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合集下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面列出以下几种措施:
1.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树木和草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护土地表面,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改善水土保持条件,恢复生态系统。

2. 推行水土保持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通过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如修建防风林、设置石垄、建造梁坝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肥力,从而改善土地环境。

3.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通过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总之,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多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 1 -。

我国荒漠化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荒漠化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荒漠化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土地荒漠化具有很大的危害,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导致气候异常,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而且不利于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重要的是土地荒漠化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制约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性,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视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提高我国荒漠化治理成效。

【关键词】:荒漠化治理;问题;对策建议;引言由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扩大蔓延,不仅破坏了植被面积,而且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采取长期应对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通过加强宣传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建立健全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法律法规、推广应用3S科学技术等对策来有效治理荒漠化,提高荒漠化治理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确保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我国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之一就是土地荒漠化,很多地区的人民饱受其苦。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具体原因如下,(1)自然因素。

在气候分布上,我国主要是以大陆季风性气候为主,大陆季风性气候的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大部分的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寒冷干燥,整体气候类型是比较复杂多变的。

在大陆季风性气候的作用下,在冬季来临时,很多森林植被比较薄弱、稀少的地区就很容易出现干旱状况,时间一长,干旱情况就会更加严重,这样当夏季到来,在暴雨的冲洗下,就会击打土壤,还会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蔓延。

再加上我国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分布了很多山地、丘陵地形,这类地形缺乏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水土一旦减少也会大大降低植被的存活率,这样当地的土壤很容易受到侵蚀,也会进一步扩大土地荒漠化范围。

此外,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导致生态环境不仅脆弱,而且处于失衡状态下,气候越来越干,就会大大加剧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随着地球温度上升,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威胁地球
生态平衡的重大问题。

为了消除受到这一挑战的威胁,政府和私营企
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政策,及时补强土地环境
保护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确保有效的土地使用和发展。

比如,设
定土地流转机制,禁止非正当土地利用;实施区域性土地管理法规,
控制土地破坏行为;定期对土地流失区进行植被恢复等。

其次,私营企业不仅要遵守政府规定的土地保护措施,还要采用
有效的技术来恢复荒漠化的土地。

比如,运用植物修复技术,采取有
效的播种方案,催芽及灌溉,恢复和稳定土壤质量,以促进植被恢复。

另外,利用水土保持技术,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土地荒漠化和干旱
现象出现。

不仅能改善土地质量,还能减少沙漠扩张对陆地生态环境
的破坏。

最后,政府和企业还需要及时监督,对擅自破坏土地的人进行惩戒,保护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和动物的损害,并维护荒
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

总之,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持续性土地管理,
实施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及时监督,实行约束性措施。

只有积极又有效地治理这种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才能确保地球的生态
安全,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提供希望。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沙)化是指土地因受气候、人类活动或者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成荒废的过程。

荒漠(沙)化土地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1.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荒漠(沙)化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环境问题。

由于土地的荒漠化(包括风沙土地、盐碱地、石漠化地)、草原退化、森林退化等,使土地肥沃性下降、地下水位降低、植被减少,甚至生态系统破坏。

而荒漠(沙)化的土地对于人类社会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

2.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目前,全球各国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草原整理、沙漠治理、土壤改良、水源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方法。

也在科研方面加大了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1.加强科研力量在治理荒漠(沙)化土地的过程中,加强科研力量,开展土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为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地的退化状况,为土地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加大资金投入治理荒漠(沙)化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多项工程。

各国需要加大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资金投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实现资金的多元化来源。

3.加强国际合作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

在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联合的治理方案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荒漠(沙)化土地的问题。

4.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不仅仅是修复土地本身的问题,更是要关注土地背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需要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环境状态。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现状,从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要采取的一些对策,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一、前言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

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

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

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

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造成了许多毁灭性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沙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加速了贫困和生态灾难,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

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1.8%。

监测结果还表明,当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较2009年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持续减少,沙化逆转速度加快。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

土地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在我国,荒漠化地区往往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的经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般都相对较低。

要想更好地推进防治荒漠化工作,必须首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大家富起来,才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防治荒漠化中去。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林沙产业快速发展,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

