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考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凃黑。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
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
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
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
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
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
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
所谓“诗言志” 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
这实际上
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 的命题。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
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
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
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
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
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 的情况也很多。
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
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
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
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
”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
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
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
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
”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
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77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
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有人说,樊锦诗要把莫高窟藏在保险柜里才放心。
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但我更要扬,敦煌是人类的敦煌,要让人类了解。
敦煌历史文化只有为人们欣赏,才能让人们热爱敦煌文化艺术,自觉地保护敦煌石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
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敦煌的52年,保护是她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单单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
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
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
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考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
实现“数字敦煌”之前,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的樊锦诗也曾体味了“孤立”。
从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为此,有人说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状,说在和日本人合作中让日本人把我们的东西拿走了……时间证明,这种国际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与世界平等对话成为现实。
正如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所言,如今的我们与国外文物研究机构在思想、技术、研究方面的差别在缩小,“这说明我们在进步,大家已经能够在一个思路、语境下工作。
不像过去,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只能做什么”。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的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吸取了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起了一流的保护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业务骨干,学到了国外先进的保护科学技术和工艺。
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逐步与国际接轨,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成功典型。
陈寅恪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悲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看到今天的敦煌,老先生若九泉之下有知,当转悲为喜。
(摘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守护国宝41年,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
但却用41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②“数字敦煌”概念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思路。
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出数字电影,数字电影能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做到使游客在窟外看窟。
这还有利于减轻漏窟的开放压力和增加洞窟的承载量。
事实已证明,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史无前例的。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研,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B.作为“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樊锦诗把敦煌文物保护作为永恒的任务,觉得遗产保护更重于敦煌文化,因为弘扬文化只是手段,遗产保护才是最终目的。
C.樊锦诗当年“数字敦煌”的构想和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都遭到了“孤立”,但最终时间证明,樊锦诗是成功的。
D.“数字敦煌” 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具有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特点。
5.文章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敦煌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文章最后一段话语意丰厚,如何理解当年陈寅恪先生的悲和“看到今天敦煌”的转悲为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
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
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
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
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
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
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
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
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
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
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
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
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
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
那人说,耍一套看看。
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
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
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
侯三说。
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
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
那人伸出一个巴掌。
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
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
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
侯三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
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
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
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
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
侯三胆怯地说,你也
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
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
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
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
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
老板说,请来嘛。
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
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
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
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
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
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
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
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
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
为什么?侯三吃惊。
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
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
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妈的。
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
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的突然散了,使他失去的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地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老婆不孝顺老母,他也不敢说什么;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瞎子。
8.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9.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6分)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德用字元辅。
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
行者斩!”一军肃然,超亦为之按辔。
继迁蹑其后,左右望见队伍甚严整,莫敢近。
超抚其背曰:“王氏有子矣。
”
盗张洪霸相聚界上,吏不能捕。
德用以毡车载勇士,诈为妇人饰,过邯郸。
贼果来邀,勇士奋出,悉
禽之。
徙督捕陕西东路,盗贼相戒曰:“此禽张洪霸者。
”皆相率逃去。
仁宗阅太后阁中,得德用前奏军吏事,奇之,以为可大用,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
言者犹不已,降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州置判官,家人皆惶恐,德用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
已。
徙知曹州,或谓德用曰:“孔中丞害公,今死矣。
”德用曰:“中丞言官
..,岂害我者?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
陕西用兵久无功,契丹遣刘六符来求复关南地,以兵压境。
德用见帝,流涕言:“臣前被罪,陛下赦
而不诛,今不足辱命
..。
”帝慰劳,曰:“河北方警,藉卿.镇抚之。
”拜保静军节度使。
岁大熟,六符见德用拜曰:“此公仁政所及也。
”
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
乃下令:“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
”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节选自《宋史王德用传》【注】①超:王超,王德用的父亲。
②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
/三日敌势却
B. 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
战三日/敌势却
C. 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
战三日/敌势却
D. 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
/三日敌势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券:契据。
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
后世多用纸为券。
B.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
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文中的御史中丞
就是言官。
C. 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
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 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
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德用十七岁时担任先锋,带兵出击李继迁,颇有战功。
军队撤退时,看到队伍混乱,主动站出来
整肃军纪,终于使跟随其后的敌人不敢接近。
B. 王德用把装有勇士的毡车装扮成妇人的车饰,经过邯郸,引诱张洪霸前来拦截,从而一举抓获了这
个让官吏头痛的强盗,并震慑了陕西的强盗。
C. 有人议论王德用向官府买卖马匹,虽然证实是跟商人做的买卖,但仍被降职,家人为此很害怕,而
他除了不接待宾客外,言谈举止神色不改。
D. 王德用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士兵击鼓跳跃,进退站坐很有章法,演习一天也没有惩治一个人。
间谍
看后回去告诉契丹说宋兵将要大举进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5分)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4.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15.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再次强调“道不同不能相安”的处世原则。
(2)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想象不堪回首的故都景象的句子是:,。
(3)《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
....,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②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中,无需拔苗助长
....,足球苗子自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1992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
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
⑤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⑥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场关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手段的革命。
B.如果能够回收天然气锅炉房烟囱排放的水气,我们不仅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利用热循环原理提高整修锅炉房的效率。
C.武侠小说到底是一种经过夸张的精神,是对超凡脱俗的硬派人格的高度褒扬,也可作为带有超现实倾向的半神文化。
D.在20世纪上半期“革命与战争”的语境下,聚焦这一时期中小学历史、社会教科书,你会发现书中有关民族问题的叙述是如此意趣盎然。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