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目录

引言 (5)

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5)

(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5)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6)

(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6)

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7)

(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7)

(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7)

(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8)

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9)

(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9)

(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9)

(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10)

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1)

(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1)

(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1)

(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2)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

引言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这也是这部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始终彪炳青史、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传统文化是在一个民族长久的共同生活之中所形成的、对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行动特性只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的文化。这种文化对这个民族来讲,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往往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前已述及,《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构成,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这八部短篇小说分别属于神话题材、传说题材与历史题材,无论哪一部题材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八篇小说所涉及的内容,鲁迅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之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再叙述、再评价之中巧妙地渗入了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其中,《补天》这部短篇小说借助女娲补天的形象来阐释五四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大无畏、敢于打破一切传统的糟粕文化精神,女娲的形象更具有一种救万民于水火的大无畏的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契合了五四精神的实质。《出关》讲得更是关于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历史事实,鲁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向老子出关所具有的“关”的含义进行发问。这个“关”对于中国人个体来讲是什么含义、对一个民族来讲又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极大关注的问题。其他几个短篇小说,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关注角度。综上所述,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鲁迅也是很好的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实质。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鲁迅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总体出发点。尝试着揭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劣根性,也是鲁迅的作品的主要宗旨。《故事新编》作为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力作,不但整体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幽默和洒脱,而且继续继承了鲁迅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的新颖性,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总是一针见血、令人醒目。《故事新篇》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批判的特点之上,建构了独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思路。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具亮点的是《采薇》,通过对两个在历史上被普遍称为大忠臣的人物伯夷与叔华的新一种角度的历史

批判。鲁迅逐渐地剥离了伯夷与叔华的虚伪的面纱,揭示了两人背后的历史面目。鲁迅通过伯夷与叔华的故事新编,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鲁迅用自己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掉伯夷、叔华神圣的外衣,准确地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性。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展示了中国人善于转嫁矛盾、以及避重就轻、苟且偷生的民族劣根性。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角度是最具有新颖性与吸引力的。鲁迅通过《铸剑》显示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最后达到毅然地、真正地为父报仇的结果。通过《铸剑》鲁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的极端,以及人在面临绝境时所具有的人性倾向。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铸剑》还是《采薇》,都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故事的建构,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一种建构,鲁迅达到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弱点的批判目的。这也是《故事新编》在中国文学批判历史上始终受到文学界以及社会学界极大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故事新编》的批判的角度以及新颖性,也是从另一方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毋庸置疑,《故事新编》是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来进行阐述与表达的,《故事新编》多数是“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神话、传说及历史的传统文化故事的改造,鲁迅先生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鲁迅先生把握住了某种批判的规律,对其进行更深刻的改编。在《故事新编》之中,鲁迅先生所建造的这八部短篇小说,都是拿传统故事来改编的,但是他又在传统故事的改编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含义阐述,由此又对其赋予了新的含义。传统文化故事都有一定的模型,在大家口耳相传的过程之中,传统文化是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传统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故事新编》这八部短篇小说,在这个基础上对其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传统文化故事经由鲁迅先生的改造与创新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的认识了传统文化故事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发展作出了更高的文学贡献。对《故事新编》文学认识应当建立在鲁迅先生—是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只不过其观点又是在建立在更新颖与独特的根基之上。鲁迅先生的文学批评的特点在于在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的基础之上,对这个故事所记载的人物及事件进行另一个角度的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观点进行更深刻的表达,让读者换一种思路来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