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editing1

合集下载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其成因机制,并探讨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定义及重要性低渗透储层指的是渗透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的油气储层。

由于这类储层的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往往具有较大的开发难度和挑战性。

然而,随着常规储层的逐渐开发饱和,低渗透储层成为寻找油气资源的重要领域。

因此,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孔喉。

这些孔隙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具有复杂的连通关系。

其中,纳米级孔喉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2. 孔隙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多数为孤立或半孤立状态。

这种连通性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增加了开采难度。

3. 矿物组成与成岩作用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复杂,成岩作用多样。

这些因素影响了孔隙的发育和分布,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渗透性。

四、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1.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基础。

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物性,进而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

2. 成岩作用与次生矿物沉淀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孔隙的发育和变化。

同时,次生矿物的沉淀也会影响孔隙的结构和分布。

3. 构造作用与流体活动构造作用和流体活动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可能导致储层发生变形、破裂,从而改变孔隙的连通性和分布;而流体活动则可能影响成岩作用和次生矿物沉淀,进一步影响孔隙结构。

五、低渗透储层研究的应用及实践意义1. 油气开采通过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流体流动规律,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例如,采用合适的钻井技术、优化完井方法、实施有效的注水措施等,以提高低渗透储层的开采效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低渗透储层因其储量巨大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空间上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2. 孔隙尺寸小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尺寸较小,以纳米级和微米级为主。

这些小尺寸的孔隙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导致渗透率较低。

3. 孔喉比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比大,即孔隙与喉道之间的尺寸差异大。

这种结构特征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困难,进一步降低了渗透率。

4. 亲水性强低渗透储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往往受到水的影响。

因此,了解储层的润湿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孔隙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2. 压汞实验压汞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施加压力将汞注入岩心样品中,根据汞的注入量与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岩石中的氢原子,从而反映储层中的孔隙分布和大小。

该方法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优点。

4. 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过程,进一步了解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四、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工程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低渗透储层因其在开发过程中的独特性而备受关注。

这类储层往往由于孔隙度小、渗透率低,使得其内部的流体流动行为与常规储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流体的运动状态及开发效率,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隙等类型。

这些孔隙的大小、形态及分布直接影响着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流体的运移方式。

一般而言,这类储层的孔隙直径较小,多以微米级为主,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常常呈现出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

2. 孔喉关系及连通性在低渗透储层中,孔喉关系对流体的运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有效的孔喉连接不仅确保了流体的顺利流通,而且影响其渗流特性。

研究显示,这些储层的孔喉半径小、弯曲度高,连通性相对较差,这也是造成低渗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矿物的成分、粒度以及孔隙间的流体状态等,也是决定储层渗透特性的重要因素。

在低渗透储层中,岩石的矿物组成通常较为复杂,不同矿物间的硬度和密度差异可能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其整体的渗透性能。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1. 实验技术手段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常用的实验技术手段包括扫描电镜(SEM)观察、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测量储层内部的孔隙结构及流体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模型建立和开发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在低渗透储层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精细的储层模型,结合流体流动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流体的运移行为和储层的开发效果。

四、应用领域及前景1. 石油工程领域在石油工程领域中,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成果对于油田的开发和增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一、引言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和结构中。

混凝土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二、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类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宏观孔隙:宏观孔隙是指可以肉眼或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孔隙,其直径一般在0.1mm以上。

2.中观孔隙:中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μm~0.1mm之间的孔隙,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微观孔隙:微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nm~10μm之间的孔隙,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纳米孔隙:纳米孔隙是指直径小于10nm的孔隙,需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三、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孔隙形状和孔隙连通性等。

1.孔隙度:孔隙度是指混凝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孔隙度越大,混凝土的密实性越差,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也会降低。

2.孔隙分布:孔隙分布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分布情况。

孔隙分布均匀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更好。

3.孔隙形状:孔隙形状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形状。

孔隙形状不规则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较差。

4.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

孔隙连通性好的混凝土易受侵蚀和损坏。

四、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等。

1.显微镜观察: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混凝土中的宏观孔隙和中观孔隙,但无法观察到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

