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非均质油藏注聚分阶段调整技术及效果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剩余油分 布更加 隐蔽 , 具 有普遍 性 、 多 样性和复 杂的特点 , 寻 找剩余油 富集 区难
上加难 , 加强油 藏工程 、 开 发地 质与数 值模拟研 究 , 用 剩余油定量 描述技 术精确 “ 定 位” 剩余 油富集 区 , 充分运 用油藏 数值模 拟技 术的集 成优化 优势 , 建立 精确 的油藏 模型 , 攻 关形成 非均质 水驱 油藏 的剩余油 富集 区定量描 述技 术 , 实现任 意井点 井层 、 任 意 网格 、 任 意闭合 区域 的全方 位、 多指标 剩余油 定量描 述 , 剩余 油富集 区描 述实现 了定量 化 、 动态 化 、 一 体化 。 以精 细剩 余油分布 研究 伟基础 , 按照不 同开 发单元 的开 发特征 采取相 应的 技术对策 , 较 好 的改善 了开发效 果 。 1剩余 油分 布影 响 因素
水 的快速推 进 , 导致 油井的快 速水 淹。 由于长期 的强注 强采使 得 目前油水 井 中
层 间干扰 、 窜槽 等现象 日益 严重 。 注聚 区外层 系抽样 检 测结果 表 明 , 外层系 有
3 7 . 9 %的油井见 到聚合物 显示 ; 同位素 监测结果表 明 , 外层系有4 2 . 9 % 的井 见到 同位 素显示 , 同时层 内渗流速 度高者 已达8 2 . 5 m/ h , 是注水开 发初期 的7 4 . 3 倍,
垂向非均质性, 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 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 对剩余油 分布的 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 为4 个方面 : 砂体 的外部几何 形态 ;
砂体 的延伸 方 向和展 布规律 , 砂 体 内部构 造 ; 不 同微相 带影 响井 的生产情 况 。 1 . 2 微构 造和 断层构 造对剩 余油分 布控制 作用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加强注聚前期调整提高孤东油田七区5^4—6^1注聚效果

加强注聚前期调整提高孤东油田七区5^4—6^1注聚效果

量低 于 8 O吨 l O口井 , 占开 井 2 7 . 7 % ,导致 平面 液量 不 均衡 。上 半 年实 施油
井扩 射 2井 次,增 液 能力 5 0吨 ,增 油能 力 1 . 1 吨 ;防 砂 5井 次,增 液 能 力
1 6 0吨 ,增 油 能力 1 . 4吨 ;试 挤 4井次 ,增液 能力 3 O 吨 ,增 油 能力 0 . 4吨 。
取得 了较 好 的效果 ,例 如 G 0 7 - 2 2 - 2 0 6生产 N G S 5 5 ,作业 前 产量 : 日液 9吨 、
2 、局 部注 采井 网不 完善 ( 目前动 态井 层注 采对 应率 9 O . 2 % ,两 向 以上
2 01

3 旦一
Chi n a Ch e mi c a l Tr a d e

中国化 贸易
楚盎
加 强注聚前期调整提高孤东油 田七 区 5 4 — 6 ’ 注聚效果
罗 萍
胜 利油 田有 限公 司孤 东采油 厂采 油一矿
摘 要 :东 油 田七 区 西 中北部 注聚 区 ,是 在南 部- - -5先 导 区的基 础上 推广 应 用,但 中 北部注 聚 区注聚 初 期水井 压 力上 升不 明显 , 压力场 分 布 不均 衡 ,严 重 影 响 了注聚 效果 。
1 . 1 地质 概况
七 区西 N g 5 6 。 单元 为孤 东 七 区西 五 套 开 发层 系 之 一 ,是孤 东披 覆 构 造 下 被南 、北 、西 三条 密封 大 断层切 割 而形成 的 一个构 造 简单 、地层 平缓 、 形态 完整 、 具有 统一 的原始 油水 界面 、 属河 流相 沉积 、 具有 “ 亲水 、 中高 渗透 、 非均 质 、高饱 和 、稠油 、疏 松 砂岩 ”特 点 的层状 油 藏 。于 1 9 8 6年 5月作 为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2. 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
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处于底部、
顶部或中部。一般情况下与上述粒度韵律相 一致,分别相应于正、反或复合韵律。
3.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对流体流动可起到不
渗透隔层作用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因而对驱
油过程影响极大,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单砂层垂直和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v / Kh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 出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 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 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1. 沉积旋回性 2. 分层系数 3. 砂岩密度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注入剂波及体积大,驱油效果好。数值越大,说明
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大,注入剂易由高渗透率段窜
进,注入剂波及体积小,水驱油效果差。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孤岛油田注聚同心分注工艺应用效果分析

