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生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传统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根据古代医学经验和智慧总结而来的。

它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不仅包含了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注重人的整体健康。

下面将从中医养生理论和道家养生理论两个方面对传统养生理论进行概述。

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平衡人体阴阳和气血的理论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精气血液、脏腑功能、经络运行等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养生理论提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等方法,以促进人体的阳气升发、阴气下降,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中,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食物有温热、凉寒、甘淡、酸辣等不同性质,对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理论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食物进行调养。

另外,中医还强调运动和按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机体的康复能力,并且能够调动经络、气血等运行,促进健康。

此外,中医也注重情志养生,认为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道家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微观,宇宙是人体的宏观,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道家养生理论提倡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其中,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养生之道,无为而治”,即不通过大力气的修炼,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促进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态度,即不追求过度努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之道。

此外,道家养生理论也注重修炼身心的方法,如静坐、冥想、瑜伽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传统养生理论以中医养生和道家养生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它提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情志养生等方法,以促进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认可。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调理和养护过程,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养生, 将养生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中国中医学在西方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明, 时至今日,科学还不能够完全解释经脉,吐纳,导引等中医学说, 古代劳动人民以养生学, 阴阳学,五行学,食疗,房中术,针灸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华养生百科。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汩汩洪流以其神奇的风姿别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传统的中华养生文化。

从神农氏尝百草起,中华养生文化便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虽然在它诞生的最初阶段,还只是纯粹以治疗疾病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断加深,中华养生文化也开始了它辉煌灿烂的时代。

首先是以春秋时老庄为代表的静默无为、清静自正的退养之说的产生。

从此,中华养生文化便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高明处,即认为养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

它强调身心的和谐健康,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内心自省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境界基础上的。

这是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奠定了中华传统养生学说的根基,此后历代的养生学说都大致以此为基础。

体现这一阶段思想的代表作有《道德经》、《素女经》等。

随后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的道家养生说。

这一时期由于受神仙鬼怪思想的影响,服用金石药饵以求长生不老的偏邪风气盛行一时,传统的养生文化逐步走向封闭性和神秘性,但这期间也出现了中华养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导引术即气功术的产生。

这一阶段的著述多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如《黄庭经》、《清静经》、《胎息经》等。

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华养生文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种糅合儒、释、道三家文化之长,以琴、棋、书、画为载体来陶冶身心的士大夫养生文化得以产生。

它直接承继老庄学说,在注重内心自省的同时,又试图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体现这一阶段养生思想的作品有《茶经》、《棋经》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防”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因素存在。

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防,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从广义的概念来讲,人类一切维持生存,保养身
体,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的行
为,都是养生学所涵盖的内容。
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 ‘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 记载)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 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 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 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 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 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 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 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 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融和了儒、道、佛 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 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老子的这段话出自两千年前,它折射出当时社会上 的养生活动已比较普及,养生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与流行趋势。人是最宝贵的,但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作 为基础,对生命的重视应放于至高地位,要用智用力 去呵护。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第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 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五福(蝠)临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人 们经常说的“五福(蝠)临门”, 五福就由那五只 蝙蝠组成。
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 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传统习俗中, 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

所谓“民以食为天”。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

下面将就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现代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物组成,并通过相互作用来保持平衡。

人体也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五脏、阴阳经络和阴阳柔刚等。

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论则强调人体内经络的流动和调控,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药膳调理和精神调养等。

饮食调养注重平衡,根据不同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状态,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滋补、清热、化湿、健脾、养肺等功能。

运动保健强调身体的锻炼和按摩,通过活动筋骨、通经络、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健美和延年益寿。

药膳调理则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根据人体的需要,用药材煮制成汤或煲粥,以达到调治疾病、养护健康的效果。

精神调养强调情志的平衡,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维持身心的和谐。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中医养生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饮食调养方面,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预防和治疗很多慢性病。

例如,常吃粗粮可以帮助消化、清理肠道,防止便秘和结肠癌。

运动保健方面,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质量等,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

药膳调理方面,很多药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能,通过药物与食物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精神调养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志的平衡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饮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养生饮食注重养生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很多养生食物在现代已经从古代秘方变为现代美食。

比如,人参、枸杞、田七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养生饮食还强调“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提倡吃五谷杂粮以获取全面营养,并提倡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结构。

此外,养生饮食还注重烹饪方法,如熬、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

运动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活动强调意念的调动和冥想的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的调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气功是注重调养气血的运动方式,通过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肢体,传导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传统养生文化的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机能的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产生负压,以刺激经络和穴位,通过排除病邪、增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推压肌肉、关节、穴位等,调整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还包括中药、按摩、艺术以及一些节气养生习俗等。