2.压汞法:压汞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在10nm~100μm之间的混凝土。

3.气体吸附法:气体吸附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小于10nm的混凝土。

五、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抗压强度、耐久性和渗透性等。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与控制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与控制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与控制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经济、结构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领域。

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组成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主要由水泥石、骨料、气孔等组成。

其中,水泥石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结材料,其孔隙结构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其孔隙结构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气孔是混凝土中的一种微观孔隙,其大小、分布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显微观察、物理测试和数值模拟。

显微观察是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混凝土中的微观孔隙结构,可以直观地了解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点。

物理测试是通过实验手段对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进行测量,如水分测定、比表面积测试、孔隙度测试等。

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对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高效地预测混凝土的性能。

四、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控制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材料设计和施工工艺。

材料设计是通过优化水泥、骨料等材料的配合比例和性能,以达到控制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目的。

施工工艺是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养护等过程,以达到控制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掺合料、减少气孔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混凝土的孔隙结构。

五、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孔隙结构的大小、分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其次,孔隙结构的大小、分布还影响混凝土的渗透性、冻融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

六、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优化控制策略根据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可以提出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优化控制策略。

首先,通过优化材料配合比例和性能,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和骨料孔隙结构。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2.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的研究方法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张,从一开始单纯依靠天然能量驱油逐渐发展到用注水注气疯方法开采石油,于是开始出现了多相渗流,贝克莱—勒弗莱脱关于水驱油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多相渗流的基础,拟压力方法的引入使油气两相渗流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油气储集层是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油气云翳的通道。

它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规则的外部集合形状,它是渗流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了解。

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空隙。

(1)原生孔隙指原始沉积物固有的空隙,如(陆源碎屑)粒间孔、(陆源碎屑)粒内孔等。

原生粒间孔经机械压实作用改造后变小,习惯上称之为原生缩小粒间孔,此类孔隙在本区不甚发育(图2-5, 图2-6)。

图2-5少量原生缩小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5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图2-6少量原生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6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2)次生孔隙经次生作用(如淋滤、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空隙称为次生孔隙。

构成本区砂岩主要储集空间的次生孔隙由溶解成岩作用形成。

主要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隙和胶结物内溶孔。

图2-7长石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7 Arcos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plainlight 10×10图2-8岩屑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8 Lith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plainlight 10×10粒内溶孔见于易溶的陆源长石颗粒、岩屑和内源介形虫骨壳。

其中长石粒内溶孔常依长石颗粒的解理缝、双晶缝、裂隙外延伸展(图2-7)。

沁南地区土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沁南地区土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沁南地区土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摘要:为丰富土壤微观孔隙特征研究,利用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SEM)和低温液氮吸附等实验测试手段,并结合分形特征分析对沁南地区土壤开展了微观尺度的孔隙特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具有复杂的微观孔隙系统,孔隙类型主要以有机质孔、粒内孔、粒间孔隙发育为主;微孔分形维数大,具有孔隙形态复杂、高比表面积的特征,增强了土壤对气态物质的吸附性,但受其孔径大小的制约,对改善土壤持水性等特征不明显;小孔、中孔及大孔的存在提高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对增强土壤的持水性及通透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土壤;微观孔隙;现代测试技术;分形特征中图分类号:S152.5 文献标志码:A1样品信息与实验方案为了探究研究区土壤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采集的6份样品分别开展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实验(SEM)及液氮吸附的配套实验测试,目的是从可视角度并与定量表征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研究区土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2实验结果分析2.1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的重要实验测试手段。

实验前将样品处理成薄片状,两边平坦,并进行喷金处理。

通过氩离子剖光扫描电镜实验发现,研究区土壤孔隙较发育,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内孔(脆性矿物、黏土矿物)、粒间孔隙(黄铁矿晶间孔、粘土矿物粒间孔)发育为主。

(1)有机质孔主要为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收缩和产生气体排出时产生,干酪根的分布是此类孔隙发育的物质基础。

有机质孔的观察主要采用氩离子抛光技术,土壤中有机质孔常常密集分布,孔隙多为μm或nm级,观测发现该类孔隙直径一般小于1μm,属于非活性孔,植物根毛和微生物不能进入。