孤岛油田注聚同心分注工艺应用效果分析

孤岛油田注聚同心分注工艺应用效果分析摘要:聚合物驱是一项完善的提高采收技术,在矿场广泛使用。

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影响了聚合物驱的效果,笼统注聚是矿场普遍使用的,但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本文论述了分层注聚的必要性,通过矿场实际应用情况摸索,总结出适宜推广的同心分注工艺,对分注工艺的设计、应用条件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推广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孤岛油田;笼统正注;分层注聚;日油能力;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te34孤岛油田在经历弹性驱和注水开发以后,呈现高含水、高液量生产,综合含水达到93%,经济效益低。

聚合物驱是矿场推广的高投入、高收益的三次采油技术,在矿场实际生产中出现在多层驱情况下,笼统注聚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和高粘聚合物的双重作用,致使层间矛盾更加突出,驱油效果较差,矿产生产中,通过油井堵水、水井调剖、油井间开关、水井间注等措施治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吸水差异的问题,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逐步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分注工艺,矿场实施后取得明显效果。

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注聚井分层注入的问题,大幅降低了管柱的黏度损失,也解决了注聚工具堵塞问题,单井注入周期明显延长。

以油田生产的动态、静态数据为基础,从地质的角度对同心分注工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矿场推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 笼统注聚存在问题针对中二北馆3-4原油粘度高,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大孔道普遍存在等问题,深化储层认识,提高注聚区井网完善程度;优化注聚参数,提高聚合物对油藏的适应性;强化堵调结合,不断改善注聚剖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高段塞聚合物驱矿场注采管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中二北馆3-4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为特征,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孔隙度、渗透率由下至上由大变小,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型或齿化钟形叠加的特征,砂体的沉积环境以曲流河的点砂坝为代表;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特征。

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但变化率较小。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多层非均质油藏聚水同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多层非均质油藏聚水同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多层 非均 质油 藏条 件下 的聚合物 与水 同步 驱替 时的 阶段 采 出程度 、 水 聚接 触带 的分 布 、 平 面及 纵 向含油
1 . 1 . 2 模 型 及 井 网 设 计
模 型示 意 图如图 1所示 , 井 网为两 注 三采 , 其 中
上 方左 侧为 注水 井 , 上 方右 侧为 注水井 ; 模 型上 布置
( 2 0 1 1 Z X 0 5 0 2 4 ) 资 助
1 . 1 . 3 实验 用 聚 合 物
第一作者 简介 : 何春百 ( 1 9 8 l 一) , 男, 中海油研究总院技术研 发中心 ] : 程师。研究方 向: 提高采 收率 。E m a i l :h e c h b @c n o o c . e o m. e n 。
饱和 度分 布及 不 同位 置 生 产 井 的含 水 率 变 化 特 征 , 以期 对 油 田聚水 同 驱 的 现 场 应 用 具 有 一 定 的指 导
意 义。
9口取 样井 , 其 中 5口兼 做测 压 井 。通 过 使 左 右 两
侧测压井压力平均值保持一定 比例 , 就能保证模 型 注水 区与注 聚 区压力 成一 定 比例 。模 型 中部 布置微 电极监 测油 水前 缘 , 实际模 型照 片如 图 2 。
疏 水缔合 型 聚 合 物 , 相对分子质量 1 2 5 0万 左
右, 浓度 1 7 5 0 mg / L 。
7期
何春百 , 等: 多层非 均质 油藏 聚水 同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加 ∞ ∞ ∞ 们 加 0
1 6 3
由图 1 4注聚端采 出井 c的含水率 曲线可 以看 出, 当注聚 区压力 : 注水 区压 力为 1 : 1时注聚 端采 出 井 c含 水 率 下 降最 多 , 注 聚 区压 力 : 注 水 区压 力 为 2 : 1 时最 少 。这 说 明注 聚区压 力 : 注 水 区压 力 为 1 : 1 时聚合 物段 塞驱 替效 果 最 好 , 聚合 物驱 起 到扩 大 波 及 体积 的作 用 , 驱 替 出更 多 的 中 、 低 渗 层 的 剩余 油 , 含水下 降最 多 。