我国土地退化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我国土地退化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我国土地退化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导致的集约化耕作和过度开采,水土
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沙尘暴频繁,荒漠化现象扩大;过度利用地下水和化肥农药等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壤质量下降严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污染愈
发凸显,盐碱化现象也在扩大。

针对土地退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建
立健全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制定和实行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标准,
切实保护高质量耕地,禁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实行精准施策,制定
土地退化治理的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是实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

通过推行高效节水灌溉、优化化肥使用、推广生态农业等方式,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和损害。


励节约利用资源,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努力使生产生
活方式更加绿色环保。

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退化的土地,应采取生态修复和修复技术,加快沙化和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恢复土地功能,提升土地生产力和生态服务能力。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要提高公众意识,建立土地资源审计和监管
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规范土地利用秩序,严格执法和监管,加
大罚款和责任制度的力度,力争实现土地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一、背景与问题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荒漠治理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治理方案1.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恢复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平衡。

在选择树种和草种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等特点,以提高其成活率和抗逆性。

同时,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二次破坏。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治理的关键因素。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滴灌等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农业结构调整:在沙漠化地区,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展林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为荒漠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沙漠化地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生态环境和治理难度。

2. 制定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计划,包括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

3.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治理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治理效果。

4. 效果评估: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

总之,荒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才能实现荒漠化的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有多个。

首先,人类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滥伐森林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的侵蚀。

这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降低无机盐含量,使土地变得贫瘠。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的天气事件增加,如干旱、严重的风暴等,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保护能力。

另外,土地碱化、地下水开采和土地过度蓄水等行为也会加剧土地荒漠化。

为了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生态恢复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包括重新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建设人工林和草原,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度。

其次,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

通过合理规划耕地、封山育林、全面禁止乱砍滥伐等措施,减少土地过度利用的程度。

此外,应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另外,加强对于荒漠化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制定治理方案和措施。

最后,还需要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普及环保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地荒漠化的重视程度。

总之,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措施从根源上进行治理。

只有保护好每一块肥沃的土地,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土地沙漠化是指原本具备一定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的土地逐渐丧失植被、水源和肥力,最终转变为无法被人类利用的干燥、贫瘠的土地。

土地沙漠化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气候变暖导致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加,造成水资源紧缺,抑制了植被的生长,进而导致了土地沙漠化。

2.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土壤类型以及地表形态等自然因素也是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比如,土壤质量差、荒漠化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形地势等都会导致土地沙漠化。

3.人类活动:人类的不可持续的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工业活动也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的开垦、砍伐和过度放牧等活动破坏了植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风蚀,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发生与进一步扩大。

2.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有效的节约用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保护,可以减少土地水分流失,阻止土地沙漠化的扩散。

3.合理农业和畜牧业管理:推广科学的农田管理技术,例如合理轮作制度、适时的灌溉技术和科学施肥方法,以减少土地的养分流失和水分蒸发。

制定合理的牧草放牧方案,避免过度放牧,保持草地的完整性。

4.土地治理与防风固沙:采取特殊的土壤修复与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人工固沙带建设等,修复和改善受损的土地。

同时,建设风景林、林带和风信子等防风林网,减少水分的流失和风蚀的发生,保护土壤。

5.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对土地沙漠化的科学研究,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提供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新技术和方法,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大。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为了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安全,需要开展防沙治沙工程。

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到荒漠化和石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60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和石漠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展防沙治沙工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二、工作原理防沙治沙工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防止沙漠扩展和土地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具体来说,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河道、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3. 固沙造地:通过修建沙障、沙坑等工程措施,阻挡沙尘的扩散,形成人工沙丘,减少沙尘暴的影响。

三、实施计划步骤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计划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调研阶段:对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和目标。

2. 规划设计阶段:制定防沙治沙的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包括工程措施、投资预算、时间计划等。

3. 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工程措施。

4. 监测评估阶段:对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

四、适用范围防沙治沙工程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沙漠化和石漠化的前沿地带。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