(2)粒内孔粒内孔发育在颗粒的内部,大多数是成岩改造形成的,部分是原生的,主要包括黏土和云母矿物颗粒内的解理面孔和草莓状黄铁矿结核内晶体之间的孔隙。

该类孔隙尺寸多为μm级,孔径介于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可能含有部分非活性孔和毛管孔隙[10],对土壤的持水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范文

《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范文

《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篇一一、引言砂岩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理解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电镜观察已成为研究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电镜观察尺度,研究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优质区间,为砂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砂岩样品进行高分辨率观察。

首先,对砂岩样品进行制备,包括切割、研磨、抛光等步骤,以保证样品的平整度和观察效果。

然后,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孔隙的形态、大小、连通性等特征。

此外,还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观察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更准确地描述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在电镜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较小的尺度下,可以观察到单个孔隙的形态、大小、连通性等详细信息;在较大尺度下,可以观察到孔隙的整体分布、连通性和空间结构等宏观特征。

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电镜观察尺度下,优质区间应包括较小尺度和较大尺度两个部分。

在较小尺度下,我们观察到砂岩孔隙形态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孔径大小不一,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

这些孔隙的连通性对于砂岩的渗透性、储集性等物理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较大尺度下,我们观察到孔隙的整体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孔隙的分布密度、连通性和空间结构等。

这些宏观特征对于砂岩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优质区间研究在电镜观察尺度下,我们发现在某些特定区间内,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观察效果最佳。

这些区间包括:1. 适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观察效果。

适宜的放大倍数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孔隙的形态、大小和连通性。

2. 合适的观察深度:观察深度过浅或过深都会导致孔隙结构特征的失真或模糊。

合适的观察深度能够使孔隙结构特征得到真实、清晰的展现。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一、引言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

混凝土中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概述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包括宏观孔隙和微观孔隙。

宏观孔隙是指混凝土中的大孔洞,如气泡、骨料间隙等;微观孔隙是指尺寸小于50nm的孔隙,包括毛细孔、凝胶孔等。

其中,微观孔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更加显著。

混凝土中的微观孔隙结构是由水泥胶体、骨料、气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其中,水泥胶体的凝胶孔是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的主要来源。

凝胶孔主要由于水泥水化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的水蒸气被胶体颗粒吸附形成的。

此外,混凝土中的毛细孔也是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于混凝土的含水率和骨料的吸水性等因素影响形成。

三、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测量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压汞法、低温氮吸附法、水气比法、极化显微镜法等。

1. 压汞法压汞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测量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压汞仪将汞压入混凝土样品中,测量压汞过程中压力的变化,从而得出样品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等信息。

2. 低温氮吸附法低温氮吸附法可以测量混凝土中孔隙的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等参数。

该方法将样品置于低温氮气环境中,利用氮气吸附曲线计算样品的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等信息。

3. 水气比法水气比法通过测量混凝土中干重、饱和重和饱和表面干重,计算出混凝土的孔隙度、孔径分布等信息。

4. 极化显微镜法极化显微镜法是一种对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极化显微镜观察混凝土样品中的微观孔隙结构,可以直观地得到孔隙尺寸、形状、分布等信息。

四、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依赖于低渗透储层。

这些储层由于具有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给石油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那些渗透率较低、孔隙度较小的储层。

这些储层通常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低的流体流动性,因此开发难度较大。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对低渗透储层的理解与利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1. 实验方法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实验以及核磁共振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储层的孔隙大小、形状、连通性等微观特征。

2.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且与储层的成因、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微观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孔隙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

3. 孔喉结构与连通性孔喉结构是低渗透储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可以研究孔喉的大小、形状及连通性。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储层的渗透性能、流体流动特性以及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应用领域1. 采收率提升通过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优化开发方案,从而提高采收率。

例如,根据孔隙类型和分布,可以确定最佳的注水策略和采油方式。

2. 开发策略优化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结果,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开发策略。

