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现状与渔业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能烟台八角电厂上大压小机组工程项目海洋环境现状与渔业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2014年12月
目录
一、海洋环境现状评价(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 (1)
二、海洋环境现状评价(2014年9月) (41)
三、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67)
一、海洋环境现状评价(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
1、工程所在区域海洋水质与海洋沉积物概况分析
(一)站位布设与调查项目
(1)站位布设
共布设20个水质,12个沉积物、海洋生物(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经济生物体质量)
调查时间,2013年8月份,2014年5月份。

调查站位图
(2)调查项目
①水质:pH、水温(t)、盐度(S)、悬浮物(SS)、COD Mn、硫化物、无机氮(NO2-N、NO3-N、NH4-N)、PO4-P、石油类、重金属(Cu、Pb、Zn、Cd、As、Hg)、总Cr等共计19项。

②沉积物: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Cu、Pb、Cd、Zn、Hg、As、Cr等10项。

③海洋生物体:选择当地经济生物体(贝类)体内Hg、Cr、Pb、Cd、Zn、As、Cu。

④海洋生态: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断面3个,调查断面位置可根据实际采样点适当略调整,但不宜过大)。

(二)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
各调查项目的观测、采样和分析方法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三)评价方法
本次环评水质参数的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

(1)一般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评价模式如下:
Pi=Ci/Si
式中:Pi—i站要素的标准指数;
Ci—i站要素的实测浓度,mg/L;
Si—要素的评价标准值。

(2)pH 标准指数
pH 值有其特殊性,它的标准值为7.8~8.5,因此取上下限的平均值8.2,计算式为:
().8.2/8.2pH i i I C C =--上 式中:
i
pH I .—pH 值的标准指数;
上C —pH 值评价标准上限值;
i
C —pH 值的实测值。

(四)评价标准 (1)水质评价标准
工程海域附近有港口、航道、养殖区等,其中港口、航道等海域环境质量标准为四类,养殖区环境质量标准为二类。

选取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目标为标准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应执行《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列于表3.1-8。

(2)沉积物评价标准
表层沉积物评价标准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二类标准,本次海洋沉积物调查项目的第二类标准限值见表3.1-9。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 (单位:mg/L )
12763-2007)。

(五)调查评价结果
(1)工程所在海域海洋水质现状评价
对20个站位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水质调查分析资料表明:两次调查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4年5月22日调查中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无机氮>锌>铜>溶解氧>COD>铬>悬浮物>石油类>pH>铅>活性磷酸盐>砷>镉>硫化物。

2013年8月22日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铜>无机氮>锌>铅>悬浮物>COD>溶解氧>铬>石油类>pH>活性磷酸盐>汞>砷>铬>硫化物。

调查水域的水质状况较好。

水质调查结果统计表(2014年5月22日)
备注:“--”表示未检出。

水质调查结果统计表(2013年8月22日)
备注:“--”表示未检出。

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2014年5月22日)
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2013年8月22日)
2013年8月22日调查海域海水水质标准指数图
2014年5月22日调查海域海水水质标准指数图
(2)工程所在海域沉积物环境现状评价
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先后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对10个沉积物站位进行样品采集。

选取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砷、汞、铜、铅、锌、铬、镉等化学要素进行监测分析,对各站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沉积物调查分析资料表明:2013年8月所有调查站位所有沉积物调查项目均符合国家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有机碳>汞>镉>铅>铬>铜>锌>砷>石油类>硫化物。

2014年5月所有调查站位所有沉积物调查项目均符合国家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有机碳>汞>铬>铅>镉>石油类>锌>铜>砷>硫化物。

调查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较好。

沉积物实测评价结果统计表(2013年8月)
沉积物实测评价结果统计表(2014年5月)
2013年8月调查海域海水沉积物标准指数图
2014年5月调查海域海水沉积物标准指数图
2、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1)站位布设
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分别于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在项目用海海域进行了海洋生物质量现状调查,2013年8月采集该海区2种有代表性的贝类生物样品进行海洋生物质量调查分析,2014年5月在所调查站位中的5个站位中采集到了5份有代表性的贝类生物样品进行海洋生物质量调查分析。

(2)调查对象与项目
①调查对象:贻贝、牡蛎、脉红螺。

②调查项目:砷、总汞、铜、铅、锌、镉、铬、石油烃、六六六、DDT、PCB 等。

(3)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
各调查项目的观测、采样和分析方法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4)评价标准
本项目位于港口水域,执行《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的三类标准。