荒漠区生态治理施工方案

荒漠区生态治理施工方案

荒漠区生态治理施工方案一、背景概述荒漠地区是指干旱、瘠薄的荒漠土地,一般植被稀少,水资源匮乏。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之一,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荒漠区生态治理是指通过恢复、保护、改善荒漠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实现荒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施工原则1.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生态治理策略,全面提高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2.科学规划:根据荒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植被恢复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定点施工,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3.循序渐进:按照逐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进行生态治理施工,确保施工效果的持续和可持续发展。

4.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实现生态治理的协同效应。

三、施工内容1.水资源管理:充分利用荒漠地区的雨水、河水和地下水资源,建设水库、水渠等水源工程,实施灌溉技术提高荒漠地带的土地可利用性。

2.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地等手段,增加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3.防风固沙:通过修建风尘防护林带、筑起沙障墙等措施,减缓荒漠风沙的侵蚀速度,保护周边环境和人类安全。

4.生态旅游开发:利用荒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项目,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

5.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恢复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四、施工步骤1.勘察规划:对荒漠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和勘察,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和工作方案。

2.资源准备:收集和整理所需的施工材料和设备,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施工实施:按照施工规划和方案,分阶段有序进行沟壑治理、种植草木、修建水渠等工作。

4.技术监测:定期对生态治理施工进行监测和评估,对施工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5.效果评估:对治理后的荒漠地区进行效果评估,评估其植被覆盖度、土壤水分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并制定后续的管理和维护方案。

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引言土地荒漠化是指原本有较好的土壤和植被覆盖的土地逐渐退化为贫瘠的沙漠或荒地的过程。

它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适用范围。

措施一: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恢复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工种植和保护现有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植被恢复和保护的措施:•抗风固沙:通过种植适应沙质地或风沙灾害环境的树木和灌木,形成阻挡风沙的屏障,减少沙尘的飞扬,从而保护土壤和植被。

•退耕还林还草:对于退化的农田和草地,进行还林还草工程,引进适宜的植物,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

•水土保持:在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田、建设沟渠、植被带等,防止土壤被侵蚀和流失。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措施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是土地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治理土地荒漠化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节水灌溉:改良传统灌溉方式,提倡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水资源调配: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可以通过水资源调配来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

例如,可以引水灌溉,或者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

•保护水源地: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维护水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土地植被的生长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速度。

措施三:土壤改良和保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土壤进行改良和保护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壤改良和保护的措施:•有机肥料使用:适量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保肥能力。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学校施工安全工作预案范本为了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营造平安和谐的建筑施工环境,切实保障师生安全,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安全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等法律法规,以推进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为核心,以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学校实施校安工程中极有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积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强化安全监管作用,突出监管重点,务求管理实效,做到责任落实、制度落实、措施落实,事事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不留死角,不埋隐患,不留漏洞,努力消除各种隐患,及时消除建筑施工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施工坍塌等常见类、高发类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高处坠落、坍塌等重特大事故发生,一般事故发生率低于事故控制指标;坚决遏制事故发生,增强企业文明施工意识,营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环境。

三、组织领导成立中学施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大××副组长:成员:四、工作措施(一)开展全员性的安全教育活动。

全体教职工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

形成了“人人参与,严格管理”的良好局面。

任何班级任何学生不准到施工地域内玩耍、活动;施工场地要搭建好施工通道,对人员过往路段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学校安排专人负责;通过开展班(队、团)会,看录像、办板报、知识竞赛、命题作文等形式,利用星期一升国旗时间集中学习安全知识。

1.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综治办每周为全校学生上一次安全教育课,并对各班的安全情况进行总结。

2.班主任老师要对本班学生的安全负责,做到定期讲,及时讲,并能实施一定的安全措施。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荒漠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荒漠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和地区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荒漠治理工作,希望能够减缓荒漠化进程,恢复植被生态,改善环境质量。

荒漠治理方案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土地再利用等内容。

植被恢复是荒漠治理的核心措施,通过引种植草、搞封闭围栏、人工种植树木等方式,逐步恢复荒漠地区原有的植被覆盖,增强土壤固齿,防止局部沙漠化的进一步扩散。

水土保持是荒漠治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修建沙障、沙袋、植被覆盖、固沙林等工程,既可以防止沙尘暴的发生,还可以减轻沙漠对周围环境的侵蚀。