胜利油田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及发展建议

胜利油田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及发展建议

胜利油田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及发展建议李常友【摘要】According to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flooding situation in Shengli Oil-field,the status of process technology of separate layer water injection were summarized.And,the new progress of separate layer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4 technique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 deep layer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layered sand and layered water inject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anti-flowback layered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 and measuring and adjusting integration layer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parate layer water injection technology was prospect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Shengli oilfield.%注水工艺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

结合胜利油田的油藏特征,介绍了近几年来开发的分层注水技术,主要包括高温深井分层注水技术、分层防砂分层注水一体化工艺技术、防返吐分层注水技术、测调一体化分层注水技术等4项工艺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

深部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实践与认识
依据油藏动态资料和吸水剖面,结合现场实施经验
(1)对于以平面、层内矛盾为主的井组,适当增大处理半径, 初次调驱井处理半径控制在20米左右;
(2)对于层内层间矛盾并存的初次调驱井可在增大调驱剂强 度的前提下,处理深度适当减少,处理半径控制在10米左右;
(3)对于多轮次调驱的井和区块要有效增大用量
平均单井调驱剂用量

WQPAM
1600-1800 23-27 剂
CA-75A
≥1600
≤25
CA-75B GHPAM-1 GHPAM-1
≥2000 ≥1200 ≥1600
≤25 20-25 23-25
型号
水源
Zcy-2 Tjbh-1
Tjbh-2 BHJ-01
HR-1
港东

港西

王徐庄、羊二庄
孔店、羊三木
水 官80大站、官三站
5 5382
6 8415 7 8434 8 8428 9 8446
10 8439
调驱体系
地下交联凝胶 预交联凝胶颗粒 预交联+地下交联凝胶 橡胶颗粒+地下交联凝胶 预交联+橡胶颗粒+地下交
联凝胶 地下交联凝胶 预交联凝胶颗粒 预交联+地下交联凝胶 橡胶颗粒+地下交联凝胶 预交联+橡胶颗粒+地下交
联凝胶
803t
80
742t
748t
实施井次 单井组增油
637t 619t
17 6



Ⅰ—预交联凝胶颗粒+交联聚合物
Ⅱ — 橡胶颗粒+交联聚合物
Ⅲ —橡胶颗粒+预交联+交联聚合物
17 8

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分析

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分析

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分析随着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深入,逐渐进入了晚期开发阶段,利用传统的采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对油田开发的需求,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关注。

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是一种注入聚合物和调剖剂,利用调节流体性质改善油藏调剖效果的技术,本文将对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概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是指利用调剖剂改变油层渗流性质,实现均匀驱替并提高采收率的一种开发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油水相对渗透率分布,将耐高渗层转变为低渗层,增加低渗层相对渗透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聚合物和调剖剂,通过管控注入流体的压力、浓度、组分等参数,实现调剖剂的合理分层和均匀分布。

二、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的原理1. 调剖剂作用原理调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地层渗透率分布的化学剂,其主要作用是改变地层水油相对渗透率分布,降低高渗层的相对渗透率,增加低渗层的相对渗透率,从而提高低渗层的有效渗透率,均衡油层物理性质,实现均质化油层开发。

2. 聚合物作用原理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将聚合物注入到油层中,可以改变地层孔隙结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水相渗透规律,减少含油岩石的渗透性,提高采油效果。

三、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的优点1. 易实施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流程,只需要合理的注入工艺和管控参数,可以实现简单快捷的实施。

2. 采收率高通过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油层渗透性质,提高低渗层的相对渗透率,从而增加采收率。