(5)工程所在海域海洋生物质量评价
2013年8月调查的牡蛎和贻贝进行生物质量检测,结果见《海洋生物质量实测结果统计表》、《2013年8月调查海域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指数图》。

检测结果表明,生物体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中的第二类标准。

海洋生物质量实测结果统计表(mg/kg)
采样生物砷汞铅镉铜锌铬
牡蛎 2.64 0.0351 0.103 0.111 1.04 14.1 0.325
贻贝 3.83 0.0339 0.241 0.239 2.73 15.6 0.261
2013年8月调查海域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指数图
2014年5月对采集到的5个站位脉红螺进行生物质量检测,其中六六六、DDT和PCB浓度均为未检出,其余结果见下表和下图。

检测结果表明,生物体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中的第二类标准,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砷>汞>镉>石油烃>铜>铅。

2014年5月脉红螺生物质量实测结果统计表(mg/kg)
站位砷汞铅镉铜石油烃
10 2.64 0.0551 0.357 0.0262 1.47 6.81
13 2.47 0.0613 0.348 0.0651 2.21 8.91
14 4.21 0.0608 0.483 0.806 6.07 10.4
15 3.10 0.0696 0.455 0.0591 3.14 8.44
18 3.04 0.0573 0.369 0.458 4.25 8.26
最小值 2.470.05510.3480.0262 1.47 6.81
最大值 4.210.06960.4830.806 6.0710.4
平均值 3.090.06080.4020.283 3.438.56
2014年5月脉红螺生物质量标准指数图
3、海洋生态评价
(一)叶绿素a
2013年8月,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1.65~5.12μg/L,平均值为3.29μg/L。

调查海域叶绿素a浓度分布较为正常。

2014年5月调查结果表明,各测站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47~1.39μg/L,平均为0.98μg/L。

通过2013年8月、2014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叶绿素a调查的结果来看,叶绿素a浓度分布较为正常。

2013年8月叶绿素a浓度测定结果表(单位:μg/L)
(二)浮游植物
1. 2013年8月22日调查结果分析
(1)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
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1种,分别隶属于2门,其中硅藻门14种,占总种数的67%;甲藻门7种,占总种数的33%。

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见下图。

浮游植物种名录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图
硅藻种类数量占优势。

细胞数量上,硅藻占89.7%,甲藻占10.3%。

数量最多的为短角弯角藻,占总量的20.7%,其次是洛氏角毛藻,占总量的14.5%。

品种最多的站位为4号和10号,分别为21个种,而品种最少的站位是16号,共14种。

各站浮游植物出现种数统计见下图。

调查海域各站浮游植物出现种数统计图
2)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
本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8.81×105个/m³~123×105个/m³之间,平均为39.5×105个/m³。

最高值出现在11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2号站。

各站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统计见下图。

调查海域各站浮游植物数量统计图
(3)评价结果
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和丰度(d)是生物群落种间群聚的主要参数,可以作为生物评价的生物指数之一。

计算结果表明,2013年9月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在2.13-3.71之间,平均值为2.85;均匀度值(J)在0.501-0.845之间,平均值为0.688;浮游植物丰度值(d)在1.24-1.87之间,平均值为1.48。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各站生态评价指数表
2. 2014年5月22日调查结果分析
(1)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
此次调查海域共获浮游植物22种,其中硅藻19种,占种类组成的86%;甲藻2种,占种类组成的9 %;原生动物门1种,占种类组成的5%。

本次调查所获浮游植物多为广温广盐的近海种类,有河口性类型的具槽直链藻,也有外海性类型的一些圆筛藻种类。

浮游植物种名录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图
品种最多的站位为8、12号,各13个种,而品种最少的站位是6、16号,各6种。

各站浮游植物出现种数统计见下图。

调查海域各站浮游植物出现种数统计图
2)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
本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2.4×104个/m³~6.2×104个/m³之间,平均为3.7×104个/m³。

最高值出现在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0号站。

各站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统计见下图。

调查海域各站浮游植物数量统计图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从站位出现频率和细胞密度上看,优势种为斯氏根管藻和具槽帕拉藻。

斯氏根管藻在调查海域各站站位出现频率为91.7%,细胞密度均值为1.18×104个/m3,占总细胞密度的32.1%。

具槽帕拉藻在调查海域各站站位出现频率为83.3%,细胞密度均值为9.58×103个/m3,占总细胞密度的26.0%。

(3)评价结果
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度(d)和优势度(D2)是生物群落种间群聚的主要参数,可以作为生物评价的生物指数之一。