生态修复是荒漠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植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实现荒漠地区的生态平衡,恢复生态功能。

土地再利用是荒漠治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恢复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重新利用土地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荒漠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荒漠治理工作的进行。

政府在荒漠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加大对荒漠治理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督和评估,推动荒漠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企业是荒漠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绿色生产,推动可持续发展,为荒漠治理提供技术和专业知识支持。

科研机构在荒漠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治理效果。

社会组织是荒漠治理的重要力量,应当鼓励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荒漠治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荒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荒漠化的扩散,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绿色家园。

希望各国和地区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荒漠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三)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三)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二、工作原理: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来实现。

植被恢复可以通过人工种植、天然更新和生态恢复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发生。

2. 防沙治沙工程主要通过建设沙障、沙场和水土保持设施等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工程应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治理的重点区域和目标。

2. 在重点区域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包括人工种植、天然更新和生态恢复等方式,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建设沙障、沙场和水土保持设施等防沙治沙工程,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

4.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实施效果。

四、适用范围:该方案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如中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和内蒙古等地。

五、创新要点:1. 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结合植被恢复和防沙治沙工程,提高治理效果。

2.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遥感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提高工程的可行性和效果。

六、预期效果:1. 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防沙治沙工程能够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扩散,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

七、达到收益:1. 改善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保护农田和城市环境,减少沙尘暴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优缺点:优点: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引入先进技术,提高工程效果。

缺点:工程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较高。

九、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1.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工程的可行性和效果。

2.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

荒漠化治理方案评估

荒漠化治理方案评估

荒漠化治理方案评估荒漠化是指原本非沙漠地区因为失去植被覆盖、土壤退化等因素而形成沙漠或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

为了治理荒漠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案进行改善。

本文将评估荒漠化治理方案,并探讨其中的优缺点。

目前,针对荒漠化治理的方案主要包括生态恢复、绿化造林和水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恢复是一种以手段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目的的治理方法。

通过植被恢复、土地保护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地质量,降低土地侵蚀程度,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其次,绿化造林是一种通过人工引种、植树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使土地变为可耕种、可用于牧草种植等用途的方法。

最后,水资源管理是一种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适宜的水源和水量,从而保证植被的生长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评估荒漠化治理方案时,需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效果和可持续性。

首先,生态恢复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生态恢复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并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的验证。

其技术成熟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其次,绿化造林方案在改善荒漠化问题上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通过引种植树、种草等手段可以迅速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减缓荒漠化的速度。

然而,绿化造林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且实施周期较长,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水资源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理荒漠化问题。

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促进植被生长,防止土地的进一步退化。

但是,水资源的供给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水资源管理方案需要仔细权衡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确保荒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

除了可行性外,荒漠化治理方案的效果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生态恢复方案在保护和恢复植被、改善土地质量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相关的恢复措施,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土壤侵蚀程度的减少等指标能够明显改善。

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概述荒漠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现代性环境问题,指的是草原或森林逐渐退化,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的原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荒漠化的解决方案。

荒漠化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荒漠化。

气候因素干旱是影响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

多年干旱导致水分不足,植物难以生长;去除了植被保护的土壤也会更容易受到水力侵蚀和风蚀侵蚀。

此外,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和频率,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过度利用是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使土地失去保护。

过度开采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地质和土壤的破坏,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沉积。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了大量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地和水源,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

技术进步问题不合理的农业技术和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如充当工厂的养殖场和大举种植经济作物,都是导致荒漠化增加的原因。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提高生产力,但却同时也加剧了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极其严重。

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影响:•植被减少:荒漠化导致植被和灌丛消失,土壤流失加剧,沙尘暴和干旱事件也变得更普遍。

•不良气候变化:荒漠化会导致气候变化,减少降雨和雨水滞留,导致水资源减少。

•生态系统失衡:草原退化会导致多样性的减少,生物量和种群也会受到影响。

•经济影响:由于荒漠化的加剧,耕地减少和生产中断,一些地区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求新的生存机会。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荒漠化是可以被治理的,并且在许多地方已经实施了有成效的措施。