例如,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孔隙,可以采用不同的钻井技术、完井方法和增产措施,以提高开发效果。

3. 地质建模与预测利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数据,可以进行更为精确的地质建模和预测。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储集、渗流及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及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往往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中最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形状受颗粒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

溶蚀孔则是由于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形态和大小受溶蚀作用强度和时间的控制。

微裂缝则是由于地应力作用形成的,对储层的渗透性具有重要影响。

2. 孔喉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储层渗透性的关键因素。

孔喉是指孔隙与孔隙之间的连接通道,其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油气的渗流能力。

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半径较小,连通性差,导致储层渗透率低。

此外,孔喉的分选性和配置关系也对储层的渗流性能产生影响。

3. 矿物组成与成岩作用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成岩作用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硬度和稳定性,其在成岩过程中的变化会导致孔隙结构和类型的改变。

例如,粘土矿物的膨胀和收缩、碳酸盐矿物的溶解等都会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率。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应用1. 油气勘探与开发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和开采潜力。

例如,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储层的孔隙类型、孔喉特征等,结合测井、试油等资料,可以评估储层的产能和开采效益。

此外,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殊性质,可以采取合适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如水平井、复合钻井等技术,提高低渗透储层的开采效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低渗透储层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储层因其微观孔隙结构的特殊性,常常是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油气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和流动规律,对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孔隙类型多样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储层渗透性较低。

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油空间,溶蚀孔则能改善储层的物性,微裂缝则对油气的运移和渗流起到重要作用。

2. 孔喉关系复杂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关系复杂,孔喉大小、形状、连通性等参数对储层的渗透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微观尺度上,孔喉的连通性决定了油气的渗流路径和渗流速度,进而影响采收率。

3. 矿物组成与胶结作用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作用对孔隙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矿物的分布和含量会影响孔隙的发育程度和连通性,而胶结作用则会改变孔隙的形态和大小,进一步影响储层的渗透性。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采取以下研究方法与技术:1. 岩心观察与薄片分析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类型及分布规律。

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实验室测试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

2. 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测试包括物性测试、毛管压力曲线测试等。

物性测试可以获取储层的基本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毛管压力曲线则可以反映孔喉大小、形状及连通性等特征。

3. 数值模拟与图像处理技术利用数值模拟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分析。

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储层的渗流规律和油气分布特征。

四、应用价值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开发策略通过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可采性和开采难度。

深层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深层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压 对孔 隙 结构 的 影响 和水 驱油 效果 分析 , 多方法 评价深 层 高压 低 渗储 层 的微 观孔 隙结 构 , 究认 为 , 研 深 层 高压低 渗储 层埋 藏深 度 大 , 岩作 用强 , 成 压实作 用、 晚期 自生伊 利石 一绿 泥石 和二 氧化 硅胶 结 作用 强 。
主 力 产 层 是 为 数 较 少 的 大 孔 较 粗 喉 及 中孔 中 细 喉 型 孔 隙 结构 , 多数 储 层 是 小 孔 细 喉 孔 隙 结 构 , 面积 大 表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6 l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2 0 年第 6 08 期
深层 低 渗储 层 微 观 孔 隙 结 构 特 征 研 究
皿 、 盖 东玲 J
( 石 化 国 际 石 油 工 程 公 司 , 京 10 1) 中 北 0 0 1

要 : 文 以文 东沙 三 中深层 低 渗储层 为例 , 本 通过 成 岩相研 究 , 地质 化 验 分析 资料 研 究以及 静 覆
为长 石 质石 英 粉砂 岩 和 长 石细 砂 岩 , 其次 为 长 石岩
膏脱 水 向硬石 膏 转化 , 液 中 富 F 和 Mg , 溶 e+ 抖 促陵
形成 铁方 解石 和铁 白云 石沉 淀 。 岩矿 特征 分析 , 从 成
岩 作用持 续 的时 间较长 , 用的能 量也 较强 , 作 因而对 孔 隙的保 存不 利 。但从 研 究异常 压力 与孔 隙保存 程 度之 间 的关 系表 明 , 砂层 内较 高 的孔 隙压力 , 在一 定 程度 上 阻止 了储 层进 一步 的成 岩 压 实作 用 , 因此 与 正常 压 力 区 比较 , 高压 异 常 分布 区孔 隙 度 的减 少 该