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5月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在1.48~2.96之间,平均值为2.27;均匀度值(J)在0.573~0.863之间,平均值为0.745;浮游植物丰度值(d)在1.31~3.46之间,平均值为2.13,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比较均匀。

2014年4月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各站生态评价指数表
(三)浮游动物
1.2013年8月22日调查结果分析
(1)浮游动物的种类结构
在调查的12个生态站位中,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7种(见表5.4-5),其中桡足类14种,种类最多,占种类组成的51%;幼虫类8种,占种类组成的30%;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4%;甲壳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4%;刺胞动物2种,占种类组成的7%,尾索动物1种,占种类组成的4%。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结构图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名录
序号种类拉丁名
1 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2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3 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4 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
5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6 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
7 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
8 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9 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10 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odominalis
11 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
12 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
13 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
14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15 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
16 钩虾Gammarus sp.
17 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
18 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
19 海蛇尾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
20 短尾类蚤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
21 桡足类幼体Copepoda larva
22 腹足类幼体Gastropoda larva
23 双壳类壳顶幼体Bivalvia larva
24 长尾类幼体Maeruran larva
25 海胆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larva
26 半球杯水母Phialidium hemisphaericum
27 薮枝螅水母Obelia sp.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主要以暖温带沿岸低盐广温种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与强壮箭虫的出现频率均为100%。

第一优势种为中
华哲水蚤,平均生物密度为867个/m³,占浮游动物个体总数的22%;第二优势种为强壮箭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12个/m³,占浮游动物个体总数的14%。

(2)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数变化范围在1260-8800个/m³之间,平均值为3449个/m³。

最高值出现在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8号站(见表5.4-6)。

浮游动物生物量介于42.1-145mg/m³之间,平均值为83.2mg/m³。

最高值为4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8号站。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数与生物量统计表
(3)评价结果
根据2013年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评价指数,种类的多样性指数(H’)较高,平均3.20,范围在2.61-3.81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0.800,范围在0.626-0.930之间;种类丰度指数(d)平均1.33,范围在0.947-1.68之间。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较健康。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评价指数表
2. 2014年5月调查结果分析
(1)浮游动物的种类结构
此次,调查海域共获浮游动物23种,包括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毛颚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棘皮动物1种,各占种类组成的75%、9%、4 %、4 %、4 %、4 %,其中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13种,占种类组成的57%。

2014年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结构图
2014年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名录
序号种类拉丁名
1 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
2 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3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4 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
5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6 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Mcmurrichi
7 腹足类幼虫Gastropoda larva
8 双壳类壳顶幼虫Bivalvia larva
9 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 nauplius
10 长腕幼虫
11 Centropages tenuiremis
12 猛水蚤Harpacticoida
13 薮枝螅水母Obelia
14 多毛类幼虫Polychaeta larva
15 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16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cta Giesbrecht
17 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
18 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
19 长尾类幼虫Maeruran larva
20 短尾类幼虫Brachyuralarva
21 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Giesbrecht
22 糠虾Mysidacea
23 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 hensen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是双毛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双毛纺锤水蚤在调查海域各站位出现频率为100%,个体密度在471~3056个/m3之间,均值为1585个/m3。

小拟哲水蚤在调查海域中华哲水蚤各站位出现频率为100%,个体密度在441~1330个/m3之间,均值为890个/m3。

(2)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
调查海域各浮游动物个体数变化范围在2047-5650个/m³之间,平均值为3942个/m³。

最高值出现在14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8号站(见表5.4-6)。

浮游动物生物量介于67.9-244.3mg/m³之间,平均值为124.4mg/m³。

最高值为6号站,最小值出现在18号站。

2014年4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数与生物量统计表
(3)评价结果
根据2014年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评价指数,种类的多样性指数(H’)较高,平均3.41,范围在2.48-4.21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0.946,范围在0.825-0.992之间;种类丰度指数(d)平均2.10,范围在1.36-3.00之间;优势度(D2)平均0.894,范围在0.778-0.947之间。

2014年4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评价指数表
(四)底栖生物
1.2013年8月22日调查结果分析
(1)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内共鉴定出底栖生物31种,分别隶属于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纽形动物、扁形动物和棘皮动物。

其中环节动物的种类最丰富,出现17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56%;节肢动物出现的种类次之,共6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19%;软体动物出现5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16%;纽形动物出现1种,占总种数的3 %;扁形动物1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3%;棘皮动物1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3%。

2013年9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组成结构图2013年9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名录
(2)底栖生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
调查海域的底栖动物生物量位于2.14-31.0g/m2之间,平均生物量为14.0g/m2。