3. 经济效益明显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开发成本,提高采收率,减少油田开发周期,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已经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技术和工艺上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对于油田开发而言,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开发手段,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良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开发效益。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9 年 开 始 进 入 工 业性 矿 场试 验 、96年 开始 大 91 19 规模 工业化 推 广 应用 。随着 主力 油 层 大 面 积 聚驱
的应用 , 聚驱 由主 力 油层 转 向二 类 油层 , 三类 油层 聚驱 也 开 始先 导性 试 验 。截 至 2 0 0 6年 底 , 驱注 聚
维普资讯
1 4
特 种 油 气 藏
Vo .4 N . 11 o 4
Au g.2 0 07
大 庆 油 田机 械 分 层 注聚 技 术 的研 究及 应 用
卫 秀芬 , 刘 伟
大庆 135 ) 64 3 ( 中油大庆 油 田有 限责任公 司 , 黑龙江
摘要 :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 三次采 油 自 19 年 开始进入 工业 性矿场试 验 以来 , 91 应 用规模不 断扩 大, 聚驱对象 由主力油层转 变为二类油层 , 并开展 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 验, 聚合物驱可 以扩大波及体积 , 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层间矛盾 , 但 必须进行 分层 注入 , 以改善聚
术 、 管桥 式偏 心 分 注技 术 、 单 分质 分压 注入 技 术 , 聚 驱 注入 剖 面调 整 起 到 了极 为 重要 的作 用 。 对 关 键 词 : 械 分 层 注 聚 合 物 ; 油 ; 术 发展 方 向 ; 庆 油 田 机 驱 技 大 中 图分 类 号 :E 5 . T 374 6 文献标识码 : A
驱效果 。 为此 , 大庆 油田最早发展 了双泵双管分注 工艺管柱 。随着聚驱 对象的转 变 , 透率 降 渗
低, 分注层段数 增加 , 为适应 不同时期 聚驱 开发 的 需要 , 聚驱 分注技术 以提 高注聚效 果和降低 成本 为 目的, 发展 应用 了双泵双管分注工 艺、 泵双 管分 注工 艺、 单 单管 同心环形 降压槽 分注技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

图 5 小层内垂向上的非均质模式图 Fig.5 Model of vertical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 reservoir
表 2 PⅠ1-PⅠ4 小层夹层频数表 Table 2 Interbeds frequency of individual reservoir from PⅠ1toPⅠ4
化的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考虑利用 BP 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
研究表明,渗透率可以视为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
的函数,即 K = f (φ,Vsh,Md,Swi)。由于 K 值变化较大,取其对数形式,即 lg K = f (φ,Vsh,Md,
平行层理和斜层理的存在一方面有利于注入剂均衡地进入油层内进行驱动提高驱油效率一方面降低储层的渗透率这是因为层理面上富集炭屑和碳质薄层对垂向渗透率影响更大小层内韵律性特征储层中渗透率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韵律性有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式韵律图4由于层内渗透率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性的影响层内水淹及驱油效率差异性很大因此剩余油多分布在渗透率较低的部位尤其是正韵律中上部的低渗区
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文章认为大庆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 PⅠ2 小层层内非均质
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
经对葡萄花油层组 PⅠ1—PⅠ4 系统研究(PⅠ表示葡萄花油层组一段;PⅠ1 为次一级分层,以下名称类推),层
Swi =21.742-2.7526Srr Md =0.1682-0.0035Srr。 AC — 声波时差; Srr — 微电极幅度差。
(3)

优化注聚浓度提高采收率非均质界限研究

优化注聚浓度提高采收率非均质界限研究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0 5 0 8 —0 文 0 0 7 2 2 1 )0 — 2 9 4
聚合物 驱 ( 简称 “ 聚驱 ” 是改善 流度 比、提 高注入 水 的波 及 体积 ,改善 非 均 质油 田开发 效 果 的一 ) 种有效 方法 ,聚驱 已在 我 国大庆 、胜 利 、大港 、河南 等油 田广 泛应 用『 ] 1 。在聚 驱 开发 过程 中 发现 ,聚
[ 作者简介]翟亮 (98 ) ,20 年大学毕业 , 士,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油藏工程研究工作 。 17 一 ,男 00 硕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江
2l O O年 1 月 o
2 纵 向 非 均质 模 型
2 1 总 采 收 率 的 影 响 .
在 三维模 型基础 上 ,取 聚合 物 用 量 为 4 0 / ( 5 mg L・P ,聚 合 物 浓度 分别 为 0 ( V) 即水 驱 ) 10 、 、 0 0
1 0 、 1 0 、 1 0 、2 0 2 0 5 0 7 0 0 0和 2 0 mg L,在 这 7种 浓 度 下 研 究 了 模 型 在 变 异 系 数 分 别 为 0 3 、 0 5 、 50 / . 1 . 3
0 6 、0 7 . 6 . 2和 0 7 . 6情况 下 聚驱 的 开发 效 果 。模 型在 水 驱 到 含水 9 时注 聚 ,注 聚 完成 后 继 续 水 驱 到 0 9 %时计算 结束 。 8
・29・ 8
优 化 注聚 浓 度 提 高 采 收 率 非 均质 界 限研 究
翟 亮 ( 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 山东 东营 2 05 5 1) 7
[ 要 ] 聚合 物 婴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能 改善 注 入 剖 面 ,提 高 波 及 体 积 , 但 在 非 均质 严 重 情 况 下 , 层 间 层 内矛 盾 摘