中药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医药学,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单一或多味草药的组方,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以其丰富的疗效和养生功能,被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领域。

按摩是一种以手法和指压技巧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进行刺激的疗法,它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艺术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还注重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习俗,如立秋时吃受秩瘦肉、端午时挂艾草等。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中国文化悠久而深厚,其中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系统,从古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养生文化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其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总体注重平衡和和谐。

而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在生病时首选中医药,因为它被认为比西药更温和且对身体没有负面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领域。

许多人通过食疗和草药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药的理念也融入到了饮食习惯中,例如中医药认为相对平和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三、养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健康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养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运动,从调节气息到保持情绪稳定,都有着养生的意味。

四、中医药与养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医药提供了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而养生文化则强调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药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养生文化。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坚持适量运动以及定期接受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系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养生文化则强调身心健康和谐,与中医药理念相辅相成。

中华养生文化

中华养生文化

中华养生文化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它既是传统医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探讨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中华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先贤就开始研究人体的调理和健康的保持。

钟、佚、伯牛等人所著的医书记载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如起居有节、饮食适度、运动调理等。

这些养生经验被逐渐总结并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

尤其是汉代以后,中医药理论逐渐成熟,养生被纳入医学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按照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相克的观念,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达到养生目的。

同时,中医还注重精神、情志的调理,强调心身相互关联,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二、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特点1. 维护平衡:中华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的平衡。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核心。

中医提倡“平治”理念,即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效果。

2. 强调预防:中华养生文化注重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即在人体尚未生病之前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多样化方法:中华养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个体体质、年龄、性别等差异,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如食疗、草药、按摩、运动等。

4. 健康与美学:中华养生文化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追求相貌的美观和精神的愉悦。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与情志调理、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与美学相得益彰。

三、中华养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华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健康理念。

首先,中华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保健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养生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第一篇: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

何为养生?如何养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

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二、如何养生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四季如何养生。

(一)春季养生。

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

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中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而保持健康的身体并不是等到生病了才去寻医问药。

中医文化里提倡“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平时就更应该注重调养身体,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之道。

中医传统养生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云“道法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变化,调节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同步。

而说起老中医养生道,则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老中医”悬壶发源人辛氏福深公。

福深公公元1513~1598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精通医术,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他常为了医治病患上山采药、研究药理、熬制药汤。

在潮汕民间中医馆行医几十载,医术出众深得民众信赖。

到了近代,福深公后人“辛氏”创立了老中医养生道,与29位名老中医携手一同致力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事业中。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在改变,导致部分人开始出现“亚健康”的状态。

于是,福深公后人通过与29位名老中医进行沟通交流,抓住了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快,没时间运动养生,季节气候多变,体质易受日渐被污染的生活环境所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特点。

创始人和29位名老中医经过研制,并搭配运用辛氏祖传的百年秘方,秉承以“君臣佐使”为基础,以“药食同源”为理念,熬制出适合现代人养生,适合不同季节的各类凉茶冲剂、养生餐、养生茶等养生食品,在行业内取得领先地位,获得众多荣誉称号。

中医养生方法中药拓药拓,是中医拓疗用具。

功效:以名贵中草药配制而成的药拓,经高温蒸透后,可用于全身热敷、按压,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吸引,药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药拓针对颈椎、肩周炎、肌肉劳损、腰椎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Lingerie点评:几乎所有以中医养生美容为概念的参展品牌,无一例外地都推出了各自的药拓,品牌不同,药拓的外包装也各异,力求体现品牌特色与内涵。

中国养生文化简介

中国养生文化简介

中国养生文化简介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A、中国养生文化史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1、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展史缺乏文字记载,仅仅留下了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早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

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

”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导引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

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

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

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

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

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

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

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

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

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

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

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中华养生文化

中华养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在养生上更是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人的养生观从天地人,宇宙、自然,四时,人的身与心,形与神,情志与德行等等,全方位统一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的文化。

1.环境养生当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

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

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从现今人们生活习惯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慎适冷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适当运动,避免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3.饮食养生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民以食为天。

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

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上述三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4.运动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养生方案和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1.关于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将健康视为一个综合平衡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养生强调的是“调心、调性、调气、调体、调神”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辨证施治养生法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医学理论是辨证施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并遵循制定的养生方案。

3.饮食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理念也贯穿其中。

中国人饮食时喜欢采用多味多样、自然的食材,膳食结构则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五大类,考虑到每天身体的需求量有所不同而有所区别。