《2024年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范文

《2024年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范文

《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研究》篇一一、引言砂岩作为一种常见的沉积岩,其内部孔隙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油气储层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镜观察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工具,可以精细地揭示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电镜观察尺度的优质区间,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砂岩样品,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在电镜观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放大倍数和观察尺度,以全面了解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电镜观察结果(一)孔隙类型与分布通过电镜观察,我们发现砂岩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溶蚀孔隙等。

这些孔隙在砂岩中的分布和大小存在差异,其形状和连通性也各不相同。

(二)优质观察尺度区间在电镜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察尺度并非越大越好。

当放大倍数适中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孔隙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过大或过小的放大倍数都可能导致信息丢失或观察困难。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在5000-15000倍的放大尺度下,可以获得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优质观察效果。

四、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一)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砂岩中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形态受颗粒大小、排列方式和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在优质观察尺度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粒间孔隙的形状、大小和连通性。

(二)粒内孔隙粒内孔隙主要分布在颗粒内部,其形成与矿物成分、成岩作用等因素有关。

电镜观察显示,粒内孔隙的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对油气储层的储集性能有一定影响。

(三)溶蚀孔隙溶蚀孔隙是因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其形态和大小受溶蚀作用强度和时间的控制。

在电镜观察下,可以看到溶蚀孔隙的形态多样,部分孔隙与粒间孔隙或粒内孔隙相连通,对油气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砂岩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和溶蚀孔隙等;2. 在5000-15000倍的放大尺度下,可以获得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优质观察效果;3. 不同类型孔隙的形态、大小和连通性对油气储层的储集性能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4. 电镜观察为深入理解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低渗透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常见的储层类型,其特点是渗透率低、孔隙度小,储层内流体流动的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往往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中最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着储层的渗透性能。

溶蚀孔则是由于矿物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于改善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裂缝则能有效地提高储层的储集空间和流体流动通道。

2. 孔隙结构与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半径小,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

此外,孔隙的连通性差,使得流体的渗流路径曲折,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连通性对于优化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矿物组成与胶结类型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对孔隙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决定了储层的抗压实能力、孔隙保存能力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特性。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应用1. 地质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和产能潜力。

结合地质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可以优选具有较好潜力的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

2. 开发方案优化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通过分析孔隙类型、连通性和渗流特性,可以确定合适的井网布置、钻井方式和开采技术,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

3. 岩石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利用岩石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而备受关注。

这类储层通常具有复杂的孔隙系统,其储集性能和流动性能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开采效果和产能预测。

因此,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储层分类,对于优化开采策略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储层分类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裂隙孔等类型。

这些孔隙的分布和形态受到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

在扫描电镜(SEM)观察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孔隙的形态和大小。

2. 孔喉关系与连通性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关系复杂,孔喉连通性差。

这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影响了油气的采收率。

通过对铸体薄片的研究,可以发现储层中的主要流体通道和渗透屏障,进一步揭示了储层的流动性能。

3. 矿物组成与胶结类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对孔隙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而胶结类型则决定了孔隙的形态和大小。

通过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可以分析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孔隙结构特征。

三、储层分类方法基于上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储层分类方法:1.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类法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将储层分为高、中、低三类。

其中,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流动性能;而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储层则相对较差。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储层的储集和流动性能。

2. 孔隙类型与分布分类法根据孔隙的类型、大小及分布情况,将储层分为溶蚀型、粒间型、裂隙型等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详细地描述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储层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页岩气储量和开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期为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页岩储层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接着,本文将详细论述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的分类、形态、分布和连通性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页岩气储量和渗流特性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渗流机理、储层改造和采收率等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揭示其对页岩气储量和开采效率的影响机制,为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页岩气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实现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二、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概述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赋存、运移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变,通常包含纳米级至微米级的孔隙和裂缝,这些孔隙和裂缝为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空间。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等。

