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的导入
摘要: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的广度、深度,因此新课的导入就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教学情境,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于新旧认识的矛盾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结合本人都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导入的几种技巧。
关键词:“新课导入”
(1)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兴趣
直观法就是通过展示模具、图形等显性材料,让学生观察,从而发现问题隐性面的方法。如将课本中的抽象概念,三视图、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翻折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用直观的模型或课件表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三视图教学,学生的问题是很难理解三视图,如果老师们创设如下情景,我相信可以让学生马上就明白其中的道理。示意图如右图(大的不透明正方体纸盒做的骰子,开始上课前先用布把它包起来),三位学生(徐某、陈某、王某)如图徐某站在左边,陈某站在前面,王某站在后面,然后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点数.
徐某说:4点;
陈某说:2点;
王某说:5点;
三位学生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又因为老师做了这个大大的骰
子学生看非常高兴,都在小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已经很好的解决了三视图教学的难点——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
体是不一样的。
(2)创设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案例2: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5合并同类项
师:上课一开始本人就拿出一小袋硬币,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有学生一直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两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一堆全是1角.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有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案例剖析:
数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3)复习导入有时也是好方法
案例3:浙教版九年级上3.4圆周角
师:(利用几何画板)先出示图1问学生∠aob叫什么角?
生:圆周角(刚刚学过学生知道)
师:如果把点o拉到如图2位置,这时∠aob叫什么角?
学生(有预习)叫圆周角
……
案例剖析:
唤醒学生的旧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这样的导入也为本节课服务,因为圆周角的有关性质也要用到圆心角的性质.
(4)创设障碍情境,激发思考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4:七年级的一次数学活动课
师:我们班有5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相互握手致意,有
哪些同学知道全班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画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光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位同学呢?增加几次?(“增加2次,1+2,一共3次”)
师:如果再增加1位同学,是3位同学呢?增加几次?(“增加3次,1+2+3,一共6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画着。)
案例剖析:学生逐渐接受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这个“障碍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
①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
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
与教师、教材贴的更近。
③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谢慧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2]范良火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3]张春莉《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