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5211作者简介:姜必武(1976-),男,重庆潼南人,在读博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5)0420045202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姜必武1,牛彦良1,2,欧 瑾3,万学鹏3,李贤兵4(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3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4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由于非均质地层中不同渗流特性介质的压力传导速度不同,不定期地改变注水井的注入量可在储层中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之间产生不稳定的压力差,压力差产生油水交渗流动,弹性力使油被置换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现场生产实践表明,在达到相同的采出程度时,常规注水的含水率高于不稳定注水的含水率;不稳定注水的最终采收率明显高于常规注水的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不稳定注水;非均质;机理;开发效果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的情况下,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油层易形成相对固定的注采连通对应关系:注入水总是沿着渗透率相对较高油层率先到达采油井底,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层不容易被注入水波及到,水驱动用程度很低,甚至根本未动用。

这就造成非均质油藏采收率较低的不良情况[1,2]。

不稳定注水是针对非均质油藏的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1 不稳定注水驱油机理111 油水交渗在油藏岩石多孔介质中,若存在饱和度差,则存在毛管渗吸现象。

但是,依靠自行渗吸现象进入低渗孔道的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细小孔道中毛管力和上升水柱重力相等时,油、水界面的移动停止,这就是毛管渗吸的平衡高度[3,4]。

据研究,在实际储层中这种自行毛管渗吸的平衡水高度约为15~20c m ,可见依靠这种自行毛管渗吸作用,水不会进入低渗层较深部位,也不可能较大幅度提高低渗层的含水饱和度。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以我国东部某油田 S23 断块为例, 该油田以正 韵律沉积为主, 反韵律和复合韵律沉积为次, 具有强 亲水润湿性, 沉积相为滩坝亚相, 包括坝间、坝边缘 和坝主体三种微相。从非均质参数看, 由于变异系数 (V k)、级差 (N k)、夹层频率 (F )、渗透率 (K )、突进系 数 (S k) 等在亚相的各个微相内参数值大小不同, 变 化也不同 (表 1)。由表 1 可见, 坝主体的非均质性一 般较弱; 坝边缘的非均质性较强; 坝间砂体的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由于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 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 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 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顶底起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 制, 一般, 当砂体顶底组合为正向地层时, 有利于剩 余油的富集; ②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控制着 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 ③砂体的连通性 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一般, 砂体的连通性差, 则剩余 油相对富集。
砂体类型
坝 间 坝边缘 坝主体
表 1 滩坝亚相内各微相砂体的非均质特征
T ab le 1 Cha racters of sands heterogeneity in a ll m icro 2facies of beach2dam subfacies
渗透率 K (10- 3·Λm - 2)
最小
最大
平均
性最强。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程度不同而导致 了储层在纵向上, 自上到下微相类型各异, 旋回、韵 律性突出, 影响和制约着储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模式。 正韵律的亲水油层, 毛细管力向上, 可使注入水由底 部坝主体的高渗透率部位向顶部的低渗透率部位吸 吮, 从而削弱了重力作用, 减缓了注入水的水驱速 度; 反韵律储层的顶部首先水淹, 且水淹程度高; 复 合韵律储层的中部首先水淹, 且水淹程度也高; 顶部 较底部的水淹程度低而使单砂层内的剩余油呈现不 同的分布状况。 因此, 经过水驱之后, 该层位的剩余 油主要分布在坝主体 (因为坝主体含油总量的基数 很大, 是主力含油区, 经过水驱之后仍有大片剩余油 存在) , 其次分布在坝间和坝边缘。

改善注聚后期效果的相关讨论

改善注聚后期效果的相关讨论

改善注聚后期效果的相关讨论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注聚开发过程中,由于注聚工艺、地层发育及产出液性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油水井出现地层堵塞、欠注、聚窜、油井低液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注聚开发效果。

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措施,达到提高聚驱采出程度的目的。

关键词:注聚堵塞聚合物聚合物驱采油是一种推广程度最高的三次采油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加水相的粘度、减小水油流度比,来提高注入水的平面波及系数及纵向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随着注聚进程的深入,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高压注入井增多、地层堵塞、窜聚、含水回返井增多、储层认识不足等矛盾,给提高开发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制约影响。