粒间孔是指颗粒之间的空间,这类孔隙在页岩中广泛分布,但其孔径和连通性受颗粒大小和排列的影响。

粒内孔主要发育在矿物颗粒内部,如粘土矿物的晶间孔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孔等。

有机质孔则是由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类孔隙通常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能力。

微裂缝则是页岩储层中的重要通道,它们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孔隙,提高储层的连通性。

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表征,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以及核磁共振(NMR)等。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editing1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editing1

摘要: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驱油效率、最终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高压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

,;对其储层分为。

类,及亚类;探讨了其控制因素主要是,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岩石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分选较差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表明,曲线平坦段不明显,上升幅度比较小,歪度中等偏细;进汞量递增的幅度及峰值总是滞后于渗透率贡献值递增的幅度和峰值,说明细小孔道对储层储集能力的贡献较大,但决定和改善储层渗透性的是较大孔喉,反映了特低渗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有效喉道半径分布范围窄,孔隙结构差,储层致密的特征。

因此,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是深入剖析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毛管压力除沉积作用外,成岩作用显著控制了储层质量。

特低渗储层在石油勘探中的地位、微观孔隙结构的定义及控制储层发育机理、研究方法的综述利用。

资料,1983在年陕甘宁盆地发现的安塞油田为典型的低渗低产油田,其储层为三叠系延长组,埋藏深度1000~1300 m,是以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

在三叠系延长组内四个油组(长2、长3、长4+5、长6)均发现油层,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长6、长4+5油层组内。

安塞油田区域构造背景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仅0.5°左右。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状态,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由于实际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测定和描述,如孔隙铸体、测毛细管压力分布,薄片分析、显微图象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是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透储层因其独特的储集性能和复杂的孔隙结构,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呈不规则分布,且大小、形态、连通性差异较大。

粒间孔是储层中最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形态受沉积环境影响;溶蚀孔则是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多与有机质的溶蚀作用有关;微裂缝则提供了重要的渗透通道。

2. 孔喉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小、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阻力增大,进而影响油气的采收率。

此外,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也较强,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 润湿性特征低渗透储层的润湿性对流体的分布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储层的润湿性受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

润湿性的差异可能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不均,进而影响采收效果。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1. 岩石薄片分析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孔隙类型等微观特征。

这种方法能够直观地了解储层的孔隙结构。

2. 压汞实验压汞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储层孔喉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汞注入量,可以获得储层的孔喉分布、连通性等特征。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储层中流体分布、孔隙大小和连通性的信息。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了解储层的润湿性特征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规律。

四、应用领域1. 优化开发策略通过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流体的分布规律。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如选择合适的井网密度、优化注采比等,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低渗透储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低渗透储层具有复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使得其开发难度相对较高。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储油机理,还能为油气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孔喉分布不均等。

这些特征主要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1. 孔隙度低: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度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沉积物的颗粒排列紧密,导致有效储集空间较小。

2. 渗透率差: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孔隙间的连通性较差,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

3. 孔喉分布不均: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大小分布不均,存在较多的微小孔喉和较大的喉道。

这种不均匀的孔喉分布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更加复杂。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了深入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岩石薄片观察:通过制备岩石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排列、孔隙类型等特征。

2. 物性分析:通过物性分析实验,测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了解储层的物性特征。

3. 压汞实验:利用压汞实验测定储层的孔喉分布、连通性等特征,进一步揭示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4. 地质统计学方法: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储层的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为油气开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四、应用领域及价值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在油气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通过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储层的分布范围、储量规模等,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驱油效率、最终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高压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

,;对其储层分为。

类,及亚类;探讨了其控制因素主要是,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吴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岩石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分选较差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表明,曲线平坦段不明显,上升幅度比较小,歪度中等偏细;进汞量递增的幅度及峰值总是滞后于渗透率贡献值递增的幅度和峰值,说明细小孔道对储层储集能力的贡献较大,但决定和改善储层渗透性的是较大孔喉,反映了特低渗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有效喉道半径分布范围窄,孔隙结构差,储层致密的特征。

因此,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是深入剖析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毛管压力除沉积作用外,成岩作用显著控制了储层质量。