下面列举一些防治措施。

胡杨林试验在中国,胡杨林试验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胡杨是一种极端依靠地下水存储的树种,在荒漠地区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在胡杨林的带领下,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固定,水分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摘要】:土地荒漠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正为世人所瞩目,并已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议程。

文章概述了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特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干旱现状防治措施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

它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土地荒漠划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

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

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祖先,在创造文明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环境创伤。

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的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褪色,植被锐减,滚滚黄沙掩没了农田与城镇。

在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黑龙江省北部边缘之间形成了一道万里风沙线,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不断被扩张的沙漠所蚕食,而最终葬身于沙海;曾经是林木葱郁,经济繁荣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因大批的森林被砍伐,地表裸露,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沟壑万千;东、西、北三面为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过去是一个森林茂密,草绿花香的草原生态系统,近300年来,因开垦种植,过度放牧,使它变成了“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荒凉景象。

昔日山青水秀的长江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也因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几年来,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扩展,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仅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点,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

仅我国北方地区就有荒漠化土地175.8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疆自治区与辽宁省国土面积的总和。

我国在沙质荒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0多万公顷,4400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草场由于封育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产草量增加20%。

但由于人们认识不一,管理体制不顺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农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项事业至今仍处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

荒漠化面积近几十年来呈不断扩展之势,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的速度,六七十年代每年约为1560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每年约达210。

平方公里。

现在不仅北方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分布有广大荒漠化土地,就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也出现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标志的荒漠化土地。

国务院新近批准的我国沙漠化治理规划决定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治体系。

这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治理荒漠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2.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交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性,主要取决于不同干旱区域的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共同发生作用,而且在其不同的组合中往往是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作用。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80年代的平均气温普遍比70年代增加了0•3~0•5℃,北京市增加了1℃,由于气候变暖,实际蒸发量加大,按照最大可能蒸发量计算的干燥指数加大,大于10℃的活动积温增加30~60℃,在周期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干燥度增加0•5~1•2,致使土地干旱,土壤墒情较低,农区耕地不能播种,牧区牧草不能返青,土地裸露时间过长,为风蚀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如河北省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

以哲里木盟为例,20世纪60年代境内有大小湖泊600余处,常见积水的有400多处,积水面积290 km2,而在1984年水利资源调查时,湖泊减少到325个,常年有水的湖泊仅剩143个,水域面积只有67 km2。

在河北省坝上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一些有名的湖泊都已干涸,如棺材山淖尔、黄盖淖尔、张飞淖尔等,甚至大型湖泊安固里淖也只有雨后才有少量积水;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

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

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2•1•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

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

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

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数十年来,由于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本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草原面积约150万hm2,占总面积的80%,到目前已减少到51万hm2,而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0万hm2增加到现在的80万hm2。

结果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1•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原因首先在于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为因素则往往是诱发和推动因素。

例如:近10 a北方的干旱化,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减少,但对这一地区来说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地表水在上游被劫夺和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可能成为主因。

这一方面科尔沁草原地区西辽河的断流和大批湖泊淖尔的干涸是最有力的证据。

地下水超采之后近层土壤水分减少,土地干旱加重,从而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增大,为荒漠化和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干旱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而我国大部分干旱区缺乏这一认识,只注重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对其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结果引发了人为生态灾难。

如由于上游地区拦蓄用水过度,使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严重不足,沙漠化迅速发展,沙漠化土地从1975年的3 400 km2扩大到1986年的近6 000 km2。

同样,由于塔里木河上游拦蓄用水过大,使下游地区经常断流,结果造成下游地区沿岸大批胡杨死亡,绿洲萎缩或消失,沙漠化土地迅速发展。

由于生产用水增多,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也较普遍。

如河北省尚义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把种植错季蔬菜作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但蔬菜耗水量大,局部区域30 m以上的浅层水已开发枯竭,开始打80 m左右的深井,开采中层水。

此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否则后果严重。

2•1•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

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