4.精神养生文化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持镇静、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健康,人们不仅要好好照顾身体的器官,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5.其它养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节气、运动、按摩、气功、花鸟鱼虫等其他方面进行养生。

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体内的水平、血气和气。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好每一个方面的养生习惯。

总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一直以来指导着日常养生的做法。

有这种高尚的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追求生命的长久。

中国养生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
•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 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儒家养生说
•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 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 具体养生方法。 •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体质养生-体质的种类
1.平和体质 2.气虚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痰湿体质 6.湿热体质 7.血瘀体质 8.气郁体质 9.特禀体质
1.平和体质
【形体特征】 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 面色和肌肤润泽,头发浓密而有 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及食 欲良好,大小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说明:ⅰ 平和体质:32.75﹪ ⅱ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 人越少。 ⅲ 调养方式:“中庸之道”,“顺时而养”。 饮食:“谨和五味”。 运动:适龄锻炼。
长久健康地活着
传统养生观

• • •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阳五行学说 诸子百家 中医养生


体质养生
传统养生
《黄帝内经》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 晚乎。” 强调,“治未病”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现代生活健康隐患
• 亚健康 • 食品安全 • 环境污染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 《庄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养生文化概论——饮食篇考查试题答案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华饮食养生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天人相应;(2)调和阴阳,协调脏腑;(3)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

养生的基本理论:(1)天人相应,强调人应该适应自然,但在适应自然过程中,尤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2)形神合一,形是指人的整个形体结构而言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指情态、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3)形神皆养,即是在养生时不仅要注意精神的摄养,还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饮食养生的内容:饮食养生的内容包括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愈后防复,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

“食养”是利用饮食来到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目的。

“食疗”就是利用饮食防治疾病,治疗或辅助药物治疗疾病。

中国传统的就八大菜系:山东(鲁系),淮扬(扬),四川(川系),广东(粤系),浙江(浙系),安徽(徽系),湖南(湘系),福建(闽系)。

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可以食用山药、扁豆等。

银耳、百合也是不错的养胃生津之品;食补物品:甘蔗、猪肝、饴糖、乌骨鸡、蜂蜜、豆浆、芝麻、藕、菠菜等。

食疗特点:首先食疗是利用食物来调节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防御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有:(1)历史悠久(2)可做为食疗的食物种类多且常见,来源简单,如谷物、水果、蔬菜等(3)简单方便,几乎无毒副作用(4)价格一般低廉,可很好地坚持,效果好不易反弹(5)无痛苦(6)虽然食疗对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但是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更不可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适当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延年益寿,过度饮酒有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饮酒方法:(1)饮酒时心境要好(2)温酒而喝(3)饮必小咽(4)不要混饮(5)空腹勿饮(6)勿强饮
长寿老人在饮食的特点:1、喜欢喝粥 2、小米为其最佳补品 3、玉米当主食4、牛奶 5、每天一个鸡蛋6、偏爱红薯7、喜吃豆腐8、口味清淡9、冬天离不开胡萝卜 10、适量适当的喝酒
现代医学对延缓衰老的研究与探索:(1)抑制“衰老激素” (2)使用抗
氧化剂法(3)保持免疫功能正常(4)置换衰老器官(5)激素调节法(6)降低体温法(7)维持细胞膜的功能良好(8)维持下丘脑功能(9)抑制细胞突变法(10)遗传工程法
从《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得到的启示:(1)食物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2)食养食疗应该得到广泛推广(3)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意义:论述了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五脏六腑之病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食物予以辅助即食疗
悦目之画,悦耳之音均是艺术,那么,可口的饮食又何尝不是艺术啊。

烹调技术也是一种文明,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对于五味是把控不好的,五味为烹调技术的核心,五味把控不好自然烹调技术就不好。

故文化底蕴是饮食文化同根同源的二者共同发展,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深也。

中西没有文化交流之时,世界上普遍认为法国的烹调技术最好。

但是和中国的烹调技术相比却只能排第二。

综上所述:中国的饮食文化烹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息息相关。

过去人认为,早饭吃饱了,一整天干活都精神,午后(晌午)不能吃多,要不然瞌睡,晚上要少吃甚至不吃,这样有利于机体的排毒
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

鸡加黄芪、当归炖服这种药膳只适合于气血亏虚的人群,如果气血旺盛,内热较盛的人是不适合吃的如果体质好的话,不建议服用,食用很容易上火,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庄子“养生主”启示: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