特低渗储层在石油勘探中的地位、微观孔隙结构的定义及控制储层发育机理、研究方法的综述利用。

资料,1983在年陕甘宁盆地发现的安塞油田为典型的低渗低产油田,其储层为三叠系延长组,埋藏深度1000~1300 m,是以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

在三叠系延长组内四个油组(长2、长3、长4+5、长6)均发现油层,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长6、长4+5油层组内。

安塞油田区域构造背景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仅0.5°左右。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状态,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由于实际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测定和描述,如孔隙铸体、测毛细管压力分布,薄片分析、显微图象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是储层微观物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对于中、高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添加具体内容,参考文献),但对于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尚不多见[2~6],(且存在哪些问题) 。

为深入研究此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铸体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高压压汞技术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AS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从而解剖此类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为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制定合理的油田探勘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位置/区域构造/地形单元构成/沉积类型/平均埋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域构造背景为平缓的西倾单斜,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主要属于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油层厚度一般15~20m,累计厚度可达100~120 m。

油藏类型为受鼻状隆起与岩性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该区储集层砂岩在纵向、横向上具明显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受沉积相变快、砂岩物质组分含量变化大、盆地埋藏史及液态烃注入史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结构,目的在于揭示储层的微观特征,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王窑和大路沟地区的油层埋藏深度1000~1350m,而吴起地区的埋深一般为1850m,相对较大,其孔隙结构也相对更差,王窑和大路沟地区油层平均孔隙度12.78%;平均渗透率小于1~5×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而吴起则相对更低,孔隙度一般为11.26%,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储层。

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南部,该斜坡为一西倾单斜,倾角不足1°,斜坡上构造活动十分微弱,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局部发育一些小型鼻状隆起。

长2、长3油层组是安塞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位之一,埋藏深度一般为900~1 300 m。

砂体主要为河流相沉积[1, 2],以灰白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单砂层厚度较大,一般为15~25 m,累计厚度可达100~120 m,油藏类型为受鼻状隆起与岩性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该区储集层砂岩在纵向、横向上具明显的非均质性,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受沉积相变快、砂岩物质组分含量变化大、盆地埋藏史及液态烃注入史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结构,目的在于揭示储层的微观特征,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2、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2.1 岩石学特征资料/类型/成份成熟度/结构特征2.2 物性特诊据样品物性分析(添加样品数量)(表2),研究区砂岩储层孔隙度不是很低,但渗透率却极低,属于典型的特低渗、超低渗透砂岩储层。

长6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2%和12~14%之间,为低孔储层;在渗透率方面,王窑地区大路沟地区渗透率平均值一般分布在1~5×10-3μm2,属于特低渗透率,而吴起地区的渗透率一般小于1.0×10-3μm2,为超低渗储层(图4-64)。

因此,对比孔隙度和渗透率不难发现:王窑地区渗透性最好,平均渗透率达2.35×10-3μm2,而吴起地区渗透率不足1.0×10-3μm2,均值为0.92×10-3μm2,为全区最差,大路沟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图1 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关系图随着孔隙度的增高,渗透率增高。

趋势线较平缓,且相关系数不高,表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比较复杂。

而造成这样孔渗关系如此复杂的原因主要在于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尤其是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即使样品的孔隙度相同,渗透率也可能相差近10倍;相同渗透率的样品,孔隙度相差5%左右。

物性参数中,渗透率变化较大。

一般随着砂体埋深的增加,压实作用逐渐加强,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由于砂体各层的沉积相带不同,以及成岩作用的不均一性作用,又使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在部分层段出现增大的现象。

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发现:不同沉积微相的砂体,经历的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强度不同,岩性不同,粒度不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心主流线部位的岩性较粗,以中砂、中-细砂岩为主,水下分流河道边部以及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等微相岩性稍细,以粉细砂、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因此反映在物性上,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心主流线部位较好(表2)。