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成了提高注聚开发效果的主要手段。

一、注聚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注聚开发过程中,由于注聚工艺、地层发育及产出液性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油水井出现地层堵塞、欠注、聚窜、油井低液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注聚开发效果。

1.受聚合物驱影响,部分油井液量较低由于受聚合物驱的影响,渗流阻力增加,油井普遍出现液面下降,产液量下降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油井堵塞、地层能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2.油井堵塞问题当聚合物注入储层后,储层中的易迁移颗粒被聚合物所束缚,变为不易迁移颗粒,这种聚合物溶液的吸附滞留使储层渗透率降低75%-96%,导致地下流体流动阻力增大。

相同岩心条件下,聚合物相对分子量、浓度、注人速度越高,阻力系数越大.聚合物分子量相同,储层渗透率降低,则阻力系数增大。

具体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注聚合物井所选择的区块地质条件发育差。

非均质性强,油层厚度相对薄,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注聚合物井和采油井之间的连通性差等,这些是诱发注聚合物井出现堵塞的地质方面的原因。

油层伤害,从钻井开始,各种施工作业环节,由于外来固体颗粒的侵入、运移、粘土膨胀导致近井地层渗透率下降。

当出现堵塞现象的注聚合物井进行反吐时,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反排液中含有泥浆滤饼、压裂砂、管线锈蚀落物。

孤东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

孤东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

注入的聚合物沿原 已形成 的水窜通道窜流 。
维普资讯
张向华. 孤东 油 田注聚 区系统调剖技术
・4 ・ 3
2 注 聚 中调 剖 防 窜 技 术
尽管注聚前期 已经对注聚区块的油藏进行了 充分的调整 , 由于层内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 , 但 在
注聚过 程 中仍 会暴 露 出 一些 问题 : 是 部 分 注 聚 一 井 井 口注入 压 力较 低 , 于单元 压力 上升 水平 ; 低 二
吸水强度较大的井 ( 低注入压力 、 高吸水 量) 为 作
调 剖候选 井 。
() 口压降 曲线 : 4井 根据注水井的井 口压降曲
线, 选择 其 P 值较 低 的井 调 剖 。 I
1 2 堵剂 筛选 .
点比预测含水最低点高了 5 ~7 。 各个注聚时期高渗透条带的存在极大地影响 了聚合物驱增大波及 体积 的作用 , 以需要在注 所
半径 r (/~19r 较好 , = 13 /)孔 则最佳颗粒半径 r 5 为 0 m左右 , 因此选择堵剂的粒径在 3 ̄1 0 0 0舯 较好。
收稿 日期 :0 6 3—2 2 0 —0 O 作者简介 : 向华 , 张 助理 工程师 ,9 8年 生 ,9 9年 毕业 于重 17 19
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工程 专业 , 现在工艺所 从事油 田防 砂及油层保护工艺研究工作 。电话 :5 6 4 5 2 0 4 —8 8 2 8
聚 区开展相 对 应 的 系统 深 度 调 剖 防 窜 工 艺 , 改 来 善 注聚环 境 。
由于疏松砂岩油藏的 自身 特点, 结合大量示
踪剂资料分析 , 这类油藏在高含水 、 特高含水期均
形 成 大孔道 和特 大孔 道 。按常 规通 过 注入 小剂 量 的调 剖剂 是解决 不 了 问题 的 , 入 水 或 后 续 的 聚 注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压裂技术研究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压裂技术研究
压 裂会 导 致含水 上升 。
余油, 最 终确 定该 井为 压裂 井 。 2 . 2压 裂层 位的选 择

