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传统文化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 B.渗析C.蒸馏D.干馏
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着《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
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
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
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
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
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
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B.KNO3C.Ca(NO3)2 D.KIO3
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 D.卤水
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
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
指()
A.氨水B.硝酸 C.醋 D.卤水
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D.氧化物
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着《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其中是红
色的硫化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
C.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9.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着《抱
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
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10.战国所着《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Ca(OH)2 D.CaCO3
11.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着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2.东汉成书的《》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
先河。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3. 《集注》“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1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
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
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
去垢发面。”这里的“碱剂”或“石碱”是指()
A.食盐 B.火碱C.草木灰D.胆矾
15.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
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