表2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物性统计表微相类型岩石类型孔隙度(%)渗透率(10-3μm2)样品数量水下分流河道中心边缘13.811.0510.521.290.680.45天然堤决口扇3、微观孔隙结构特征2.1孔隙类型多样通过岩芯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研究区砂岩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溶蚀孔(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溶孔、铸模孔)、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以及裂缝四类(7种,添加铸体薄片)孔隙(表3)。

研究区长6砂岩储层孔隙不甚发育,面孔率均较低;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

原生孔隙占总孔隙58.17~71.47%,其中王窑长6储层砂岩的粒间孔(4.96%)占总面孔率的71.47%,为全区最高,表明王窑长6储层物性最好,大路沟此之(3.13%),吴起的原生孔隙最低(2.16%)。

溶蚀孔隙以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为主,两者含量略有差异,吴起长6油层组不含浊沸石溶孔,但吴起地区长石溶蚀孔的含量(1.4%)占面孔率的21.11%,明显高于研究区王窑和大路沟地区的长石溶蚀孔隙。

王窑地区长6油层组浊沸石溶蚀孔含量与长石溶蚀孔含量相当,两者之和(1.57%)对孔隙的贡献可达24%,表明浊沸石溶蚀孔在该地区普遍存在,是一类不容忽视的孔隙类型,对油气储集有一定作用。

吴起地区由于溶蚀孔隙(25.86%)和晶间孔(10.50%)的含量为全区最高,致使溶蚀孔、晶间孔与粒间孔的连通性差,从而导致渗透性变差,渗透率为全区最低。

表3 研究区各个区域的孔隙类型分类(样品数,三线表,原生/次生分开)大、喉道粗、连通性好。

储层中的溶蚀孔,若与原生孔隙连通好,则为较好的储集空间,若与原生孔隙等较大孔隙连通差,则对渗透率的贡献小。

晶间孔及微孔等因孔隙喉道狭小,且常以一端敞开的“死胡同孔隙”存在,此类孔隙对渗透率没有多大的帮助。

、铸体薄片的加入模式:方解石胶结物(染色)充填粒间,孔隙不发育,F186-132井,1 821.61 m,铸体薄片,单偏光,×40;2.2、孔隙大小分布据中石油孔隙结构分级参考标准,研究区长6段储层孔隙按大小可分为大孔(>80μm)、中孔(80~50μm)、小孔(50~10μm)、细孔(10~0.5μm)及微孔<(0.5μm)五类,根据储层分类的要求将中孔进一步细化为80~60μm和60-50μm两个亚类,小孔细化为50~30μm和30~10μm两个亚类(表4)。

图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砂层组,其平均孔隙直径不同。

长6段储层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均匀,主要在10~30μm和30~50μm范围内变化,王窑地区和大路沟地区的砂岩孔隙直径30~50μm较集中,分别为70.37%和50.00%,属小型偏大孔隙,平均孔隙直径分别为57.10和51.40μm,属小型偏大孔—中孔;因此,王窑地区和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孔隙以中孔和小孔为主,二者占孔隙总面积的81.48~100%,使储层具有中小孔性质,且不同的储集砂体类型,孔隙大小分布不同。

吴起地区的砂岩孔隙直径10~30μm较多(43.59%),属小型偏小孔隙,平均孔隙直径37.58μm,属小孔。

吴起地区孔隙直径小于10μm的含量较多,在薄片观察中约占孔隙总面积平均为6.25%~18.88%,明显多于其他地方,此类孔隙主要是粘土矿物之间的晶间孔,此类孔隙在长6 储层中一般属较差孔隙,在注水开发时,应适当加大注水强度,将原油驱替出来。

2.3、喉道类型及大小分布喉道为连通孔隙的狭窄通道,对储层的渗流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喉道的形态和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的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类型及颗粒的形状和大小[7]。

(参考文献,且明确类型)根据薄片观察和图象分析成果,研究区长6储层以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其次为缩颈型喉道,孔隙缩小型喉道,管束状喉道较少。

依据前人的研究,在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当岩样孔隙度大于10%时,地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其喉道主要为缩颈喉道,次为片状喉道;当岩样孔隙度小于10%时,地层孔隙以粒内溶孔为主,其喉道主要为片状喉道,次为管状喉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