’ __
是优选 含水 及水淹程 度低 的层 段 。 通过分析 , 选择 含水及 水淹程 度低 、 剩
余油相对富集的层段进行压裂, 有利于达到采出井压裂后含水下降、 产油增加 的明显效果。 统计结果表明, 压裂层位高水淹比例小于4 o % 时, 压裂增油效果明 显。 注 意的 是在含 水 回升期优 选压 裂层段 时 , 必 须要搞 清 目前的剩 余 油分布 后 再确定, 一旦压开高水淹条带, 将会导致含水迅速上升, 一定程度的降低含水回 升 期的 采收率 , 影 响聚驱 的整 体效 果 。 二是优 选注 采完善 、 河道砂 连通厚 度 比例大 的层位 。 从 精细储 层描 述成 果 上分 析 , 压 裂 的 目的层 应具有 较高 的 聚驱控 制程 度 , 一 类连 通 比例 需达 到 7 O 0 A 以上 , 采出井每个压裂的目的层都至少与两个方向以上的注入井是一类连通。 统计 发现 , 聚驱 控制程 度在6 o %p A ̄的井 , 压后 可为有 效井 , 日增油 在5 t 以上, 聚 驱控 制 程度 在大 于6 5 % 的井, 压 后 日增 油可 达到 1 0 t 以上 , 且 从聚 驱控 制程 度 与压 后 日增油 的关 系曲线上 可 以看 出 , 压 后 日增 油随着 聚驱控 制程度 的增大 而 递增 。 统 计8 1 = I 井压 裂前 后 日 增 油量 与河道 砂连 通厚度 比例 关系 , 结 果表 明 , 河 道砂连通厚度 比例越大, 压裂后 日增油量越多 , 效果越好。 河道砂连通厚度比例
大于 5 0 % 的 采油井 , 压 裂 后均为 有效 井 , 河道 砂连 通厚度 比例 大 于8 3 %的 , 压 裂 后 为高 效井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非均质油藏注聚分阶段调整技术及效果
[摘要]针对孤岛油田油藏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油稠的特点,运用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油藏进行精细地质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注聚井网,加大低液井治理力度,强化提液引效,抓住注聚前期、初期、中期、后期及后续水期管理工作,从注聚区的地质特征入手,跟踪分析,把握聚合物注入动态及驱油规律,根据各个时期油藏变化特点,及时调整,控制聚合物推进方向和推进速度,充分发挥聚合物驱增油作用。

并逐步形成了注聚综合注采调整技术。

[关键词]孤岛油田;注聚综合调整;分期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020-01
孤岛油田经过多年高速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

储层具有连通性复杂,非均质性强,油稠等特点。

随着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三采技术逐渐成为孤岛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稳产接替技术,成为采油厂增储上产的重中之重,逐步探索形成根据油藏特点和注聚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特点的综合调整和挖潜技术,取得明显效果。

1 油藏地质特点
(1)断层发育,构造复杂。

以孤岛油田南区为例,共发育有10多条断层,走向为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均为正断层。

其中1号、3号及5号断层为主断层,断层落差较大。

受断层的影
响,储层在平面上连通差,纵横向变化大。

(2)储层为河流相正韵律沉积,非均质性强。

注聚区ng3-4为曲流河,ng5-6为辫状河沉积。

平面上储层渗透率变化大,纵向上不同层位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断层附近的非均质性比远离断层的区域严重。

(3)原油粘度高变化大。

南区地下原油粘度45~115mpa.s。

纵向上从上到下逐渐变稠。

平面上原油粘度受构造影响,表现为顶部稀、边部稠。

2 注聚综合调整挖潜技术
2.1 地层精细对比,应用构造-测井非线性反演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采取测井资料与高精度地震资料结合,以ng1+2底部高感泥岩与ng下段大套砂岩顶部的泥岩为对比标志层,应用等高程、下切、叠置、相变对比模式,采取闭合对比方法,对储层进行了精细对比,重新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应用构造-测井非线性反演技术,以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非线性反演,对储层进行井间追踪预测,提高了储层展布的描述精度,对井间连通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

2.2 应用低序级断层解释技术,精细描述构造特征
应用全三维精细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重新落实南区的主断裂系统,利用三维地震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对研究区的低序级断层和断层的平面组合开展细致的研究,重新落实构造体系。

研究发现,该区总体上是一个南北高,中间向东西两个方向均变低的“马鞍形”披覆背斜复杂构造,区内孤岛断层和其他一系列近东西向、
北东向断层将工区划成五大块。

东部发育近东西向断层,断层规模大,是本区的主断裂。

2.3 应用层系井网调整技术,完善注采对应关系
ng3-6单元合注合采,层间差异大,干扰严重;ng3-4与ng5-6
砂层组两套层系间隔层分布广,厚度大。

ng3-4砂层组平均效厚11.1m;ng5-6砂层组平均效厚12.2m,都具备一套层系开发的物质基础。

通过更新、侧钻、大修、油井转注、油水井改层归位、扶停产停注井等工作,将ng3-6砂层组细分为ng3-4和ng5-6两套层系开采。

调整后注采对应率由93.5%提高到97.3%,提高3.8%,其中三向注采对应率由27.6%提高到55.2%,提高了27.6%。

2.4 综合治理低液井和放大压差生产促进见效
分析认为注采对应差、地层出砂、堵塞及管柱问题是造成南区低液井及停产井多的主要原因。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防砂、复射孔、储层改造等措施进行有效治理。

