说。

并藉此成为京派小说的鼻祖,开创了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新传统。

从废名到沈从文、汪曾祺,构成了一条连贯的诗化小说的线索。

《竹林的故事》
废名的语言质朴、凝练、隽永,充满了跳跃、省略、空白,追求唐人绝句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