在10号站位生物量达到最大值,18号站位生物量较低。

其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131-1203个/m2之间,平均值为594个/m2,最大值在16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号站位。

(3)底栖生物的综合性指数
2013年9月调查底栖生物评样品各项参数分析统计结果。

此次调查底栖生物群落各指数值,多样性指数在3.02-4.48之间,平均为3.79;均匀度指数在0.835-0.965之间,平均为0.891;丰度值在1.42-2.50之间,平均为2.06。

2013年9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表
2. 2014年5月调查结果分析
(1)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内共鉴定出底栖生物38种,分别隶属于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纽形动物。

其中环节动物的种类最丰富,出现15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37%;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次之,共13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32%;节肢动物出现11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28%;纽形动物出现1种,占总种数的3%。

2014年5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组成结构图
2014年5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名录
(2)底栖生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
调查海域的底栖动物生物量位于0.05-9.64g/m2之间,平均生物量为2.99g/m2。

在2号站位生物量达到最大值,14号站位生物量最低。

其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30-450个/m2之间,平均值为179个/m2,最大值在6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4号站位。

(3)底栖生物的综合性指数
2014年5月调查底栖生物评样品各项参数分析统计结果。

此次调查底栖生物群落各指数值,多样性指数在0.368-2.59之间,平均为 1.69;均匀度指数在0.322-0.710之间,平均为0.577;丰度值在0.204-1.47之间,平均为0.877。

2013年9月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表
(五)2013年8月潮间带生物
(1)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内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21种,分别隶属于纽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其中软体动物的种类最丰富,出现10种;环节动物共5种;节肢动物5种;纽形动物1种。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组成结构图
2013年9月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名录
(2)潮间带生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
调查海域的底栖动物生物量位于1011-1503g/m2之间,平均生物量为1205g/m2。

其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3025-3911个/m2之间,平均值为3581个/m2。

(3)潮间带生物的综合性指数
此次调查潮间带生物群落各指数值,多样性指数在1.06-1.44之间,平均为1.26;均匀度指数在0.378-0.454之间,平均为0.411;丰度值在0.504-0.692之间,平均为0.622。

2013年8月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表
二、海洋环境现状评价(2014年9月)
1、工程所在区域海洋水质与海洋沉积物概况分析
(一)站位布设与调查项目
(1)站位布设
共布设20个水质,12个沉积物、海洋生物(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经济生物体质量)
调查时间:2014年9月。

调查站位图
(2)调查项目
①水质:pH、水温(t)、盐度(S)、悬浮物(SS)、COD Mn、硫化物、无机氮(NO2-N、NO3-N、NH4-N)、PO4-P、石油类、重金属(Cu、Pb、Zn、Cd、As、Hg)、总Cr等共计19项。

②沉积物: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Cu、Pb、Cd、Zn、Hg、As、Cr等10项。

③海洋生物体:选择当地经济生物体(贝类)体内Hg、Cr、Pb、Cd、Zn、As、Cu。

④海洋生态: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断面3个,调查断面位置可根据实际采样点适当略调整,但不宜过大)。

(二)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
各调查项目的观测、采样和分析方法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三)评价方法
本次环评水质参数的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

(1)一般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评价模式如下:
Pi=Ci/Si
式中:Pi—i站要素的标准指数;
Ci—i站要素的实测浓度,mg/L;
Si —要素的评价标准值。

(2)pH 标准指数
pH 值有其特殊性,它的标准值为7.8~8.5,因此取上下限的平均值8.2,计算式为:
().8.2/8.2pH i i I C C =--上 式中:
i
pH I .—pH 值的标准指数;
上C —pH 值评价标准上限值;
i
C —pH 值的实测值。

(四)评价标准 (1)水质评价标准
工程海域附近有港口、航道、养殖区等,其中港口、航道等海域环境质量标准为四类,养殖区环境质量标准为二类。

选取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目标为标准进行水质现状评价,应执行《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列于表1。

(2)沉积物评价标准
表层沉积物评价标准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本次海洋沉积物调查项目的第一类标准限值见表2。

表1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 (单位:mg/L )
12763-2007)。

(五)调查评价结果
(1)工程所在海域海洋水质现状评价
对20个站位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4、表5、图1)。

水质调查分析资料表明:三次调查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4年9月24日调查中各项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由大到小的排泄顺序为:铅>铜>COD>pH>无机氮>锌>汞>活性磷酸盐>砷>镉>石油类>铬>硫化物。

调查水域的水质状况较好。

表4 水质调查结果统计表(2014年9月24日)
备注:“--”表示未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