共实施低液井、长停井治理73井次,措施后单井日液能力增加21.7t,单井日油能力增加2.1t,效果明显。

对见效迟缓的生产井适时提液,促进降水增油效果,在不引起窜聚的情况下,对这些井适时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措施,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2.5 应用窜聚封堵技术,封堵窜聚通道,减少窜聚
通过测试聚合物注入井pi值,应用pi决策技术筛选窜聚调剖井。

根据试验区经验,注入油压≤5mpa,pi值≤3mpa的注入井,存在高渗透带或大孔道,需要调剖处理。

应用了组合堵剂、段塞式调剖
技术,并在注聚过程中窜添加交联剂,实施51口井,油压平均由4.6mpa上升到7.6mpa,上升了3.0mpa,对应油井66口,累计增油0.8059万吨。

3 强化注聚前中后期管理工作
(1)注聚前期管理。

聚合物驱前期主要通过精细油藏描述,优化方案设计,对水井补孔、复射孔增加注入能力,减少剪切应力。

对油井进行补孔、卡灰封,提高注采对应率。

水井注聚前进行调剖,防止聚合物窜剖。

由于注聚前单元长期水洗,使油层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加剧,油水井间大孔道普遍存在,为解决注入井在平面的流速、油井水淹及存在大孔道的问题,辅以水井示踪剂试井,监测水驱渗流方向,进行选井调剖,可有效防止聚合物窜漏,并改善吸水剖面。

注聚前期要加强油水井归位管理,完善注采系统。

对转注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注聚井,要及时处理,增加注入油压低的井注入浓度,并尽量减少注入过程中对聚合物的剪切,保证聚合物的顺利注入,最低限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扩大聚合物注入目的层区域动用储量,最大程度提高聚合物利用率。

(2)注聚初期管理。

加强注入质量和油井水淹区产出液的管理。

注聚质量是实现注聚增油的根本保证,为此,从加强注聚站、注聚井的管理出发,严格按设计要求,配注量和注入浓度均控制在2%以内,母液浓度控制在允许偏差±5%以内,保证单井注入溶液的粘度,大大提高了注入质量。

而控制油井高水淹区产出液,是为了防止聚合物窜,起到稳定压力场的作用。

转注聚后,由于聚合物溶液粘度较大,压力传播相对较
慢,注采压差变大,导致地层能量迅速下降,采取降低高水淹区产出液措施,可避免聚合物沿大孔道向高水淹区窜流。

(3)注聚中期管理。

保持比较均衡的注水油压,以防止聚合物突进,减少聚合物损失。

在明显见效期,可充分利用聚合物段塞,设计完善井,改变液流方向,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加速并扩大注聚见效。

(4)注聚后期管理。

因聚合物见效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在聚合物见效期,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分析挖潜,进行注采调整或部署加密调整井,充分挖掘剩余油潜力,延长注聚见效期。

对见聚浓度高的井区,准确判断来聚方向,控制来聚方向注入水的注入量或实施阳离子堵聚措施,改变液流方向,降低见聚浓度,延长油井见效时间。

另外,尽量缩短各注聚站转后续水驱时间差,减少人为边角井,保证注聚效果。

4 效果评价
(1)完善了注采井网,注采对应率明显提高。

实施完善新井、转注、补孔、复射、大修等工作,单元的注采对应率明显提高,三向以上厚度对应率由治理前的19.3%上升到治理后的51.8%,确保聚合物驱多向均匀推进。

(2)低液井长停井治理取得好效果。

应用防砂、解堵新技术,实施低液井、长停井治理,措施后单井日油能力增加2.1t,效果明显。

(3)聚合物驱取得明显开发效果。

与注聚前对比平均下降7.4%,含水下降9.0%,无因次油量平均上升2倍。

见效率81.6%,提高采收率5.4%,吨聚增油67.9t。

参考文献
[1] 吴朝东,刘建民,等.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地质科学.2003,3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